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顶级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乡村善治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就有自治和德治的传统。通过道德引领民风,以道德建设滋养乡村治理,历来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自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村民自治实践同步的是,我国持续开展了30多年的送法下乡行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以后,乡村治理法治化更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还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善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吕德文《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B.虽然礼俗传统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作用,但乡土社会的秩序也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转变。

C.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在乡村治理中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D.维护好乡村秩序,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就需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扎实稳妥地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地改进乡村治理,有必要对传统礼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用“包容心态”去理解乡土社会问题,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

C.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去追求自身的解放。

D.与村民自治同步开展的送法下乡行动,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A.《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B.《司马温公形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C.石柱县桥头镇组建啰儿调、土家族摆手舞等本土文艺队伍,活化再现了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

D.全国多地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理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5.材料一、材料二与《礼记·礼运》都谈到了乡村的治理。请结合三个文本的内容,谈一谈古今乡村治理中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节选)

[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死亡、爱?或者,这二者之间本无区别?我到底该说哪一个呢?

当时,我们新婚燕尔。即便是去商店,我们也会手牵着手一同前往。我会对他说:“我爱你。”可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有多深。我不知道……我们住在他工作的消防站的宿舍楼里。消防车就停在我们楼下。红色的消防车。他是一名消防员。

一天晚上,我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走到窗边,向外面望去。他看到了我:“关上窗户,回床上去睡觉。反应堆着火了。我很快就回来。”

我并没有看到爆炸,我只看到了火苗。一切都在发光发热,包括天空在内。汹涌的火苗夹带着黑色的浓烟直冲云霄。空气中袭来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他还没有回来。后来,他说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扑灭大火。他们用自己的脚去踩踏那些燃烧的石墨……他们当时并没有穿帆布制服。他们穿着T恤和衬衣冲进了火场。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注意什么。火灾发生,作为消防员,他们应召救火,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4点、5点、6点,按照原计划,我们本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后来,他应征入伍,在莫斯科的消防连队里服役,当他退役后,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消防员。除此以外,他别无他求!(沉默。)

7点,7点时,我被告知他在医院里。我闻讯立刻跑到医院,我听见有人大叫道:救护车有辐射,大家离远一点!医院门口已经围了很多人,那天晚上在核电站工作的男人的妻子都已经赶到了医院。我看到他了。他全身水肿,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我走了进去,他们正坐在床上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

“瓦斯亚!”

他转过身,看上去十分滑稽。他一向都穿52号的衣服,但是此刻他身上却穿着一件48号的睡衣。袖子和裤子都短了一大截。

我在朋友家住了三天。朋友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水壶、盘子,尽管拿去。我为住在医院里的六个大男孩——他们都是消防员——做了六人份的火鸡汤。他们和他被排在了同一个小组,那天晚上正好轮到他们的小组值班。他们分别是:巴舒克、基贝诺克、提特诺克、普拉维科和提斯库拉。我给他们买了一些牙膏和牙刷,医院里根本就没为他们准备这些洗漱用品。我还给他们买了些小毛巾。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为朋友当时的表现感到吃惊:他们都很害怕,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们仍然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尽管拿;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一定要活着!(说到这儿,她陷入了沉默。)那时候,我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

每天一大早,我都会赶往市场,然后再去我朋友家,在那里给他们做汤。三天后,院方通知我,我晚上可以住在医生的宿舍里,这真是太好了!“可是,宿舍里没有厨房,我怎么做饭呢?”

“你再也不需要做饭了。他们已经无法消化食物。”

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人。之前的烧伤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伤口首先出现在他的嘴里,接着是他的舌头、脸颊——最开始,那些伤口还十分细小,但是很快就迅速扩大、蔓延。

一天晚上,周围一片寂静。病房里只有我们俩。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我很想见见我们的孩子。他怎么样了?”

