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2章知觉课件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第2章知觉课件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第2章知觉课件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第2章知觉课件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第2章知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知觉、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

2.1

知觉概述

2.2

社会知觉与公共组织管理

2.3

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2.1

知觉概述2.1.1知觉的含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1.2

知觉的过程觉察分辨

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其他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取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2.1.3

知觉的特性1.

选择性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余事物反映较为模糊2.

理解性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们,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3.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们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也依赖于整体获得意义4.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2.1.4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形状、强度、颜色、动态与静态、新奇与熟悉、接近与相似2.主观因素兴趣、需要和动机、情绪、人格、知识和经验

2.2

社会知觉与公共组织管理2.2.1社会知觉的含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2.2.2

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3.需运用图式

2.2.3

社会知觉的类型

1.自我知觉含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基础认知情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作用(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

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社会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另外,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自尊的建构及作用(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

(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

他人知觉含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他人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来源:外表、语言、表情、行为

3.人际知觉定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他人的影响知觉者自身的特点

4.角色知觉

定义:个体对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特定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与判断

三个内容:角色规范的知觉他人所扮演角色的知觉角色扮演是否适当的知觉

2.2.4

社会知觉偏差1.首因效应定义:知觉者当与他人初次接触时,在极其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对他人的整体印象。首因效应即是最先形成的印象对人们社会知觉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给属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备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印象并不总是正确的,应该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长期、反复地考察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认识2.

近因效应定义:指与熟人的接触中,最后的印象对于人们社会知觉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各自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两种效应各自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主导作用,要取决于知觉主体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且通常当知觉主体与陌生人交往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当人们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

3.刻板效应

定义:刻板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影响了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而不管这些人之间的实际差异,这就是刻板效应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主观因素——经验客观因素——经济和政治、群体间的竞争、社会学习因素启示:积极、消极

4.晕轮效应定义:知觉主体往往倾向于依据某一方面的知觉印象,对知觉客体的全部特征作出评价

5.

期望效应定义:是对事件、人物的预先期望影响了人们对该事、该人的知觉

皮格马利翁效应

2.3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

2.3.1

归因的含义定义: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归因的情况:一是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件发生时

二是负性事件发生时

三是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的事情出现时

2.3.2

归因理论1.海德(F.Heider)的归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行为的原因

自身因素:人格、动机、情绪、态度、心境、努力、能力等

情景因素:任务的难度,活动提供的奖赏或惩罚、运气等2.

凯利(Kelly)的归因模式

凯利于1967年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三维理论

行为的原因归结于三方面的因素

行为者行为者知觉的对象行为者与对象的相互关系及情境对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取决于:特异性信息:行动者是否对其他对象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说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场合下表现这一行为一贯性信息: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发生,或者说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一致性信息:其他人对同一情境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

条件提供的材料归因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1他没有对别的局长笑过——高他总对张局长笑——高每个人都对张局长笑——高知觉对象——领导者2他总对所有的局长笑——低他总对张局长笑——高很少有人对张局长笑——低行动者——小王3他没有对别的局长笑——高他以前几乎没有对张局长笑过——低很少有人对张局长笑——低情境——小王此刻发生了什么事情3.

维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模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1979年提出

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包含三个纬度:

内—外稳定—不稳定控制点将成功和失败归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

4.

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D.L.Hilton)等人于1986年提出

在与行为、事件发生联系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么行为事件的原因就是它

哪些条件被看成是异常的,则根据归因者已有的知识、注意的焦点、对照标准的选择等主观因素来决定

2.3.3

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定义: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产生原因:信念——相信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定义:行动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和观察者对行为的归因往往是不同的

行动者——外部归因观察者——内部归因3.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定义: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外因的现象产生原因:有利于心理平衡,免受打击;可以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4.

过高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人们对普遍性资料并不给于应有的重视,过高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接近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