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_第1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_第2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_第3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_第4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的观看方法,培育细致、有序的观看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的观看方法,培育细致、有序的观看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会过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观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日老师带同学们更加认真地去欣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爱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观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实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仔细观看)所以我们要学习仔细认真地观看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看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亲密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看:

a、脚的样子;b、脚的样子;c、颜色

1.谁来告知老师你观看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依据自己的观看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察,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观看?(留意)

因为留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事,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慧的你肯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仔细,学得更快。(老师巡察)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知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到底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依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坚固,脚与墙有亲密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好,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看四周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预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开心的心情。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有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日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秀丽、宠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索、商量:诗人描写了黄昏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黄昏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行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软,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匀称。〕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观察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解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期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诗里想告知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解释。结合解释,和同桌沟通,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互相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愿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低,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衬托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芳香的高贵品行。怎样才能更完善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相互衬托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相互衬托的美景,还告知我们应当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长

1.这首诗的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许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肯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外表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解释,可以起肯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解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奇妙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预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留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敞、覆盖、薄雾、若隐若现、仰头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照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正确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心情——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秀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是根据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是怎样说的?

2.是根据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专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宏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洪亮吗?(不洪亮。)为什么——似乎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洪亮?

b、有人告知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刚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明显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概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兴奋。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抖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事实上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认真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是根据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由远及近地观看,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改变。)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改变〞。

a、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突出抓住了它的“改变〞,都突出了它的哪些改变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犹如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照旧描绘出了它的改变?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敞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秀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敞的、安静的钱塘江被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如今,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仿照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宏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到达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学问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主动地讨论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呈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进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育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