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效备课精研精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效备课精研精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效备课精研精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效备课精研精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效备课精研精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余秋雨“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

——[美]费正清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钱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壹时间:960年都城:东京(开封府)国号:宋,史称“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宋朝的建立“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权建立者身份时间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907—923后唐李存勖河东节度使923—936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936—946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947—950后周郭威天雄节度使951—960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思考:宋朝面临的“弊”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天下自安收其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粮(一)地方收权设通判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确保赋税大部上缴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四监司更戍法行政财政军政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设四监司分散权力,设通判监视地方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更戍法禁军与厢军:两宋军队种类。“宋之兵制……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集中于京师,二府三司和台谏中书门下宰相行政军政财政监察枢密院三司台谏执政枢密使副枢密使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御史中丞知谏院中央分权三衙二府(二)中央分权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财政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枢密院三司使宋:二府三司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统兵权离调兵权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驻(三)崇文抑武1、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①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②“杯酒释兵权”,逐步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③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管辖军队的调遣和布防。④更戍法⑤“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材料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司马光《涑水记闻》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①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②实行恩荫制度,六品以上高级官员连任两届以后,可获得“奏荐”资格。(推举自己的子女或者亲戚当官)③“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治天下”2、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三)崇文抑武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322两宋45640135111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976)起便开始激增,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宋朝科举的发展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神童诗》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劝学诗宋真宗·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高度集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四)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四)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利:(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宋·叶适《水心集》

利:(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四)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文官任知州控制地方“四监司”、通判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抑制武将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削弱相权行政:宰相;参知政事(副相)军政:枢密院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监察:台谏分化事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措施特点皇权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高度强化高度集权1.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经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随堂练A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这一变化表明了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C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B4.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D.监督地方官员5.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A.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B.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D.财政状况日益恶化DA边防压力与财政卫危机贰1.宋辽关系◎宋辽交战形势图图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1005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一、边防压力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内容澶渊之盟影响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于1044年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2.宋夏关系一、边防压力和议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行?为什么?“澶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庆历和议”:西夏保留帝号,向北宋称臣;每年给西夏“岁赐”。本题可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可取。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2)不可取。北宋的这一做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知识拓展(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北宋的募兵政策:荒年募兵,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军队不断扩编,军费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采用恩荫制,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3)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积贫积弱“三冗二积”二、危机凸显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随堂练C王安石变法叁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失败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范仲淹(989-1052)一、庆历新政,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1021

-1086)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二、熙宁变法1.背景2.目的(1)富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2)强兵: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3)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2)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3)庆历新政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归于失败。富国强兵(富国/理财为中心)3.内容二、熙宁变法富国之法措施内容

作用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政府低息贷款保障生产;打击高利贷商人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增加收入、保障农时打击大商人;稳定物价节省政府支出设立市易务政府调控物价以钱代役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确定采购原则强兵之法措施内容作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加强统治秩序;节省了军队训练费用。提高了武器质量和产量马匹的质量数量提高;节省政府养马费用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兵农合一)百姓申请养马,政府补贴以将为军队基层单位,设置正将专管训练;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取士之法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专门人才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1)进步性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一定程度改善积贫积弱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安石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4.评价(2)局限性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二、熙宁变法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5.性质6.失败原因(1)根因: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3)变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现象;(4)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二、熙宁变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例如:富国措施之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材料: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利息高,手续复杂,官吏趁机贪污;政府强制借贷。增加了百姓的负担。1.王安石假想其变法的理财目标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纳的举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