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班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1页共4页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一、教学内容:生疏元、角、分与小数。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洁的小数。2、经受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洁小数的大小。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洁问题,与同伴沟通,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三、重难点、关键: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洁的小数加减法。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挂念理解。第一节买文具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2、能认、读、写简洁的小数。教学重点:简洁小数的读、写。教学难点:1、小数意义的理解。2、小数的写法。教具预备:挂图、学具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老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学问—元、角、分与小数。板书:元、角、分与小数。元、角、分的学问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生疏,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生疏小数,和小数交伴侣,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伴侣呀?二、讲授新课1、认知小数。(1)出示课本插图。(2)引导同学观看“书橱”里陈设的文具。让同桌相互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沟通,请个别同学汇报)(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相互核对,老师同意结果)(4)生疏这些小数。在同学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老师可以直接告知同学,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很多个)观看小数,发觉有什么特点?(不难发觉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马虎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2、小数的读法。(1)同学自己先试试读读。(2)老师范读。板书: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3)同学自己读。(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挨次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5)读一读。0.020.310.502.410.338.0520.004.135(留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3、小数的写法。 (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2)尝试练习:3元5角=元2元5角5分=元15元6角=元8角=元5分=元3元5角=元。完成后组织争辩,老师巡察,并挂念个别同学。最终提问同学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同学读一读。三、课堂活动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找小数。23.20.021.00505.018.010.72、填空。2元1角=元7元5角2分=元50元5角=元2元5角1分=元51元2分=元1角5分=元六、板书设计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3元5角=元2元5角5分=元15元6角=元8角=元5分=元3元5角=元。其次节货比三家教学目标:1、留给同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阅历,沟通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3、鼓舞同学依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老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舞大家尝试解决。教学重点:经受探究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1、货比三家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书包8.2元铅笔盒5.1元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橡皮2.65元水彩笔3.05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4.9元﹤5.1元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2、试一试(1)10元5角﹥10元3角(2)在○里填上“﹥”“﹤”或“=”。2.45元○1.83元2.68元○2.70元7.09元○7.03元6.01元○6.10元0.3元○0.07元3.50元○3.5元三、练一练1、在○里填上“﹥”“﹤”或“=”。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59元○4.58元2、35×881÷345×3210÷383×2630÷372×575÷5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廉价?小熊商店:毛巾3.82元牙刷2.50元牙膏4.35元小猫商店:毛巾4.00元牙刷2.62元牙膏4.52元小狗商店:毛巾4.10元牙刷2.55元牙膏3.85元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4、实践活动: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四、小结:五、课后反思:板书设计: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书包8.2元铅笔盒5.1元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橡皮2.65元水彩笔3.05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4.9元﹤5.1元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第三节买书教学目标: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究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2、通过沟通活动,让全体同学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3、经过探究活动,使同学能用小数加减法学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把握。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具预备:挂图、学具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填空。(1)5.9元=元角=角(2)3.3元=元角=角2、列竖式计算。25+1146-48124-23103+28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题目。(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3)想一想,应当用什么方法解答。列式:3.2元+11.5元=元(4)探究算理和算法。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2)让同学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147角=14.7元其次种:用竖式计算。第三种:用小数计算。3)让同学相互沟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推断解答的是否正确。共享多种正确算法的成果。4)争辩: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小数做竖式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数点肯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5)让同学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洁。老师应当引导同学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把握这种算法和算理。2、拓展学问。(1)提出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2)推断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算式:11.5元-3.2元=元(3)列竖式计算。竖式:11.5-3.28.3(4)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留意什么?(小数点也要对齐)3、课堂小结: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三、课堂活动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2题: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时要留意的问题。3题:鼓舞同学对两个单位的小数认真算进行加减。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第1题:先让同学看懂题目的意思,再鼓舞同学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结果。第2题:这也是一道简洁的小数相加减计算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鼓舞他们认真算,直接计算出结果。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列竖式计算。2.5+54.445.8-4.653.7+1.212.4-11.31.46+0.538.47-2.2535.6+43.346.7-5.42、菊花一束的单价是1.50元满天星一束的单价是2.40元各买一束,一共要多少元?买一束满天星比买一束菊花贵多少元?买2束满天星要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买书列式:3.2元+11.5元=元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147角=14.7元其次种:竖式计算。第三种:用小数计算。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把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娴熟地进行运算。