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节与适应_第1页
心理调节与适应_第2页
心理调节与适应_第3页
心理调节与适应_第4页
心理调节与适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一讲

绪论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课程学习目的*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进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情绪)调节方法一句话: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二、一个人的行为受着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的双重制约1.既符合社会规范又满足个人需要的行为,称为两全行为。2.在满足个人需要时却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是反社会行为。3.符合社会规范却与个人需要背道而驰的行为意味着自我折磨,这是神经症性行为的特征,也是心理冲突的典型情况。*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增加两全行为,消除反社会行为,把神经症行为减至最低。*前提:必须要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或,看清真实的自我,有良好的自我觉知)。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水平的连续性—健康轴上的人群分布健康人格

烦恼心理问题(正常人)心理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躁郁症;反应性精神病……)健康比例基本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精神病院2.心理健康的参考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学指标(3)经验指标(4)检查与测量3.衡量心理健康的三个原则(1)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准确而充分地知觉现实)(2)精神活动内在的一致性(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之间的协调性)(3)个性的稳定性(相对稳定)4.许又新教授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心理效率社会效率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达相应年龄之成熟度实现发展之行为愉快适当的紧张活跃的动机不过低评价自我不过高评价自我知觉到行为灵敏、准确想象丰富良好的记忆学习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有自我完善能力能发挥自我潜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它们是密切相连的;身体不健康的人可以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有一位专家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能够爱至少一个人(真正的爱),是精神健全的重要标志。这个提法反过来也许更正确,就是说,除了自己以外谁也不爱的人(精神病学上称之为自恋者)毫无疑问是精神不健全的。5.愉快的重要性*愉快对一个人有着多方面有益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1)愉快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2)愉快而稳定的心情是高效率脑力劳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条件;(3)愉快使你更美;(4)愉快是社交的有利助手(A.我们都愿意与愉快的人交往B.愉快也往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产物);(5)愉快是自我调节的杠杆和阀门(安全阀);(6)愉快可以是一种生活目的,或者说,愉快是一种生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心情不愉快的根源(1)损失全部人生都可归结为“得”“失”两字。(2)变化当代青年人面临着两大巨变:社会的巨变;自己身心的巨变。(3)人际关系6.健康的歧义(1)精神健康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价值问题,尤其是社会评价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集团和群体,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尺度。因此,精神健康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不含糊的概念。这就提醒我们对有些事不能看得太死。(2)“积极心理健康”(一方面涉及人格状态,另方面强调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和具有社会价值、创造性的工作)和“消极心理健康”(没有精神障碍和精神症状,但缺乏社会文明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概念极具启发性。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二讲

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的概念

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挫折失败,诽谤冤枉,威胁恐吓,灾难性的生活突发事件以及在各种危险处境下能否经受得起考验,是否出现行为失常和精神障碍,叫做心理承受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承受能力由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一、郭念峰先生的“应激流程图”应激源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中介系统

临床相(表现)躯体反应心理反应社会行为反应生物免疫系统认知化解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二、决定心理承受能力的两个因素*这里完全是从社会心理角度讨论问题。*主要取决于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1)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已有人际关系的水平。*为了讨论的方便,把两个因素分开来讲,但是我们要强调注意的是,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人需要满足的程度跟人际交往的水平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说到底,心理健康的学问就是人际关系的学问。三、基本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丰富性需要(发展性需要)

基本需要(缺乏性需要)1.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都是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需要。至于空气、水、食物等的缺乏可以引起生理改变而间接影响精神状态,但生理需要跟精神障碍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性”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比如弗洛伊德就很重视性的因素,但在我们心理健康领域所讨论的由性压抑引起的问题,也更多地注重“社会性”的压抑。2.基本需要的特点(1)得不到满足引起精神障碍;(2)满足了可以免于精神障碍;(3)缺乏者满足的过程也就是精神障碍走向康复的过程;(4)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缺乏者总是优先寻求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不寻求其他的满足;(5)在健康人处于静止或不起作用的状态。3.人的心理需要的两个层次(性质与作用不同)*基本需要未得满足以前,丰富性需要实际上并不能构成一个人的真正需要。*任何一种或多种丰富性需要得不到满足都不会引起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者自以为需要真理、正义、完美等等,其实,他们是以追求这些东西为手段在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如得到安全感、被人赞许、得到爱、受人尊重等等。*发展性或丰富性需要,可以摆脱基本需要的束缚,追求人生长远目标的实现和为理想而奋斗,马斯洛称此为自我实现,即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4.检验方法

