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12101302课程名称:美学概论学时/学分:32/2关联课程: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国美术通史、外国美术通史后习课程:美术评论与写作适用专业:美术学开课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绪论、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五个部分内容,共32学时,2学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程论文、期中测试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6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40%。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序号章节课时数评价方法与考核权重1概论22美学定义4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12%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3美是什么4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12%2、本部分内容包括8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4美感的分析6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18%2、本部分内容包括9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5美和美感的社会性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6%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6自然美和社会美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8%2、本部分内容包括11个主要内容,5个难点7艺术美和技术美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8%2、本部分内容包括11个主要内容,7个难点8期中考试2前四章的综合考试,考核权重为10%9优美与崇高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6%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10悲剧与喜剧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6%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11丑与荒诞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6%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12美育21、本章内容以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权重为8%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3个难点合计32评价权重为100%课程资源库1.参考书: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期刊:[1]李育颖.浅谈中西美学.大众文艺,2018年,13期.[2]刘洋.中西艺术美学中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年,07期.[3]朱志荣.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文艺争鸣,2017年,07期.[4]马元龙.解构中的美学:德里达的康德批判.文艺研究,2017年,03期.[5]田洪霞.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艺术品鉴,2017年,09期.[6]何清.文学意象及其审美意蕴.时代文学,2008年,11期.[7]张吉洋.略论荒诞审美范畴.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8]柯蒂斯·卡特徐佳.错构:艺术与美学,西方与中国美学中的两个理念.诗书画,2017年,01期.[9]杨宝春.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江淮论坛,2003年,04期.[10]徐碧辉.让传统进入生活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创新.哲学研究,2003年,02期.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概论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设计方法学的课程属性,对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导学进行有机融合,明确课外拓展内容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知识拓展的能力。1.1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术系学生学习美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目的就是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美学增强审美的自觉性,更自觉的通过审美活动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第二个目的就是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美学培养自己作纯理论思考的,就是形而上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对于真、善、美,对于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在获得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之外,更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1.2学习对象分析:(1)在知识基础方面,作为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理论修养不足,缺少概念思辨的能力,应加强该方面的强化与训练;(2)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有激情,其次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入实际案例,通过课程彰显自身业务素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1.3教学方案设计:(1)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程论文等,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和方案设计等方式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程各章的内容设置、课时分配及考核权重;建立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前修、后习课程链,并进一步阐述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与专业或行业、产业的结合点及关联度;明确指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难点所在;确立本课程所适合的教学范式;结合生动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学培养自己作纯理论思考的,就是形而上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详细介绍本课程资源库的特色及使用方法;传授有效的学习路径和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共32学时,理论学时32,课程内容如下:第1-2学时,概述,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无考核权重第3-6学时,美学的定义,共需理论学时4课时;考核权重12%;第7-10学时,美是什么,共需理论学时4课时,考核权重12%;第11-16学时,美感的分析,共需理论学时6课时,考核权重18%;第17-18学时,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6%;第19-20学时,自然美和社会美,共需2课时,考核权重8%,第21-22学时,艺术美和技术美,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8%;第23-24学时,期中考试,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10%;第25-26学时,优美与崇高,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6%;第27-28学时,悲剧与喜剧,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6%;第29-30学时,丑与荒诞,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6%;第31-32学时,美育,共需理论学时2课时,考核权重8%。2.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把教学内容提升到研究性层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安排学生课上宣讲作业,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按教学单元设置分组课堂讨论环节,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实现良性互动;选择学生关心的审美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资料、提出问题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2.3课内小结: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通过学习美学增强审美的自觉性,自觉的通过审美活动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第二个目的就是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外导学是以推荐学术著作和网站链接为主,课程论文为辅。学生通过课程论文等手段进行单元考核。根据各单元的实际教学要求,设置各单元的考核与评价细则和各知识点所占分值,落实过程性评价及各项评分措施。4.课后巩固与拓展需要巩固与拓展的学习内容:[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外导学是以推荐学术著作和网站为主,课程论文为辅。学生通过课程论文等手段进行单元考核。根据各单元的实际教学要求,设置各单元的考核与评价细则和各知识点所占分值,落实过程性评价及各项评分措施。第3-6学时美学的定义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2)收集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案例及分析;(3)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课件。1.1课外学习评价:针对课前要求前置预习的相关内容和关键知识点,依据实际情况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行提问。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性质;怎样学习美学(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针对上次要求前置预习的相关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或讨论。适时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2)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3)美学研究的对象(4)美学的学科性质(5)为什么要学习美学(6)怎样学习美学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学习美学的目的。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性质,怎样学习美学2.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式+课堂提问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美学学科的性质;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有基本美学书籍的储备与阅读量,一定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经验。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的学科性质、怎样学习美学。3.课后巩固与拓展(1)要求学生课后分组讨论如何学习美学。(2)将绪论中的知识点自己编成测试题,记在笔记本中。(3)推荐学生看叶朗在北大的美学课视频(4)预习第一章美是什么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与调研报告相结合,要求学生对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有所了解。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程论文10%怎样学习美学课堂提问2%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性质;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第7-10学时第一章美是什么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从美学的学科性质方面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在意象、意象的分析、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美在意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2)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3)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4)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5)美在意象(6)意象的分析(7)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8)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审美客体的品质和形式规律。理解西方哲人对美的解答,中国哲人对美的解答;掌握“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内涵。能够理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美在意象、意象的分析、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能够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本质的各种争鸣和探讨。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在意象、意象的分析、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意象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或艺术接受的经验。推荐短片《超市夜未眠》,电影《死亡诗社》等。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分析报告8%1、怎样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美在意象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差异何在?3、怎样理解“心不自心,因色固有”?4、西方学术界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大致可分为几类?