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00概述01模块1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02模块2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03模板3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04模块4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05模块5百花齐放的传统演艺06模板6异彩纷呈的传统书画07模板7民以为天的传统饮食08模板8妙手回春的传统医药09模板9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10模板10修齐治平的传统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概述引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其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和代表主要有:(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始祖神话的女娲补天,创世神话的盘古开天,洪水神话的大禹治水,抗争神话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以及战争神话的黄帝战蚩尤等。概述一、传统文学(2)先秦时期的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如《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等,诸子散文,如《论语》《墨子》《孟子》等。(3)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郊祀歌》《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等。概述一、传统文学(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著名的有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左思的《咏史》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5)唐宋元时期的诗、词、曲出现了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四大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以及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6)明清时期的小说有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概述一、传统文学概述一、传统文学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有:(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教学;注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用结合。(2)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概述二、传统哲学(3)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技术的传习。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4)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概述二、传统哲学概述二、传统哲学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影响巨大。我国古代建筑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在内,形式多样、技艺高超,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久、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明显的独特的艺术体系。主要有:(1)宫殿建筑如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等。(2)城墙建筑如北京的万里长城、南京的古城墙等。(3)园林建筑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4)坛庙佛塔建筑如西安的大雁塔、河南的少林寺等。(5)民居建筑如福建的土楼、北京的四合院等。概述三、传统建筑概述三、传统建筑概述三、传统建筑概述三、传统建筑中国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主要有书法、音乐、剪纸、绘画、戏曲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伟大的创造。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醇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向世界展示出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概述四、传统艺术主要代表有:(1)书法书圣王羲之,扬州八怪郑板桥等,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等。(2)绘画东晋顾恺之,唐代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明末清初国画大师石涛等。(3)戏曲中国的戏曲、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与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4)舞蹈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舞,两汉时期的雅乐舞、俗乐舞,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舞,大唐时期的宴享舞,两宋时期的队舞以及元明时期的赞佛乐舞等。概述四、传统艺术“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和其他文化同脉相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从群体上,中华传统餐饮可以分为:宫廷、贵族饮食,市井、百姓饮食,民族、宗教饮食等。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萌芽时期(旧石器时期),烧烤、石板烹;形成时期(新石器时期),餐具炊具,主食与菜肴;发展时期(夏商周),高温烹调与五味调和;繁荣时期(秦汉以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概述五、传统饮食中国传统医药是世界医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明清以后中医发展趋于完备,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极其重要影响。从类别上看,中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出现了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著名医学专家。留下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闻名中外的医学典籍。概述六、传统医药中华传统民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源于中华民族这一强大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服务。从类别上分,中华传统民俗可以分为:(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等。(2)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3)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戏民俗,如神话、故事、传说等。概述七、传统民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传承和发展并有利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是中华民族的“灵”与“魂”,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概述八、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1)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2)利义是根植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3)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4)提倡美德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遗产。概述八、传统美德感谢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模块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引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目录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学习目标熟悉并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每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及流派。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是以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学为开端的。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女歌》“候人猗兮”则是中国原始歌唱中的第一首情诗。诗歌方面,《诗经》《楚辞》是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近500年的诗歌共305首。在这个按照音乐关系分为“风、雅、颂”的诗歌世界里,向我们展示了在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争斗、春耕秋收以及男女爱情的画卷。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一、文学的萌芽时期继《诗经》之后300年的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主要是由各诸侯国的史官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言论加以记录整理而成的;后者主要记述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代表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左传》,是为史书《春秋》所作的注解。《左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描写战争气势宏大,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的演义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一、文学的萌芽时期除《左传》外,先秦历史散文还有《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儒、法、道、墨等各家。《论语》是孔子及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生前的言行结集成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言语精炼、深入浅出,于师生对话中传达出隽永的道理。《孟子》一书由孟子及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著。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庄子》是由庄子和他的学生所著,风格浪漫、词语华美,在生动传神、汪洋恣肆的句式中讲述玄奥的道家哲学。此外,《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各具特色。