“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

“你决定吧。”

“为什么要我一个人拿主意呢?这是我们俩的孩子。”

“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叫娜塔莎。”

他身上盖着一条很薄的小毯子。我每天都会为他更换这条毯子,到了晚上,这条毯子就会变得血迹斑斑。我把指甲剪得非常短,一直剪到流血为止,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在不经意间划伤他那异常脆弱的皮肤。晚上,我就坐在他床边的小凳子上。

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陪我去墓地吧,我一个人根本去不了。”他们安葬了基贝诺克和普拉维科,在爆炸的前一天,我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兴,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那时,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从墓地回来后,我立刻给护士站打电话:“他怎么样?”“他15分钟前去世了。”什么?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个小时而已!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柳西娅!柳申卡!”“她刚才出去了,马上人就回来。”护士告诉他。他听后,叹了一口气,就再也没有说话。

我当时才23岁。

我想起了之前做过的一个梦。我梦到了已经去世的奶奶:“奶奶,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新年树?现在明明是夏天。”“因为你的瓦斯亚马上就要来找我了。”瓦斯亚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袍,向我走来,口中呼唤着娜塔莎。那是我们还没出生的女儿的名字。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说到这儿,她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

两个月后,我又去了趟莫斯科,就在那个墓地里,我出现了分娩的征兆。“娜塔莎,”我轻声说道,“你爸爸给你起名叫娜塔莎。”四个月后,他们告诉我她死了。随后,他们又对我说了相同的话:我们不会把她的遗体还给你。(她又陷入了沉默。)

我一直在给你错误的信息。一切都错了。自从中风以来,我就不应该再高声喊叫,也不应该哭。但是,我要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请把她埋在他的脚边。”我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墓碑上只有他的名字,他们没有把她的名字——娜塔莎·伊格纳坚科——刻上去。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幼小的灵魂。(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难以理解。)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

(非虚构写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该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嘈杂的声音,发光发热的天空,直冲云霄的火苗,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

B.“4点、5点、6点”,详细的计时显示了瓦斯亚多时未归,而“我”内心着急,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

C.“我”打算给住院的六位消防员准备食物时,医生却告知他们的病情已进展到无法消化的地步,这预示着瓦斯亚等人或将离世。

D.“我”铭记着基贝诺克、普拉维科等名字,不仅是因为友情,更重要的是,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既写出了主人公记忆的混乱错误,又和结尾“中风”“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相照应。

B.“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瓦斯亚被大火灼伤的情形,赞颂了他的敬业精神。

C.发现医疗物资短缺就及时购买洗漱物品,为防止划伤皮肤就剪短指甲到流血等细节,刻画出了“我”心思细密的一面。

D.瓦斯亚临终呼唤“柳西娅”和《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你好”,含蓄蕴藉,都体现了主人公对爱人复杂的情感。

8.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对此你如何理解?

9.非虚构写作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通过特定细节等文学手法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样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

曰:“何也?”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①。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性说

王安石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曰:“然则孔子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说也?”

曰:“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所谓下愚者。一习于善,一习于恶,所谓中人者。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有人于此,未始为不善也,谓之上智可也;其卒也去而为不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有人于此,未始为善也,谓之下愚可也,其卒也去而为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

曰:“然则尧之朱、舜之均、簪瞍之舜、鲧之禹、后稷、叔鱼之事,后所引者,皆不可信邪?”

曰:“尧之朱、舜之均,固吾所谓习于恶而已者;瞽瞍之舜、鲧之禹,固吾所谓习于善而已者。后稷之诗②以异云,而吾之所论者常也。叔鱼之事,徒闻之左丘明,丘明固不可信也。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此两人者,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彼其始生也,妇人者以声与貌定,而卒得之。妇人者独有过孔子者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岐岐然、嶷嶷(nì)然:都形容聪颖早慧。②后稷之诗:《诗经·大雅·生民》里写到了后稷出生时的情景。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即推究本源;“说”,即对义理的阐释。古代有很多以此为名的论说文,如《原毁》《原道》《马说》《师说》。

B.“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他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C.韩愈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他们与柳宗元、“三苏”、欧阳修、曾巩都倡导“古文运动”,被合称“唐宋八大家”。

D.“中人”,文中意为中等的寻常人,也可指宦官、宫女,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是第一个用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都提到人性的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遗漏另外两方面。

