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_第1页
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_第2页
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_第3页
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_第4页
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简报第三期西南大学教务处(总第6期)二OO六年十二月三日本期目录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传统备课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异同……………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手段……移情在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一名教育技术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19如何用好多媒体课件……………22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23中国为何出不了思想巨人………26美国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29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素质现代化,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的一环。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探讨,目前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原因在于: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对近20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途径与问题进行审视反思,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论形成理性认识.基于以上思考,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我国课堂教学近20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反思反思近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初步的,但是是深刻的变化。1。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首先,“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发展过程.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在批判、反思基础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基础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反思这20年的发展过程,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其次,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正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基于范围深广的教育实验研究,对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为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仅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以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单一目标。这就是: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础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目前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丰富性。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克服旧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3.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4。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实验.无论是借鉴模仿,还是带有乡土气息的创造,都展示了中国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生动,“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叶澜)。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视教学中的操作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尊重学生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洞察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一切皆变。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由于观念变革的艰巨性,我们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但毕竟在对原有不合理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在构建以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二、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中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各抒己见,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争论、分歧,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的。1.关于教学的基础性问题(1)什么是教学基础性?对“基础"、“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基础”的不同理解。(2)对教学基础性,当前是应该加强,还是应该批判扬弃?从过去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了能力发展,现在又走向另-个极端:强调学生发展,而忽视了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3)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知识观"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知识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2。关于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实际问题(1)尽可能让学生尽可能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与间接经验学习的关系问题,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观点,还是有实用主义倾向?(2)教学实践中面向生活实际的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及形式方法问题。3.关于接受性学习(1)接受性学习是传统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应被批判,还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2)探究性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唯一”,还是“之一”?我的看法:(1)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或基本形态.目前强调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记忆式接受问题,有它的现实针对性。但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不是唯一。(2)两种学习方式,各有自身的基本特点,不能取代。接受性学习基本特点是:(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要反映概念、原理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思维的过程及研究方法。不仅反映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知识,而且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追求开放的多种结论。学生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作为认识的条件,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划等号。而探究性学习,其基本特点是:(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4)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正是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4。强调群体发展还是个性差异发展5。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与非指导、强调规范要求还是自由、活跃6.