先秦时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时期,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一、文学的萌芽时期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二、文学的发展时期汉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发展期,成绩斐然。汉代文学最有成就的部分是乐府民歌。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反映民间疾苦的《妇病行》《孤儿行》;有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战城南》;也有表达对美好爱情向往和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抗争的《上邪》《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广泛、深入地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社会现实。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二、文学的发展时期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钟嵘在《诗品》中将《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第一,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五言诗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走向成熟。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全面成熟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三、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学却迎来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在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唐宋文学的辉煌到来奠定了基础。诗歌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其中较为成功的篇章。东晋时期,朝廷黑暗腐败,文坛上玄言诗泛滥,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他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文学表现领域,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诗歌之美,《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三、文学的自觉时期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豪放,风格各异,但都情真意切,代表作有南朝的《西洲曲》和北朝的《木兰诗》。小说方面,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造成人们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只好到来世和彼岸世界寻求寄托,于是产生了大量“志怪”“志人”小说。前者多取材于神仙鬼怪,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后者主要记录名人的轶文琐事,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怪”“志人”小说开创了笔记小说的先河,直接影响了明清的志人小说比如《儒林外史》、志怪小说如《聊斋志异》等。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四、文学的高峰时期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初唐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杜甫评价他们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继承了建安风骨,反对齐梁以来浮靡的文风,关注社会,贴近现实,为唐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继“初唐四杰”之后的陈子昂,他的诗歌主张“反齐梁,复汉魏”,要求文学创作应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质朴有力的语言,文学家要关心现实,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四、文学的高峰时期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唐诗也出现了全面繁荣。以王维、孟浩然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格调高雅、意境深远。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吟唱出阳刚大气的盛唐之音。真正能代表盛唐气象的,是被后世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与杜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诗篇,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色调和艺术个性,杜甫称赞李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则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建起了另一座高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相比李白、王维等人,杜甫更能深入真正的下层百姓生活,更为深刻地体会社会的黑暗现实。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三吏”“三别”等作品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四、文学的高峰时期安史之乱之后,进入中晚唐时期,此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位诗人是白居易和李商隐。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创作纲领,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白居易的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李商隐创作的以“无题”为题目的七言律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中晚唐时期还有元稹、李贺、杜牧等诗人,风格或雄浑壮丽,或峭拔幽深,给唐诗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四、文学的高峰时期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大家,倡导了一场革新文章的“古文运动”,一扫初唐以来骈文的浮艳,他们提倡写文章要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要言之有物、推陈出新,为宋代散文创作的丰收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韩愈、柳宗元也是“唐宋八大家”成员,特别是韩愈,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唐代小说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传奇的兴起。“传奇”,即传述奇人奇事,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代传奇的文学渊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但是,和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相比,唐传奇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最早的一部唐传奇作品相传是隋唐初期王度创作的《古镜记》,唐传奇主要的代表作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枕中记》等。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五、文学的成熟时期古代文学到了宋代已经走向全面成熟,《全宋词》共收词2万余首,词人1400多名。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到了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宋词按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代表词人前者有苏轼、辛弃疾,后者有柳永、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等。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五、文学的成熟时期柳永的词语言浅近平易,具有民间气息,他把词从士大夫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的百姓生活,其创作的“慢词”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他的《蝶恋花》《水调歌头》《江城子》《念奴娇》等代表作,影响深远。南北宋之交出现的李清照是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写少女的情怀和少妇的恋情,语言清新、感情真挚,代表作有《如梦令》《醉花阴》;后期她遭遇国破家亡,词风变得凄怆哀婉,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将他壮志难酬和爱国之情诉诸词中,形成雄奇豪放的词风,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在辛弃疾这里达到成熟。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五、文学的成熟时期宋代散文名家辈出,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散文各具特色。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精神,文风平易自然,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欧阳修的《五代伶官史传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轼的《石钟山记》、苏洵的《六国论》等,均是传世佳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六、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时期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型时期,也是总结时期。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为适应市民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形式的士大夫文学,让位于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明清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后人称为“四大名著”的四部巨著。除长篇小说之外,由文人模拟话本创作的短篇小说也颇有建树。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反映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作品,至今仍在地方戏曲中广为流传。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六、文学的转型时期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六、文学的转型时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这部小说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风格,借助神狐鬼怪写市井奇闻和人间真情,寓意深远。