B.韩愈列举了尧、舜、瞽瞍、鲧四人之子的事迹作为论据,旨在论证后天养成的习性能够影响人天性善恶这一观点。

C.叔鱼刚出生,他的母亲就断定他一定会为财而死;杨食我刚出生,叔向母亲听闻啼哭,就断定会因他而灭掉宗族。

D.王安石认为,一个人从未做过不好之事,就可以被称为上智者,当他转而去做不好之事时,就成为了所谓的中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2)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

14.韩愈和王安石在人性观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怀

韩愈

幽怀不能写,行此春江浔。

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

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

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

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

我歌君子行①,视古犹视今。

【注】①君子行:古乐府曲调名《君子有所思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胸中块垒不可明言、难以排解,于是来到江边踏青散心,“佳节”上承“春江浔”,一起交代了地点、时间。

B.“凝妆”“繁吹”二词视听结合,描写出大好春光下青年男女聚集在河边盛装冶游、热闹歌吹的青春风采。

C.“间关”一词也在《琵琶行》中出现,皆用以形容鸟鸣婉转动听,本诗写林中鸟以声应和,成为诗人知音。

D.韩愈诗风以奇崛险怪著称,而此诗则质朴自然而不失韵致,末句与《兰亭集序》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6.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本诗如何表现了佳节中的幽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了婉转悲戚、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的箫声,它能“______,______”,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达到“十思”的要求,并且在用人和纳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很轻松。

(3)诗词中常出现“流水”这一意象,或比喻时光流逝,或表达不尽愁绪,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创作的预期指作者创作前的审美期待,作者对这次创作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创作中的刻意程度就越大。古代书画论中所说的①等论断都体现了在创作中的预先谋划,这种事先安排可能是具体的形式布局,也可能是抽象的感觉,但都是说书家在动笔之前心中期待作品的审美效果,因此具有先入为主的现成性。

如果书家的预期很高,难免会陷入一次次重复书写的困境,修改上一次存在的遗憾和不足,不断②,追求完美。这种精神可歌可泣,但是在创作中过于执着,稍不留神就会丧失自我,陷入一种模式化的轮回之中,内心的敏感和激情逐渐③。相反,如果书家在书写中不预先设立目标,那么他没有太多压力和顾虑,创造心态反而会轻松自如,在艺术表现时情感真实且个性鲜明。比如,行书、草书的创作,就需要迅速在激情挥洒中将书家的情感和理性付诸于笔端,实施人与书的交融与共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籍的核心价值①。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也正是依赖古籍的文化信息而得以传承。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那些文化信息已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为普通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古籍今译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有机转换的一种文字中介而出现于世。

今译是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的以实现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为目的的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的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一部好的今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认为今译不过是雕虫小技,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看法,不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对今译的隔膜和无知。

人们常用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作为古籍今译的标准:“信”是求真,②;“达”是求通,强调译文要全面准确反映古籍的文化信息,而不只是文句的晓畅;③,强调译文文辞的文雅优美。这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是对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同学认为语文是玄学,需要丰富细腻的情感,心领神会;也有同学认为语文有清晰的逻辑,有迹可循。

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好语文?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乡村善治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就有自治和德治的传统。通过道德引领民风,以道德建设滋养乡村治理,历来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自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村民自治实践同步的是,我国持续开展了30多年的送法下乡行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以后,乡村治理法治化更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不仅要维护乡村秩序,还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善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吕德文《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B.虽然礼俗传统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作用,但乡土社会的秩序也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转变。

C.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在乡村治理中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D.维护好乡村秩序,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就需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扎实稳妥地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地改进乡村治理,有必要对传统礼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用“包容心态”去理解乡土社会问题,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

C.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去追求自身的解放。

D.与村民自治同步开展的送法下乡行动,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B.《司马温公形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C.石柱县桥头镇组建啰儿调、土家族摆手舞等本土文艺队伍,活化再现了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

D.全国多地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理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5.材料一、材料二与《礼记·礼运》都谈到了乡村的治理。请结合三个文本的内容,谈一谈古今乡村治理中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案】1.A2.C3.D