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把握。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具预备:挂图、学具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0.5+0.10.2+0.31.1+1.54.5+1.45.7-0.50.5-0.35.3-5.31.9-1.72、列竖式计算。3.4+0.35.6-3.36.4+2.45.7-4.38.7-5.20.9-0.7同学独立计算;小组沟通,相互检查;派代表回答结果。二、专项练习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舞每个同学都应当认真观看,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觉错误,并指出错误的缘由。第1题:(1)推断结果:错误。(2)缘由:小数点没有对齐。(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4)正确的是:3.5+4=7.5第2题:(1)推断结果:错误。(2)缘由:小数点没有对齐。(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4)正确算式:12.6+3.2=15.8第3题:(1)推断结果:错误。(2)缘由:漏了小数点没有点。(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4)正确算式:27.9+1.2=26.7通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留意小数点对齐。2、课本第7页的第4题。(1)首先,读懂题意。(2)解决问题。第4小题,让同学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又能供应机会让同学解决问题。当然还应当要求同学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计算。(1)10.2+1.3(2)5.4+2(3)6.20-1.1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3、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列竖式计算。2.5+0.44.2+7.716.2+2.446.5+2.41.96-0.538.97-5.7635.6-43.325.7-5.6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笔盒的单价是3.60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六、板书设计练习课1、口算。0.5+0.10.2+0.31.1+1.54.5+1.45.7-0.50.5-0.35.3-5.31.9-1.72、列竖式计算。3.4+0.35.6-3.36.4+2.45.7-4.38.7-5.20.9-0.7第3题“森林医生”第四节寄书教学目标: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洁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育估算意识,提高估算力量。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2、培育估算意识。教具预备:挂图、学具等。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菜名 饭 青菜 肉片 炒蛋 汤 鱼片单价(元) 1.00 0.5 1.20 1.00 0.40 1.61、出示菜单: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课本情境图。观看图,理解情境,找数学信息。(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1)一共需要多少元?2)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贵(廉价)多少元?(3)列出算式。选择其中一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元?算式:1.6+12.4=(元)(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13元多,大约14元,14元多等等)(5)探究计算方法。1)让同学自己探究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其次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第三种:列竖式计算。1.6+12.414.02)让同学相互沟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推断解答是否正确。3)议一议:一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适用。(生疏用竖式的简便性与精确     性。)二是争辩计算时要留意的问题(小数点是否对齐)。三是比较今日的方法与上一节的方法,找出不同点(进位与不进位)。2、拓展练习。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1)列式:12.4-1.6=(元)(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3)沟通计算方法、过程。1)处理退位问题。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留意到这些问题。3)课堂小结。由同学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留意的问题。三、课堂活动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2)题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示必需留意的问题。3、小黑板作业。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示留意的问题。)2)选用作业。五、作业设计1、列竖式计算。1.5+2.88.4-5.915.8+5.742.8+9.78.2-4.85.19-4.2585.7-51.854.1+9.72、可乐的单价是1.8元;果汁的单价是10.5元;(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六、板书设计寄书一共需要多少元?算式:1.6+12.4=(元)列竖式计算:1.6+12.414.0第五节森林旅游活动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教具预备:挂图、计分表等。教学过程一、宣布活动内容1、课题“森里旅游”。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二、活动形式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玩耍。其中一人扮顾客,担当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担当解决问题的任务。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三、活动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简洁到困难,从简洁到简单,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2、“服务员”、“顾客”都应当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3、老师巡察,挂念组织活动,留意保持课堂秩序。四、活动过程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依据图形外形给物品标上名称。2、宣布活动规章。(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足,可加1分。这里的满足包含礼貌用语。(3)“顾客”能发觉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4)假如“服务员”能发觉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当扣1分。(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3、发放记分表。 服务员(5分) 顾客(5分)问题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得分状况 4、活动开头。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玩耍活动,老师进行巡察,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同学。为增加玩耍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精确     性,可引导(或准许)同学在活动开头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5、活动小结。各小组汇报最终得分状况。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小组供应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共享,引导启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当用笔算解决。五、实践活动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状况”的实践活动。要求: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2、与同伴沟通,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获得并共享实践活动的初步阅历与良好的情感体验。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觉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六、板书设计森林旅游其次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一、教学内容:生疏对称、平移和旋转。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通过观摩,操作活动,生疏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结合图案的观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育对图形的知觉力量和审美情趣。三、学问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看,操作、生疏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四、重难点、关键:重点: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难点: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育。第一节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让同学观看、观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同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生疏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预备: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1、老师动手操作,同学认真观看。