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素养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学会利用和挖掘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由此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实际,了解到酸碱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例如:酸和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酸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那么酸与碱在一起是否发生变化呢?
一.中和反应:提出问题1: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酸和碱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反应呢?[学生实验]在一直装有少量Cu(OH)2固体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震荡。实验步骤:(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Cu(OH)2固体(2)加入少量水,震荡并观察,确认Cu(OH)2与水是否发生反应。学生确认结论:Cu(OH)2与水不发生反应[学生实验]再向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震荡观察变化。学生得出结论:Cu(OH)2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提出问题2:把无色的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呢?[学生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现象:观察不到什么现象。
[学生分析]
如何来证明它们之间发生反应了呢?
[学生探讨]利用以下药品来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NaOH溶液、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和锌粒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一: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加入几滴稀盐酸,然后再加入锌粒。方案二:往盛有稀盐酸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方案三: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滴入酚酞试液后再慢慢滴入稀盐酸至刚好变为无色。小结:(1)可以在酸或碱中加入指示剂以显示它的存在,然后加入碱或酸直到溶液变为另一种颜色或者褪色。(2)可以用活泼金属检测溶液中的酸【思考】1、为什么要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就停止加入盐酸?2、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的时候,溶液的酸碱性是怎样的?提出问题3: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但生成了什么物质呢?现在烧杯里面的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是NaOH?稀盐酸?还是其它物质?为什么?确认反应:HCl+NaOH=NaCl+H2OHCl+NaOH=NaCl+H2OHCl+Ca(OH)2=CaCl2+2H2OH2SO4+NaOH=Na2SO4+2H2O[学生讨论]上面的反应生成物除了水之外,另一生成物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小结: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确定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练习】完成下列反应并指出哪种是中和反应()A、CaCO3+2HCl=CaCl2+H2O+CO2↑B、Fe2O3+H2SO4=Fe2(SO4)3+3H2OC、H2SO4+NaOH=Na2SO4+2H2OD、CO2+Ca(OH)2=CaCO3↓+H2O[练习]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Ca(OH)2与盐酸:Ca(OH)2+2HCl=CaCl2+2H2O
NaOH与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
KOH与硝酸:KOH+HNO3=KNO3+H2O
[分析]
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图片展示]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学生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过渡]治理废水的污染也用到中和反应。
2.处理工厂的废硫酸。学生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过渡]中和反应还可用于医药工业
3.用于医药。
[图片展示]学生写出治疗胃酸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稀氨水(NH3·H2O)、牙膏等碱性物质,中和蚊虫分泌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可见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广。
[讨论]①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
②说明除去热水瓶胆内壁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的原理。③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
④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
⑤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
⑥用洁厕灵清洗厕所里污垢的原理。
[回答]①皮蛋的涩味说明显碱性,因此吃皮蛋时可蘸醋或用醋淹。
②水垢中的Mg(OH)2是碱性物质,可用食醋浸泡使食醋中的醋酸与水垢中的Mg(OH)2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盐和水而除去水垢。
③早晨空腹时,胃液显一定的酸性,这时再吃像苹果等显酸性的水果或食物时会使胃液酸性过强,而影响身体健康。
④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物应是碱性的,因为碱溶于水会产生热量。
⑤人体的胃液含有盐酸,胃病主要是胃液的酸性超过了胃所适应的酸度,因此应服用显碱性的药物,以中和过量的酸性。
⑥厕所里的污垢显碱性,而洁厕灵主要含有盐酸,因此可中和污垢中的碱性物质。
[课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C.碱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2.现有四组物质的溶液,仅用酚酞溶液及同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
Ba(OH)2
HCl
B.NaOH
HCl
NaCl
C.NaOH
HC1
HNO3
D.H2SO4
NaCl
Na2SO4
3.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1.B
2.B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实验探究活动进行的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了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在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情况下,也能够发生化学反应,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同时也注重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酸和碱中和反应效果分析】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不够活跃,不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内容上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强调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迅速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思考,好奇心的驱使会让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告诉学生学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就能找到答案,这无疑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动力。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状态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从问题“酸和碱混合有什么现象”,到学生动手实践,到追问“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找出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的有力证据。通过找规律、做归纳、再深化的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通过微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强化了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式。【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酸和碱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学习并验证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单独将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介绍,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
教材利用安排的实验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认识。简单引入了盐的概念,让学生提前接触到盐的定义。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认识中和反应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评测练习】1.写出改良土壤的化学方程式: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原理2.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
D.Fe+CuSO4═Cu+FeSO43.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4.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⑤
D.③④⑤【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重点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但因为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等探究环节,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解决提出的问题。
3、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4、、培养相互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采用了学与练结合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精选题目,设计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实验探究过程中酚酞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8、结合实际教学,例举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9、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学生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拘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
2、在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层次不同,较弱的学生没有让实验探究达到预期效果,拉长了探究的时间。
3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是平时实验开展的较少,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标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即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改性塑料原料产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接骨木花饮料市场销售动态与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形状记忆合金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安装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模式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工程招标代理产业招标模式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酒店协议价格合同的签订技巧
- 离职证明合同解除
- 房屋买卖合同中介代理词
- 农村生态建设合同
- 停车场管理服务合同
- 2024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 幼儿园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8篇)
-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指南
- 糖尿病药物治疗
- 部队心理健康与预防
- 人力资源管理百年:演变与发展
- 材料成型工艺pdf
- 胃溃疡伴出血的护理查房
- 邮政行测题库2024
- 《纪念白求恩》专题探究课件(叙议结合理思路)
- 腹腔镜手术操作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