4.①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②健全乡村创新的教育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5.手段:①古代更加注重礼俗传统在治理乡村中的作用,如《礼记礼运》中让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现代社会既尊重传统礼俗,又要促进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同时还注重法治。

目的:①古代通过礼治来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②现代社会,乡村善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偏概全。文中表达的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不是指乡土社会中的所有礼俗传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

C.“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文中是并列关系,并没有构成条件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可知,材料一的论述主题是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现代法治规范。

A.讲的是治理民众需要道德教化的内容,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B.讲的是个人修身治国的准则,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C.讲的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不能体现材料一中作者观点。

D.讲述了对乡土习俗的法制规范化管理,体现了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可知,要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

根据材料一原文“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可知,要健全乡村创新的教育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根据材料二原文“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可知,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礼记·礼运》中对乡村的治理,所提出的措施建议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想达到的目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其中,“贤”与“能”,“信”和“睦”都是礼俗传统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手段上,古代更加注重礼俗传统在治理乡村中的作用,让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达到“是谓大同”的理想境界。因此,古代目的是通过礼治来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

而在现代,根据原文“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可知,现代社会既尊重传统礼俗,又要促进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同时还注重法治。而对于目的,根据原文“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可知,现代社会,乡村善治的目的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节选)

[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死亡、爱?或者,这二者之间本无区别?我到底该说哪一个呢?

当时,我们新婚燕尔。即便是去商店,我们也会手牵着手一同前往。我会对他说:“我爱你。”可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有多深。我不知道……我们住在他工作的消防站的宿舍楼里。消防车就停在我们楼下。红色的消防车。他是一名消防员。

一天晚上,我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走到窗边,向外面望去。他看到了我:“关上窗户,回床上去睡觉。反应堆着火了。我很快就回来。”

我并没有看到爆炸,我只看到了火苗。一切都在发光发热,包括天空在内。汹涌的火苗夹带着黑色的浓烟直冲云霄。空气中袭来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他还没有回来。后来,他说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扑灭大火。他们用自己的脚去踩踏那些燃烧的石墨……他们当时并没有穿帆布制服。他们穿着T恤和衬衣冲进了火场。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注意什么。火灾发生,作为消防员,他们应召救火,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4点、5点、6点,按照原计划,我们本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后来,他应征入伍,在莫斯科的消防连队里服役,当他退役后,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消防员。除此以外,他别无他求!(沉默。)

7点,7点时,我被告知他在医院里。我闻讯立刻跑到医院,我听见有人大叫道:救护车有辐射,大家离远一点!医院门口已经围了很多人,那天晚上在核电站工作的男人的妻子都已经赶到了医院。我看到他了。他全身水肿,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我走了进去,他们正坐在床上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

“瓦斯亚!”

他转过身,看上去十分滑稽。他一向都穿52号的衣服,但是此刻他身上却穿着一件48号的睡衣。袖子和裤子都短了一大截。

我在朋友家住了三天。朋友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水壶、盘子,尽管拿去。我为住在医院里的六个大男孩——他们都是消防员——做了六人份的火鸡汤。他们和他被排在了同一个小组,那天晚上正好轮到他们的小组值班。他们分别是:巴舒克、基贝诺克、提特诺克、普拉维科和提斯库拉。我给他们买了一些牙膏和牙刷,医院里根本就没为他们准备这些洗漱用品。我还给他们买了些小毛巾。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为朋友当时的表现感到吃惊:他们都很害怕,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们仍然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尽管拿;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一定要活着!(说到这儿,她陷入了沉默。)那时候,我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

每天一大早,我都会赶往市场,然后再去我朋友家,在那里给他们做汤。三天后,院方通知我,我晚上可以住在医生的宿舍里,这真是太好了!“可是,宿舍里没有厨房,我怎么做饭呢?”

“你再也不需要做饭了。他们已经无法消化食物。”

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人。之前的烧伤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伤口首先出现在他的嘴里,接着是他的舌头、脸颊——最开始,那些伤口还十分细小,但是很快就迅速扩大、蔓延。

一天晚上,周围一片寂静。病房里只有我们俩。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我很想见见我们的孩子。他怎么样了?”

