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正常心脏搏动位置在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0.5cm-1.0cm)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心以五脏应五时,心气旺于夏,以五脏分阴阳,为“阳中之阳”。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心的生理特性是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火脏而主阳气。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1.主血脉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主血─┤心主血脉─┤└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心推动血液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运行于脉中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1、阳脏:五行属火2、主通明:血运在通畅;藏神在明灵。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气心血的盛衰。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在窍为舌(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主血脉主藏神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3、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4、在液为汗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说。

5、与夏气相通应五行同属于火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心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喜为志在在液为汗在体合脉舌于窍开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肺

位于胸腔内,心脏两侧,左右各一,居横膈上方,覆盖心之上。共5叶,左二右三。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居心君之上,故称“华盖”。肺为相傅之官。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以五脏应五时,肺气通于秋。以五脏分阴阳,为阳中之阴。在五行中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生理特性:肺主治节;娇脏,不耐寒热。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它由宗气、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之气。①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在肺合成的宗气是一身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②肺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1、肺主宣发生理功能的表现;宣发卫气,将卫气布散到皮毛,护卫肌表,促进汗液排泄.将脾所上输得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营养肌肤.通过肺的宣发,呼出浊气.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若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则会出现胸闷、鼻塞、咳嗽、喷嚏、恶寒无汗等。肺气不足,则见自汗,易患感冒。津液不能及时布散而停留于局部。停于肌肤则为痰饮,停于肌肤则为颜面周身水肿。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肺主肃降通过肺的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肺的位置最高,为华盖之脏,通过其肃降作用,将脾上升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以营养脏腑器官。通过肃降,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例如外感风寒先导致宣发失常,出现胸闷,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1、清气不能下行反而上逆,见胸闷、呼吸急促表浅。2、水津不能及时向下输布,则停留在局部,见小便不利,痰饮水肿。3、肺内异物不得肃清,见咳嗽,吐痰,呼吸不畅。4、大肠传导障碍:大便困难,甚者必结不通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的肃降作用─────────────────────────────呼出体内浊气吸进自然界清气─────────────────────────────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诸窍,外达皮毛肌腠养之─────────────────────────────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卫机体的作用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1)涵义: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为脏腑位置最高,华盖之脏)

2)机理: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3)肺的宣降功能失调,则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可发生尿少,颜面及周身水肿。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肺主行水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代谢为│外达全身皮毛肌腠──────┐┌─┐┌肺气宣发──┤汗│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主├┤控制腠理开阖──────┘│行││调节汗的排泄调控│水││└─┘│┌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4、朝百脉

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经脉都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运血的具体体现。全身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于气,随气运动而运行至全身。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输布和调节。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5、主治节(对肺的生理功能一个高度概括)是指肺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的运行、输布。

A、治理调节气——主气①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②调理一身之气升降出入运行

B、肺主呼吸,治理和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得以有规律的运行。

C、治理调节血——肺朝百脉

D.治理调节水——行水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血液运行气的生成全身气机津液输布治理调节肺主治节示意图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肺输精于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肺├─────────────────┤皮毛│└──┘皮毛宣散肺气皮毛受邪内合于肺└──┘肺可以将卫气宣发于皮毛,充皮肤,肥奏理,防御外邪侵袭,同时将津液及水谷精微上升布散皮毛,使之红润有光泽。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汗孔也称之为“玄府”。汗孔不仅为排泄汗液之门,也是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寒邪客表,见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若伴有咳嗽则病邪已伤肺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在窍为鼻(通气,嗅觉)

肺精肺气上布于鼻与喉,故鼻能司嗅觉,喉能发声音。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若肺功能失常,则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3在志为忧(致病因素)

悲、忧皆为肺志。此处之忧作“忧伤”解。肺主气,悲伤易伤肺气,若悲伤过度,则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4在液为涕1、涕为鼻黏膜分泌出的黏液,由肺化生,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且可以防御外邪有赖于肺的呼吸。2、若肺功能正常,鼻涕润泽不外流。3、风寒犯肺则流清涕,风热流黄浊涕,燥邪犯肺则鼻干无涕或少涕。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皮合体在在志为忧涕为液在鼻于窍开位置:位于中焦,居膈之下.腹腔偏左,与胃相邻。扁平椭圆,弯曲状.脾与胃合称“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化生气血主升清主统血

