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_第1页
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_第2页
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_第3页
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_第4页
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肠道影像检查新技术第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影像学检查钡餐造影CTMRIDSA血管造影核素扫描超声检查胃镜检查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胶囊内镜第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适应证:消化道肿瘤血管造影对少数向腔外生长之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很大作用;对内镜及小肠造影难以诊断的小肠肿瘤有特殊诊断意义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可明确出血部位、程度及性质。并在此诊断基础上可行介入性治疗。消化道血管性疾患缺血疾患、缺血性肠炎、血管畸形消化道外伤出血消化道炎症DSA第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胃肠道出血美克尔憩室炎性病变胃食管反流胃排空时间检查核素扫描第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适应症:凡有上消化道症状,疑是上消化道病变、临床又不能确诊者有上消化道症状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或不能确定病变性质者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者,需进行急诊内镜检查者需要内镜治疗者已确诊的上消化道病变,需内镜随访复查者消化内镜第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息肉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局部化疗粒子植入术食管狭窄扩张术食管支架置入术镜下止血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胃镜下治疗术第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消化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胶囊内镜第1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超声内镜(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第1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将共聚焦显微镜原理运用到内窥镜技术当中具体方法是在内窥镜头端整合一个共聚焦激光探头,通过特殊的荧光剂,使用激光激发产生人体局部组织学图像的装置。需要在检查过程中使用特殊的荧光剂,如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和局部喷洒吖啶黄溶液临床实践表明该装置对于某些胃肠道常见疾病,比如胃炎、胃肠上皮化生、结肠息肉,尤其是较小病灶以及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有可能在未来替代传统的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第1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用途益处在做常规内镜检查时作为体内显微镜在治疗阶段及早发现肿瘤,制定有利的策略降低肿瘤死亡率实时组织学诊断

超高精度,与组织学检查相关联鉴于特殊“智能活检”方法的采用,避免盲目活检取样用于探查肿瘤和幽门螺旋杆菌优化了内镜的工作流程穿透表层以下(0-250μm)

借助局部染色对细胞核进行成像内镜检查中融入了免疫学与染色体学的成就可对血管形态进行评价

可对更大区域内的组织进行检查第1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胶囊内镜第1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这种设备观察胃和结肠绝对无效,尽管它可能用于小肠内镜可通过气体将胃壁撑开,以至胃粘膜轻微的不平坦和微小病变都可很好地观察到,而胶囊内镜还未达到这种要求。目前胶囊内镜的意义在于狭窄管腔器官的诊断和治疗,如胆道和胰管。评价第2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法(MPR,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表面透视法(RaySum)体积重建法(VR)CT仿真内窥镜(CTVE)第2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法(MPR,CPR)MPR是将多层面二维轴位像简单叠加成三维像后,再按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位相断面截取三维数据,重新构成二维图像。MPR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厚度显示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CPR为MPR重建技术的延伸和发展,能够将走行迂曲、缩短和重叠的血管、气管、肠管等结构伸展拉直,完全展示在同一平面上。第2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胸部矢状位MPR胸部冠状位MPR第2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正常肾动脉CPR正常肾动脉轴位第2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最大强度投影法(MIP)或最大密度投影法是通过计算机将重建范围内各条射线上具有最大CT值的象素集合二维显示,而将密度低的组织结构尽可能除掉。经过MIP处理后感兴趣的解剖结构的位置、形状、坐标等能够清晰再现,可以重建类似X线的图像。并可多平面、多角度、不同厚度观察。第2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胸部骨骼MIP第2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面阴影显示法(SSD)SSD是在一个由“象素”构成的数学容积中,根据预先确定的阈CT值,通过计算机将在阈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联接形成的一个数学模拟三维图象。阈值表现为“全”或“无”的概念,阈值内的象素呈白色,CT值大于或小于某个预先确定阈值的所有象素当作等密度处理,呈黑色。图象类似钡剂充盈相第2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三维重建清晰显示脊椎解剖关第2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面透视成像(RaySum)在SSD三维重建图像的基础上用RaySum软件使空腔脏器图像透明,以观察空腔脏器内和腔壁的情况,如同进行“透视”。即不仅能观察到面向观察者的胃、肠壁,同时视线能穿透前层胃壁或肠壁观察到后层胃、肠。主要用于气管、支气管、胃肠道、血管、胆囊、胆道、输尿管、膀胱等空腔脏器的成像。第3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亦称4-D重建VR是建立在三维重建的基础之上,但比三维重建具有更丰富的表现能力和临床应用空间。是目前最高形式的三维重建技术

