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环境_第1页
人类生存环境_第2页
人类生存环境_第3页
人类生存环境_第4页
人类生存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生存环境第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抗冲击能力和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生命的诞生、生存和发展。人类活动加大了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承载量,却削弱了对其它生命的承载量。人类要控制自己,成为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主动因素,创造新的高能流高生物承载量的生态平衡。2第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科学研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A·高迪(AndrewGoudie,1981)曾说,在西方思想史界,关于人与所居住的地球的关系,一直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其环境显然是适于人类和别的生命形式生活的地球是否是上帝为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第二是各大陆的气候、地形和构造是否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本性以及人类的文化?第三是人类在其长期生存于地球的过程中,是否改变了设想中的地球的原始状态?如有,又达到何种程度?3第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八世纪的社会学和地理学曾出现过“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即社会生活的外部条件的产物,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辩证唯物论则认为用外部条件解释社会现象,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是形而上学的。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经常和必需的条件之一,但是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目前,比较客观的认识,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自然界的每一个重大变化,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使自然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罗来兴,1980),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成为环境变迁越来越有力的因素。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与环境退化、污染和人为沙漠化等现象一起研究时,就会发现与这些现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再次成为地理学界许多专题研究的主题(A.Goudie,1981)。

4第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存地理环境主要讨论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它包含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二是生命生存发展对外在环境的影响。有些学者把生存地理环境的研究归纳为“人与环境”或“人与自然”,在这里则扩展为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生命生存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5第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生存地理环境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出现较多量的无脊椎动物等较高级生物,从此之后直到现代被称为显生宙。显生宙的实际年龄大约6亿年左右。显生宙的地理环境基本保持稳定。(D.Elsom,1992)6第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正如由最早的生命形态到现代种属的相似性所表明的那样,太阳的辐射能,显然在现今水准左右的相对狭窄范围内,至少维持有6亿年了(L.A.Frakes,1979)。地理环境相对稳定,不仅与太阳辐射恒定和变量很小有关,而且与地球表层系统中海、气、地各支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互补协调有关,其中还有生命的贡献。(D.Elsom,1992)7第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地球表层系统中向极地输送的热通量和总能通量。在总能通量中,显热输送超过50%,洋流输送占30%左右,有的学者应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估计,在北半球的洋流热输送,可占到总能通量的40%(VonderHaarandOort,1973),其余的15%左右是通过潜热输送的。由于潜热输送是以未释放的降水形式来代表能量,所以实际上这种机制的数值是较难确定的。地球表层系统中的能量输送,导致地球表面某纬度带或某高度水准面没有因为热能增加的积累或减少,以致地理环境发生巨变。8第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由于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不断增加,生物总量也不断增加。寒武纪开始,海洋生物空前繁盛。整个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占主要地位,如寒武纪是三叶虫极盛时期,奥陶纪是海洋软体动物鹦类极盛时期,同时出现了低等腕足类、腔肠动物珊瑚和原始脊椎动物无颌类(早期鱼形动物)。晚期古生代,从泥盆纪开始出现陆生植物的繁茂和陆生脊椎动物鱼类。最早的陆生植物是裸蕨,到泥盆纪晚期演化出高大的乔木,石炭纪已有几千种植物,其中的鳞木可高达40m、粗2-3m、叶宽可达18cm。泥盆纪的鱼类的外形和基本构造与甲胄鱼类十分相似,也称质皮鱼。到晚泥盆世,有一种能在沙漠水域生存的古老鳍鱼类,能用胸腹鳍匍匐移动到岸边陆地上,并用内鼻孔呼吸,最后,她的胸腹鳍演变成四肢,并由用鳃呼吸变为用肺呼吸,某种古老鳍鱼终于变成两栖类。发现于格陵兰砂岩中的鱼石螈(晚泥盆世)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登陆动物。9第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石炭纪和二叠纪,有“两栖动物时代”之称(古两栖类),特点是形体较大,头骨坚而结构复杂,有尖利的牙齿和尾。晚石炭世还出现更高等的脊椎动物爬行类。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蒙城下二叠统沉积岩中的晰源,被认为是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的过渡类型。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驱体庞大、形体各异的龙类,不仅横行大陆,而且出没于水域和上空。发现于中国四川的马门溪龙,重约百吨,长达22m。在中国河南县发现了恐龙蛋窝群,在西藏喜马拉雅发现了鱼龙等等。三叠纪晚期还出现了原始哺乳动物,例如中国云南的卞氏兽。同时,爬行类还向鸟类演化,白垩纪的鸟类已接近现代鸟类的特征。现代常见的松、柏、杉、铁树、银杏等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就已有广泛分布,到白垩纪晚期则由被子植物渐居植物界主导地位,它比裸子植物和蕨类具有能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特点。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时代。第三纪初出现食草哺乳动物的祖先安氏兽,到新第三纪出现了所有各科哺乳动物。灵长类也始于第三纪,以在中国上黄发现的中华曙猿为最早,已有4500多万年的历史。10第1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地层年表简表(夏邦栋等,1992)11第1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存地理环境的种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繁衍则有深刻的影响。在地质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渐变和突变。几十亿年来地球表面气温与降水变化的概况(L.A.Frakes,1979):一是隐含变化的总趋势,气温与降水丰度呈相对下降趋势;二是发生过多次不同幅度的波动。12第1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约30亿年来的地理环境恶化,相对地最为突出的是曾出现过五个大冰川作用时期,前二个发生在寒武纪以前,大约?—2300百万年和1000(?)—650百万年前,后三个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晚期,此外还有几个不确定的或影响比较小的冰川作用时期。气温方面相对温暖的时代是中生代开始并延续到第三纪中后期的2.2亿多年。降水丰度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则不完全同步,中生代为突出的既温暖又相对少雨时期,老第三纪为相对温暖又多雨时期。又似乎在每一个主要冰川作用时期之前均有降水增多时期,但降水减少又不都紧随于主要的冰川作用时期之后,或许是因为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降水记录仅是地球表层热状态的副效应,还受到相关变量的影响,当然它还与地质记录中的资料来源与数据收集的丰富程度有关。