(1)老师取一张白纸、对折。(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同学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二、生疏对称图形1、呈现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2、同学动手操作。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告知同学,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3、生疏对称轴。(1)告知同学,刚才对折时消灭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觉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3)让同学自己试一试。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5、看一看,说一说。考察同学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由于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2)推断并分析。(出示右上图)图形:推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缘由: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通过这一练习,排解一种错误生疏: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让同学相互说一说,在这样沟通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同学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同学独立完成;(2)在活动中,老师要特殊关注第2题,发觉同学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举,并赐予乐观的鼓舞和评价。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2、选用作业。五、作业设计1、给对称图形打“√”。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68HM责文育六、板书设计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对称轴: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教学重点: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预备:点子图,方格纸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出示题中文字。(1)先让同学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2)在小组中沟通。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相互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3)汇报结果。通过观看,思考,让同学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分。看看同学能不能发觉其区分,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2、请同学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1)沿着对称轴对折。(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第2题:第1个图。先让同学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第2个图形,要求同学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第3个图形。要求同学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第3题:让同学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洁的图形。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第4题: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其次个图形像飞机。第三个图形像火箭。第5题:(1)让同学独立尝试练习。(2)同伴之间,相互沟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3)老师指导,并说明要点。(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1)让同学依据课文图形,推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三、作业设计1、给对称图形打“√”。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ILOVEMYMOTHER!3、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四、板书设计练习课其次节镜子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活动,让同学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同学经受探究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3、逐步进展同学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镜面对称的特征。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特征。教具预备:镜子、一些文字、图形、时钟等。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新课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闲逛     ,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觉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缘由?”(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觉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消灭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消灭倒影等。)2、揭示课题。(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二、组织活动1、老师示范。(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同学观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3)让同学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觉?(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4)让同学试一试。2、试一试。第(1)题:让同学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第(2)题:(1)让同学拿出课前预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并认真观看,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子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同学在小组内沟通想法。第(3)题:观看课文插图。(机灵狗的推断对吗?)猜猜现在是几时?实例验证:取一时钟,将其调至7时正,时钟背对同学举起,取一面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同学,让同学观看,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后将时钟反转,让同学看清钟面时间是7时。分析: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练一练:老师将时间调到3时正,让同学从镜子里观看,想现在是几时?然后反转来验证。三、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第1题:(1)先让同学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第2题:让同学按题目要求试一试。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2、实践活动。让同学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会剪纸的同学,自己动手剪一些简洁的作品。四、作业设计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2、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画“√”。()()()五、板书设计镜子中的数学《猴子捞月》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第三节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1、结合同学已往的生活阅历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分这两中常见的现象。2、能依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重点: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学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预备:细绳、扣子、方格纸,风车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二、讲授新课1、看一看。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同学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这是平移现象)看小风筝转动。让同学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生疏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2、说一说。(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让同学推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2)同学说一说。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3、做一做。(1)要求同学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2)老师指导同学,做旋转运动。