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_第1页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_第2页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_第3页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_第4页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

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

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

chromatophore

)、食物泡(

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12.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3.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14.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15.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

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

16.眼点:一些鞭毛虫类身体前端会有类胡萝卜素的脂类集合成为一个红色的眼点,与鞭毛基部的副鞭毛体一起构成某些鞭毛虫的感光细胞器。

腔肠动物门

1.缘膜:水螅纲水母的伞缘向内突起,成为一环状膜,称为缘膜。

2.隔膜:珊瑚纲的腔肠动物体壁内胚层向消化循环腔垂直长入的突起,有的可以连接到口道,将消化循环腔分为初级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

3.神经细胞(nerve

cell):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

4.刺细胞(cnidoblast):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5.间细胞(interstitial

cell):

主要在外胚层细胞之间,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6.上皮细胞(epithelia

cell):上皮基部有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故又称上皮肌肉细胞(epithelio-muscular

cell);

7.腺细胞(gland

cell):

分布于皮肌细胞之间,能分泌粘液,使水螅便于附着或在基质上滑动;

8.感觉细胞(sensory

cell):体积小,在口和触手等处较多,它的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

9.内皮肌细胞:顶端多具鞭毛(1-5根),鞭毛摆动能激动水流,同时皮肌细胞伸出伪足吞食食物;内皮肌细胞基部肌原纤维呈环状排列,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变细;可见内皮肌细胞兼有收缩和营养功能。

10.腺细胞:能分泌酶进入中央腔消化食物。

11.世代交替:一些水螅型、水母型同时存在的种类:螅期以无性繁殖(即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后,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12.浮浪幼虫(98)

扁形动物门

1.焰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焰细胞实际是由2个细胞构成。一个是带有鞭毛的帽状细胞,另一个是管状细胞。管状细胞上有很多小孔,可以使实质中的代谢物质进入,最后经原肾管从身体背面两侧的开口排出体外。

2.无肠目(Acoela):无消化管,只有由口通到体内的一团由内胚层形成的合胞体,行细胞内消化,无原肾管,直接发育,海产。

3.单肠目(Rhabdocoela):有口、咽和管状或囊状不分支的肠,口位于前端。大多数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少数在潮湿土壤里或营寄生生活。

4.三肠目(Tricladida):肠分为三主干,一向前,二向后,并有侧盲突,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一部分在潮湿土壤中,少数营寄生生活。5.多肠目(Polycladida):口位于腹部近后端,有肌肉质咽,肠具有一条不明显的主干,两侧有许多分支,海产,有牟勒氏幼虫期。

6.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毛蚴(miracidium):刚从受精卵中孵出的幼虫,

体表有纤毛。前端有眼点,

单细胞分泌腺体和简单的消化管。体后部有一团胚细胞,多数自由游泳寻找第一中间宿主软体动物。

9.胞蚴(sporocyst):钻入螺体内的毛蚴脱去纤毛延长成囊状,体内每一胚细胞发育成一个雷蚴,或发育成子胞蚴,再由子胞蚴发育成雷蚴。

10.雷蚴(redia):雷蚴破胞蚴壁而出,它有咽,肠和排泄管结构。有一个产孔,体内也有一团胚细胞,胚细胞可发育为尾蚴,或先发育为子雷蚴,再由子雷蚴发育为尾蚴。(胞蚴和雷蚴的增殖过程是出现在发育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中,叫做幼体增殖。)

11.尾蚴(cercaria):从雷蚴产孔产出,并离开第一中间宿主。以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用尾在水中游泳寻找第二中间宿主如虾蟹鱼蛙或水生植物等。

12.囊蚴(metacercaria):吸附在宿主身上,

脱去尾,

分泌圆形的囊壁。如果囊蚴被终末宿主将它和第二中间宿主吃掉,便会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成为成虫。

13.皮肤肌肉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14.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除原始种类):扁形动物体前端有1对发达的脑神经节(cranial

ganglion),由脑神经节向后发出若干纵行神经索(neural

chord),神经索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神经系统(ladder-type

nerves

system),支配全身。

原腔动物外骨骼:是指节肢动物为制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全身包被的一种十分发达,坚硬厚实的角质膜,包括上角质膜,外角质膜核内角质膜三层。

后肾管:是指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蚯蚓)所具有的较发达的多细胞的排泄器官。典型的后肾管包括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具纤毛和无纤毛的细肾管;缺纤毛的及通到体外的肾孔等部分。

壳:是指由软体动物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为的外套膜分泌形成的石灰质贝壳,覆盖在身体最外面。