关于教师主导作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还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持后者论者提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提出要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7.是强调继承传统,还是超越创新8.关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而学生小组学习目前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班级教学,需要改造,但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应探讨班级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什么?如何改?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三、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1.中国国情:极不平衡的区域性发展特征教育观念、思想极为活跃(多种教育观念的冲突、互补与融合)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二元化经济结构课堂教学改革在若干问题上如何处理好内在关系,把握好“度”?2.构建现代课堂教学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个体与群体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凭籍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学生正是在摆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客体的特征和关系,并借助词把它们加以区分和概括,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同时还应该看到,教学过程是社会性交往过程。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对象性活动,通过合作与交往才能自觉地建立起来,通过个体与群体交往,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借助于学生主体参与和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掌握凝结在人类文化中的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和情感,形成内在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培养良好的个性和人格.3.在总体上,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在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教育观念层面学习的本质第一,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起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根本转变。(1)构建主体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并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促进。(2)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公民要学会生存,有强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读、写、算基础学力,有善于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主动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在解决所应付的各种复杂问题中包括课堂学习中,运动场、戏剧表演小组、音乐会等课外活动中显示出自己的重要和实力.另一方面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学生所生活的学校、班级群体,虽然带有模拟性,但仍是一个社会性的群体;学生渴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被老师和同伴所关注,被群体所接纳,并且能在与人友好相处中对他人和群体有所帮助和积极影响。(3)增强体魄及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的过程,能动的改造过程.第三,学习是—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学习的基本结构要素

现代学习观(现代学习的几个基本特点)课堂教学改革,实质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方式.现代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在合作、交往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主动发展自我的过程,基于对学习本质的现代意义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几个本质特征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现代学习的发展观念。一是体现学习的选择性。学生的学习是—-种选择性学习,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以下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上的强的选择性。-是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三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二是体现学习的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是-—种实践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参与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处理好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这种实践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三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四是学习的社会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学习中的交往,满足学生归属感的需要,使学生在生活的学校、班级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被老师和同伴所关注和接纳。通过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五是学习的创新性.在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阶段,都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能动的创新性,使学习过程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和体验性。第二是在实践层面,观察课堂,研究学生,实施有效的发展性教学策略.所谓发展性教学策略,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对原有不合理教学策略积极改造基础上,形成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一套教学策略系统。发展性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策略,它体现主体教育思想,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发展性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的“傻瓜相机”.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生动丰富的创造,这才是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生命力所在。发展性教学策略是一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教师应注意挖掘生活中含有一定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学习提供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并能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轻松宽裕。传统备课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异同通常,有些人把传统的备课等同于教学设计.其实教学设计与通常意义的备课、撰写教案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备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备与三写”。即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写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即教案。在“备教材"中,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顺序。教师无权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挑选教材.在传统教学的“备学生”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分析不够,甚至没有分析.