从事某种活动,这种活动究竟是不是行为人的需要,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即看行为人在活动过程中能不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比如读书是为了求知吗?为别人服务是追求道德高尚吗?)5.原因和责任(1)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并不是个人的过错,因为基本需要的满足是童年良好的教养环境使然。(2)但是改变这种情况却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在精神卫生领域,这责任就是用有效的行动去满足需要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各种表现*要对自己负起责任,去进行有效的行动,首先要求我们对基本需要未得满足的各种心态和行为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否则,行为就会带有盲目性,甚至适得其反,把情况愈弄愈糟。心理障碍者或神经症病人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的人。*对这些心态和行为表现的识别,是心理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功。1.不安全感—不安全人格*一种痛苦的内心体验,经常持续地感到紧张不安,心里不踏实,甚至莫名其妙地担心恐惧。*亲密感是不安全感最有效的对抗剂。2.爱与归属感的缺乏—“被爱的渴求”*这种人能体验到别人对他们的关怀和爱,但不能主动地爱别人,缺乏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主动爱别人的能力。3.自卑*自我价值感或自尊是由童年时成人的尊重内化而来。*优越感和自尊心不是一回事。*解决自卑的根本途径在于人际交往的改善。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注意从低水平做起,不能轻视低水平人际交往的意义,因为高水平的交往只能从低水平的交往发展而来。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三讲

精神症状简介

第一部分神经症一、关于神经症的共识1.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2.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病。3.神经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病。4.神经症是一组异质病(各种神经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不同,甚至同一种神经症也不是同质的一种病)。5.不论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哪一方面看,神经症都有着生物学的和心理社会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二、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1.欲理解神经症的定义,必先了解心理冲突。几乎可以说,没有心理冲突就构不成神经症。2.心理冲突的概念:指两种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并存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即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在更高的水平上将二者整合或统一协调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3.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三、几种常见神经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常见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神经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1.神经衰弱症状可分为三组:(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主要指联想和回忆增多而杂乱、感觉过敏;易疲劳主要是情绪性的,具有弥散性);*神经衰弱的疲劳有一个特点:

不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退。(2)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3)躯体症状:头痛,胸闷,睡眠障碍……*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2.焦虑神经症:由植物神经紊乱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部分组成,只有这两者齐备才能诊断为焦虑神经症。*特点: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1)躯体症状常有:头痛,心跳,胸闷气短,出汗,消化系统症状,尿频……(2)精神症状常有:急躁,不安,易激惹,难于集中注意,记忆减退,易产生惊跳反应……*治疗:抗焦虑剂+心理治疗*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倾向于用躯体症状诉说自己的精神痛苦,所以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倾听病人和来访者的躯体语言。*焦虑状态

广泛性焦虑——狭义的焦虑神经症惊恐障碍(发作性的或叫惊恐发作)(怕发疯,心动过速,濒死感……)(无法预料,无明显刺激,几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半小时内缓解。)