“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

“你决定吧。”

“为什么要我一个人拿主意呢?这是我们俩的孩子。”

“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叫娜塔莎。”

他身上盖着一条很薄的小毯子。我每天都会为他更换这条毯子,到了晚上,这条毯子就会变得血迹斑斑。我把指甲剪得非常短,一直剪到流血为止,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在不经意间划伤他那异常脆弱的皮肤。晚上,我就坐在他床边的小凳子上。

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陪我去墓地吧,我一个人根本去不了。”他们安葬了基贝诺克和普拉维科,在爆炸的前一天,我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兴,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那时,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从墓地回来后,我立刻给护士站打电话:“他怎么样?”“他15分钟前去世了。”什么?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个小时而已!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柳西娅!柳申卡!”“她刚才出去了,马上人就回来。”护士告诉他。他听后,叹了一口气,就再也没有说话。

我当时才23岁。

我想起了之前做过的一个梦。我梦到了已经去世的奶奶:“奶奶,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新年树?现在明明是夏天。”“因为你的瓦斯亚马上就要来找我了。”瓦斯亚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袍,向我走来,口中呼唤着娜塔莎。那是我们还没出生的女儿的名字。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说到这儿,她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

两个月后,我又去了趟莫斯科,就在那个墓地里,我出现了分娩的征兆。“娜塔莎,”我轻声说道,“你爸爸给你起名叫娜塔莎。”四个月后,他们告诉我她死了。随后,他们又对我说了相同的话:我们不会把她的遗体还给你。(她又陷入了沉默。)

我一直在给你错误的信息。一切都错了。自从中风以来,我就不应该再高声喊叫,也不应该哭。但是,我要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请把她埋在他的脚边。”我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墓碑上只有他的名字,他们没有把她的名字——娜塔莎·伊格纳坚科——刻上去。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幼小的灵魂。(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难以理解。)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

(非虚构写作《切尔诺贝利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该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嘈杂的声音,发光发热的天空,直冲云霄的火苗,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

B.“4点、5点、6点”,详细计时显示了瓦斯亚多时未归,而“我”内心着急,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

C.“我”打算给住院的六位消防员准备食物时,医生却告知他们的病情已进展到无法消化的地步,这预示着瓦斯亚等人或将离世。

D.“我”铭记着基贝诺克、普拉维科等名字,不仅是因为友情,更重要的是,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既写出了主人公记忆的混乱错误,又和结尾“中风”“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相照应。

B.“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瓦斯亚被大火灼伤的情形,赞颂了他的敬业精神。

C.发现医疗物资短缺就及时购买洗漱物品,为防止划伤皮肤就剪短指甲到流血等细节,刻画出了“我”心思细密的一面。

D.瓦斯亚临终呼唤“柳西娅”和《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你好”,含蓄蕴藉,都体现了主人公对爱人复杂的情感。

8.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对此你如何理解?

9.非虚构写作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通过特定细节等文学手法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样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

【答案】6.C7.C

8.①内容方面,丈夫孩子欢乐嬉戏是“我”渴望自己家庭幸福的体现;体现了“我”对瓦斯亚的深厚感情,对他的眷恋不舍;②结构方面,照应上文瓦斯亚给孩子起名,和瓦斯亚悲惨去世形成对比;③效果方面,营造了感伤的氛围,引人深思。

9.①作品是作家对切尔诺贝利幸存者的采访记录,作品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用幸存者的口吻书写,作家冷静旁观;②作品采访对象由作家选定,采访内容经过作家加工,内容详略、事件细节由作家安排;③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作家冷静观察,精心构思的结果,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家对事件的反思,对爱、生命、生态等的思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错误,“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注意什么”说明当时没有人意识到爆炸的恶果。

B.“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错误,“我们本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爆炸发生,消防员应召救火,最后死去,再也不能过他喜欢的生活,表达的是一种遗憾之情。

D.“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错误。原文“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在爆炸的前一天,我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兴,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证明坦尼娅也知道“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情况。原文最后一段“没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表述更多地指向幼儿死亡等后续事实。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主人公记忆混乱错误”以及和后文“照应”错误,主要是主人公不知道从何说起。

