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PAGE《论语》十二章一、指导思想:新课标要求:⑴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二、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先秦典籍的文言作品。本文选自《论语》,其内容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文章比较长,涉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身等方面。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三、学法分析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例如实词、虚词等。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以学生的学为主,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引导学生读出积累。课文在翻译完后就能直接分析出其涉及了哪些方面,所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背诵课文,去积累文章的文词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强调并识记;另一重点是背诵文章,并能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身方面谈自己的感悟,并能真正结合汉语的博大精深来展现甲骨文的美,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三、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还不够,尤其文言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只是去简单的参照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去记忆更多的文言重点实词、虚词。背诵能力也有待加强,小学课文简单,只会死记硬背,而初中需要背诵的东西更多,因此一定掌握恰当的方法很重要。初中阶段是语文学科继续打基础的阶段,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积累很重要,所以应该从初一就培养学生课后整理知识点的习惯,尤其是整理文言文的知识。开学已快俩月,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很多同学仍然没有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眼高手低的现象很严重,偷懒的同学也很多。四、三维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学习和掌握前五章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朗读,理解《论语》前五章中学习方法、个人修身语句的内涵。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讨论、朗读学习过程课前: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准备好课本、文言文详解、练习本、文具等,包括红笔。生:准备好所有关于语文学习的物品。课中(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板书课题),对于《论语》,你们有哪些了解呢?生:是儒家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师:你是如何知道的呢?生:从课下注释得知的,历史课本上也有。师:请坐,这位同学能够结合课下注释来学习做的非常好,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评价:通过标题直接进入学习,并教给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看课下注释。(二)出示学习目标师: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学习和掌握前五章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朗读,理解《论语》前五章中学习方法、个人修身语句的内涵。师读,学生听。评价:老师大声读出学习目标,既明确了学习任务,又让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师:学习文言文有“四读”,大家还记得哪四读么?生七嘴八舌补充: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内容……师:看来大家都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世说新语》的时候老师告诉过大家,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那现在我们就先来读准字音。(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前五章,注意大屏幕上出示的易错字的读音,可拿笔标注。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谋(móu)传(chuán)不习乎吾(wú)四十而不惑(huò)不逾(yú)矩(jǔ)罔(wǎng)殆(dài)生:(自己朗读)。师:找同学起来读,男同学和女同学各一名。(做好朗读评价与指导)。评价:老师应该引导七年级的学生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还会会有错的字,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并强调不要读错。(四)范读课文,划出节奏师: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出节奏,本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在读的时候注意两点:读出节奏,停顿声断气连;读出韵味。可以想想古代的读书人,摇头晃脑并且声音抑扬顿挫……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划分节奏。师:投示全文及划分好节奏的前五章,让拿笔划在课本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带大家一起划分节奏,师大声范读,划分完后,学生自己读。)师:指名读(两名)。评价:划分好文章的节奏,让学生对照着来读,这样一来可以继续纠正学生朗读时读错的节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句读的划分,为下一步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五)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师:读通了句子,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呢?要求:借助工具书,根据课下注释自己边读边译。(学生对照文言文详解,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师:对照详解,意思比较好理解了,那么老师给大家一开始出示的学习目标中有实词和需要,那么大家了解么?(大部分同学不明白)师:那我们一起来看实词和虚词到底是什么词呢?(出示课件)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虚词只起到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生对于虚词的理解似懂非懂,继续出示课件结合课文来说明,“而”字在前几章中如何翻译?生翻译不出,师此时点出这就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师: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是这些,那我们一起来看有实际意义的实词。(继续出示课件)学而时习之:按时。不愠:生气,恼怒。三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谋划。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法度。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给学生时间试着背诵掌握,然后老师检查)师:时间到,那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些实词的意思。(个别生没有背完,课堂还要继续。)师:文言文中还会出现一些文词现象,例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做了整理。(学生刚接触到文词现象,因此要一起强调。)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同悦,喜悦、愉快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六)读出内容,整体感知师:刚才我们读了前五章的内容,那都主要说了哪些方面呢?生:学习和修身。师: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说的是关于学习方法和个人修身方面的。(板书)我们一起来看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要求:让学生对前五章论语的内容有了更深了解。师:内容我们都了解的差不多了,那么这五章你们有没有背下来呢?生:差不多。(或者有的已经背过)师;出示课件,减字背诵,只给出每一句的首字,然后全体同学一起背诵。子曰:学而时习……?