中国戏剧文学在元朝迎来了黄金时代,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代表作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六、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元杂剧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爱情题材,以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白朴的《墙头马上》为代表。《西厢记》改编自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全剧叙写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真挚美好的爱情。二是公案题材,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三是宫廷题材,包括了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20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得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赵氏孤儿》后来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成话剧《中国孤儿》,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国外的戏曲作品。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六、文学的转型时期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与《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目录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熟悉并能复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三大内容以及代表性的神话故事。熟悉并能复述与江苏有关的神话故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认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生活状况的反映”。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古代人民以其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是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的主观想象和幻想的反映。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面对强大的自然界,原始人类时常会感到困惑和自己的渺小:天地是如何形成的?闪电、打雷究竟是什么?人死之后会怎样?……这些问题就像大山一样横亘在人们的心中,而当他们无法解释这一切时,便认为有一种强大的神秘力量支配着这一切。于是,这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被他们所神化,随后他们又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了更多故事,这就是神话的起源。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早在先秦古籍如《山海经》《左传》《楚辞》及《吕氏春秋》等中,就有很多神话故事的记载。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及魏晋六朝时期的《搜神记》等书中,也有很多神话故事的记载。这其中,《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故事最为丰富,也最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按照内容不同,古代神话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讲述人类原始时期对天地诞生的想象,这一内容主要有女娲补天的故事以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译文】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做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2.神佛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关于神佛的精彩故事,例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黄帝擒杀蚩尤、尧舜禹的故事等。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译文】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3.英雄神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喜欢刻画英雄人物,例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燧人氏钻木取火等。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勤劳、勇敢、不畏牺牲的可贵品质。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二、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1.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以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理想,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古诗十九首》里的一首《迢迢牵牛星》,就是根据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而创作的。李白的《蜀道难》把一些神话传说如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巧妙结合起来,描绘出蜀道的险峻。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三、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2.中国古代神话在表现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神话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中国文学叙事抒情的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奇特的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等作品,想象力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屈原的《离骚》这首抒情长诗,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唐代李白的诗歌,借鉴神话中的浪漫手法,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他借用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之体,抒无形之情,潇洒飘逸。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三、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3.中国古代神话弘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女娲,还是忧国忧民、治理国家的尧舜禹,还有后羿、夸父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古神话表现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即为后世文学提示了文学为人生的方向。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三、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目录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学习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学习的诗词,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初步掌握通过诗词意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体会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译文】关关、关关地叫的雎鸠啊,双双鸣叫在水中的沙洲;美丽娴静的淑女啊,正是君子仰慕的配偶!
【赏析】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助于水鸟亲昵相伴的景象,表达了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美丽的采荇少女的仰慕和与之相伴的渴望。感情纯真质朴,格调健康明朗。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一、《诗经》和《楚辞》
【译文】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赏析】这句诗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来比喻新嫁娘年轻美丽的风韵。语言质朴,清新自然。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一、《诗经》和《楚辞》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这句诗写主人公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被称为《诗经》中的最佳诗句。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一、《诗经》和《楚辞》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二、汉代诗歌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三、唐诗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你我满怀超逸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赏析】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三、唐诗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三、唐诗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全诗情景交融,既感情深沉,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三、唐诗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四、宋词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四、宋词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四、宋词
【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本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四、宋词目录学习单元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学习单元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学习单元三中国古代诗词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学习目标初步掌握欣赏古代散文、小说、戏剧的方法,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选取的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一、古代散文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快乐地学习,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一、古代散文
【译文】孝敬自己家中的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子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子女。