在“备教法”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往往以“教”代“学”,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学校教学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因而,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凭籍教师个人修养、能力、学识、经验等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其特点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求学生从同一起点出发,采用固定的教材,在共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达到相同的终点。这样,必然导致备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差悬殊,教学效果难以预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的策划。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2。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客观条件制定教学目标;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教材,甚至自编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选用不同的教法,安排不同的学法;要根据学习理论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要根据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消耗的时间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做出适当的安排;要以传播理论为依据选用教学媒体等等。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可见,教学设计并不像备课那样一切由教材或老师“主宰",而是时时顾及学生的主题地位,因而学生有更多发挥创新的空间。教师必须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还要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但是就工作的性质而言,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手段长沙理工大学

衣晓青等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将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数字化优势,在21世纪教学改革过程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和作用。一、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教学内容改革要求信息量大、创新性强主观上,经过多年的教学,每一位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内容都有自己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革、补充,积累一些经验.这些认识、经验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并且,这些创新也会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客观上,由于社会对高层次、复合性、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要求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本课程的教学,还应该把握与之相关的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结合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本专业建设的新思路、科研应用中的新收获,使课堂教学能够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实践领域。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最大化地输出教学信息量,而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大幅度节省板书时间,链接大量生动详实的图片,从而有效地为主客观的需要服务,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然备受欢迎。(二)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材联系课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材已不能满足需要,“教材联系课件”将是2l世纪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旋律。首先,要将教学内容输入计算机,使其成为数字化的信息,这也是摆脱粉笔、简化板书教案书写量,走向现代化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实施,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与分配提供了便利和基础。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领域要想突破理论的局限,与生产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就应该通过动态画面、实物影像、三维立体来体现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可运用计算采集和编辑大量的照片、影片,真实地再现生产实践;绘制出三维造型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生产过程和内部构造。再次,多媒体课件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这一原则,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必须接受学生的检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教学手段改革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为满足更新课堂教学手段的要求提供了条件,也促使教师在FUSEf、POWERPOINT动画、3DMAX等新技术中寻求一种更适合这些教学要素表达的载体。教师需要了解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发展适合于主讲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为强化教学重点、克服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目前,校园网已在高校普及,学生有机房、机位,上网速度很快。各系、教研室都有主页,校园内部信息交流方便快捷.这就使得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在课堂内完成,还可以在课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积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研究,在校园网上建设教学网站,这是我们实行教学改革的又一实践。由于课堂上大信息量的讲课给学生记笔记带来很大困难。网络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校园网复习知识,结合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弱点和难点进行再学习。另外,通过校园网还可以补充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复习思考题、自我检测题、上机题、演示性实验、双语教学等内容.二、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多媒体课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个标志,但并不能代替教师的劳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能动性、方向性、综合性的源泉。能动性在于,教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尝试,不可能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向性在于,教师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者,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综合性在于,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手段之一,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过程。第二,开放性网络的不良信息问题。网络由于它的开放性,其传播的内容无法进行强制性的控制,信息源良莠不齐是网络的固有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总之,信息化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校园网与多媒体课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的实现平台。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参考文献只列出已经公开出版,且在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文献;近5年的文献应占50%以上。应遵照GB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CAJ-CDB/T—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1)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P].公告日期.(6)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EB/OL]。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移情在教学中的运用陈陈一、什么是移情移情(Empath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罗杰斯在论述优秀治疗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时提出的三个条件之一。对于移情,罗杰斯曾描述到:“……咨询师对当事人的个人世界必须体现出完全神入的理解。并能够传达这种理解的一些重要的方面,去感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对其个人的意义,仿佛感同身受,但从不失落‘仿佛'的性质……去感知他的困惑,他的……”