B.“夸张的手法”错误,这是“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

D.“体现了瓦斯亚对爱人复杂的情感”错误,瓦斯亚对爱人的情感比较清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方面,“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我”渴望自己家庭幸福,梦中丈夫孩子欢乐嬉戏是“我”对幸福的理解;所有的美好的愿望也只能在梦中实现,因为丈夫已经离去,体现了“我”对瓦斯亚的深厚感情,对他的眷恋不舍;

②结构方面,照应上文“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你决定吧”“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叫娜塔莎”瓦斯亚住院,夫妻谈话中瓦斯亚给孩子起名,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和瓦斯亚悲惨去世形成对比;

③效果方面,现实中瓦斯亚已经去世,以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的方式营造了感伤的氛围,引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注释“《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可知,作品是作家对切尔诺贝利幸存者的采访记录,作品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这一“现实元素为背景”,采访对象是爆炸的幸存者,本文指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用幸存者的口吻书写,作家更能够冷静旁观;

作品采访对象由作家选定,如本文采访对象选择的是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采访内容经过作家加工,内容详略、事件细节由作家安排。如本文主要讲述了核电站爆炸后,消防员救火,最后在医院死去,详细记述了瓦斯亚这个消防员死去前身体变化的过程,已经作为妻子的感受。

非虚构写作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作家冷静观察,精心构思的结果,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家对事件的反思,对爱、生命、生态等的思索。“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一定要活着!”“我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个小时而已!”表达出对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爱的理解与思考;“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表达出对生命深深的遗憾;丈夫、女儿相继死去,“我”也中风,核电站爆炸事故中还要更多的人死去,体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后,作家对事件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

曰:“何也?”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①。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性说

王安石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曰:“然则孔子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说也?”

曰:“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所谓下愚者。一习于善,一习于恶,所谓中人者。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有人于此,未始为不善也,谓之上智可也;其卒也去而为不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有人于此,未始为善也,谓之下愚可也,其卒也去而为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

曰:“然则尧之朱、舜之均、簪瞍之舜、鲧之禹、后稷、叔鱼之事,后所引者,皆不可信邪?”

曰:“尧之朱、舜之均,固吾所谓习于恶而已者;瞽瞍之舜、鲧之禹,固吾所谓习于善而已者。后稷之诗②以异云,而吾之所论者常也。叔鱼之事,徒闻之左丘明,丘明固不可信也。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此两人者,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彼其始生也,妇人者以声与貌定,而卒得之。妇人者独有过孔子者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岐岐然、嶷嶷(nì)然:都形容聪颖早慧。②后稷之诗:《诗经·大雅·生民》里写到了后稷出生时的情景。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即推究本源;“说”,即对义理的阐释。古代有很多以此为名的论说文,如《原毁》《原道》《马说》《师说》。

B.“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他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C.韩愈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他们与柳宗元、“三苏”、欧阳修、曾巩都倡导“古文运动”,被合称“唐宋八大家”。

D.“中人”,文中意为中等的寻常人,也可指宦官、宫女,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是第一个用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都提到人性的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遗漏另外两方面。

B.韩愈列举了尧、舜、瞽瞍、鲧四人之子的事迹作为论据,旨在论证后天养成的习性能够影响人天性善恶这一观点。

C.叔鱼刚出生,他的母亲就断定他一定会为财而死;杨食我刚出生,叔向母亲听闻啼哭,就断定会因他而灭掉宗族。

D.王安石认为,一个人从未做过不好之事,就可以被称为上智者,当他转而去做不好之事时,就成为了所谓的中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2)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

14.韩愈和王安石在人性观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答案】10.DJL11.C12.B

13.(1)我因此是赞成孔子的。韩愈讨论的人性,我有不认可的地方。(2)他们长大成人,孔子每日每夜和他们居住,用言语和外貌来评判人却犯错。

14.韩愈:后天不能影响改变人性。王安石:后天可以影响改变人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言语来看人,孔子看错了宰我,用外貌来看人,孔子看错了子羽。