取学具(细绳、纽扣),细绳约4至5分米长;细绳一端系着纽扣,一端抓在手上;手腕用劲,使纽扣做旋转运动。明确这个运动是旋转运动。(3)老师指导同学,做平移运动。取一物体摆放在桌面(如笔盒等);将问题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包括斜向运动)移动。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平移运动。4、试一试。(1)出示图形。(课本20页图)(2)提出问题: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向下平移1格)(3)你是怎么知道的?(整个图形比原来图形低1格;图形的底边比原来的底边底1格;三角形的顶点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底1格等。)(4)指导同学以三角形中的某一点(如顶点)为标准,观看它的平移方向和位置,然后推断结果。目的是让同学发觉或体会,观看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看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三、指导看书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完成课本第20页“试一试“中的填空。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老师个别指导。四、巩固练习1、课本第2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1)保证同学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2)在同学练习时,老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供应有效的挂念。2、小黑板作业。五、作业设计1、推断下面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五、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旋转:第四节观赏与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观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同学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同学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让同学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同学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具预备:直尺、彩笔、课文放大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秀丽的图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观看图案的特征?如:某商品的商标图案,三星级酒店的标志等。通过同学观看发觉:(1)图案的特征:每个图案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图形组合成的。(2)图案的制作:只有画图案中的一个图形,然后把这个图形进行复制(或重复印制)。这时,同学的回答可能不会说出图案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出,但是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应当给以鼓舞。二、揭示课题1、这些秀丽的图案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由很简洁的图形构成的。那么,这些图案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学问。2、板书课题:观赏与设计。三、讲授新课1、出示课文的第一个紫荆花图案。(1)观赏:这个图案秀丽吗?它有什么特征?(秀丽,它是有5片相同的“花瓣”图案构成的。想知道它是如何得到的吗?(2)制作过程:先出示1个“花瓣”;然后加一个“花瓣”在第1个的位置,通过旋转到第2个位置上;依次类推得到第3、4、5个“花瓣”。(3)提出问题:观看整个图案,想一想,它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同学结合刚才的演示过程进行分析。)同学不难得出是由其中的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2、出示“奥运标志”的五环图。(1)观看图案,找出图案的特征。(2)想一想:是哪个图形经过怎样运动得到的?3、出示课本上下面的两幅图案。提出问题:观看这两幅图案,想一想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同学:第一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个风筝平移得到的,其次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枝花经过旋转得到的。4、找出对称图形。(1)打开课本,观看4幅图案;(2)说一说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并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同学动手涂颜色)(3)呈现同学作品。(4)提出问题:上面哪幅图案是对称的?(第2、3、4幅图案都是对称的)四、课堂活动1、画一画。(1)课本第24页的“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2)第24页的“连续画下去”。2、呈现作品。选取由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呈现,老师并加以评点。五、巩固练习课本第25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实践活动。3、课本第26页“做一做”。六、作业设计1、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宠爱的图形,然后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绘制一幅图案。七、板书设计观赏与设计1、出示课文的第一个紫荆花图案。2、出示“奥运标志”的五环图。第三单元乘法一、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解决,使同学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2、能独立思考、探究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沟通计算(含估算)过程。。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三、重难点、关键:重点:理解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难点: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2、理解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关键: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同学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2、充分利用已学学问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力量第一节找规律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2、能比较娴熟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洁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具预备: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口算练习。5×3=3×4=14×4=15×2=10×3=50×8=40×2=50×4=2、说一说。同学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同学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殊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二、揭示课题1、老师确定刚才同学的回答。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揭示新课题。师:今日,我们接着学习乘法学问。板书课题:乘法三、讲授新课1、教学“找规律”。(1)沟通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1)同学独立计算,回答结果。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老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究。现在运用已有的学问来说明。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其次:50×10=50×2×5=100×5=500出示其次、三组算式:(同学回答算式结果,老师添上得数。沟通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究规律。引导同学观看三组算式。问:你发觉了什么?同学争辩,沟通。小组发言。老师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2、尝试练习。(1)依据大家发觉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140×30(2)让同学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老师巡察,辅导个别同学,了解把握状况。(3)最终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3、试一试。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先由同学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五、作业设计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六、板书设计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其次节住新居教学目标:1.结合“住新居”的问题情境,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受沟通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娴熟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日,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秀丽、壮丽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依据图中所供应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依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沟通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①分组争辩不同的计算过程。