由此可见,移情不仅要求治疗员感当事人所感,关注其情绪的感受;更要求治疗员能进一步知当事人所感,能设身处地理解到当事人的心情,表现出认知的谅解.移情是一种咨询技术,但在罗杰斯看来,它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内化为治疗员自身的一种个人素质,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了。当将移情介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时,移情意味着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分析教学、调整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察他们的各种需求和烦恼.这时,移情也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技巧,而应该内化为教师为人育人的一部分,成为她的一种人格素养,贯穿于她的教学、她与学生的交流,甚至她的日常生活中。二、移情对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教学中教师移情的必要性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这首先就涉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产生的理解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三派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在环境因素决定的,是对刺激反应的后果。这种看法将人的复杂行为简单化,个体的生活只是被动地向环境反应而已。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这两种本能控制,两种本能所产生的原始冲动,成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行为主义环境论和精神分析本能论对个体行为的解释都忽略了对人性存在价值的关注.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也不是由个体不能自知、自主的本能力量所控制。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孤立或片段的,而是发自内在的,出于个体自己感情和意愿的自主的、综合的选择.这种观点与今天“全人教育”的理念颇为吻合。由此,根据“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的原则,要想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必须先了解学生.那么如何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了解人,不仅必须从整个人着眼,而且只能从了解他对他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着手。正如康布斯所言,“要想了解人的行为,……必得先了解人如何从他的观点去知觉他所处的世界.每当你根据一项‘事实'去处理某人的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到该一事实对你和他而言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表现为,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制定能离开社会文化客观价值的依据,而是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为基础。教育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就一定乐意学习什么.正如马斯洛所认为的,学生的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自发。自发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对学生需求、性格、兴趣的了解,当教学能配合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诸多需求,教学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动力.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施教者对学生“设身处地”的了解。这恰恰是教师移情的功能之所在。(二)教师的“情"移何处?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体而言,个体的情绪体验和意志品质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培养起来的;而个体的情绪体验和意志活动却又对她的认识活动起着反作用。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体验,影响着她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制约她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情绪和意志也是密切联系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个体精神振奋,克服困难,消极的情绪将使困难中的个体萎靡不振,缺乏进取的斗志.此外,人的心理,尤其是需要和行为也有机联系着.需要制约着行为,从行为表现中,我们又能够推测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需求。基于人的整体性、人的心理的整体观、人的需要对行为的动力意义,教师在移情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不同心理侧面的内在需要.换句话说,移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求知过程中各种需要的同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获得尊重和情感交流需求的体察,还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行为指导需求的体谅认同.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清楚论述,个体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人类的多种需求,可以按性质分为七个层次,在这七种需要中,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在知的需要中,马斯洛指出,个体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中所不理解的地方有希望理解的需求,诸如探索、操弄、试验、阅读、询问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分析教学,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作出调整,使教学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自尊需要中,马斯洛认为,个体有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诸如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在归属和爱的需要中,个体有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由此,教师还必须从学生的自尊需要、关注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眼光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意味着个体希望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发挥潜力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体认学生实现自我之心,从而在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自主学习的创造潜能。三、移情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移情在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运用将移情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要能时常提醒自己“用学生的眼光看教学”,反思教学。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概念多,理论多。作为教师,我十分关注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通过和学生的课余沟通,通过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我深深体会到他们“想学好心理学,却又苦于不知如何有效理解并记忆概念”的矛盾和焦急的心情。移情的运用使我开始从概念讲解的方式上进行反思和拓展。个体分析问题,理解信息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演绎式,一种是归纳式.前者是从一般到特殊,先给一个一般的陈述,然后通过举例子将它具体化.在概念教学中,意味着首先呈现这个概念,然后通过举例子说明它,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我早先对概念的处理方式。