【赏析】孟子提倡孝敬老人、爱护子女,实践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先从孝敬、爱护自己的家庭成员做起,然后推及别人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一、古代散文
【译文】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乐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赏析】庄子为我们描写一个农夫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在田间劳作,愉快而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在农耕文化中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勤恳、踏实的本色。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一、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一、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二、古代小说
【赏析】作品通过鲁提辖救助父女脱险地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刚爽豪迈、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形象。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二、古代小说
【赏析】前几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一个“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三、古代戏曲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欣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赏析】人物的感情与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而生。突出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的不和谐,表现了杜丽娘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学习单元四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三、古代戏曲思维导图感谢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模块二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引语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思想的价值和思想的影响力是成正比的。思想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力量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力量造就了具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更影响着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中国思想文化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融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给中国及其周边带来了深远影响。目录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学习目标掌握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汉代儒学的兴起,能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儒学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体会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1.孔子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怎么样才算爱人呢?孔子认为,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爱人的具体内容上,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礼”的规范。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周朝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等。孔子讲爱人是有差别的,最爱是至亲,然后是旁亲,最后才是九族以外的人。“仁”的另一个含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即约束自己,复礼即践行周礼。约束自己,视听言行都依从周礼便是仁了。如果说“仁者,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那么,“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仁”就是人的自觉,因而,孔子说:“仁者,人。”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根据“仁”的观念,孔子认为,国家的管理应该用德政取代苛政,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孔子以君、臣、父、子为主要内容的“正名”理论,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基石,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了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达3000之多,其中著名的有72人。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在孔子的德政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他主张,每个诸侯都应该从自己的仁心出发,对人民推行仁政。“仁政”的内容是“制民之产”,意思是给老百姓一定的生产资料,如田产等,在孟子看来,百姓有了稳定的家业,才会有稳定的道德理念,才会遵守社会秩序,否则,就容易产生社会混乱。“仁政”的另一个内容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社稷的存亡、君主的废立全在民心的向背;天子之所以为天子,不是因为他有权力,而是因为他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君不能保民,就可共诛之。孟子这个“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进步,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中心内容。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儒家教人修养道德,为善不恶。孟子把善与人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不忍看见别人受苦的良心,这是人的本性。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他全面地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合在一起,被世人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
3.荀子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他强调礼治,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即“礼者,治辨之极是也,强国之本也”。没有礼,即使有坚甲利兵也不能取胜,有高大的城墙也不能稳固,有严厉的刑罚也不能树立威信。因此,诸侯如果实行礼治就可以得到天下,否则,就可能亡国。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如人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穿暖,这就是人的本性。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同时强调后天环境和后天学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秦朝时期,儒家受到打击,汉朝初年,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富国强兵,统治者吸取秦灭亡教训,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经六十多年休养生息,国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但同时汉初郡国并行制使得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加之北方匈奴长期威胁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董仲舒适时提出了“独尊儒术”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使其成为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儒学体系。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于是他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不在儒家六经之内的其他学术思想都应该罢黜。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二、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董仲舒还借鉴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宣扬君权神授,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把天视为最高主。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在现实社会中,皇帝代替天来治理人民,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皇帝无道,天将会通过灾害等来警示。宽松的政治环境,尚儒的社会风气,使儒学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汉武帝起用了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规定儒家五经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儒学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学经典,儒学得以大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由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任职。此外,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经学讲习堂,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从师习读儒家经典成为风尚,经学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二、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
1.三教合一汉武帝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荣之势。至魏晋时期,道家玄学盛行,佛教传入,使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在不断的冲突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儒学影响,贵儒而尊道,佛教则吸收儒道之长,逐渐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以儒学为主,兼糅佛教、道教思想。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建立了从舜开始到孔孟的儒家道统,为儒学正名。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发展