处境性焦虑——如下面的社交恐怖症3.社交恐怖症(1)共同特点:病人知道不应该、不必要、没道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2)表现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害怕与人接触,害怕人多的场合,害怕被人注视,怕领导和权威,害怕目光对视,怕用余光看人,怕自己的目光会伤害他人,在公厕中解不出小便……*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中以认知行为治疗和小组治疗较为有效。4.强迫症(1)强迫症由三个不可或缺的特征组成:A.主观上感到受强迫的体验;B.主观上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反强迫;C.有症状自知力。(2)原发的强迫症状有:强迫观念;强迫表象;强迫恐惧;强迫意向;强迫性缓慢。(3)继发性强迫症状有:屈从性强迫动作;对抗性强迫动作。*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5.疑病症*表现(1)对身体健康过分担心,这种担心与身体的实际情况不相称,偏离文化标准;(2)感觉过敏;(3)患病的特殊模式。*疑病症病人的生活似乎一切都服从于养病健身这一最高原则。*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对疑病症病人用药要特别慎重。6.抑郁性神经症*内源性抑郁与神经症性抑郁的区别(内源性抑郁有生物基础,神经症性抑郁多有病前人格基础)。*抑郁的主要表现是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一些中间表现:兴趣减低,悲观失望,无助感,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下降,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严重时可导致自杀)*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需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把握其治疗侧重点。第二部分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一、人格障碍1.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是渐进、连续形成的,在青春期开始渐趋明显。人格障碍一般不被认为是精神疾病。2.人格障碍的分型: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分裂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其他人格障碍。3.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总的来说应该像对正常人格一样来考虑,但先天素质有缺陷的孩子,发展出人格异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4.人格障碍者社会适应不良,对自身障碍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均收效甚微。二、性心理障碍*操作性地理解就是性意向(指向)异常者。*分类或表现:同性恋;恋物癖和异装癖;易性癖;露阴癖;窥阴癖;施虐(受虐);挨擦……*弗洛伊德曾说:神经症是对性变态的否定。所以性变态不是精神分析的适应症。但钟友彬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对性变态有很好的疗效。第三部分重性精神病的标志症状*重性精神病的标志性症状:(1)幻觉;(2)妄想;(3)对病无自知力。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四讲

简介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1.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2.无意识(潜意识)的两个含义:(1)对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2)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意识活动在进行着(各种被压抑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冲动,这些欲望与冲动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3.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4.在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更重视无意识的作用,而不太重视意识的作用。5.压抑的过程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无意识冰山图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本能冲动压抑作用*弗洛伊德曾对意识、无意识和压抑的关系作过如下形象的说明:无意识(大的前庭)会客室前意识意识看守人压抑作用(自我和超我)二、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自我和超我(1)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储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本我是无意识的,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2)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可理解为社会化的过程),遵循“现实原则”。*自我主要是意识的。*自我合乎逻辑,它要顾及三方面的力量:超我、本我、现实。(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道德理想内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的表现和满足。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

*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俗地说,就是个体潜意识地通过一些感受方式,使自己较易于接受心理挫败或应激,不至于让感情(情绪)过分痛苦与不安。*一般来说心理防御方式是人人都用的健康防卫手段,只有在运用过度时才是病态的。*对一个具体个体来说,可能会习惯于使用固定的一种或几种心理防御机制。这也就表现为一个人的情感方式或行为风格。*华人心理学家曾文星和徐静把防御机制分成四类:(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3)“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升华、利他、幽默。*几种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三、性心理的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而一切快感都直接间接地与性有联系。*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不同阶段儿童产生性快感的身体部位不同。*在每一时期,快感满足的程度与方式(父母的养育方式)都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功渡过每一时期,个体就获得相对健康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人格发展的隐患。*越早发生的问题,就越难弥补和纠正。*弗洛伊德将儿童心性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欲阶段(0—1岁);(2)肛欲阶段(1—3岁);(3)性器欲阶段(3—6岁);

俄狄浦斯期或恋父恋母期(4)潜伏期阶段(6—12岁);(5)青春期阶段(12—18岁)。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信任感——不信任感(2)幼儿期(1.5—3岁):自主感——羞怯疑虑(3)学前期(3—6岁):主动感——愧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自卑(5)青年期(12—18岁):同一感——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停滞(8)成人后期(50岁—死亡):完美无缺——沮丧*艾里克森认为成长的过程虽不可逆,但我们可以在日后补救相应人格品质使自己获得新生。*艾里克森特别重视大学生活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四、生活脚本