“取人”是动宾结构,“以言”是状语,“人”后面断开;

“孔子失之宰我”是“孔子失之(于)宰我”的省略,“孔子”是主语,“使之”是谓语宾语,“宰我”是后置状语,“宰我”后断开;

“以貌”对应前面的“以言”,省略了“取人”,可单独断开。

故DJL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C.“韩愈……是北宋文学家”错,韩愈是唐代人。

D.正确。“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是中等的寻常人。句意:才能比不上一般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旨在论证后天养成的习性能够影响人天性善恶这一观点”错,原文“人之性果善乎?”“人之性果恶乎?”“人之性善恶果混乎?”,可见韩愈认为后天不能影响天性善恶。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与”,赞成;“取”,赞同、认可;“吾是以与孔子也”,判断句。

(2)“成人”,动词,长大成人;“朝夕”,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取”,评判,评定;“而”,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观点的能力。

韩愈认为“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列举叔鱼、杨食我、后稷、尧之朱、舜之均、瞽瞍之舜、鲧之禹进行论证,证明后天不能影响改变人性。

王安石则认为“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并以尧之朱、舜之均、簪瞍之舜、鲧之禹、后稷、叔鱼以及孔子的例子进行论证,证明后天可以影响改变人性。

参考译文:

原性

韩愈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品级有三种。

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说:“人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人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中品人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性,纯粹的恶罢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那些认为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叔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财物而死。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一定会因为他而灭掉宗族。人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后稷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行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周文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生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生烦恼。人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尧的儿子朱、舜的儿子均,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终变成恶人。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而最终成为圣人。人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所以说这三个人谈论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性说

王安石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因此是赞成孔子的。韩愈讨论的人性,我有不认可的地方。

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又怎么说呢?”

我说:“积久养成的习性是善罢了,就是所谓的上智者;积久养成的习性是恶罢了,就是所谓的下愚者。一时积久习善,一时积久习恶,就是所谓的中人者。上智者,下愚者,中人,都是因他们最终(选择的行为)来命名称呼他罢了。有人从来没有做过不好的事情,可以被称之为上智者,他最终违背之前的习性,去做不好的事情,这样之后可以称之为中人。有人从来没有做过好事,可以称为下愚者,他最终违背之前的习性去做好事,这样之后可以称他为中人。只有一直不改变,这样之后才可称他为上智者,只有一直不改变,这样之后才可称他为下愚者,都是因他们最终(选择的行为)来命名称呼他,并非生来就不可改变的。”

又问:“既然这样,那么尧的儿子朱、舜的儿子均、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后稷、叔鱼这些人的事情,后世引用的故事,都不可相信吗?”

我说:“尧的儿子朱、舜的儿子均,本来就是我所说的积久习恶罢了。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本来就是我所说的积久习善罢了。后稷的诗是说特殊情况,而我讨论的是人的常态。叔鱼的事情,只在左丘明那里听闻,左丘明本来就不可信。用言语来看人,孔子看错了宰我,用外貌来看人,孔子看错了子羽。这两个人,他们长大成人,孔子每日每夜和他们居住,用言语和外貌来评判人却犯错。他们才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用言语和外貌来判定本性,而最终得出结论,他们的母亲难道还能超过孔子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怀

韩愈

幽怀不能写,行此春江浔。

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

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

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

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

我歌君子行①,视古犹视今。

【注】①君子行:古乐府曲调名《君子有所思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胸中块垒不可明言、难以排解,于是来到江边踏青散心,“佳节”上承“春江浔”,一起交代了地点、时间。

B.“凝妆”“繁吹”二词视听结合,描写出大好春光下青年男女聚集在河边盛装冶游、热闹歌吹的青春风采。

C.“间关”一词也在《琵琶行》中出现,皆用以形容鸟鸣婉转动听,本诗写林中鸟以声应和,成为诗人知音。

D.韩愈诗风以奇崛险怪著称,而此诗则质朴自然而不失韵致,末句与《兰亭集序》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6.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本诗如何表现了佳节中的幽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16.节日:三月三、重三、上巳节、元巳节