而归纳式则强调从具体到一般,首先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入手,最后归纳出一个一般概念。要较好地运用归纳式概念教学,特别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钻研概念时,能准确分解概念,找到它的几个层次。然后动脑筋思考如何将这些层次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当教师能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入手,顺利提炼出概念的几个相关层次,最后将几个层次的含义整合在一起,得到概念的界说或定义时,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获得概念。譬如,情绪的概念.在讲什么是情绪时,我并不是首先呈现情绪的概念,而是在备课时,事先找准情绪三方面的要素--三种主要构成成分,情绪与需要的关系,以及三种构成成分在情绪表现时的整合作用.然后在课堂教学时,运用“归纳式”。首先借助一些材料,如笑话、新闻引发同学的情绪;然后提问,在表现情绪时,有那些反应?(感到高兴、笑的表情、恐惧、愤怒的表情、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然后呈现情绪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得到情绪概念的第一层含义:情绪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行为和生理变化,并简单解释三种成分的意思.再后来,通过提问引导同学分析“情绪与认识活动的不同”,从而得到“情绪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人的‘私心杂念'(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进一步讲解情绪与需要的关系,得到情绪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最后,通过一种典型情绪,揭示三种成分对情绪是缺一不可的,整合性的。三个层次分析完后,提出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主观体验、外显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整合性心理过程。实践证明,由移情所促发的“归纳式”概念讲解,是解决学生概念掌握中困难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循序渐进,没有学习上的难度;注重了学生基本经验的运用,能够形成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对教育没有太高要求,符合人最初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方式,能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比较,这种方式更易于学生理解概念,加深印象,便于记忆。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移情式反思和改进,不仅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焦虑,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学的用心,对学生的理解,为教师赢得学生的肯定和尊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移情在课堂组织方式中的运用学生有学习的潜力,也渴望发挥其潜力。如何挖掘他们的资源?答案在于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如何将本身客观的无生命的教材,通过教学的转化后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有生命的道德和知识技能,依赖于教学能否与学生本身的需要、能力、经验相配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建的学习天地,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如果课堂上仅仅只有教师一人在讲授,教学就变成了单向的知识输入,进行创造的也只是教师一人。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探索需要、试验需要、自主思考需要时,学生的学习将变得被动无趣,求知动机也将大大降低.这时,教师能否借助移情的运用,从自身创造的快乐联想到学生的无法参与,无从体验之苦,就成为成功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挖掘学生内在资源的关键。统的课堂组织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师面对多生,生与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师授生听,单向传递信息。移情使我感受到学生展现自己,参与课堂的渴望,感受到他们了解他人,比照自己的迫切心情,于是,我将心理学实验引入课堂,一方面满足学生参与课堂的渴望;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领悟,从而将普通心理学的课堂变成参与式课堂,体验式课堂.我还组建小组,要求他们课后讨论每堂课的重点概念和主要观点,然后轮流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我也在课堂提问中引入“求援机制”,当学生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个帮手,解燃眉之急。我还创设机会学生互相批改课堂练习,在相互批改中进行自我学习对照。在分享、互助,对比中,课堂成为增进学生了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助式课堂。(三)移情在师生课堂交往中的运用有一位叫海特的学者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不是一门科学。他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说:“教学是师生间的交感互动,其间含有深厚的人际情感与主观价值成分,……教学不象化学实验那样只需以客观态度观察化学反应即可.教学像绘画,像作曲,像栽培花木,像给亲人写信,必得将理智与情感全心投入,而后才会有理想的成果".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知情交融。学生和教师都是理智与情感交互的个体.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不只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发生。师生是在教学活动中一起成长、互为依存的亲密朋友。没有学生的存在,教师的存在也失去意义.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价值,教师是否象关心自己的成长、象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关心对待学生,成为师生融洽相处、师生良性互动的决定性条件。在我的课堂上,记住学生的名字,认识每一位学生是我必须做到的内容之一。为什么?因为移情使我感受到学生对来自教师重视和关注的渴望。我们教师自己在日常交往中希望别人记住自己,当自己的名字能被人叫出时,心情是喜悦的.学生也是这样,希望教师认识自己,记住自己。当教师能叫出他的名字,记住与他有关的一些事情时,从他的面部表情、举止反应看到的是惊讶,意外,更是喜悦。这种喜悦成为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自尊需要,而且使其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主动与教师接触,关心教师的言行、愿意听从教师的言行,大大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除此以外,与学生交流时,我还努力做到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也要求全班同学学会耐心倾听,表达尊重。当学生有任何问题,我都热情解答,甚至不惜牺牲课余时间,推迟乘班车返家的时间等等。对学生移情式的关注和同感,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回馈,又有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的移情更引发了学生的移情,这种双向的情感回路使课堂变成愉快的求知场所,成为师生密切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师生共同的成长。“移情”好比是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教师把握学生需求和主体价值的“心理学之眼".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能不断学习了解学生需求和个别差异的心理学知识,更能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教学,用心理学的道理分析教学,将移情内化为一种教师素质,努力做到心中时时有“心”,“传授知识之心”,“体察、关爱、尊重学生之心”时,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课堂才将成为学生求知成长的乐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时代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全面性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全面融合,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博学多才。