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木刻运动_第1页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_第2页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_第3页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_第4页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木刻运动01历史背景方向原则发展历程影响评价目录030204基本信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木刻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中国的古代木刻远远走在欧洲的前面,并且影响了欧洲。在《北平笺谱》的序中,鲁迅说:“缕象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法人伯希和氏从敦煌千佛洞所得佛像印本,论者谓当刊于五代之未,而宋初施以彩色,其先于日尔曼初木刻者,尚几四百年。”但中国的传统木刻由于与现实生活隔绝,由于画、刻、印的分开,缺乏独立的创作意识,逐渐失去生命力。当五四以后中国的艺术界意识到木刻的重要性时,便不得不向欧洲人求教。所以,3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木刻运动,更多、更直接的启发来自当时欧洲的版画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它不是中国传统木版艺术的新生。

鲁迅认为,中国现代的新木刻要能得到发展,应当提供两方面的养料:一方面是介绍外国的木刻,一方面是借鉴中国的传统。他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木刻纪程》小引)

发展历程初步兴起抗战时期蓬勃发展发展历程初步兴起1929年,鲁迅与柔石、崔真吾、王方仁等合组“朝花社”,出版《艺苑朝华》五本,开始介绍外国版画与插图。在第5辑《新俄画选》的小引里,鲁迅介绍了采用版画的原因有二:“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艺苑朝华》在初创时,即已注意此点,所以自一集至四集,悉取黑白线图…”1月22日,“一八艺社”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

1930年,左翼美术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文化总同盟召开成立准备会,参加代表有左联、社联、美联、剧联等团体代表20余人。同年,鲁迅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出版,并在上海市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第次“版画展览会”。

蓬勃发展《负伤的头》,张望,1934年

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被迫退学的“一八艺社”社员张跳(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联合上海周熙(江丰)等人成立上海“一八艺术研究所”,所址在江湾虹口公园对面。6月11日,“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在上海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展出杭州社员作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出版《一八艺社一九三一年展览会画册》。有鲁迅序文《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8月17日,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嘉吉主讲木刻技法知识,鲁迅亲自主持并翻译。参加者有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鸿干、郑启凡、钟步卿、乐以钧、苗勃然、倪焕之、胡钟明、郑川谷13人。讲习会至22日结束。

(合影照片现存于鲁迅博物馆

)鲁迅与木刻讲习班学员合影

此后,木刻的社团不断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至抗战时期,相继成立过“一八艺社”、“木铃木刻社”、“MK木刻研究会”、“春地画会”、“野风画会”、“野穗社”、“无名木刻社”、“平津木刻研究会”等木刻社团。从1930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七年时间里,当时全国有三个木刻运动中心,即北平、广州和上海。上海的木刻运动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组织团体进行创作的,对全国的木刻运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美术工作者们以刀代笔,纷纷投人“艺术数国”的行列,新兴的版画艺术在那时候成为人们精神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之前,李叔同、丰子恺等都刻过木刻,而大家却公认现代版画还是由鲁迅提倡并发展壮大的。究其原因,主要还要从画作的内容来认识新兴版画。其中“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上出现的胡一川的《流离》、《饥民》和汪占非的《五死者》最有代表性。抗战时期1937年3月上海木刻作者协会成立。从此,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进入到八年抗战木刻时期。新兴木刻运动是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它的发展在鲁迅看来关乎中国艺术的前进方向。中国现代美术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由新兴版画开始的,把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也是从新兴木刻开始实践的。艺术家们怀着民族忧患意识用各种美术形式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美术家到战地写生,选择与抗日有关的题材作画。如油画家徐悲鸿、司徒乔以当时街头刷《放下你的鞭子》作画,唐一禾画《七七的号角》。但和当时非常活跃的木刻、漫画相比较,不仅数量少,而且也不像漫宣队的宜传画以及李桦木刻《怒吼吧!中国》、马达木刻《保卫大西北》,那样直接宣传抗日、表现抗日,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清算斗争》,江丰,1944

抗日战争期间的木刻运动实质上分成两部分,解放区(延安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简称“国统区”)。前者通常被称为“延安木刻”。自1936年到1940年,相继从国统区到延安的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定、张望、力群等。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解放区与国统区形成了重大的区别。延安木刻运动伴随着革命的不断推进而发展壮大,从国统区来的美术家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革命化的美术的形成。正如张仃1942年时在《街头美术》一文中说的那样:“抗战改变了社会生活,也把大众美术运动更往前推进一步。抗战开始,一般画报面目,也遽然改观,钢盔、飞机轰炸,代替了名媛明星和裸体。大众美术运动,才真正开始理论与实践的走向。方向原则方向原则新兴木刻运动的方向,基本是在鲁迅的引导下发展的。鲁迅致木刻膏年的170余封书信(《鲁迅全集》收入101封),及他为木刻集撰的序言、后记,对此均有重要阐述。

1.新兴木刻运动,首先“要守住营垒”,这是鲁迅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三十年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国民党当局视木刻为洪水猛兽。因此,鲁迅给榴花社的信中深刻指出:“战斗者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由于从实际出发,木刻运动迅速发展,木刻专集、刊物也接连出版。刻者、编者希望鲁迅作序、撰文,鲁迅一一谢绝,认为新兴木刻运动“能够存在”是至关重要的。罗清桢请鲁迅为他的《清桢木刻集》写小引,鲁迅复信说:“至于小引,我是肯做的,但近来对于我的各种压迫,非常厉害,也许因为我的一篇序文,反于木刻本身有害,这是应该小心的。”

2.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的“好的大众的艺术”,它的使命,和其他的艺术一样,应该是“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鲁迅在《木刻创作法》序》中说,提倡新兴木刻,“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必须“传播于大众”。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鲁迅又强调“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这就是鲁迅为木刻青年指明的创作方向。当鲁迅收到陈铁耕的连环画《廖坤玉的故事》,得悉在兴宁已预订700部时,很高兴,说“实为意想不到之事。这可见木刻的有用,亦可见大家对于图画的需要也”。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面向农村,在半年中举办了七次木刻展览,颇受群众欢迎,也反映了群众对木刻的需要。影响评价影响评价新兴木刻的新境界,可以概括为鲁迅指出的“刚健分明”四个字。这也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他在中国古代艺术和外国艺术中,赞赏的也是这种有阳刚之美、伟美、力之美、深沉雄大之美的艺术品。这种美既体现在题材之中,也体现在语言形式之中。他提出创作木刻的原则,是“不模仿,不复制,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放刀直干,便是创作底版画首先所必须…那精神,唯以铁笔刻石章者,仿佛近之”。在黑暗和沉闷得透不过气来的中国,唯有直面人生,描绘在苦痛中煎熬的劳苦大众,描绘他们为战取光明所作的种种牺牲,体现出一种奋斗向上的精神,才能传达出这力和美。

当然,新兴木刻运动的意义,远远不在木刻,不在版画,也不在美术,而在于它是整个民族觉醒运动的一部分。“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的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一一我要范围说得小一点:文艺之业。倘使中国之在世界上不算在错,则这样的情形我以为也是对的。”

就像近代美术史研究专家李伟铭先生所概括的新兴木刻运动那样:“从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