生理特性:脾气以升为健脾喜燥恶湿脾与形体官窍体液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五脏应五时:长夏阴阳:阴中之至阴五行中属土,土承载和化生万物。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1.主运化字面理解:运,化,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转运、转输;消化(变化)。饮食物脾气转化水谷精微津液脾气转运全身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运化之“化”运化之“运”生理过程(掌握):①在胃肠中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②吸收水谷精微;③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转化为精、气、血、津液,营养全身。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原文(了解)“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失健运便溏腹胀纳差倦怠消瘦或胀痛,水谷精微不得及时转运粪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脾不运化,食欲不振水谷精微随糟粕而下,作“水谷精微”解“水谷精微”衰少,精气血生化不足

“中央土以灌四傍”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糜中央土││水谷之精┌─┐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小肠──────┤脾├─────┤│食└─┘为胃行││物其津液│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残││渣││└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大肠│粪│便│体外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运化水液: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掌握)。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②水液代谢枢纽上行水液依赖于脾上输于肺下行水液依赖于脾下输于肾赖肾之气化,清者上输,浊者形成尿液宣发至皮毛,形成汗液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脾失健运水肿内经原文(了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其他脾失健运的临床表现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

脾运化水液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游溢精气清中之清水饮──胃──────┐┌───头面诸窍│││宣发全身皮毛│┌──┐散精(津液)│肌肉腠理小肠────┤脾├───────肺│清└┬─┘││浊│清中之浊│肃降│││大肠│其它藏府││││肃降│浊中之清│└─────────肾│之浊│尿│膀胱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机理(掌握):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故脾可统血病理(理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阴道出血皮下出血下部出血多见脾气能对血有固摄作用(气能摄血)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主要来源.气的来源: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

水谷精微之气(脾主运化所生)-为最根本最重要的精气(肾)血生成的物质基础:营气(水谷精微的精专部分)津液(脾胃化生)精(肾精)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升:上升,输布;清: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指脾能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头面部及心肺,并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头目,心肺主升:维持内脏位置相对平衡.脾之升清与胃气下降两者相反相成,才能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输布.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1)升清(掌握)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清,叶桂病理(理解)--脾不升清清气不升反降眩晕便溏清气不升精气下泄腹胀浊气不降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升举内脏(掌握)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病理(理解)--中气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又名“阴挺”脱肛又名“直肠脱垂”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2.喜燥恶湿脾主运化,以升为健,由于内湿和外湿皆易困脾致使脾气不升,影响其运化功能,故脾欲求干燥清爽.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脾属阴土,喜燥而恶湿,阳土喜湿恶燥。病理(了解)--湿邪困脾湿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生理:脾之运化与肌肉充养,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脾主身之肌肉.全身肌肉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肌肉发达健壮.

病理(理解):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中医称之为“痿证”内经原文(了解):“脾主四肢”“治痿独取阳明”四肢又名“四末”“阳明”代指脾胃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脾开窍于口,是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华在唇,是指脾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唇的色泽变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是否正常.脾运化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纳食香甜,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运化功能失常则出现口淡,甜,苦等异常口味,气血虚少,口唇淡白无泽.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脾在液为涎是指脾化生的液为涎,涎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增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脾功能正常,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功能失常则脾不摄涎,涎液增多,口涎自出;脾阴不足,则津液不充,出现口舌干燥.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脾的生理机能与思志有关.思为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脾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主要影响气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脾气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则会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示意图运化内脏水谷精微升清统血脾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志为思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示意图开窍于口脾肝

1、位置: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横隔之下,右乳头下方4-5cm左右,四五六肋骨的后面,通常是摸不到肝的,只有疾病重大时在肋缘下可摸到。2、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3、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肝体阴而用阳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与春气相应4、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5、肝为阴中之阳,属木,与胆相表里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1.主疏泄字面理解:疏,泄,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疏通、畅达;发散、升散。基本概念: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1)调畅全身气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入运动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生理(掌握)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气血运行正常生命活动正常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肝主升主动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肝气郁结:太过不及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的病理变化即升、动、散太过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即升、动、散不及面红目赤头痛胸胁乳房走窜胀痛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急躁易怒-暴怒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布)生理(掌握)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血及津液运行正常气属阳主动,血及津液属阴主静,故气能行血及津液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津行失常瘀血癥积

肿块固定不移且较为坚硬,疼痛明显女子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舌质暗,有瘀斑

水肿梅核气肝气上逆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月经过多,崩漏因情志不遂,肝气淤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3)促进消化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取决于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的协调,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因此调节脾胃的升降关系