课堂讨论4%论主从结构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第11—16学时第二章美感的分析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要求学生使用意象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或艺术接受的经验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美感与移情、美感的综合描述。(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美感与快感”?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美感是体验(2)审美态度(3)美感与移情(4)美感与快感(5)美感与高峰体验(6)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7)意识与无意识(8)美感与宗教感(9)美感的综合描述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同时了解和辨析与美感相关联的其他各种情绪体验。教学重点和难点: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美感与移情、美感的综合描述。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辨别美感的特殊性,能够就移情等体验做出准确的理论阐释,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3.课后巩固与拓展(1)何为“审美态度”?与审美态度相对的把握世界的态度是什么?(2)举例解释何为“移情”。(3)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是什么?(4)李进超潘道正.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理论月刊.2017年,07期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讨论5%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论文5%中国绘画平面色彩的文化特点有哪些课堂提问8%1、美感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何为“审美态度”?与审美态度相对的把握世界的态度是什么?3、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美感与移情、美感的综合描述4、举例解释何为“移情”5、如何理解希腊雕塑为西方模式奠定了基础?第17—18学时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就“美感与移情”方面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美感与快感”?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2)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4)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社会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能够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现象从审美经验的层面做出认知和描述。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丹纳《艺术哲学》;能够对审美趣味等概念做出理解性的阐释和描述;能够从自身审美经验出发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做出认知和描述。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提问6%1、描述你最向往的某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你认为在这个时代形成这种精神和风尚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的局限性体现在何处?3、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第19—20学时第四章自然美和社会美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让学生从自身审美经验出发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做出认知和描述;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自然美的性质、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节庆狂欢。(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自然美的性质(2)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3)自然美的发现(4)自然美的意蕴(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6)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7)人物美(8)日常生活的美(9)民俗风情的美(10)节庆狂欢(11)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自然美的性质、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节庆狂欢。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自然美的性质,厘清与自然美的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同时了解自然美的发现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社会美的性质,并能够了解社会美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现,能够懂得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美内容的鉴赏。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与自然美相关的书籍或作品,推荐湖畔派诗歌,《瓦尔登湖》等,欣赏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自然美。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书籍,推荐李渔著《闲情偶寄》,柏桦著《水绘仙侣》;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荷兰画派作品。推荐影片《午夜巴黎》。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提问2%1、自然美是如何产生的?自然美的本体是什么?2、怎样理解《易传》中所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3、社会美是如何产生的?社会美的性质是什么?课程论文6%列举柏拉图、尼采、巴赫金等人对狂欢的基本理论。第21—22学时第五章艺术美和技术美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从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什么是“意境”、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日常生活审美化。(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2)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3)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4)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5)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6)什么是意境(7)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8)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9)功能美(10)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11)“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什么是“意境”、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日常生活审美化。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艺术美的基本性质,厘清与艺术美的基本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能够理解艺术创造的属性与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理解“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与艺术美等其他审美领域相比而言的特殊性;能够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获得充分认知。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理论书籍,能够有一定的艺术作品欣赏和接受的经验;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判别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懂得分析艺术作品的各层次结构。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工艺设计作品有一定的欣赏经验,并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对功能美做出充分理解。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术背景有所了解。推荐阅读妥建清发于2018年8月发表于哲学动态的文章《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讨论3%(1)如何理解郑板桥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区分?(2)结合自身审美经验举例说明艺术作品“意蕴层”的丰富多义性。课程论文5%(1)举例说明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2)结合自身审美经验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第25—26学时第六章优美与崇高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对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崇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崇高的文化内涵”?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2)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3)崇高的文化内涵(4)崇高的审美特征(5)高尚、圣洁的灵魂美(6)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崇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优美与崇高这一对审美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能够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优美与崇高的审美范畴展开辨析、描述和鉴赏。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对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典型的优美和崇高风格的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经验。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都具有“优美”的特征,哥特式教堂能够很好地体现“崇高”。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提问4%1、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优美、崇高这两组美学范畴是否可以等同?课堂讨论2%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什么?第27—28学时第七章悲剧与喜剧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对优美的审美特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悲剧的解释、悲剧的本质和美感、喜剧和喜剧的美感。(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喜剧和喜剧的美感”?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2)悲剧的本质(3)悲剧的美感(4)中国的悲剧(5)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悲剧的解释、悲剧的本质和美感、喜剧和喜剧的美感。2.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2.4课内小结: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和美感内涵,能够了解美学史上对悲剧和喜剧的经典解释,能够了解艺术史上伟大的悲剧和喜剧作品。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悲剧的解释、悲剧的本质和美感、喜剧和喜剧的美感。3.课后巩固与拓展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理论书籍,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有所了解,阅读经典悲剧、喜剧作品。推荐观看昆曲《桃花扇》,电影《威尼斯商人》。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讨论6%以一部希腊悲剧为例,说明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悲剧与喜剧的美感差异何在?怎样理解“含泪的喜剧”?第29—30学时第八章丑与荒诞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1.1课外学习评价:对“含泪的喜剧”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课堂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丑的审美价值、荒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荒诞感(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理解“荒诞感”?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1)丑在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向委托加工合同:度项目
- 烟花爆竹定制加工合同协议
- 城市规划设计服务合同
- 14《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购房者商品房分期付款合同
- 家庭和睦共建合同
- Module 3 Unit 1 What are you doing?(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婚内借款合同范本
- 2 江南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三方公司合作协议书范本
- 护理责任组长续聘竞聘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教研工作安排表
- 2025年贵州云上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课件
- 2025届贵州省兴义市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2 亚洲的自然环境(课件39张)
- 外研版(三起)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 Animal friends Get ready start up 课件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与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