随着社会分工及学科分化,大学内部科学与人文两大学科群分野,高等教育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但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使得我们面临大量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综合性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分科课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刘献君教授指出,不同的经济形态有不同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在科学和教育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农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土地,对应学科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工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对应学科高度分化,反映到教育上是以科技教育为主;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学科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和决策知识化的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知识信息的数量,而在于面对大量信息时具有的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综合化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才能形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发挥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要求大学生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交叉知识。只有既了解国家历史、社会知识,又有科学发展的基本知识,还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才能做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渗透,提高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性的教育就是要融合科学与人文,使大学生在认识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鸿沟,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践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协调性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协调互补,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思维分裂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首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人们更关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培养创新能力,就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综合及相互融合,才能培养能集成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既是物理学家又精通音乐的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像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像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像力就不可能产生创造力.2005年7月29日,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院士时,钱学森院士也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能够开拓科学创新思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注意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其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协调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切实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只有协调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才能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创业者。科学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量化实验;人文思维的方法主要是反思、体验、感悟。科学发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所以,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方式在创业过程中要互补运用。开展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创业教育具有广阔而深刻的内涵。衣俊卿教授说,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教授,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打破专业划分过细、文理方法分割的局面,注重科学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协调性。再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综合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要着力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经济全球化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国际信息空间多元化和职业领域流动化成为一种趋势.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要求在知识与技能应变中生存和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整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方式,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客观要求。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就越强。开展职业转换教育,要从单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教育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适应性的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当前某种职业的人,又要着眼于建设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为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多岗位的创业基础。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可持续整合,有利于克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提高的倾向,培养大学生成长成人.第一,科学是立世之本,人文是为人之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观念。杨叔子院士指出,科学文化没有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主要提供工具理性;人文文化则具有民族性,主要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为人类提供价值理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才,实现大学生高度的人性与高度的灵性的统一。第二,科学是一种认识体系,人文是一种伦理体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科学求真,解决“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人文求善,解决“应该是什么”、“为谁做”的问题。科学求真应符合客观实际及规律,需要人文为其导向;人文求善应有对人的终极关怀,需要科学为其奠基。科学与人文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要在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上确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第三,科学主要讲客观世界即“天道",人文主要讲主观世界即“人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承认客观,人文关怀客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教育”。顾明远教授在阐述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时指出,一个人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二是正确对待社会。三是正确对待他人。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能做到“四个正确对待”,才是一个高素质的高尚的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1世纪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只有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思想境界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创新创业者,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大根据及意义。