13第1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突变,有的学者称其为灾变。主要的几次突变,发生在寒武纪前夕、泥盆纪与石炭纪之间、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具体标志为在地层界限上发育含硅铁质球粒、高温石英和可能是透长石颗粒的粘土层、某些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或比率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是稀土元素含量偏高或δ13C的变化出现谷值、有地外巨陨石的撞击留下陨石坑等残迹、大范围的海侵海退或大面积冰川作用等,以及界限上下岩层有绝然的岩性变化等等。白垩纪末的突变事件,于意大利和丹麦的粘土层中铱的含量高于围岩数十倍到数百倍之多,在俄罗斯和中美洲等地已发现该时代的陨石坑,墨西哥尤卡坦(Yucantan)半岛上的陨石坑直径达180km,坑内1km深处的岩样分析证实它曾熔化过,坑中充填陨石撞击时产生的尘埃以及后来的沉积。14第1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恐龙绝灭事件可能与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有的学者认为由酸雨造成(D.Elsom,1992)15第1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顺时叙述的地理环境变化,在地球表面还包含空间地理环境的变化。第三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降温,北太平洋底水温度,由第三纪早期的13-14℃到第三纪末期降为2.2℃左右;南极地区自始新世出现山地冰川,渐新世时期扩展到罗斯海,中新世进入晚新生代大冰期盛期;大约在330×104年前,在北冰洋区有小规模冰流,300×104年前后冰流活动带南界南移到北纬65°地带,到(250–200)×104万年前又向南推进到北纬40°地带。也就是说从上新世以来在北半球自极地至赤道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分带,即极地冰雪带、寒带、温带直至赤道热带,与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纬度带相随向南推移,恰恰在这种情况下,在北半球中纬度出现了黄土堆积带。有的学者曾把这种黄土堆积称为冰缘黄土堆积或冷黄土堆积。由此可见,近代和现代地球生存环境是地质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延续,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演化在近代或现代阶段的组合。今后,仍将会发生某种变化。