有朋……?人不知……曾子曰:吾日……为人谋……与朋友……传……子曰:吾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子曰:温……子曰:学而不思……(七)拓展延伸,了解特点师: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和个人修身有哪些观点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生大多沉默。师:请同学们前后桌六人一组,交流讨论。(期间师巡视、指导)师:找同学来谈谈。生1:我认为温故而知新让我印象最深,平时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生2:我认为第三章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章是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和修身,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为人处世也是在阅历增长中慢慢学会的。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论语》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仁的思想传承至今,大家看黑板,这就是“仁”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出示课件)并讲述其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从“仁”本身来看字义丰厚,而孔子“仁”的思想更深博大精深,《论语》对我们今天的成长和学习中仍然有着重大意思,我想这也是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这里让我们学习的意图吧。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认真抒写我们的中华文化!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附:板书设计学习学习修身修身学情分析通过了解、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还不够,尤其文言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只是去简单的参照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去记忆更多的文言重点实词、虚词。背诵能力也有待加强,小学课文简单,只会死记硬背,而初中需要背诵的东西更多,因此一定掌握恰当的方法很重要。初中阶段是语文学科继续打基础的阶段,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积累很重要,所以应该从初一就培养学生课后整理知识点的习惯,尤其是整理文言文的知识。开学已快俩月,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很多同学仍然没有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眼高手低的现象很严重,偷懒的同学也很多。针对以上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认真朗读文章,让他们先去自己朗读,不明白的查字典或者参考工具书做好预习,对于《论语》的了解放在课前,让他们先自学,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并且课外活动开展关于了解孔子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参考历史书或者相关资料,对孔子、对儒家有一定的了解,力争让学生预习的比较好,为上课做好准备。效果分析通过课内观察和课后学生反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三维目标达成度高。首先学生在课下能够很好的预习,课上经过记忆背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能够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识记,督促学生课上掌握效果更佳。其次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如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等;小组合作交流积极。第三,充分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绝大多数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而且能够顺畅的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在学习过程中,在读懂前几章论语的前提下,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论语对自己的影响,这是达成了情感目标,到最后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引出甲骨文,鼓励学生认真写字,对汉字的起源也有了些许了解,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这篇文章选自《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是儒家的代表作,也是“四书”之一。这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十二句话,但内涵深刻。文章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身等方面给了我们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阅读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评价诵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引导为主,多练习朗读。通过边读边翻译,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身方面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虽然没有发表很多自己的意见,但是能有意识的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思考,是很不错的。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强调并识记;另一重点是背诵文章,并能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身方面谈自己的感悟,并能真正结合汉语的博大精深来展现甲骨文的美,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评测练习解释下列红色字。学而时习之:不愠:三省:为人谋:忠:传不习乎:四十而不惑:不逾矩:罔:殆: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按时。不愠:生气,恼怒。三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谋划。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法度。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课后反思《<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其内容选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作品,是儒家的代表作,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并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理解每一章的内涵。为此,考虑到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这样安排:学习过程,我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重在朗读,按照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四读”来安排整节课的流程,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也不会对论语这样枯燥无味的内容感到厌倦,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毕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点突出。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学习和掌握前五章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朗读,理解《论语》前五章中学习方法、个人修身语句的内涵。因为一节课的时间45分钟,时间有限,所以选择前五章进行学习,但是也是挑选了重点实虚词,并且给学生呈现了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这对初一学生来说会比较陌生,所以先从实词开始,一步步接触到最后掌握。激发兴趣。七年级中大多数学生其实不太喜欢朗读课文的,尤其早读时间,读着读着就没了声音,所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很重要,自由读、齐读、分组读等都是可采取的朗读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