生:是指胎儿借助一种特殊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

3.试比较初生腔和次生腔的结构特征,并举例说明。

答:①初生体腔的外围是体壁,体壁包括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三部分,角质膜和上皮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而纵肌层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体腔内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肠壁。如线虫的原体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原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且不具体腔膜,无脏壁中胚层。②次生体腔比初生体腔进化,具有初生体腔没有的体腔膜和脏体腔膜等结构。如蚯蚓的次生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经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

4.举例说明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答:①毛虫从蝶卵孵出后,便不停进食和蜕皮,藉此成长。毛虫发育至成熟阶段便会化蛹,蛹内形成的成虫最后羽化而出。像蝶、蛾等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跟成虫显著不同的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②蟋蟀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并不会经历成蛹的阶段而直接化成成虫。像这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的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

5.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答:主要特征是:①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②原生动物体形微小,形态多样,分布广泛。③具多种营养方式。④具一系列生理特征。⑤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包囊

理解:原生生物是一类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生物。其中既有明显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又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衣藻、团藻等绿藻,还有介于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总之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类群。

【细胞器】(organelle)

也称“细胞器官”、“胞器”或“类器官”。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持严格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外围具两套膜而又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才算真正的细胞器。持宽松观点的学者认为:微管、微丝、核糖体、鞭毛、纤毛和伪足等也是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注:也有学者认为直到衰老死亡。)

【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指整个生物界或某个生物类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重演律】亦称“生物发生律”,由德国学者海克尔和弥勒提出,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系统发育的主要阶段。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生殖】亦称孢子增殖。指部分原生动物的合子经过分裂依次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多个孢子、多个子孢子的繁殖方式。如鸡球虫和疟原虫。

【配子生殖】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即配子)融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称为同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称为异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大小和功能都完全不同的称为卵配。卵配中大配子称为“卵(子)”,小配子称为“精子”。

【卵生】胚胎发育由卵内的卵黄、卵白等提供营养,卵在亲体外孵化。如鸟类。

【卵胎生】卵的胚胎发育和孵化都在母体中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如蝮蛇。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胚胎借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

【幼虫/幼体】对有蛹期的昆虫而言,指由卵孵化出来后到蛹期之前的发育体。对其它无蛹期的多细胞动物而言,是指在具有成体特征之前能营独立生活的发育体。例如白枝海绵的两囊幼虫。某些寄生蠕虫的幼虫称为“蚴”,如胞蚴、雷蚴。幼虫和幼体在中文用法上有区别也有混用,如在脊椎动物中用幼体,在昆虫中用幼虫,在棘皮动物中两者都有人用。而在英语两者都是larva.

拉丁词

larva

意为令人恐惧的面具、邪恶的精灵、鬼怪、恶魔。

【变态】指某些动物的形态构造在胚后发育中发生显著的变化。

【不完全变态】也叫直接变态。指卵孵化后,幼体无需经过蛹的阶段就可变为成体。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可分为半变态、渐变态和过渐变态三种。

【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生境和习性上较相似,但性器官尚未成熟,翅未长成,这种变态称为渐变态,其幼虫叫若虫。如蝗虫、蝼蛄的发育。

【过渐变态】幼虫要经过一个不食少动的、似蛹的虫龄才能变为成虫,这种变态称为过渐变态。如粉虱的发育。

【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生境和习性上与成虫有明显区别,但中间无蛹期,这样的变态称为半变态。其幼虫叫稚虫。如蜻蜓、豆娘的发育。

【完全变态】幼虫在形态和习性上与成虫相差甚远,需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这样的变态称为完全变态。如家蚕、蚊虫的发育。

【端细胞法】在靠近胚孔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这种中胚层后来裂开产生的体腔称为裂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如蚯蚓和蝗虫。(请注意:端细胞法是形成中胚层的方法之一,裂体腔法是形成体腔的方法之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体腔囊法】在某些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这种中胚层包围的体腔称为肠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如海星和文昌鱼。(请注意:体腔囊法是形成中胚层的方法之一,而肠体腔法是形成体腔的方法之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囊幼虫】首次形成的囊胚裂开,原来朝囊胚腔的里面翻到外面,而原来的外面翻到里面,并再次形成囊胚,发生此特殊过程的囊胚称为两囊幼虫。如白枝海绵。

【逆转】

胚胎发育时从小胚胞层半包围大胚胞层发展成大胚胞层半包围小胚胞层的过程,称为胚层逆转。见于某些海绵动物如毛壶属、海绵属及糊海绵属等。

【同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上差异较小。如环毛蚓的大多数体节。

【异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上差异较大。如环节动物隐居目的体节,以及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