(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院长)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摘要与关键词??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摘要与关键词??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摘要(Abstract)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读者不用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论文的必要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公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为便于交流,还要有英文摘要。关键词(Keywords)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简介,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的主题内容,是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一名教育技术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1995年,学校正式开办了《电化教育》专科专业,由物理系和电教中心联合办学,由于缺乏师资,我从物理系毕业留校后被送到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进行了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后,于1996年春开始正式给学生们上课,讲授《有线电视技术》。主要采用粉笔黑板,口传心授。由于学校有一整套完整的有线电视系统,所以我的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受到了良好的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训练.有学生因为在这方面的特长而进入了省以及地区有线电视台工作。之后几年,我一直在讲授有关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电视摄录像、电声技术、应用电视、专业音响技术的课程。学生们的毕业去向主要有:各类学校电教部门,各级电化教育馆,各级有线电视台(中心),广播电台、军队电化教育部门等。1997年,我开始接触多媒体计算机,并逐步利用网络为课程做些准备,但我在网上能够搜索到的资料很少。对操作系统软件和常用的应用软件也渐渐熟悉.虽然在大学曾经学习过五笔字型和BASIC语言,但几乎忘记了.直到现在,我都是采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从1998年开始,我采用PPT和投影仪以及中央控制器给学生们上课,每次教室里总是要关门闭窗,拉上窗帘。我上课时,最担心的就是——停电。1999年,我校正式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在原电教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教育技术信息系。随后,我与系主任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教育技术会议,逐步了解了有关教育技术“圈内"的人和事。但对于教育技术,我仍然处在一种混沌之中。对于AECT94’定义,我只是从字面上进行认识。许多人说它是教育技术界公认的定义。2000年,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设备已经很好了.教室里的投影仪亮度达到2000-2500安流明,可以不用太担心窗帘了。我的PPT做得也更适合于学生观看:每张幻灯片的文字最多7-8行;标题字号32-40磅;一般文字24-28磅,最小也不低于20磅,并尽量采用粗体;至于颜色,我仔细分析了所用的颜色,发现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中,中性偏暗的颜色对眼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明黄、鲜红、嫩绿等颜色应尽量避免,学生们不容易看清;同时在背景上选择上也避免与文字的颜色在同一色系里.2000-2001年,学校分来了几个先于我们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比我似乎要清晰一些。随后在各类教育技术、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会议中,我也认识部分教育技术界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网络的成熟也逐渐拓宽了我的视野,不过我在网上能做什么呢?我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好像开始走出迷雾,但前面的迷雾似乎更浓。我对于计算机以外的设备比较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帮助我做点事。我扫描图片,用于减少手绘或机绘的麻烦;我采用文字识别,减轻文字输入的劳累;我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卫星接收天线,用于给近90名学生讲解天线的调整;我还用数码摄像机……对于硬件的安装和使用我很熟悉。我把这些东西用到教学中,是因为我感兴趣,我也只是用来做一些我PPT讲稿或讲稿外的元素。至于软件,我学会了Authourware、Photoshop、Flash、Dreamwave、课件大师甚至早期的3D—studio等,但我几乎没有用来做过一次像样的“事"——像课件、积件、堂件或称为其它的什么件的,除了有一回夫人要参加学校的公开课,我用Authourware给她做了一个“原子的核式结构”课件之外(据说夫人用了后学校反应很好),以至于我又全部忘掉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做复杂的课件。2002年,我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项目,成为百万教师中的一员.我开始在自己的课中适当适量的采用“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和手段,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自然也得到领导的赞扬。我也在教学中实验采用电子邮件和学生进行交流,比如交作业、论文提纲和疑难解答……我失败了,因为我不能同时面对这么多的网上问题和作业,我的眼睛受不了屏幕的辐射。我有了疑问:我怎样才能利用网络来帮助我的教学呢?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条件——他们在系上的机房上机不需要交费。2002年,教育技术学有了自己的八门主干课程,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只是在平时教研室活动和各种会议中对它们有零散的了解。没有更多的人了解为什么是这八门是我们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专业没有全部开。我们还得为他们毕业找工作担心。2002—2003年,我们的未来教育项目推行得很好,教育部专家和Intel®负责人专门扩大了我省2004年的培训名额.在一次主讲教师培训班的结业讨论会上,来自于一个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学校的教师和来自于经济情况较好的学校的老师,因为“未来教育”项目是否能帮助教师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真正帮助中国教改革中的学生而争吵起来。我一直记得那位来自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相对于东部而言,可能也不能算好)学校的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不用担心未来教育是什么样,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必然的,我们现在就是铺路石,我愿后来的人们踩在我们的身上,走向光明的未来。对于他的这段话,我兴奋之余,又有些迷惘;或者是迷惘之余,又有些兴奋?2003年,也许是我记忆中永远不会消失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事发生,让我不能不更多的关注这一年。最高兴、最重要的事就是我的儿子出生了,他是我生命的延续。其他的事情不知道是怎样发生的,我一一道来:我们的1999级本科生毕业了,凝聚了我们全系上下教师心血的一个班级,毕业就业率在毕业3个月之后达到了100%。我们的教育技术信息系消失了,我们的专业合并到了教育科学学院。(随后的2004年,)我们的电教中心撤消了,合并到信息中心(原网络中心)了。我们的头儿—-从1995年办专科专业到1999年办本科专业到2003年毕业生100%就业的头儿——到另一个学院担任领导去了,他不是教育学科班出生的,也许更大的头儿这么想。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到底该如何定位呢?我一直在想.2003年,我又参加了国家项目:“中国远程教育'校校通’”贵州省培训工作,负责培训乡村学校教师使用和维护远程接收设备。我为每一位认真学习教师(这里面有我曾经的电化教育专科生)感动,他们是那么的渴望这些设备能够为乡村的孩子带去哪怕是一点点的外面世界的信息。2003年,我同样参加了贵州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我们信息技术小组的培训教师们很为培训的内容感到头疼.最终,我们采用了内容点独立报告+讲座+实践的培训模式,教师们就在我们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机房和实验室进行。我们也讲授教育技术学相关理论知识,但都没有很好涉及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或利用技术对教学进行设计的内容,因为我们也没有这些方面可行的经验。2004年9月,我来到的北大教育技术系进修。与西部地区的区别是,这里有很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学术氛围。