咏怀八十二首课件二_第1页
咏怀八十二首课件二_第2页
咏怀八十二首课件二_第3页
咏怀八十二首课件二_第4页
咏怀八十二首课件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背景介绍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面对白色恐怖,一批头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竹林七贤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kūn裤子)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并作过著名的《酒德颂》。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饮。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刘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chéng病酒也。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wěi倒塌然已醉矣。字嗣宗,河南开封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阮籍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邻家美女未嫁而亡,他哭吊送丧,甚是悲哀。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阮籍诗的贡献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2.推动五言诗的发展3.组诗形式

《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解题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夜中,中夜,半夜。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一个清冷的夜晚,时已夜半,而诗人孤枕难眠,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索性起来抚琴弹奏。从这段动态描写,可以想见诗人愁绪万端,忧心忡忡的心境。作者心中一定在想;何以解忧,惟有弹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啊!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薄帷”、“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

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月明风清之夜,拨响琴音,抒写心志,本是文人名士的风雅之举。然而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中选择如水之月色、拂衣之寒风、悲鸣之孤鸿、盘旋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一幅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冷漠枯索的气氛。又写主人公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等等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寄托一种痛楚忧伤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小结: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走近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朗读全诗,注意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课文赏析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是从昼去夜来这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这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两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飞翔。形容志向很远大的意思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字、“骋”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日沦月出,时间交替;宇宙无垠,生命孤独;不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小结: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越中览古李白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义士们回家都穿着锦绣衣裳。花朵儿一般的宫女站满春天的宫殿,如今却只有鹧鸪鸟来去地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解题:

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的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想一想: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吞吴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李白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C对《越中览古》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乃李白南游吴越时所作。越中,即会稽所(今绍兴),春秋时期越国建都于此。“古”,此处指越宫遗址。诗人从“览古”的角度表达世事变迁、荣衰无常的感慨。B、“战士还家尽锦衣”——由于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20年的艰苦砺志,终于灭殒了吴国;越国的兵士们因打了胜仗,雪了国耻,一个个都衣锦还乡。C、“宫女如花满春殿”——昔日吴王宫殿中宫女如云,且如花玉一般,充溢着后宫。诗人将目光直接投射到吴王夫差的奢靡生活上,预见了他必然失败的可悲命运。D、“览古”诗的前三句为一组,末句自成一组。两组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前三句选取了两个景点,极写越国昔日的繁盛;后一句则以鸟飞的情节,形象地揭示其今天的凄清和荒凉。且正是今日的荒凉,更反衬了昔日的繁盛。本项的表述,理解错位,犯了两个错误:其一,诗人“览古”,览的是古代越国宫殿遗址,并非吴王宫;其二,诗篇第三句,明写昔日吴宫的繁盛,不能由此预见越国的必然失败。况且,诗人也并未直接描写吴王的生活。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阅读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