生理(掌握)调畅脾胃气机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促进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肝之精气化生胆汁在在进食时排入肠中,以助食物的腐熟消化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疏泄异常(肝气郁结)脾不升清上:眩晕下:飧泻腹胀腹泻胃不降浊上:呕逆中:左上腹胀痛下:便秘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右胁胀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胆汁逆流于血脉,外溢于皮肤)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4)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神的表现之一,为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调节着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情志活动正常(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形为神之宅”病理变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太过不及急躁易怒-暴怒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肝气上逆”“肝气郁结”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5)促进调节生殖功能(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正常排卵行经(月经的排泄和胎儿孕育均以气血为基础,而促进气血运行,同时又藏血,调节血流量,故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病理变化(理解)肝失疏泄男子排精不畅女子行经异常太过-扰乱精室-遗精、早泄不及-肝气郁结-滞于精道,排泄不畅不及-气血不畅-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太过-气血过于旺盛-月经量多、崩漏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涵养肝气

肝主藏血,血属阴;肝主疏泄,升动为阳。肝阴肝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肝主藏血,可以制约和涵养肝阳,防止阳气亢盛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2)濡养全身,调节血流量

肝贮藏血并调节血液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布,有利于血液对于全身的濡养作用。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3)为经血之源(有“血海”之称,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血充足。血海旺盛,则“月事以时下”)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均与肝有密切关系(4)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

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眼目,则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视力下降或夜盲。不能濡养于筋,则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指的是肝气主动主升,具有刚强急躁的生理特性。刚:刚强暴急之谓。肝具有刚强之性,气急而动,肝发生病变时,肝气易亢易逆,故称为“将军之官”疏泄与藏血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疏泄藏血

2、体阴而用阳

体,指形体;用:指的功用;肝体为阴:肝居膈下,为属阴的脏腑;肝主藏血,血属阴。肝脏用阳:指的是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动主升,其用为阳。

强调了肝主藏血与肝主疏泄之间的相互关系。疏泄与藏血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5)血能藏魂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能藏神。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以及出现幻觉等3、肝主升发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风木之脏,肝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4、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5、肝与春气相应

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有利于肝气升发、通畅。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还包括一些条索状的组织,如大的神经纤维,表浅的静脉血管等。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

2.在窍为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疏泄藏血促进血液运行调畅情志肝疏泄藏血功能示意图解剖观察而获得整体观察而赋予消化吸收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肝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开窍于目怒为志在在液为泪在体合筋肝五、肾(一)位置(二)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2.主水3.主纳气4主一身阳气(三)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为水火之宅(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通于冬气。(五)肾为阴中之阴,五行属水。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的位置: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右各一,左微上,右微下,椭圆弯曲,状如扁豆。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一)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的概念: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精,又称精气,(广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狭义)指肾中所藏之精。先天之精肾中所藏之精

后天之精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生殖之精-先天之本(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功能)后天之精——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营养脏腑形体官窍组织)

两者之间的关系:同归于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的活力为后天之精的摄取打下物质基础先天促后天后天之精不断滋养补充先天之精,促其得以正常发挥生理效应后天养先天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3)肾精的作用

A.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过程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主生长发育B.促进生殖繁衍:生理:肾藏精-藏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根本物质。

青春期病理:性功能减退-性欲低下,阳痿肾精亏损影响生育能力-不孕或不育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中精气充盈,天渐至充盈生殖机能成熟,阴阳和,故有子男子排精女子排卵2、主一身之阴阳肾能藏精,精能化气,由肾精化生之气,即肾气肾精、肾气同属肾中精微物质,精散而为气,气聚而为精,精气是在不断转化中,是同种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作用,是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是肾脏功能活动的动力。生理: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久病及肾”之说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肺阴心阴肝阴脾阴胃阴肺阳心阳肝阳脾阳胃阳协调对立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病理:

肾阳虚:阳虚内寒,温化失职-精神萎靡、腰膝冷痛、形寒肢冷、疲惫乏力、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阳痿肾阴虚:阴不制阳,阴虚内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耳鸣眩晕、遗精早泄、舌红少津等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对立协调2.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有促进脾肺等脏输布水液的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肾气通过蒸化作用,能升清降浊,生成尿液,并控制尿液排泄。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肾主水示意图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胃脾肺肾膀胱其他脏腑水饮头面诸窍全身皮毛肺气宣发肺气肃降浊液浊中之浊浊中之清脾气散精肾气蒸化肾主水病理:肾主水功能失常,气化失司,开阖失度,引起水液代谢障碍。阖多开少,关门不利-尿少,浮肿开多阖少,关门失控-小便清长、尿量增多、尿频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生理: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病理: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2023/7/23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1、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封藏)。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体现在: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肾气封藏-精气盈满、生机旺盛肾失封藏-气踹、遗尿、多汗、大便滑脱、男子滑精、女子带下、崩漏、滑胎2、肾为水火之宅肾为元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故称“水火之宅”。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

(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主骨生髓通脑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赖骨髓的充盈及所提供的营养生理: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到滋养而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