如何表现:①对比:盛装冶游热闹歌吹的士女、婉转唱和的鸟鸣和孤独无人理解的诗人形成对比。②衬托、乐景衬哀情:暮春之初的良辰美景衬托出诗人心事重重难以排遣。③“自酌”“自吟”“我歌”的动作描写,突出自己的孤独无人理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林中鸟以声应和,成为诗人知音”错,同热闹的士女聚会一样,鸟也在互相应和,只剩诗人自酌自吟,十分孤单。鸟和诗人形成对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写的是士女着盛装,在春日出游、热闹歌吹的盛况,表明时间是三月三、重三,也叫上巳节、元巳节。

对比:“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描写出大好春光下青年男女聚集在河边盛装冶游、热闹歌吹,“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写婉转唱和的鸟鸣,“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写孤独无人理解的诗人,这样形成对比。

衬托、乐景衬哀情:“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写暮春之初江边踏春出游,“春江浔”“间关林中鸟”描写春日风光,而诗人“自酌还自吟”孤独无人理解,“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感慨时光易逝,时序更迭迅速,感叹人生无常,用良辰美景衬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心绪。

“自酌”“自吟”“我歌”运用动作描写,强化一个人的形象,饮酒、吟诗、作歌都无人欣赏,突出自己的孤独无人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了婉转悲戚、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的箫声,它能“______,______”,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达到“十思”的要求,并且在用人和纳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很轻松。

(3)诗词中常出现“流水”这一意象,或比喻时光流逝,或表达不尽愁绪,比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简能而任之④.择善而从之⑤.不知江月待何人⑥.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壑”“蛟”“嫠”“凝”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创作的预期指作者创作前的审美期待,作者对这次创作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创作中的刻意程度就越大。古代书画论中所说的①等论断都体现了在创作中的预先谋划,这种事先安排可能是具体的形式布局,也可能是抽象的感觉,但都是说书家在动笔之前心中期待作品的审美效果,因此具有先入为主的现成性。

如果书家的预期很高,难免会陷入一次次重复书写的困境,修改上一次存在的遗憾和不足,不断②,追求完美。这种精神可歌可泣,但是在创作中过于执着,稍不留神就会丧失自我,陷入一种模式化的轮回之中,内心的敏感和激情逐渐③。相反,如果书家在书写中不预先设立目标,那么他没有太多压力和顾虑,创造心态反而会轻松自如,在艺术表现时情感真实且个性鲜明。比如,行书、草书的创作,就需要迅速在激情挥洒中将书家的情感和理性付诸于笔端,实施人与书的交融与共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18.①意在笔先/胸有成竹;②精益求精;③烟消云散

19.就需要在激情挥洒中迅速将书家的情感和理性付诸笔端,实现人与书的交融与共生。

20.书家书写时追求完美值得肯定,但过于执着可能会加重顾虑,难以表达真实情感,凸显个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古代书画论中强调的是在创作中的预先谋划,可用“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或指作诗文前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②语境强调不断修改,追求完美,可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但还要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

③语境指在模式化的轮回之中,书家内心的敏感和激情逐渐会逐渐消失,可用“烟消云散”。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迅速”与“在激情挥洒中”应该调序;

二是成分赘余,“诸”是“之于”之意,“付诸于”中删掉“于”;

三是搭配不当,“实施……交融与共生”动宾不搭配,改为“实现……交融与共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句话,肯定书家书写时追求完美的精神;第二句话,“在创作中过于执着,稍不留神就会丧失自我”指出过于执着可能会丧失自我;第三句话,“没有太多压力和顾虑,创造心态反而会轻松自如,在艺术表现时情感真实且个性鲜明”强调没有太多压力和顾虑,就容易表达真实情感,凸显个性;第四句话是举例。

如果用包含转折关系句子来表达,可以把第一点放在转折前句,后两点放在转折后句,表述为:书家书写时追求完美值得肯定,但过于执着可能会加重顾虑,难以表达真实情感,凸显个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籍的核心价值①。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也正是依赖古籍的文化信息而得以传承。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那些文化信息已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为普通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古籍今译作为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