VR将每个层面容积资料中的所有体素加以利用,从而获得全面的解剖信息和良好的空间关系。VR通过对容积内不同体素施加不同的透明度,可以透过透明部分观察其后的结构,具有深度感,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比邻关系,实现四维立体显示效果VR能自动将密度与色彩相结合,不但能在解剖上区分病变,还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及病变本身的密度差别。体积重建法(VR)第3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VR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走行清晰可见第3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仿真内窥镜(CTVE)CTVE是利用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把透视法和体积重建技术结合起来是模仿内窥镜从腔内显示空腔脏器内表面影像的方法,克服了纤维内窥镜对观察角度的限制,可任意多角度地观察又称腔内表面重建第3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优点:能明确管腔脏器(如胃肠道)的重要解剖标志,有助于CT定位,癌瘤的大体分型准确性高,可与双对比造影和纤维内窥镜相比,无盲区,无创伤,无痛苦。缺点:不能显示病变颜色,故不能发现充血、水肿类炎性病变,不易发现扁平病变及轻度狭窄,单凭CTVE很难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不能活检,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第3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溃疡型胃癌第3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法(MPR,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表面透视法(RaySum)体积重建法(VR)CT仿真内窥镜(CTVE)第3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显示胃的整体观,类似单对比钡餐造影Raysum影像类似双对比钡餐造影,可观察到胃黏膜向腔内隆起第3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

结肠癌

第3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

+

切割法

结肠癌

第3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

胃平滑肌瘤

第4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SSD

横结肠癌

局部肠腔变窄第4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CTVE

进展型

胃癌立体剖面像

第4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VE

升结肠

带蒂息肉

第4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VE

胃平滑肌瘤

第4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胃溃疡Raysum胃溃疡SSD第4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胃癌轴位像

胃癌MPR胃癌CTVE

第4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升结肠癌SSD

升结肠癌Raysum升结肠癌CTVE第4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肿瘤的CT诊断第4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小肠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75%,其黏膜的表面面积占整个消化道的90%以上。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生率远低于食管、胃和结肠,仅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5%左右;而恶性肿瘤更少见,仅占全消化道2%第4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解剖的生理特点、内环境以及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假设机理1.

小肠的液态内容物较结肠固体内容物所引起的黏膜损害低。2.

肠内容物快速通过小肠,使小肠黏膜缩短与致癌物质的接触。3.

小肠内细菌数较少,碱性肠液降低了厌氧微生物所产生的致癌因子的能力。4.

小肠淋巴组织分泌较高浓度IgA;造成潜在的致癌病毒失效。5.