【早成鸟】雏鸟孵出时发育较充分,很快可以随亲鸟外出活动和觅食。如鸡、鸭的幼鸟。

【晚成鸟】雏鸟出壳时发育尚不充分,需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出巢活动。如家燕、麻雀和鸽子等的幼鸟。

【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或不相似,功能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细胞群与其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结构。(说明,本词是李海云教授和朱伟义副教授修改的,与常见的解释不同的是加上“或不相似”,主要是考虑到诸如血液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类型的明显差异。)

【器官】由几种类型的组织联合构成或单一组织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如心、肝、肺等。(说明,笔者考虑到某些器官仅含一种组织,故加上“或单一组织形成”7个字,如蛔虫的中肠由单层内胚层细胞组成,供参考。)

【器官系统】生物学上简称“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从而构成了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仅有单一开口的排泄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原腔动物等)的排泄器官。

【焰细胞】扁形动物、担轮动物等原肾管内端或分枝内端的排泄细胞,其杯状的凹陷部生有一条或一束摆动如火焰的纤毛。纤毛摆动帮助所收集的液体往排泄孔的方向流动。

【焰茎球】轮虫等原肾管的收集端由合胞体组成的囊状结构,其内腔的顶端具有可摆动如火焰的纤毛。纤毛摆动帮助所收集的液体往排泄孔的方向流动。

【后肾管】指部分无脊椎动物体中两端开口的排泄管。环节动物的典型后肾管的收集端为开口于体腔的纤毛漏斗,叫肾口;排出端开口于体外或肠腔,叫做肾孔,具有排泄含氮废物和平衡体内渗透压的作用,如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

【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变化来的腔。原体腔在体壁中胚层与中肠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见于蛔虫和轮虫等。

【真体腔】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如蚯蚓的体腔。因为比来源于囊胚腔的原体腔出现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混合体腔】原体腔与真体腔之间的间隔部分消失后,两种体腔相互混合。如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

【血腔】指节肢动物体内充满血液的混合体腔。

【血窦】(1)充满血液的体腔被实质组织填充、分隔形成的较小空隙;如软体动物的血窦。(2)高等脊椎动物器官内组织膨大而出现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如脾血窦。

【学名】依照国际植物学或动物学命名法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所命名的、为国际上通用的动植物名称。

【二名法】亦称“双名法”或“双名命名制”。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共同组成某一物种的学名。前面一个字是该物种的属名,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一个是它的种加词,全部字母小写。属名和种加词的全部字母用斜体。如大变形虫的学名为:Amoeba

proteus

.学名后面也可附上定名人的姓或姓的缩写。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生殖隔离】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相互配育能力的后代。

【迁徙】一般指某些动物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变换栖居地的习性。迁徙不但用于部分鸟类,也用于部分水生动物、陆生昆虫和哺乳类等。有翅动物通过飞翔进行的迁徙叫迁飞。水生动物(如某些虾、鱼、鲸)在水中的迁徙叫洄游。也有学者把水生动物的垂直迁移归入洄游。

【洄游】某些水生动物进行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脊索】位于消化管背面和背神经管腹面起支持身体作用的中轴棒状体,内在的细胞富含液泡,外面有纤维鞘和弹性鞘。有脊索的动物称为脊索动物。

【脊柱】由若干脊椎骨愈合或借椎间盘和韧带连接而成的中轴支撑体。俗称“脊梁骨”。

【单循环】指只有体循环而没有肺循环,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需经过心脏一次。如多数鱼类的循环。(多用于脊椎动物。)

【双循环】指血液完成一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一次是肺循环,一次是体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不再混合。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

【马氏管】昆虫、蜘蛛和蜈蚣等的排泄器官,为中、后肠交界处伸到血腔的两至一百多条细小的管,可收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并排至后肠。意大利学者马尔比基(Malpighian)1669年发现此结构。

【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的髂骨与综荐椎相连接,但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不汇合,这种结构与有耻骨缝合的哺乳类骨盆不同,称为开放式骨盆。

【关[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的髂骨与荐骨相连接,左右坐骨与腹中线的耻骨连接,这种结构与无耻骨缝合的鸟类骨盆不同,称为关[封]闭式骨盆。

【皮肌囊】皮肤肌肉囊的简称。由来源于外胚层的表皮和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结合而成的囊状体壁。皮肌囊具保护和运动功能。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体壁。

【咽式呼吸】借助口咽腔底壁的升降、喉门和鼻孔的开闭配合起来完成呼吸动作,这种呼吸方式称咽式呼吸。

【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时,新鲜空气一部分进入微支气管进行碳氧交换,另一部分经中支气管进入后气囊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