16第1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地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首先是达尔文总结出来的自然选择理论,也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后来又由斯宾塞(J.E.Spencer)改换成“最适者生存”学说。针对世界各地某些生物的进化事件,大体上同时发生的问题,弗尔巴(E.S.Vrba,1985)曾直截了当地提出:生物的进化乃是环境变迁(主要指全球性温度变化)的直接函数。另一方面是进化水平不等、适应能力不同的生物的进化,有不同的临界阈值,只有地理环境变化达到他进化的临界阈值,如果他没有绝灭,就会产生突变。正如尼科里斯、普利高津(中文本,1986)所述,在临界阈值“附近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突跃”。17第1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以其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并制造工具,从事受意识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区别于其它生物。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猿人化石,是蒂姆·怀特等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交界处发现的直立行走猿人化石,时代为距今(420440)×104年前。根据已发现的古人类活动的范围、聚落的数量和规模估算,距今100×104年前全世界仅有约12.5×104个猿人,距今1×104年前仅有约532×104人狩猎智人,其中在中国境内有将近智人总数的五分之一。约6000多年前所谓基督诞生时,世界人口增达(2–2.5)×108个。公元1650年前后达到5×108个左右,1820年前后达到10×108,1930年前后达到20×108个,1975年前后达到40×108个,1987年底以前突破50×108个,1999年达到60×108个。18第1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分布(安德鲁.古迪,1989)1.2000aBP.扩展的分布范围2.35000aBP.扩展的分布范围3.200000aBP.扩展的分布范围4.18000aBP.末次冰期鼎盛时期大陆冰盖的分布。19第1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过去的几百万年之久的历程,受到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与其它生物的生存竞争。其一是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而生存地域范围受到限制,直到距今几万年前才扩展到高纬地带和高原山区的。其二是长达几百万年之久所使用和制造的工具,均系就地取材,稍加砸击加工的石器,直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才出现小规格的磨制工具,如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以及较普遍使用的细石器。山顶洞人磨制骨针缝兽皮成衣,仍然是为了抵御冰期严寒求生存的需要。其三是为了保存自己而长期穴居。北京周口店猿人穴居从距今60多万年前到距今23万年前断断续续地达37万年之久。其四是直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几百万年中,古人类的繁衍速度十分缓慢。其五是许多继承至今的人体结构、人种肤色及文化特征等均与先前的生存地理环境有关。各地区的人种特征和文化特色是人们长期在适应其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20第2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几年前,德国人类学研究室的学者提出,白种人起源于较寒冷地区,肤内黑色素含量较低,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长,可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稠密用以御寒。黄种人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的亚洲,南北居民的体征差异也与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日照等条件息息相关。其六是地理环境对世界和各地区人口总数的限制。每个人都需占有一定的环境空间和必需资源的生产仍然是受地理环境所限制的,虽然可以进行区间调剂,

但就全球来说人所必需的可利用资源依然是有个限度的。近年,已有许多专家开展全球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的研究。联合国于70年代公布的一项专题报告,结论是合理的限度为110×108人或略多一些。有些乐观者认为地球可维持500×108人,而悲观者则认为当今世界60×108人口就已经过多了。