小肠分泌大量的酶,降低高浓度集中的苯并芘,羟基化酶低毒代谢物。第5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以及小肠梗阻等症状,较难和其它内外科疾病鉴别。在诊断方面,小肠病变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如胃镜及肠镜,可对距回盲瓣20-30cm的末端回肠病变进行检测,但对大部分小肠病变的检测其作用有限。第5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冗长、盘曲于腹腔内,互相重叠;处于腹膜腔的系膜小肠移动度大,使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小肠钡剂造影,血管造影,CT检查等。钡剂造影只能了解小肠的内腔及黏膜表面情况,而对腔外的病变范围和大小,则无法获得更多信息;尤其是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的肿瘤。血管造影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以及早显的回流静脉作出诊断;能起到定位作用,但属侵袭性检查。CT不但直接显示肿瘤本身,并能了解腔内、外病变范围和大小,还能发现肠系膜浸润、淋巴结的增大和邻近或远处脏器的转移等,在术前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和肿瘤分期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CT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第5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检查方法禁食6-8h,检查前1h,口服1%-2%含碘溶液(或阴性造影剂)1000-1500ml,以确保远段小肠的显示,扫描前半小时及上机前各饮对比剂250ml,使近端小肠、胃和十二指肠显示。同时加入口服山梨醇或甘露醇50mg,加快肠道的充盈过程。在使全部小肠均匀扩张后,肌注低张类药物(如654-2/20mg)。第5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扫描范围从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层厚3-5mm,螺距1.2-1.5,静脉内给予造影剂80-100ml,速率2-3ml/s,延迟45-65s扫描。以层厚50%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所得资料可用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进行编辑加工、获取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图像。此法可显示全部小肠。第5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1.上皮性肿瘤:良性的有各种腺瘤和腺瘤病,恶性的有各种腺癌。2.非上皮性肿瘤:良性的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脉管瘤(血管、淋巴管)等。恶性的有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3.内分泌肿瘤:类癌。4.瘤样病变:Peutz-jeghers综合征等。5.上皮异常(癌前期):不典型增生等。第5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良性肿瘤小肠良性肿瘤种类繁多,不少患者因无临床症状而不去诊治,故临床统计中,其发病率不高,明显底于恶性肿瘤。而据尸检报道发现,75%小肠肿瘤是良性的。小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平滑肌瘤,其次为腺瘤、脂肪瘤、脉管瘤等。第5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腺瘤【病理】腺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是由一纤维血管核心履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息肉样突出物所构成;上皮层内有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细胞。腺瘤单发,也可多发,累及一段小肠,甚至整个消化道,称为腺瘤病。腺瘤大小不一,带蒂或广基。可分有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有恶性的潜能,尤以乳头状腺瘤更为突出。第5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腺瘤的CT形态学特征为表面光滑,呈圆形或卵圆形突入肠腔内的均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块中~重度强化。大多数腺瘤带有蒂,较大的腺瘤可无蒂、广基。肿瘤的大小与恶变有关,一般在1.5㎝~5㎝以下;如肿瘤>5㎝时,其恶变率在50%以上。【CT表现】第5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腺瘤abcd第5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错构瘤性息肉abcPeutz-Jeghers综合征

黏膜、皮肤色素斑;

胃肠道多发性息遗传性

第6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脂肪瘤【病理】脂肪瘤是第三位小肠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在小肠的远端。肿瘤是由黏膜下或浆膜脂肪细胞增殖伴不等量的纤维组织组成,膨胀性生长,单发多见,大小不一。大的肿瘤可因发生脂肪坏死而误为脂肪肉瘤。第6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CT表现】CT对脂肪瘤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表现为向腔内突出、境界清楚,管状软弱的底密度软组织肿块,随肠蠕动而变形,CT值为-5~-100Hu左右。增强后不强化。如含有较多纤维组织成分的脂肪瘤,可以有轻度强化。第6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肠脂肪瘤第6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脂肪瘤伴肠套第6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恶性肿瘤第6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小肠腺癌【病理】小肠腺癌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最高,尤以降部、壶腹周围为甚,其次为空肠和回肠;大多为乳头状。临床上将其分为肿块型和浸润狭窄型。肿块型:肿瘤起源黏膜上皮向肠腔内息肉状突起,或向腔内、外生长。浸润狭窄型:肿瘤沿着肠管壁轴向浸润,管壁增厚。两者均易于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组织学上分为腺癌、黏液癌和未分化癌。第6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表现】肿块型: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局部软组织肿块伴邻近肠壁增厚;增强后,显示肿块有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较大的肿块,可出现溃疡和坏死。口服阳性造影剂,出现肠腔内充盈缺损,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浸润狭窄型:表现为局部肠壁环状或偏心性增厚,增厚的肠壁常可>1.0㎝左右;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第6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黏液腺癌

ab第6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壶腹腺癌ab第6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管状腺癌第7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管状腺癌

abc第7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癌

ab第7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壶腹浸润型腺癌ab第7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浸润型腺癌ab第7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腺癌

浸润肌层第7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腺癌第7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平滑肌肿瘤与间质瘤小肠平滑肌肿瘤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为平滑肌瘤,恶性为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好发部位,最常见在空肠,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畅;而平滑肌肉瘤与腺癌相反,最常见的部位为回肠(50%以上),其次为空肠(37%)和十二指肠(10%)。

