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_第1页
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_第2页
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_第3页
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_第4页
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劳动法复习纪要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A: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B: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学上的劳动法研究范围是广义上的劳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3、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1)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2)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劳动法的渊源——(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如: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规定了退休制度;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规定了公民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等。(2)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3)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劳动保险条例》、《尘肺病防止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等。(4)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制定了大量的劳动规章。部门规章就其名称一般有“办法”、“通知”、“意见”等。(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如经济法中的企业法、公司法、税法等也包含了与劳动相关的内容。(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主要包括:联合国的国际公约;国际劳工公约;国际间的双边协议。(9)国际惯例。(10)法律解释。5、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包括:(1)劳动关系。(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6、劳动关系的概念——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7、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即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8、劳动关系的种类——(1)按不同所有制关系,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2)按职业分类,可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3)按资本的组织形式,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劳动关系。(4)从工人运动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5)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9、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两种不同的理解方法):A:列举式方法——(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如劳动就业管理、职业认证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工伤鉴定制度等。(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如经济管理机关、卫生管理机关、金融管理机构等对相关劳动法制监管中所发生的关系。B:区别式方法——哪些社会关系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而由劳动法调整,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因素确定:第一,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如劳动就业中的某些关系。第二,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第三,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所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符合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社会关系均可确定其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0、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只有劳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劳动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以后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1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1802年英国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3、19世纪初期工厂立法的有关情况——在19世纪初,为稳定社会秩序,在一些国家,开始颁布劳动法规,这种法规在某种程度上开始限制雇主的剥削,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劳工条件的法规。历史上这种法规的出现,应该是劳动法的产生,不过当时是以“工厂立法”的形式出现的。14、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产生于大工业时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2)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它的产生,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劳工劳动条件不断恶化。15、初期劳动法的特点——(1)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2)初期的劳动力法,适用范围很小。(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16、当代各国劳动立法概况——19世纪随着“工厂立法”的发展,工厂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英国开始进行工会立法,英国、法国、美国等开始解决劳动争议的相关立法,德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险立法。20世纪以后,各国劳动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时立法、带薪年休假立法、职业安全与卫生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社会保险立法、劳动合同立法、关于调整劳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立法等。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17、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1)世界各国均已颁布适合本国特点的劳动法律、法规。(2)劳动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4)当代各国劳动法加强了责任条款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5)为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各国劳动法一般均规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6)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的影响,各国应该逐步争取达到最低国际劳工标准。18、旧中国时期的劳动立法——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动和领导了劳动立法运动;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于1923年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也颁布了一些劳动法律;1927年以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工人运动进行镇压的同时,也公布了一些劳动法令。19、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劳动立法——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公布适用于根据地的劳动法令;1940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颁布了一些劳动法令;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颁布过一些劳动法令。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劳动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49年至1966年,为调整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颁布了一些劳动法令。(2)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处于不正常的历史时期,在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劳动立法工作停顿,法制工作被破坏。(3)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随之法制建设也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劳动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现阶段劳动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原来只适用于国营企业的法规,逐步扩大到一切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等。(3)初步建立了最低劳动标准,为维护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最低工资、每日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安全卫生等方面建立了法定最低标准。(4)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法定的多层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生育、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制度上,均有新的发展。(5)逐步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6)不断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22、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广义和狭义)A:广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包括——(1)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2)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3)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B:狭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也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23、国际劳工立法思想的产生——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24、国际劳动立法的开端——国际劳动立法于19世纪下半叶有了开端,其原因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二是为缓和劳资冲突的需要,三是国际间经济贸易竞争的加剧,为平衡国际间人工成本的需要而进行劳动标准的国际间约束。25、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立。国际劳工组织在1919年至1939年是国际联盟的附设机构;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组织存在;二战后,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至今。26、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国际劳工组织是普遍的、官方的国际劳动立法组织。它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三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应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人行为能力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如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成立,能够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交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等。53、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A: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B:劳动法律事实的种类——分为:行为和事件。(1)行为。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行为目的、性质和职责划分,行为又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仲裁行为和劳动司法行为四大类。它们都是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劳动法律事实。(2)事件。是指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包括自然现象,如各种自然灾害,也包括劳动能力的暂时或永久丧失,如患病、伤残、死亡等。54、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只能基于合法行为而产生。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合法行为如:因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等;违法行为如:因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被除名,或者因触犯刑法被监禁;在某些情况下,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也会引起劳动关系的消灭。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的劳动法律事实,一般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某些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违法行为也可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需注意的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变更,不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而是原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和新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第七章劳动就业55、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A:概念——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B:特征——(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劳动。(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56、劳动就业的立法概况——我国劳动就业的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6年,是我国劳动就业立法的建立和形成阶段。(2)1957-1976年,是我国劳动就业立法的低谷阶段。(3)从1977年开始迄今,是我国劳动就业立法的恢复和发展阶段。57、国家和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1)促进劳动就业。(2)保障劳动就业。国家和政府保障劳动就业有四层含义:1、劳动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2、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