21第2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存的地理环境效应生物本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存发展本就意味着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生物的生存发展与地球表层其它支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发展,导致其它支系统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结构体系发生变化,也造成总体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又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互相交识的复杂关系,甚至很难分清孰是因、孰是果,只能是从某个支系统出发来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第2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对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贡献:首先是调整并调节大气的组成。鲁贝(W.W.Rubey,1955)推测地球早期大气主要成分有H2O、CO2、CO、N2、SO2、HCl和一些其它的痕迹气体,但没有或很少O2。早期的生命如蓝藻,利用太阳能固定CO2而放出O2与固N2(主要是固氮酶将N2还原成NH3的过程)、催化放H2的作用(刘志礼等,1989),从而调整了地球大气的组成,并且为地球表层系统按新的机制与模式运行奠定了基础。后者如蓝藻光合作用吸收CO2导致CO2-H2O-CaCO3体系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海水的pH值上升并促进碳酸盐颗粒沉积。在近几亿年中,全球生物则无不参与大气中O2、CO2、NH3、H2O等组分含量的调节作用,并参与C、Hg、Pb等许多元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循环;

23第2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次是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有时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全球地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存在如下的机制和过程:……气候增暖—冰雪融化—海洋水量增加、海面上升、沿海平原遭受海侵—由于海侵,大量的海岸带森林被淹没—大量的生物碳不再参与当时地球表层系统的碳循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补给——气候变冷——冰雪积累——……。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由某种原因减少百分之几,就会导致大气温度下降,并且在此之后约五万年左右,世界海洋的温度也会以同等数量级下降(G.N.PLass,1956)。另外,正如植物生态学家根据生物量来估测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净生产量,或者有机物质每年的生产速率,那么前述地质历史上的多次灾变,首先是全球生物量大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将骤减,它的温室效应又将使地理环境复苏。相应地,大冰川作用时期的情况也相类似,在大冰川作用时期,净生物量比较高的中低纬森林草原萎缩消退,代之以净生物量比较低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同样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物消耗量下降,它的温室效应也将有利于地球气候回暖;

24第2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三是生物沉积建造有利于地球表层系统基本保持稳定。生物沉积建造的种类很多,如钙质碳酸盐沉积,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珊瑚礁,叠层石,煤,泥炭,次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等等。生物沉积建造实际上是地球表层系统保持物质与能量平衡的产物;其四是生物过程还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促进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以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25第2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是全方位地对地理环境施加越来越强的和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格拉西莫夫等曾于1971年对人在改造地理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曾做过比较合理的描述:人类社会通过从周围环境取得能量和物质,并以变换过的(工业的、家庭的和其他的)形式予以归还时,干预了自然过程的动力平衡循环。然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已具备了恢复被破坏的自然过程的能力。……这样,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顶得住人为干扰的能力,虽然也发生过局部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总强度已经超出地球表面许多大面积地区的恢复能力,导致了不但是局部而且是区域性的不可逆变化。26第2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选择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巴松湖滨高原湿地27第2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选择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秋天的红原草原28第2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选择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丽江29第2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创造和优化了生存环境珠海新貌30第3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创造和优化了生存环境香港31第3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创造和优化了生存环境德国旅游小城32第3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创造和优化了生存环境圣彼得堡夏宫33第3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创造和优化了生存环境重庆34第3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35第3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听到比较多的是埋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过去,提得比较多的是局部现象,如树林砍伐了,泉水干涸了,河湖淤塞了,海岸采沙塌岸了,生物物种减少了,引发滑坡、泥石流了,遗迹破坏了,水域或空气污染了,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了等等,后来提得比较多的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了,诸如环境污染,环境退化,沙漠化,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其它有害气体物质含量的增多,世界海面的上升,臭氧层的破坏等等,一旦提起,就使用“危机”、“灾难”、“生存威协”、“无可挽回”等词语,而且,罪魁祸首是人而不是别的。如有人曾说“大自然的衰退和人类的无所不在,这一事实现已明确无误”。两河流域影像图36第3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们认为近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人口总量快速增长,部分资源能源消耗剧增而储量减少,环境问题局部大有改善而整体仍在向不良方向发展,有多种有害元素的扩散和循环明显加剧,大自然的自净功能和对人类和生命的保护功能有所衰退。一系列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负责任的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全社会讨论环境问题气氛也越来越浓了,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要认真研究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效应和对策了。