从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到艾里克森、霍妮、弗洛姆再到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家克莱茵、温尼科特、科胡特……几乎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家都特别强调童年生活境况对日后人格(健康)的影响。*阿德勒就直接提出“生活脚本”的概念。*为什么有些人生习惯我们老去重复,就因为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固定了一些模式。所以任何看起来疯狂的行为都是有理由的,这些理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脚本中。*生活脚本是在无意识水平发挥作用的。*生活脚本可以改变(1)我们总在不停地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一方面用于理解自己的过去,另一方面用于预测自己的未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的困惑并不来自于生活而来自于他怎样去叙述这些故事——人生脚本只是你去“看”的一个视角。(2)而我们是现实当中能动的人,是可以创造意义的人,我们可以用新的“看”的方式即新的叙述方式去重新构造我们的过去,改写生活脚本,发现利用资源,从而起到重新构造未来的作用——过去的经历并没有改变,但是叙述的方式改变了,这就是叙事治疗的核心理念。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五讲

从认知与行为出发调节心理第一部分行为治疗简介一、概述*行为主义的理论存在已有很久了,早在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的研究时就已开始,但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兴起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三种心理学,三个里程碑: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行为治疗与精神分析不同,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发现之中。*行为治疗基于这样的理论观点(基本假设):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是获得行为和改变行为的主要途径。二、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它包括三个部分:1.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几乎任何先天性反应都可与任何刺激(如声音、颜色、口令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斯金纳)反映的是人或动物保持或消除先前反应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强化作用。3.模仿学习原理(代表人物是班都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的。观察者仅仅通过看到模型的奖励就可以学会这个模型的反应(替代学习)。三、介绍几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1)很多非适应性行为和适应性行为一样是学来的;(2)个体通过学习可以消除不适应的行为,获得所缺少的适应的行为。*各种行为治疗的共同特点:(1)只针对来访者当前的有关问题(症状)进行。(2)这种症状(问题)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治疗技术是有实验依据的。2.放松训练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想象性放松;深呼吸放松。3.系统脱敏4.厌恶疗法5.暴露疗法(冲击疗法)6.模仿学习7.角色扮演8.决断训练四、行为治疗评价1.优势操作性强;简单明快的风格;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疗效的可观察可验证;应用广泛。2.所受到的批评(1)道德方面的——“治疗师有什么权利控制和操纵来访者?”(2)对于内在原因的忽视和不闻不问后来以“认知行为疗法”得到解决和弥补。第二部分理性—情绪疗法简介一、概述*此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的。*用埃利斯自己的话说,理性—情绪疗法核心思想是:对理性认识在人的生活中之作用的强调。*上述思想的由来与埃利斯的早年生活与学习有关。*埃利斯坚信,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学,他就几乎不可能产生情绪困扰。二、理性—情绪疗法对人性的看法(人性观)

从理论取向上看,理性—情绪疗法也是人本主义的,埃利斯也强调人具有生物性的、先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对这种先天倾向的性质的看法上,埃利斯却与罗杰斯、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判然有别。埃利斯虽然也认为人有要存在、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但同时还认为人天生就有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埃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埃利斯的人性观具体为:(1)人可以是有理性、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不合理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2)情绪困扰是由不合理的思维造成的;(3)内化语言的重要作用——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的持续。三、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ABC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诱发事件;

B—指个体在遇到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

C—情绪结果。*通常,人们认为:A

C但实质上:A

B

C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1.绝对化的要求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must)和“应该”(should)这类字眼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会导致对自身和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3.糟糕至极指如果一件事发生认为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糟糕至极是一种不能再坏的意思。五、治疗运用(实际运用步骤)(1)觉察自己的负性情绪;(2)确定有关的刺激事件,回顾与检查自己对刺激事件的内心解释和评价;(3)查看上述解释与评价背后的信念;(4)发现不合理信念;(5)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6)继续寻找自己其他的不合理信念,与其辩论;(7)通过长期反复的努力,逐步改善自己内在信念系统,培养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学观。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六讲

谈谈爱情和职业生涯设计第一部分关于爱情1.爱情有“性”基础,有生物性的自然吸引的因素,过分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是不恰当的。2.社会心理学当中有观点认为谈恋爱——结婚实际上是“取样评估”的过程。这里面涉及一些选择时要面临的心理冲突

