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性恋倾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思路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浅谈同性恋倾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思路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浅谈同性恋倾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思路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同性恋倾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思路获奖科研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这个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同性恋。国内著名的性学者李银河曾宣称: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规模在7000万左右。不过以上数据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性取向的探索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可粗略定义为同性恋倾向。面对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家长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来应对。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銀河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但这一概念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时期是快速成长与变化的时期,青少年容易接受暗示,好奇心也特别强。另外,遗传和成长经历也是同性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性取向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变数。也就是说青少年还未成年,正处于性取向的不确定期和探索期,只能算作潜在的同性恋群体,所以笔者称之为“同性恋倾向”。学生有同性恋倾向是指学生本人认为自己“喜欢”或“爱上”了某位同性同学,这种感觉不是同性间的友谊,而是爱情。这种感情让他们心里有幸福感,想和对方在一起,还有诸如和对方接触时脸红、想身体亲近等身体性反应。笔者认为,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而言,父母家长对其的引导教育是最重要的,引导教育的前提就是家长本身对此的认识要正确。也正是因为青少年的性取向还未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将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理解为一种性探索行为。就像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小孩子,迈出的第一步一样,应是被允许去探索的,允许被纠正的。当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探索世界的行为以后,也许就不会那么惊慌失措了。

二、正确应对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

1.保持冷静,可定义为性探索

青少年时期的性取向是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变数的,南京大学的陈亚秋就曾提出一个“假性同性恋”的概念,假性同性恋是指性心理指向异性,但性行为随外在境遇的变化而经历指向异性、指向同性、自发矫正为异性的性取向的变动。假性同性恋的最终性取向还是会指向异性。所以不要一听到“同性恋”三个字就惊恐万分,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无法改变的。当家长得知孩子的这一倾向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责骂、批评孩子;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这只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行为而已”。不要把这种行为直接定义为“同性恋行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性探索,从意识上淡化孩子对“同性恋”的恐惧心理,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很可能会关闭他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

2.用爱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子女向外探索世界的安全港湾。当子女在外面经历不顺或遭受挫折时,父母的及时补位能重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增强子女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家长要用爱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

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首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在家庭中无法获得足够的爱的青少年,在周围环境限制异性交往、认同同性交往的现实条件下,也许会转向同性,去寻求“爱”的满足。笔者接待过的一例有同性恋倾向的中学生就是这样的情况: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无法陪伴他,在长期缺爱的情况下,因为自身性格又胆小自卑,不敢和异性交往的他,把目光转向了同性。

另外,在孩子跟家长“出柜”以后,父母更应该营造足够安全的环境。不要批评、责骂孩子,更不要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其改变。想必他是用了很大的勇气才敢坦露自己的内心,我们一方面要安抚此时孤立无援,只能试探性地找父母倾诉的孩子;另一方面要及时回应孩子的困惑,引导他把这种现象定义成青春期的“性探索”,并以平等的角色和他对话,了解具体的情况。这些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样无条件的爱,更有利于孩子去探索自我真实的性取向。根据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得出的结论: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探索。我们要用爱给他营造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让他敢于出去探索。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或是盲目反对,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从而将他们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就如想玩剪刀的幼儿,如果母亲一开始不允许他玩剪刀,他可能会找机会自己偷偷玩,后果无法想象;但是如果母亲一开始就在旁边陪伴他一起探索剪刀的“奥秘”,他就知道剪刀是锋利的、危险的,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所以我们要敞开温暖的怀抱,让家成为他们最安全的港湾。

3.陪伴孩子去探索,扩大其交往范围,改变单一性环境

在孩子敢于独立探索的同时,我们应该站在他们身后,陪伴他们向前走。面对孩子在性取向上的困惑,我们可以陪伴他去“答疑解惑”,在他认为自己“喜欢”同性的基础上,鼓励他去尝试与异性多交流,以找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而不是受周围单一性环境的影响或是盲目跟风。凯莫多利在《人类性行为》中提到:“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田艳春也在《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里说到:“对异性交往的限制,对同性交往的纵容,利于人的自然天性的正常发展,却有可能成为孕育同性恋情愫的温床。”所以家长不要一味限制孩子间的正常异性交往,应该营造开放、多样的人际交往环境,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改变单一性环境,为他们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打开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在经历、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