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二节海陆变迁课型新授授课时间10月30日(星期五)第1课时(共1课时)成果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重点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难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情景导引教师播放视频《成语:沧海桑田》,理解沧海桑田的原意。活动自评:独立完成☆填写准确☆字迹工整☆思维对话问题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展示及分析活动一: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并探讨交流可能造成的原因?书写并做好记录。同桌(前后桌)互相叙述订正交流的内容,掌握海陆变迁的实例及造成的简单原因。教师小结。问题二:从世界答题上得到的启示活动三:把活动纸上的七大洲轮廓剪下来,自主拼接,感受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理论过程。活动四:自主活动总结梳理大陆漂移理论在古老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证据。教师结合40页图2.18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内容,注意以下几点:1、各大洲的颜色。2、各大洲的运动方向。大西洋、太平洋的变化趋势。3、南极洲存在煤炭的原因解释。问题三:板块的运动在相关地图上认识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注意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所在大洲和板块的区别。通过箭头的运动方向,认识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活动五:利用书本或模型泡沫块演示两种运动形式在地表造成的地理现象。形成总结性语言,及时记录。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山系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形成总结性语言,及时记录。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形成总结性语言,及时记录。教师及时小结活动一:全对为☆☆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为☆活动二:自主阅读课文阅读材料。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起因、过程。阅读教材40页图2.19,简单总结大陆漂移理论的依据,条理清晰,内容全面准确为☆☆发现其它小组答案存在的问题或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优秀。小组代表能完整、准确叙述本组观点即为☆活动三:阅读教材43页完成相关题目,全对为☆☆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为☆拓展迁移利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1、台湾、日本火山地震频繁的原因。2、澳大利亚、英国很少发生地震的原因。3、几千万年后,我们可以开汽车去美国吗?解释原因。3、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长高吗?解释原因。能根据板块理论的内容,结合教材43页“活动”部分的内容分析,且理解有新意,为☆☆。理解没有脱离所学,且言之有理即为☆达标反馈1.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事例,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下列事例中不能作为例证的是()A.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迹C.日本冲之鸟岛涨潮淹没,退潮露出D.极地发现煤田2.“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比较()A.稳定B.活跃C.多火山、地震D.多山脉、海沟3.台湾岛属地震多发区,是因为它处于下列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4.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A.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B.板块内部的中心地带C.海洋的岛屿中D.大陆较高大的山脉中5.第一个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A.魏格纳B.哥白尼C.爱因斯坦D.伽利略对1题,得☆,合计__5___个☆学教反思我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反思☆我共得到☆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六年级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1.成语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以成语“沧海桑田”本义引入新课,点燃了学生兴趣,大部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以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3.教学中注重学生动脑动手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主题:探究南美洲与非洲是否是一场大陆;未来的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会有什么变化等。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材分析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洲》的延续和深化。在第一节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洲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以上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1.教材以“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切入。其实,沧海桑田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地理现象。2.教材以“喜马拉雅山地区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海底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遗迹”、“荷兰围海造陆”例子说明海陆变迁。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3.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来认识当时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教材通过一段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引出他的“大陆漂移说”及其基本观点。由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破损的书页”两幅图,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寻求证据的积极性,从中也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持续上述问题,教材进一步进行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南美洲和非洲相吻合部分的古老地层的一致性、对动物分布的思考,都证明它是一块大陆。拼合图中,各大陆的边缘是有空隙或重叠的,这是因为原大陆的一部分(即大陆架)已被海水淹没,以及地质史上大陆边缘破损及岛屿分离等原因。4.板块的运动教材在讲述板块运动时,用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层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一句话,这样的表述,虽不是最精确的,但也避免了出现一些专用名词,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的运动,属于活动式课文,能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要求学生在更高更深的认知层次上,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来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南极洲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可是却有丰富的煤矿,这说明()

A.美国在南极进行煤矿资源的储藏

B.南极洲曾有火山喷发,形成了煤矿

C.南极地区原来是广阔的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形成了煤矿

D.南极大陆曾经处在温带,上面有广大的森林分布2.“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

A.在海边种植桑树B.比喻世事的变迁C.填海造陆种田D.海陆变迁3.下列地理事物主要是由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形成的是()

A.红海B.东非裂谷带C.大西洋D.喜马拉雅山脉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亚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5.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A.牛顿B.魏格纳C.哥白尼D.哥伦布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中海的缩小和珠穆朗玛峰的抬升都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B.是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大陆的漂移

C.全球共分为七大板块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内部7.大陆漂移的假说是由()提出的

A.哥伦比亚B.加加林C.麦哲伦D.魏格纳8.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9.关于六大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非板块全部由陆地组成B.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C.印度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D.亚欧板块与亚欧大陆重合10.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很不稳定

B.暴雨很多C.板块张裂的结果D.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1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12.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

A.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藻、海螺等

B.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并留下一部分

C.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

D.鱼、海藻、海螺等也可以在陆地环境下生存13.在地理科学上,沧海桑田的含义是()

A.海陆的变迁B.世界的变迁C.海平面的下降D.人类的活动14.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处B.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扩张部位

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部位15.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下列有四种解释,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A.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B.这是海平面升降造成的

C.这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结果D.那里可能是外星人曾经生活的地方二、非选择题16.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1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为_______________

大板块。18.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_

提出来的,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

学说。19.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接地带,主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20.全球有_______________

个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___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___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2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板块名称:E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填字母)

(3)图中红色圆点位置为日本,其多地震的原因是处在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4C56B7、D8、D9、B10、A11、A12、C13、A14、A15、B二、非选择题16、板块与板块交界处17、六18、魏格纳、板块构造19、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20、6、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21、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B、环太平洋《海陆的变迁》的课后反思今天我在学校录播室给六年级一班的学生按正常进度讲解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节课学生纪律很好,基本上没有捣乱的学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的。课后进行反思,这也是这节课的最大问题——老师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的难度,在六年级内容上属中上,在缺乏教具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制件的课件,给学生讲解海陆变迁、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相对来说,学生还是较为难于理解。本节课我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去理解“海变陆”、“陆变海”的一些实例,进一步理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但对这一知识点,我总觉得除去课本之外例子比较少,学生有点欠缺。在介绍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及其证据的时候,有点太快,特别是南极存在煤炭、非洲存在古冰川的例子的时候,给学生留的时间过短,学生多少有点迷茫。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标分析教学目标和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要求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例子。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的比较活跃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课标分析:1.“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变的”,也不要求掌握“海洋与陆地为什么会变”,仅要求学生在事例中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再去搜集有关的实例。海变陆例子较多,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围海造陆等。相比较而言,陆变海的例子难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