核心品质的问题。*那么一个人会注重哪些核心品质,这是如何形成的呢?3.客体关系理论*本质和精华:人是按照(根据)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在现实中寻找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对人很重要,对日后交往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会形成人的辨别能力—内化、内部成像—在潜意识水平。*你长大后遇到一东西、一个人,实际上你面对的是两个,一个是心理的,一个是现实的。*事实上,无缘无故喜欢一个人或不喜欢一个人都是因为早年的客体关系(如,一见钟情)。*三岁形成的东西你敢用吗?—但人一生大部分就是在运用这些潜意识模式。“所以我们的一生就将是犯错误的一生。”*所幸的是,人具有意识能动性,我们可以在错误当中学习,也就是说,现实交往又会对内部客体关系成像进行反馈,从而起到调整作用。孩子父亲母亲孩子父亲母亲关系关系关系关系内化(1)儿童(人)的内部世界日后交往反馈(3)辨认.影响(2)第二部分关于职业生涯设计(或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阶段:(1)探索阶段:青春期以后到进入职业生活。主要完成:了解并判断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及应具备的条件;并开始必备的教育和训练。(2)立业阶段:25~35岁左右。在组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独立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了“我是谁?”的角色确定。(3)维持阶段:35~50岁左右。此时关注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技术领先;对社会和组织都已有深刻理解;可成为新员工的训练者和良师益友。(4)离职阶段:50岁左右~退休。此时对成就和发展期望减弱;开始关注人生意义,试图整合自己的人生;关注退休金等保障,着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信任感——不信任感(2)幼儿期(1.5—3岁):自主感——羞怯疑虑(3)学前期(3—6岁):主动感——愧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自卑(5)青年期(12—18岁):同一感——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停滞(8)成人后期(50岁—死亡):完美无缺——沮丧*艾里克森认为成长的过程虽不可逆,但我们可以在日后补救相应人格品质使自己获得新生。*艾里克森特别重视大学生活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一、关于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1.事实上生涯的选择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双职业生涯家庭。2.生涯发展(设计)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串起一生工作位置的主轴,个人生涯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实现。*指明“去哪里”的前提是“知道你是谁”。3.生涯设计(发展)强调选择、决策与责任承担。*存在主义的观点:自由总是与责任相对应。*生涯选择背后的精神是对员工自由权利的尊重。4.对变化的应对:外界变化和个人自身的变化。弗洛姆:生涯规划是一种有目标的安身立命。金树人:许许多多生涯问题都需回归心理治疗的范畴。二、从心理学视角看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生涯设计=评估自身+评估现实环境+找出接合点(一)评估自身所涉及的问题:1.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是发自内在的需要还是为了得到外界的赞许?*切入和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要从体验入手。*一个隐患: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有时是矛盾的。2.评估内在需要时,要学习、尝试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3.心理咨询具有职业指导和生涯设计的作用。(二)一个人能否对现实环境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环境的困难估计不足和过分夸大外部的威胁均是不够健康的表现。*对现实的估计是和对自我力量的估计联系在一起的,涉及自我评价。*对现实的评估,还涉及对有关现实信息的搜集、获取,对政策走向的领悟、预测,对就业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行业、地域特点的分析等。(三)找出接合点。*此时检验的是行动的能力:制定计划并完成之。涉及意志品质、人际关系能力、灵活性和不断完善、修订初始计划等。心理调节与适应

第七讲

简介森田疗法一、森田疗法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哲学*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病医生森田正马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是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比当今流行的大多数欧美体系早很多。*森田先生深谙汉学,对老庄孔孟、佛家禅学造诣不凡,所以森田疗法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可以说是一种东方的人生哲学。*森田理论不是从某一经院体系中演绎而来,而是以自己对神经症的亲身体验,以及对神经症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为基础,进行创造性概括提炼而成。*该体系自创立以来,不仅在日本医学心理学界独树一帜,而且影响远及欧美,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一个治疗体系。森田疗法在我国享誉很高,运用广泛。二、森田疗法关于神经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森田疗法的适应症:(1)普通神经质(所谓神经衰弱):失眠、头疼、头重、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