2.程朱理学到北宋,儒学家整合佛教思想来解释儒学义理,并最终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把理作为封建伦常的根据,把儒家的礼法纲常、道家的宇宙生成以及佛教的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相融合,其中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为代表,称为程朱理学或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把天理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发展同时二程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发展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要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被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发展
4.明清实学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加上社会动荡,促使一些思想家讲求经世实学,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李贽反对将程朱理学作为权威,提出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学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黄宗羲则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希望可以限制君权、保障民权。顾炎武则主张从实践中求真知,不断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其同时期的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主张,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清末至五四时期,由于西学的传入,儒学的发展又一次面临考验。儒家思想时而披上改制的外衣在封建专制内部进行变革,时而在人们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被反对、被改造。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发展(1)儒家学说以现实精神和世俗取向为立场,具有强大的济世作用与社会功能。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多次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治国安邦的主流话语和社会基石,其价值意义在当代也值得深刻发掘。(2)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用理性的道德教育替代了狂热的宗教信仰,避免了中国社会陷入宗教狂迷和分裂,对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崇高气节与高尚操守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人维护正义、爱国爱民的精神传统。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四、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儒家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以大同为目标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事物关系的整体融通和谐,不以小利为取,而以大用为宗,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化解因小利形成的社会冲突,抑制个人欲望,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人性境界,将社会引向整体融洽的大同目标。(5)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对人的心性陶冶和道德塑造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这种博爱利他的精神与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证明,中国古代能历经两千余年的统一完整,与儒家思想的博爱利他思想的浸润、整合有着必然联系。(6)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当代社会责任感淡薄,个人意识甚嚣尘上,人们在物质主义重压下变得精神枯竭,表现为公民意识模糊,个人素质低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紧张。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弘扬儒家思想是不二选择。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四、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录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学习目标掌握老子、庄子的思想特征及道家的主要主张。理解道家、道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探讨道家、道教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聃,也称老聃,又名李耳。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相传老子是春秋时楚国人,曾当过周王朝“藏室之史”(图书馆长,管图书),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他所著之书后人把其中一篇称作“道经”,另一篇称作“德经”,统称“道德经”,或称为“老子”。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撇开天神创造万物的观念,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道”生万物的观念。他认为,“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也没有任何物质形态,宇宙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所以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关于道的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哲学对神学的胜利,标志着哲学思维空前繁荣的时代到来了。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一、老子及其思想老子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丰富的辩证法。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辩证法大师,他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矛盾原则,揭示出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还看到事物在向对立面转化时,存在着量变的过程;还指出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常常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是“无为”。他认为任何进步都会招致祸乱,主张只有回到浑浑噩噩“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状态,社会才能得到安宁。他认为做到“无为”,就能“无不为”,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清静自然,无为而治,反映出老子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一、老子及其思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其著书《庄子》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把“道”作为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他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中,并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在认识的问题上,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基础,认为世界的大小、高低、是非、善恶的对立并不存在,或者说,没有意义,陷入了不可知论。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二、庄子及其思想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有一次,鲁国的都城里飞来了一只海鸟,国王大摆宴席,钟鼓齐鸣,欢迎海鸟,结果把海鸟给吓死了,因为人的所作所为损伤了动物的天性,所以,庄子认为,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这是庄子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对社会的主张。庄子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致,即“至人”与逍遥。他实际上是在追求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应该追求自由。同时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二、庄子及其思想(一)道教的创立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时,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这些对道教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首创五斗米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民间称为“张天师”。道教起源的另一支为汉末黄巾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创立的太平教。张角因信奉黄老之道,奉《太平经》为经典,所创立的道教被称为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已形成了以共同信仰为维系的群体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信奉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经》和《太平经》,这是道教最古老和最基本的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早期道教经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改革,在经典、教义、戒律、仪轨及组织等各方面趋于完善。7世纪后,在唐、宋几代皇帝的倡导下,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
12世纪以后,道教逐渐分为全真教与正一道两大系统。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身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全真、正一两派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二)道教的经典和教义
