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目标预设】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熟悉热带、温带、寒带。
2.能用连线的方法比拟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体验探究活动带来的欢乐。
4.培育幼儿的尝试精神。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下列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拟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由于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绽开来,讨论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打算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识事物开头,渐渐熟识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索温度的凹凸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展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肯定的动手力量,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拟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力量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始终思索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异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看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暖和、有的严寒。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究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终再通过动手操作推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力量范围,适合幼儿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暖和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认真观看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供应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缘由。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认真观看这两张图片,你发觉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争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缘由。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拟暖和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测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便利粘贴。)
3.展现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究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缘由。
1.谈话引出气温柔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暖和?(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暖和。假如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假如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究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分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育同学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依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把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培育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力量。
3、感知大自然的奇妙奇妙,激发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熟悉,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优秀教案: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现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知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觉吧!
展现接近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提醒课题,使浅显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简单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爱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殊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沟通生字读音状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示大家留意什么,并领读。
3、沟通通读句子的状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沟通状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假设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留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留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行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同学自身喜爱的方式读书,提示大家读生字的时候留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敬重同学的意共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沟通、点拨指导。(依据同学的答复相机进展教学)
(其次小节)
(1)CAI课件展现(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认真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快乐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行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呈现了春天一派生气,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现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同学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知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化,同学缺乏感性熟悉,我充足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化有感性熟悉,从而到达发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知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洁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育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处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行言,只有认真观看才能发觉。齐读第一小节和最终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知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状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育学生观看的兴趣。
4、培育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力量。
5、初步培育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展自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熟悉,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状况指
的是什么。
教学预备:
自制课件;预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提醒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连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详细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其次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忙了解所选小节的学问。
①齐读其次节,抽个别学生读其次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知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其次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知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知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预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知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打算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知人们什么样的学问。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知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知我们的?
3)依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情愿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知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拟其次节与第四节的一样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看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知的学问。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教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情愿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知我们吗?(查找到一样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相互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知大家)。
2、教师展现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知我们的学问,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展讲解。强化观看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知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学问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日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会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神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
差异派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低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讨论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依据以下问题评点课文。
思索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头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精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挨次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精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状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精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根底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清醒冰雪溶化,清醒将大地拟人化,呈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气勃发的风光。
溶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示意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气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喧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风光很有层次,用词特别高雅。
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漂亮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风光。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快飘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宠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密、健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处处衰草连天预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预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预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非常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似乎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高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预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头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顾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示意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非常亲切得意。布谷鸟开头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奇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终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非常清晰。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展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展精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加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存。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依据教师提出的思索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争论,沟通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相互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终归纳小结。
自学思索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白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挨次排列的?能否打乱挨次?为什么?
4.讨论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争论、沟通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低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降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讨论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降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降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觉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胜利,在山脚反不相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低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讲解得很清晰。
(三)说明的挨次。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四个因素是根据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挨次来说明的,挨次不能打乱,由于这是按由主到次的规律挨次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规律、事理。
(四)讨论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一样的地区。④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二、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纳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到达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盼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觉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好玩味,课文告知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讨论的对象和根底,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学问,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学问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究科学神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存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根底学问,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把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学问,提高阅读力量。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量。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学问。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喜爱科学、探究科学神秘的志趣,培育注意观看、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存科学学问。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挨次,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日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观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现四幅画面,并辅以简洁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得意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知人们春天来了。
炎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留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漂亮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
(二)积存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索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因素有哪些?
4、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讨论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规律挨次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销声匿迹呈现风雪载途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当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构造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挨次是_____,采纳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答复,师归纳
1、语言生动,表达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看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学问。(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描述物候现象现象
自
然作出科学解释逻
辑
的追究因果关系顺
语序
言阐述讨论意义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现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现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好玩,眼前一亮,这样我就到达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6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消失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渐渐演化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月长远,消失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知人们什么?指名答,读其次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神秘是大自然告知我们的。——出示词语“告知”,读词。
大自然还告知了我们这样一些神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异了,我们怎么才能发觉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终一节。读词语“马虎大意”、“永久”。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马虎大意永久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喜爱大自然、喜爱科学、擅长观看的人,才能发觉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究更多的神秘。
(5)齐读全文
二、思索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索争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知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学问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看字的间架构造,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构造(不要漏写最终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预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知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7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刚同学们和教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依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提醒自然神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讲解)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知了我们这么多神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精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爱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根底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根底上进展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学读第1节。
l)谁喜爱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讲解)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觉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认真观看”,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处处都有,只要我们“认真观看”,就能发觉。(板书:认真观看)
(评:“认真观看”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觉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忙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知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爱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点评:在学生读文的根底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直观理解“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同时感受美妙春天的气息,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阅历的回忆,意会此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告知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内容,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知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点评:这一小节写的是有关大自然季节变更的一种“语言”,学生读懂后进展扩展,让学生通过.课件看看春、夏、秋、冬季节变更特征的录像片断,以启发学生思维。]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慢慢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渐渐增多。配以简洁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好玩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点评:鱼鳞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岁,这是人们一般没有留意到的,利用多媒体实物特写及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根底上指导朗读则水到渠成。这一小节讲的是大自然中有关动植物年龄特征的“语言”,生活中有些比拟常见的例子(如树的年轮等),通过扩展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规律,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连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点评:本课分两课时进展教学,考虑到应合理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读写时间,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本课时只学习前三小节,然后识记、书写前三小节消失的生字。]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消失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相互沟通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看字的间架构造,指名发言。
“语”要留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留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局部。
“就”要留意左右相当。
“那”要留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留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培训课件:评估SOAP和目标制定SMART
- 青年航校培养协议书
- 倒闭厂设备转让协议书
- 食堂水果采购协议书
- 酒店股东住房协议书
- 高考师生努力协议书
- 道路花砖维修协议书
- 高速公路清扫协议书
- 连云港市投资协议书
- WPS便签用户协议书
- 文化行业标准 WH-T 92-2021 临时搭建演出场所舞台、看台安全监督检验规范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NB-T+31010-2019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
- HJ 179-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2024年全国甲卷理综化学高考真题(答案版)
- 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生物·地理试题卷(含答案)
- (高清版)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各种脚手架验收记录表
- 2023年工时定额铆焊车间
- MOOC 中医看妇科-女性一生的康与病-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