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2011.11《中小学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初中和小学同属基础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以九年一贯制为教学期限的,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连贯,课程设计先易后繁。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在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有所减退,学习质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久而久之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进行中小学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对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各国的国情及教育制度不相同,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龄不一,但大家都在谋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使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更好地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国自1988年开始,教育部门在规划课程的同时,已经从课程的角度关注衔接的断层,而极力弥补中小学两个阶段的落差。美国、德国与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的经验已经在努力跨越学术取向的论述和中小学教育的现实二者间之落差。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如火如荼。从专家到各级科研院所、到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都积极参与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研究当中。他们或多或少都能意识到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搞不好衔接教育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他们站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的角度,站在管理的角度(如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学生交往)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教育网》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二、研究的基本内容1、中小学课程差异的调查研究。中学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应该熟悉小学教材(如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中小学教学方法差异的调查研究。通过到小学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中小学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准确性。

4、中小学师生交往的差异性研究。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中小学生生理、学习心理的差异性研究。小学生处在儿童期,心智发育不健全;而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心智有了明显的变化。生理的变化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6、中小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性研究。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7、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研究。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表达能力上,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视感知的完整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识记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记的有意识性和稳定性;思维能力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中小学课程编排的差异性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性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性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研究的难点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性研究,探索出一种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能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并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方法。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1、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3、从系统论理论看,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4、从学习心理理论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5、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来达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实践意义中小学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研究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衔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两者更好衔接的途径和办法,让教师重新梳理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小学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以及中小学衔接策略性的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2、调查研究方法: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教学有效性研究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3、行动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优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上述几种研究方法中,行动研究方法,始终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这是因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推进受各种因素、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但决不是唯一的方面,因此,我们无法采用严格控制的标准实验研究方法,而只能提出假设,针对问题,施加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分析因果关系,但这种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仍不乏客观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五、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11—12.30)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郭浩林王磊王光明王军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长:王磊副组长:王军王光明主要组员:王洪新桑运良刘传淼张启云冯静3、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4、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5、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1—2013.7)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题题研究工作。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深入中小学进行调查问卷,对问卷总结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3、安排教师结合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3、本课题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立足教研组,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活动反思我们的课堂。4、分学科安排教师参与研究,以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探讨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的策略。5、尝试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结合,要求每学期寒、暑假教师整理本学期教学反思、论文、随笔等。6、通过邀请专家指导,或通过网络与专家对话互动,重视专业引领作用。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开题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案的制定以及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请上级有关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指导,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课题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和调整。7、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7—13.12)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相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王磊——开题报告,课题实施组织,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推广,档案整理;桑运良——中小学生生理、学习心理的差异性研究;王洪新——中小学课程差异的调查研究;王军——中小学教学方法差异的调查研究究;张启云——中小学师生交往的差异性研究;王光明——中小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性研究;冯静——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研究;刘传淼——中小学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七、研究时间保障:1、每两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