第7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自1985年提出将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以及新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展;近年来,国内外病理学者较多使用间质瘤这一名称。经免疫组化和电镜证实,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以往我们所讲得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很大部分属于间质瘤。小肠间质瘤好发部位与平滑肌肿瘤类同,为空肠最常见,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第7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病理】小肠平滑肌肿瘤起源于小肠的固有肌层、黏膜肌层或血管有关的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有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同时神经源性标记及CD34、CD117等表达阴性。小肠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光镜下,肿瘤细胞与平滑肌肿瘤相似,以恶性多见。免疫组化CD34、CD117和Vim表达为阳性。小肠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有4种不同生长方式:1.腔内生长,2.腔外生长,3.壁内生长,4.哑铃状。平滑肌肉瘤和间质瘤更倾向腔外生长。第7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表现】良、恶性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的CT影像形态学特征如同一辙;无论良、恶性肿瘤,在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行为方式上无法进行鉴别。但是,CT能直接显示瘤体本身,对各种生长方式的肿瘤显示为突入腔内、突向腔外、或腔内外皆有的软组织肿块。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单发多见,偶见多发。恶性肿瘤可以发生转移,以血行转移多见,种植或淋巴转移少见;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小肠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的恶性比例远高于胃部病变。第8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扫:肿瘤呈圆形、卵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者,肿瘤直径≤5㎝,密度均匀、境界锐利光滑,形态以圆形、卵圆形多见;偶见钙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常>6㎝以上,密度不均匀,轮廓不光整;形态以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见。肿瘤中央坏死、囊变和出血,则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当肿瘤坏死腔与肠道相通时,则显示肿瘤内液气平改变。增强:大多数肿瘤有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密度均匀,多见于良性肿瘤;有时瘤体表面中央出现脐凹征,则提示溃疡形成。而肿瘤强化密度不均匀,瘤体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央广泛坏死或囊变,则提示为恶性肿瘤。有时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明确的边界,与淋巴瘤和腺癌相似。第8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平滑肌瘤abcd第8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间质瘤abcd第8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滑肌瘤病ab第8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def第8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囊变ab第8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第8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肠恶性间质瘤

abcd第8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平滑肌肉瘤囊变、钙化

abcd第8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恶性间质瘤第9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小肠淋巴瘤

淋巴瘤是常见的小肠恶性肿瘤之一,分为霍奇金氏病(HD)和非霍奇金氏病(NHL);约占所有小肠恶性肿瘤的15%~20%。胃肠道以NHL多见,HD少见;胃肠道约占所有NHL的5%~20%。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是

回肠,而十二指肠、空肠少见。

第9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系指原发于小肠肠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继发性为全身性淋巴瘤对肠道的侵及,又称为结外型淋巴瘤。Dawson提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5项诊断标准为:1.未发现体表淋巴肿大;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3.X线胸片无纵隔淋巴肿大;4.手术时未发现受累小肠及肠系膜区域淋巴结以外的病灶;5.肝、脾无侵犯。临床上,而以继发性小肠淋巴瘤多见,原发性少见;几乎所有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是NHL/B细胞型,中度或高度恶性。第9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病理】根据1989年WHO提出的胃肠道淋病瘤分类如下:表(1)胃肠道淋病瘤分类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性淋巴瘤小细胞淋巴瘤小多形细胞淋巴瘤浆细胞瘤大多形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性息肉病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可能)大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细胞性)未分类淋巴瘤第9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NHL在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沿管腔长轴蔓延,再向腔内外侵犯;局部或多发结节和肿块,伴肠壁增厚。局限或弥漫性黏膜变平、增粗或破坏;可伴有溃疡或肠穿孔。病情进展可侵及临近器官和淋巴结。第9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表现】(1)管腔的狭窄和扩张:肿瘤沿着管腔长轴生长,形成管状圆形或椭圆形肠壁增厚、僵直,管腔变窄、长短不一。由于黏膜下神经丛的破坏,肠管瘫软、扩张,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壁增厚;瘤内可有残留内容物。(2)肿块: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可单发、也可多法,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局部或弥漫性肠壁增厚。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远不及腺癌和平滑肌肿瘤。肿块出现坏死,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或不规则的空腔形成;肿瘤穿破肠壁,可见瘘管形成,瘤体内出现液气平。