(引导同学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同学质疑,发表意见。)

②师:依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推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引导同学争辩,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争辩沟通计算方法:

①先让同学独立探究

(老师要供应充分的时间,让同学去探究计算方法,老师巡察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沟通

可以是同桌两人沟通,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沟通。

③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沟通结果。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消灭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

14×2=28…2层住几户

140+28=168……………

12层一共住几户

其次种方法:12×14

=12×2×7

=24×7

=168

第三种方法:12×10=120

12×4=48

120+48=168

第四种方法:

1

4

×

1

2

2

8

1

4

1

6

8

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呈现出来,然后要求:

(1)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比较,说说区分与联系。

主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老师加以归纳与指导。

为了引导同学更好地把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需让同学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

通过提问,回答,老师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14×10

1

6

8………………28+140

最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

在沟通时让同学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第三节电影院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受这一过程。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3、经受估算与沟通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教具预备:演示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计算下面各题。16×1112×1432×21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二、讲授新课1、引入谈话。今日,我们将连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曲发觉它,并把握它。2、教学例题。(1)出示课本主题图。(2)认真端详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知我们什么?(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1×26或26×21(5)估算结果。让同学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同伴间沟通、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6)探究笔算。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其次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其次: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终,让同学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洁、便利。简洁把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简单的乘法计算,一般状况要求同学应当把握用竖式计算方法。三、课堂活动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挂念。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四、巩固练习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第1题,首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沟通结果。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同伴沟通。第3题,留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同学拿来列式计算。第4题,是一道简洁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留意时间的进率。五、作业设计小黑板。“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六、板书设计电影院列出算是:21×26或26×21笔算,26×21=54626×2126………1排有多少个座位。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练习(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具预备:演示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1)20×1030×2040×30400×30(2)13×2015×1018×30120×402、计算。(1)32×2326×42要求: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呈现各种计算过程,同学汇报。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发觉问题,即使订正。(2)245246×13×31×22要求: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2)同桌之间相互沟通。3)呈现个别同学计算过程。4)消灭问题,准时评讲。二、专项练习1、出示计算题:54×36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沟通,检查;提问同学,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留意什么;抽选部分同学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相互检查、沟通,最终全班沟通订正。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究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觉规律。解决步骤:先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观看每一组算式,说说发觉了什么。同学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同学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3、利用所发觉的规律,这算一算。12×25和16×25依据发觉的规律,得出:12×25=3001200÷4=30016×25=4001600÷4=400接着再让同学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4、总结谈话。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留意点。三、巩固练习小黑板的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略)练习(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策略意识。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具预备:实物投影,口算卡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老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同学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1)20×2030×5012×3040×7(2)15×305×4016×5080×152、补充计算。(1)28×24(2)42×35要求:先由同学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沟通,争辩;选取部分同学板演;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然后,老师进行小结。确定同学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3、用竖式计算。185263×23×41×42要求:1)同学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3)老师讲评,准时订正错误。4)提问同学,计算过程的留意点。二、专项练习1、练习一的第2题。“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策略意识。同学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同学说一说解决策略。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临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终再补上0。最终,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2、练习一的第6题。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自己的策略意识。解决过程:(1)首先,让同学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3)同学独立解决问题。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4)汇报结果。3、练习一的第7题。这是一道推断题,同样引导同学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推断,培育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当小于1800。三、巩固练习课内外作业。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同学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第4、5题,鼓舞同学独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第8题,同学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同学列综合算式。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同学想一想:今后遇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略)练习(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力量和应用力量。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学问和技能。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具预备: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1)12×324×216×340×7(2)150×2250×3160×2840×2留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2、计算练习。(1)38×14(2)47×25(3)65×34要求:先由同学独立完成;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1)请同学拿出语文书。(2)打开指定的一页。老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3)让同学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要求:1)先独立完成;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3)列出算式,计算。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假如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准时订正。(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觉。(这时同学会发觉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同学经受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由于排版规格全都。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1)出示情境图。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2)认真端详情境图。请同学认真端详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争辩。每人一瓶,35人应当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4)同学独立解决问题。(5)反馈、矫正。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学问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同学独立完成。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这类问题同学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把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舞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同学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同学计算的方法可能有:8×44;8×9×4+8×8;8×9×5-8;8×(9×5-8);8×(9×4+8)……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老师就应当赐予确定表扬,激发求知的乐观性。三、巩固练习小黑板的选用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略)期中复习学会了什么(复习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娴熟把握简洁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洁问题。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把握相应学问的技能技巧,并培育对图行的知觉力量和审美情趣。3、进一步理解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洁的问题。教具预备:投影设备或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日,我们一起把这些学问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把握了哪些学问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挂念。二、组织活动1、分小组。每组大约8位同学。2、看图说话。(1)你想起了哪些学问。(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了什么问题。(4)端详发言记录(学问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挂念,请小组同伴赐予挂念。3、反馈练习。(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依据所学学问,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问题: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廉价?