37第3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白山西南坡原始森林(左),在拣集风倒木之后,发育亚高山草甸(右)38第3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白山森林拣集台风风倒木与森林砍伐(左)

2年后的景观特征(右)39第3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白山的苔原带牛皮杜鹃群落(左)旅游开发后变为高山石漠(右)40第4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江苏茅山石龙山山脊被挖段41第4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兴都库什改造自然引起泥石流42第4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兴都库什改造自然引起泥石流43第4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兴都库什改造最终导致荒山秃岭44第4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别山区花岗岩风化层开发与沙化45第4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开发坡地--坡地泥石流46第4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开发坡地--坡地侵蚀47第4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活动--坡地裸露与坡地发育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与自然环境48第4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黄沙侵吞诺尔盖大草原四川省十大牧业基地县之一的诺尔盖县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区域气候、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像等)、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垦乱挖、沼泽疏干等)、鼠虫危害等因素的影像,使草地沙化现象日趋严重,全县121263万亩天然草地面积,沙化和潜在沙化的面积已占总面积的13.32%。据调查,截至目前全县草原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6666.7公顷,潜在沙化面积61000公顷,并且每年以11.8%的速度递增。用不了多久诺尔盖将变成风起沙飞的大沙漠,并且极有可能影响到300多公里外的成都市。49第4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8年的诺尔盖草原50第5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8年的诺尔盖草原51第5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70年代,人工开渠排水,向沼泽地要草养牧,使草原之水流淌了近30年,如今“草原之肾”已开始衰退。52第5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2年的诺尔盖草原--干旱化、沙漠化53第5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54第5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0年10月3日南极臭氧层空洞(D.Elsom,1992)55第5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HotHouseEarth(D.Elsom,1992)56第5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关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的讨论,应明确如下几个概念。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是单方面、单因素而是综合性的、参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如森林被砍伐,不仅是景观发生了变化,而且丧失了森林的地理环境功能,将导致水土流失、汇流加快、地面反照率增高、昼夜温差增大、辐射纯收入减少、冷空气下沉和抑制降水等等,主要是该地有了物质与能量的输出。该地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出,意味着邻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这是一种“破坏”与“建设”并存的关系,将出现新的系统平衡。因此,几乎所有的大型工程,均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配置与结构状况的变化,系统平衡的调整,“破坏”与“建设”的伴随,不宜只看到“破坏性”一面,也不宜只看到“建设性”一面。