1.经典道教初创时,经典不多,除奉老子《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外,还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造经日多,卷帙如山。《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集,总计5485卷。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一般道士,仅以《道德经》为必须习诵的功课。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2.教义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策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修身养性,最后回归自然。道教追求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病灾旱灾、没有瘟疫、没有战争的太平世界;另一方面追求的是一个得道成仙,过上仙人生活的仙境世界,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便是道教的理想境地。道教追求乐生、重生和长生不死。《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道教的养生之术有服食、行气、守一、外丹、内丹、辟谷等,名目繁多。道教认为,寿命的长短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自己,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改变。我命在我,不属于“天”,就是说自己的寿命长短不是靠天决定,而是靠个人修炼。万物有灵论。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的神仙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以下有三十六天帝,还有大明、夜明天神,北斗之神,五星五行之神,风雨雷电之神,四海诸神,城隍土地之神等。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1.道教与政治思想一方面,道教依附于政治,统治阶级用它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刘邦建立汉王朝,推行“黄老无为之治”,出现文景盛世;另一方面,道教首领对封建君主也有巨大影响。如南朝道士陶弘景虽隐居茅山,但有关军国大事梁武帝往往向他咨询,陶因之被称为“山中宰相”。道教的长生不死之术,为封建君主提供了精神支柱,从秦始皇、唐玄宗、宋徽宗到明嘉靖皇帝,都想长生不老,派人四处求仙求药。道教的太平思想多次被农民起义利用作为反抗封建朝廷的武器。道教的多神崇拜,使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诸如门神、玉皇、玄女、财神、灶神、雷神、关帝、土地、城隍等,对民间的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对中国的影响
2.道教与文学道教对民间文学影响很大,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最丰富,如八仙过海、二郎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明清四大奇书等亦都反映了道教思想。《聊斋志异》借鬼神狐怪讽刺现实,也多取材于道教仙语。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对中国的影响
3.道教与民俗道教在城市普通百姓与广大农村中得到广泛流传。在农村,天灾疫疾、求福免祸、丧葬等多请道士诵经超度,春节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清代北京,正月以白云观为中心举行燕九节。旧时扬州地区,二月过土地生日,三月过东岳生日,四月过神仙生日,五月过关帝生日,六月过药王神生日,八月过灶君生日。行业神崇拜,多为道教尊神,如有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绣崇妃禄仙女,墨匠崇吕祖,剃头匠崇罗祖大仙等。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对中国的影响
4.《道藏》与医药、化学
《道藏》不仅是道教典籍的汇集,还容纳了其他各类学术著作成果,因此,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道士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吸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极重视养生健康与发展医药。许多道士就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如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急诊手册;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等。此外,道教武术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武当功夫闻名于世就是最好的证明。道教讲求炼丹,其中的外丹黄白术就是古代的化学实验。《道藏》的许多外丹书为中国古代化学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真言妙道要略》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实验。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对中国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相地术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道教信仰目前在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这些地区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对中国的影响目录学习单元一仁爱德治——儒家文化学习单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学习目标学习了解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结合其教义,能简单分析其盛行的原因。了解我国佛教重要流派禅宗及慧能法师,探讨佛教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作用。初步探索佛教文化遗产,佛教的经、律、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佛教即佛陀的言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各国传播,特别盛行于亚洲。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的道路,随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但在此后很长一个时期,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佛教并没有在东土产生巨大影响,当时的人们把它看作神仙方术。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相传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四十二章经》,最早在中国建立的佛教寺院是东汉洛阳的白马寺。自三国时期开始,中国有了最早的出家人,佛教逐渐由上层发展到民间,由少数人发展到多数人,传播的地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展开。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魏晋时期,士族大力推崇玄学,佛教学者开始把佛教语言与道家思想结合使其本土化,即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般若,消除了文化交流中的隔阂。此后,佛教开始在上层社会中广为流传。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普通民众希冀在佛教中得到解脱。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力发展佛教,可以说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佛教兴盛还表现在建造寺宇、凿窟塑佛方面,如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至隋唐时期,佛教进入了繁荣鼎盛的发展时期,唐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同时在佛、道关系上进行调和,使三教趋于融洽。经玄奘西游取经、译经之后,佛家的高僧们受到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释义,建立起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各种宗派,至安史之乱后,随着灭佛运动的兴起,以及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发展和对佛教的吸收,佛教逐渐由盛极走向衰落。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1.四谛四谛是指四种佛教真理,即苦谛(人生就是痛苦)、集谛(众生对真理的无知带来的生死苦果)、灭谛(灭尽诸苦达到涅槃)、道谛(灭除痛苦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二、佛教教义
2.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对于宇宙万物产生、发展、变化原因的解释,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事物现象产生的根源。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二、佛教教义
3.三法印说三法印说是三种印证佛学理论的标准,即诸行无常(物皆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皆有真缘,没有不变的实体作为自己的主宰)、涅槃寂静(断尽尘缘,超越生死轮回,方能达到重生境界),只有符合法印的学说才是真正的佛学。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二、佛教教义
4.因果报应论因果报应论是佛教劝世理论,其主要内容:凡事必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善的行为产生善的果报,恶的行为产生恶的果报,所以只有去恶从善,积德修行,方能达到彼岸。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二、佛教教义
5.六道轮回说六道轮回说是佛教对因果报应的类型划分,不同的善恶行为带来不同的报应,它们分别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道、人道。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超越六道。学习单元三慈悲为怀——释家文化二、佛教教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其重要标志是具有本土自身特色的中国佛教八大教派的成熟与独立,这八大教派分别是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禅宗。它们从不同侧面融入了儒家心性说的理论形态,带上了强烈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如华严宗学者用五常(仁义礼智信)配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八大教派中尤以禅宗影响最大。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 护士副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7篇)
- 技术方案汇编7篇
- 2024年招商引资居间合同范本与法律法规解读3篇
- 早教亲子食育课程设计
- 2025年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事业单位紧缺人才招聘50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德州德城区引进专业自然资源人才4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护士的表扬信
- 幼儿专家讲座主持词
- 演练方案4篇资料
- 2024年度-全新新课标培训
- 法学概论(第七版) 课件全套 谷春德 第1-7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 国际法
- MOOC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考语文-排序题(30题含答案)-阅读理解及答案
- (2024年)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2024年车辆钳工(技师)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件-项目四 缮制海运提单
- 第9章 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00题(基础篇)
- 高分子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