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2)解决问题。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2)要求:同学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预备一张方格。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宠爱的对称图,并涂上颜色。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与同伴沟通。三、巩固练习1、课文第3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略)练习(复习二)教学目标:1、让同学经受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2、促进同学在数学力量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进展。教具预备:实物投影、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1)12×422×3130×3140×5(2)50×2090×340×30700×2(3)5×3+29×7+930÷5×32、计算练习。(1)32×17(2)46×15(3)65×24(4)48×28(5)25×38+290(6)51×12-48(7)(100-75)×23二、专项练习1、课文第37页的第4题。(1)出示情境图。(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要同学认真端详,独立思考,回答问题: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班级还差15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老师进行个别引导:1)四班级捐的书有15包吗?2)四班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当怎么计算?(3)解决“五班级捐了600本书,45本包成一包,包了13包,还剩几本书?”同样要求同学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巡察课堂,进行个别辅导。2、课本第37页的第5题。第(1)个问题,没有难度,鼓舞同学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同学: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全体同学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蔽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多少元”,应当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三、课堂小结可以让同学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进步?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一。四、作业设计“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五、板书设计(略)第四单元面积一、教学内容:面积。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生疏面积的含义;体会并生疏1厘米2、1分米2、1米2、1千米2、1公顷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和公顷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2、探究并把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量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熬炼数学思考力量,进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爱好。三、重难点:1、重点:(1)生疏面积的含义,体会并生疏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2)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难点:1)建立1厘米2、1分米2、1米2和1千米2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一节什么是面积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生疏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受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生疏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经受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实物。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二、引导探究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争辩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6、汇报操作方法。三、拓展应用。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其次节量一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同学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3.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与估测力量。教学重点:体会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具预备:学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厘米2和分米2)和格子纸。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生疏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亲密的数学书,你有方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二)玩中学1.量一量,生疏和体会1平方厘米。要求同学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沟通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估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2.生疏和体会1平方分米。要求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向同学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3.生疏和体会1平方米。假如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生疏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让同学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三)学中做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引导同学依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这是同学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同学应赐予适当指导。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进展空间观念。(四)做中得综合练习。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①一个信封面约2()。②黑板的面积约5()。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①②③图①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③面积是()平方厘米。(3)先估量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①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②2.实践应用。先估量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留心观看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登记来。1平方厘米的有:()1平方分米的有:()1平方米的有:()作业设计1.完成47页“练一练”第4题。2.“口算”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板书设计: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第三节摆一摆教学目标:1.经受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觉过程。2.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3.培育同学观看、推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力量,使同学养成勇于探究和实践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具预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假如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二)玩中学1.估一估。引导同学估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让同学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量最合适。同学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量,然后将估量的结果在小组内沟通。2.摆一摆,填一填。(1)引导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量的结果。(2)同学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认真观看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同学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沟通。(4)在观看、比较之后,发觉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试一试。(1)老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同学先估量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三)学中做。1.完成49页“练一练”第1、3题。同学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老师应当留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完成49页“练一练”第2题。4.先估一估哪个图形面积大,再量一量,计算它们的面积。(四)做中得。1.综合练习。(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1)题,同学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老师应当组织同学争辩,使同学明确这些图形的外形不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2)有一块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的玻璃?(3)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剪呢?(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实践应用。(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2)题估量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2)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3)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五)思维题有一张长100厘米、宽64厘米的纸,把它对折四次后裁开,有多少张小纸?每张纸的面积是多少?作业设计1.小黑板的作业。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板书设计(略)第四节铺地面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生疏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3、能进行简洁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生疏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2、能进行简洁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进行简洁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具预备:挂图、格子图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给每组同学预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同学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二)玩中学1.估一估。老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同学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让同学估量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2.填一填。通过操作,同学把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同学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3.想一想。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想法。4.认一认。老师出示挂图,同学认真观看。介绍面积单位公顷,使同学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生疏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家都能感觉到1公顷的确很大。但它并不是最大的。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同学合作探究,体会1平方千米=100公顷。(三)学中做1.完成51页“练一练”第1题。2.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7平方米=()平方分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2平方千米=()公顷4公顷=()平方米3.完成51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同学把面积换算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体会到面积换算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完成51页“练一练”第3题。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四)做中得1.综合练习。(1)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它的面积是18公顷,长是600米,宽是多少米?(2)小芳围着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走了4圈,一共是160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3)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实践应用。放学后,小红做完作业就下楼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