第9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淋巴瘤(NHLB细胞型)ab第9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淋巴瘤(同前)cd第9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肠淋巴瘤(NHLB细胞型)第9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淋巴瘤(NHLB细胞型)

abcd第9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淋巴瘤(NHLB细胞型)第10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回肠淋巴瘤(NHLB细胞型)第10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T细胞型)

abcd第10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增强—1

回肠淋巴瘤(NHLT细胞型)

第10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类癌【病理】小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嗜铬细胞,又称神经内分泌癌,非常少见;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1.5%。大部分发生在小肠,而以回肠多见。类癌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胺类和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缓激肽等;这些物质的大量释放,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小肠类癌发生肠道黏膜下层,一般肿瘤直径<1.5㎝;较大的肿瘤可形成黏膜溃疡,局部肠壁和系膜增厚。类癌的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越大,转移率越高;主要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第10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肠类癌

盆腔种植

abc第10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回肠类癌第10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结

小肠良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仅占小肠肿瘤的13.3%,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由于不少良性肿瘤患者无临床症状不来就诊。据国外文献报道,尸解发现75%小肠肿瘤是良性的。有症状的良性肿瘤,大部分发生在近侧小肠,以十二指肠多见,尤其是腺瘤,间质瘤(平滑肌瘤)次之。第10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恶性肿瘤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腺癌为例,发病率从近侧小肠(十二指肠)到远侧小肠(回肠)逐渐降低。而间质瘤(肉瘤)、淋巴瘤的分布情况恰恰相反,发病率从近侧小肠到远侧小肠逐渐增高。小肠腺癌以十二指肠发病率最高,占恶性肿瘤的56%;其次恶性间质瘤(肉瘤),多见于空、回肠,而淋巴瘤则好发于回肠及回盲部。第10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各种小肠肿瘤的特点及鉴别诊断小肠良性肿瘤:(息肉、腺瘤、、脂肪瘤等):一般体积较小,多为腔内生长,边界清楚。息肉或腺瘤可带蒂生长。腺癌:肠管向心性缩窄、肠梗阻、肠系膜浸润、局部淋巴结肿大。小肠GIST:肿块常较大,恶性程度较高。多数为腔外肿块,边缘强化;常见坏死及溃疡,肝脏及腹膜转移多,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瘤:较长肠管或几处肠管肠壁明显增厚,肠管动脉瘤样扩张,并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类癌:一般体积较小,多为腔内生长,边界清楚,可伴有类癌综合征。第10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CT检测小肠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定的正确性。但是,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两者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在影像形态学上,两者几乎毫无差异。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第11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免疫组化证实,真正的平滑肌肿瘤有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同时神经源性标记及CD34、CD117等表达阴性。小肠间质瘤在光镜下,肿瘤细胞与平滑肌肿瘤相似,免疫组化CD34、CD117和Vim表达为阳性。

第11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结肠CT三维成像造影的应用

第11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含义多排CT技术(四排以上)和相应软件结合对小肠、结肠薄层扫描后的数据资料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在较大范围内显示小肠、结肠结构性病变的技术。

CT小肠造影(CTenterography,CTE)CT结肠造影(CTColonography,CTC)第11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CT造影的优势