57第5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仍然是通过地球表层系统及其支系统而显现出来的。因此正如高迪(A.Goudie,1981)所述:很明显,对于很多引起环境变化的事件不可能简单地说是人类的责任还是自然的责任。……任何种类环境影响的解释都是极困难的。……由于不同的环境系统和子系统不同的组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测量总的环境影响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数量上的原因——后果关系几乎是无法建立的。三、人类改造地理环境,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有意识和目标的行为。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主观愿望总是力争使之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但有时会出现意外的客观后果,从长远来看,或者给邻近地区,甚至最终给自身造成了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这类现象,应归至于时代的限制,科学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和要求的进步。58第5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所谓“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应理解为对该地过去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并包含着新的地理环境状态的诞生。过去的地理环境,也许较适于该地过去的人类生存发展,但未必适于未来的人类生存发展。人类为之奋斗的是扩大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承载量、承载率。人类活动在一步步地逼近更高目标,但是,人类活动却削弱了自然环境对其它生命的承载量、承载率。因此,片面地要求重建人类干预之前的地理环境,既没有那种可能性,也未必是聪明的、科学合理的;但是,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成为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主动因素,学会循地理环境变化自然规律,规划和建设新的高能流高生物承载量的生态平衡。59第5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存地理环境效应举例--长江三角洲水循环变化地理系统初步研究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口南侧的低洼湿地60第6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江输沙洪水淹没生物作用湖岛堤砂堤湖荡洼地砂堤海滩海平面波动和潮浪作用挠曲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长江三角洲水循环本来是降水+地表来水(长江和太湖水系)=蒸发+地表出水(流入长江和东海)地面有一系列沙堤怀抱,形成一系列湖荡洼地三角洲由长江输沙而延伸。●地壳倾斜沉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示意图61第6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2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的延伸和沙堤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2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示意图62第6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①太湖是海平面上升并造成堰塞,侵蚀洼地积水成湖。几千年来,主要因海岸远离太湖而太湖水位持续上升,对周围造成湖侵,沿海新形成的滩地地面,高于早先形成的堤间洼地地面。63第6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②岗身以东,在挠曲沉降、海面波动、生物促淤的情况下,发生长江输沙的淤积加积。地貌发育形成多道砂堤与堤间洼地相间;堤间洼地由滨海湿地渐变为淡水湖荡。64第6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③近2000多年以来,长江中下游的输沙量是逐渐增多的,所以长江三角洲的平均增长速率也是加快的。随着向海延伸,逐渐地有一部分三角洲地面增长速率被近岸海水水深增加而抵消。65第6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④长江口口门砂体发育的时间周期缩短。66第6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系统⑤汉代以长江口的扬州潮涌最著,之后逐渐转变为以钱塘江口的潮涌最著。⑥长江三角洲地面高程东高西低。67第6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地理系统①商周以来在长江滩地上发展了筑墩自卫。江阴、常州等地多古墩,如常州圩墩。②逐渐发展为围滩造田--圩田。据传始于泰佰(在苏州,周代吴国的始祖)。常熟虞山尚湖68第6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地理系统③大约唐宋以来发展了泄洪排涝河网化,之后海滨江边发展了修堤筑坝建捍塘。69第6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地理系统④自此,海堤、江堤、湖堤之间的农田地面低于周围洪水位,要靠机械排涝泄洪,人居住在堤间洼地中,洪涝成为心腹之患。⑤随着人口增多、产值增高、资源能源消耗增多,而污染排放量增大,以及河湖池塘污泥淤积量的增多,泄洪排涝的河网通道逐渐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70第7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现代地理系统分析①长江三角洲地区,洪水泛滥沉积大大减少,缺少泥沙物质的输入,又因构造沉降、压实沉降而造成地表物质循环、物质平衡的亏损。②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了大江的洪水泛滥,又太湖水源来水量减少,即客水补给大大减少。一方面,三角洲地的出水也减少,只有大洪水才通过机械排泄;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71第7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现代地理系统分析全区水循环总量减少了,水循环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大气降水+地下水开采补给+少量洪水输入=蒸发消耗+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少量洪水输出三角洲平原成为饥饿(无泥沙补给)的平原三角洲的湖泊成为藏污纳垢,污染物不断积累的场所。72第7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现代地理系统分析③大规模农田开发、树林损失,水体养殖导致生物多样性单一化及抗病虫害能力削弱。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废弃污染物的积累,水污染、土壤污染加剧,人居环境的恶化,逐渐失去可持续发展潜力。73第7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4.改善生存环境的出路①逐项深化研究②科学预测发展趋势③从“系统”中找出突破口④设计改善人居环境目标工程74第74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存的地理环境效应举例--流域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长江功能的变化流域工程必然会导致流域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为它改变了原来的流域水循环、水量平衡系统。流域工程流域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水沙物质系统水沙能量系统生物生态系统容流域工程的新的生态环境系统+75第75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星罗棋布,它们多为自然堤后湖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千年历史76第76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几千公里的长堤,保护农田保护家园,但没有挡住洪水,使湖泊的外环境发生变化77第77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历史上,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带及湖滨地带经常发生洪水泛滥,这些低洼地实际上本是江湖泛滥淤积平原。

78第78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31年大洪水淹没武汉三镇79第79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54年大洪水淹没江陵大片农田80第80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8年大洪水又淹没了很多土地81第81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8年大洪水荆江-洞庭湖区的淹没82第82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8年大洪水武汉市上下两岸的淹没83第83页,课件共103页,创作于2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