无创性胶囊内镜移动的不可控性,常规的纤维镜存在视野的局限,内镜无法评价腔外解剖与病变,对通过障碍的病灶仅能显示病灶的近端。通过充分的肠道准备,虚拟内镜及多种方式的重建可以从任意的角度和方位对病灶进行观察,并能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可靠地显示了病变部位和大小,并能同时提供腔内腔外的情况;反复观察定位准确第11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检查前准备的重要性肠管是空腔脏器,扩张肠管的程度和管内容物直接影响对管腔、管壁的观察。CT造影和普通的腹盆腔扫描不同的关键在于检查前的准备。确定患者无肠梗阻。第11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目前扩张肠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阴性造影剂,比如空气、水、脂肪乳等;二是使用阳性造影剂,比如稀释的钡剂和稀释的离子型造影剂。第11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空肠扩张≥2cm、回肠扩张≥1.5cm为充盈扩张良好的标志。第11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气体检查前一天少渣或无渣饮食,检查前一天晚上和检查当天早上口服50%硫酸镁各30ml,检查当天早、中餐禁食、禁饮,在检查前6h把肠道清洗剂1包加入3000ml(3kg)温开水中搅匀口服,lh内服完。在病人停止排便(液)后,于扫描前15—20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20mg。肠道清洗剂:主要成份为NaHC038g、KCL2.3g、NaCl18.7g酸山莨菪碱:抑制胃肠道蠕动,减少CT扫描时的运动伪影,降低肠管张力,有利于肠管扩张充盈。无心律不齐、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伴尿潴留者等禁忌症。第118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经肛充气法:患者左侧卧于检查床上,经肛管向肠腔内以5一lOml/s的流率缓慢注入2500~3000ml气体(视病人耐受程度而定),在病人感觉腹部胀满、隐痛时停止注气,保留人工肛管,通过CT定位扫描观察小肠肠腔充气情况,如肠腔内气体充盈不满意还可通过保留的人工肛管适当追加气体。第119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肠插管法:导管插入深度应在十二指肠球部或更远端.经导管缓慢注入气体。以定位扫描观察肠管充气情况。第120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肠溶胶囊产气法:肠溶空心胶囊作为载体,盛装产气剂。口服胃复安20mg,15min后服盛装产气剂的肠溶胶囊20~30粒,40ml水送服。十二指肠远端pH值约5~6。肠溶空心胶囊在pH>6即可溶解,并在30min完全溶解,产生气体充盈小肠。第121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水检查前1d开始进无渣饮食,检查前晚禁食,口服番泻叶50mg且大量饮水,排便以接近无固体物为佳。扫描前1h内分次口服1500mL,每隔15min服约500mL,分3次服完,使中远段的小肠能够充分扩张充盈。扫描前10一15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0~20mg,临检查前再次口服约500mL,充分扩张充盈近段小肠及十二指肠。第122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甘露醇混合液检查前1d开始进无渣饮食,检查前晚禁食。扫描前先口服20%甘露醇250mL,扫描前1h内分4个时间段口服5%糖盐水或甘露醇混合液,每个时间段约400~500ml,每个时间段的口服量不要求一次性口服完,但是要达到要求量,总量约1600ml~2000ml。扫描前10一15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0~20mg,抑制胃肠的蠕动。第123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甘露醇混合液(按20%甘露醇250mL+5%糖盐水500mL+水500mL配比),等渗甘露醇口感微甜,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充分扩张肠腔,减少肠皱襞及假性狭窄,可大量口服而不影响血浆渗透压,方法简便,无伪影;管壁显示尤其清楚,容易区别壁内外病变;增强后病灶对比鲜明,病变显示更为清楚,有利于小病灶的发现;容易分辨粪块与肿块,尤其适用于胃与结肠准备欠佳的病人。第124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阳性造影剂引入消化管CT扫描,易产生伪影,掩盖小病灶。增强时病灶强化降低了与阳性造影剂的密度差别,不利于病变的显示。更适用于确定腹腔病灶与肠管的关系,鉴别是否肠源性病灶。第125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肠检查前两天进少渣饮食,前一天流质饮食,检查前当晚口服20%甘露醇500ml,配加5%葡萄糖1000ml,检查前前1小时喝甘露醇混合液1600ml~2000ml,方法同小肠。取侧卧位,经直肠注入气体至病人能耐受为止,CT定位扫描确认肠腔气体充盈程度。第126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优选方案检查前1d开始进无渣或流质饮食,检查前晚禁食。CTC于检查前晚口服20%甘露醇250mL,CTE于扫描前先口服20%甘露醇250mL,扫描前1h内分4个时间段口服甘露醇混合液,每个时间段约400~500ml,每个时间段的口服量不要求一次性口服完,但是要达到要求量,总量约1600ml~2000ml。扫描前10一15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0~20mg,抑制胃肠的蠕动。CTC于检查前经肛门注入缓慢气体,至病人能耐受为止,量约600~800ml。第127页,课件共1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扫描仰卧位,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常规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激发扫描,相当于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90s。加行俯卧位。如果是小肠病变采用低张水充盈法,可根据病变部位加扫侧卧位,病灶侧低位,以利于液体充盈。扫描条件可根据设备优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