我选修了〈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研讨>、〈网络技术教育〉、〈教育资源库建设研讨〉课程.2004年10月23、24我参加了首届教师专业化国际会议。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专业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到底如何?教育技术能给教师专业化带来些什么变化?我思考,或者用时尚的词——我反思。2个月来,我学习教育的过去,我学习教育的基本原理,我学习研究的方法,我学习教育技术的定义……我对于教育技术学的认识开始逐渐走向明朗,虽然还不够深刻。我更深切希望了解教育技术的未来,但是教育技术未来由我们创造,我们如何创造我们所希望的教育技术的未来呢?当然,或许就像我们研究教育的过去一样,未来后的人们要研究我们在未来创造的教育技术.我开始不担心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或位置,我们做了,教育技术就必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倒推500甚至1000年,那时的人们对于新生的事物都是有偏见的.对于那时的教育也是一样.处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已经不能再忽视它的存在,教育也不例外.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和专家们开始对他产生极大的注意;而技术擅长的学者们也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该做些什么呢?我又该如何去做呢?我能够做些什么呢?不知道这篇文章算不算是做了些什么。姑且不谈AECT04’那个暂时的定义是如何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的,是一们学科还是一个领域。我们的学者之间已经存在着事实上的一堵墙,这堵墙的两边是两条通向同一方向的路--未来的教育。似乎理论和技术就不能走到一起来。是他们本身不愿走到一起,还是我们阻止了他们走到一起,亦或是我们努力了也不能让他们走到一起?我国的学科一直被分得很清晰,物理是物理,语文是语文.这种现象在全国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也同样存在,一部分学校强调技术的教学,实质上是缺乏教授教育技术理论的教师,或因为传统的隔阂而缺乏在这个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一部分学校强调理论的教学,实质是这类学校缺乏信息技术环境和教师,或者是基于对技术的理解不够而缺乏力度,就算有,好像计算机就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所有。当然可能有其他的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教育技术专业事实上已经走到了两难的境地,不言而喻。我不去做深刻的反思,我反思什么呢。现在要做的可能是:第一,不断的在前进的路边的墙上打洞,让我们可以看见彼此。第二,做两架楼梯,分别放在墙的两边,让两边的人可以不时翻过墙到另一边走走。第三,拆掉这堵墙,让两边的人最终走在一条路上,而且这条路变成了以前的两倍以上宽,因为没有了墙,走起来更顺畅。在我想到这些之前,就已经有人想到了这些。我经历了这个过程,就像其他已经经历过的人一样。他们已经在做一些工作,将理论与技术一起放到实践中指导教学,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教育技术终究是为了促进学习、为了教育的教育技术.我感到了轻松,至少我眼前的阴霾逐渐散去.我感到了压力,我还没有走出自己的路.我的路上依然荆棘遍布,迷雾重生。我会走下去,执着教育理念的灯,握着信息技术的剑,一直走下去,劈开荆棘,拨开迷雾,走在我未来的教育技术之路上,直到我倒下,成为路上的一块铺路石……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渐普及和在各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在教学领域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迅猛发展,许多多媒体课件也应运而生。尽管如此,在众多学校中,多媒体课件却是一个阔摆设,因为不符合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闲置。如何使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所需?如何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之一是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并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而自行开发符合自己特点、满足自己要求的多媒体课件。然而又一个实际问题出来了:程序设计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的。本文将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入手,介绍一种易学易用又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Flash。二、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以下从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出发来阐明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复合性(Recombination):即可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音频(Audio)、视频(Vidao)、动画(Animator)等多种信息集成。利用Flash可将文本、图形任意编排在一起,也可将任意文字、图形制作成动画片段。利用Windows的录音功能录制的教师真实的声音,可方便地插入到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从而实现文字演示、图形展示与教师的解说同步进行。交互性(Reciprocity):即利用图形交互界面和窗口技术,使学生能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并可实现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利用Flash可将任意文本或图形制成按钮,对按钮赋以动作(例如播放、返回等)就可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操纵控制。非线性(Nonlinearity):即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的思想,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利用Flash可很容易地实现超文本链接,将制作的按钮加以设置便可灵活地呈现各种信息.基于WEB的学习(Web-BasedLearning):即利用网络(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教学资源,可进行自主学习,也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基于WEB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兴起的教学方式,利用Flash可很方便地将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发布为网页(HTML格式),从而可方便地在学校建立的局域网上实现基于WEB学习。三、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认真研究教材,做好选题在选题时,应注意将其与Flash的特点相结合,以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选题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功效性原则: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包含危险性实验、费用昂贵或周期太长的实验内容;比较抽象、微观、用实验方法难以表现的内容。例如生物中的细胞分裂(有丝、减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学中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物理中波的干涉、电磁场等。可持续利用原则: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有可持续利用价值。不但适应眼前所需,也可继续满足将来所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育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研究分析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象,以极大限度地符合使用对象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普通农村高中学生与城市高中学生在能力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在设计同一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时,就要分别考虑各自的实际能力.多媒体课件模式的选择:实际的多媒体课件有多种形式:操作与练习(DrillandPractice)、对话(Dialogue)、模拟(Simulation)、游戏(Game)、问题解答(ProblemSolving)、发现学习(DiscoverLearning)等等。基于Flash的特点,一般宜选择操作与练习、模拟、问题解答及发现学习这三种形式。例如:化学中的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这部分知识可选择模拟形式。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利用Flash可制作一个很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现代的学生相当熟悉彩电、VCD的操作。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界面时,应尽量将课件的控制区域模拟成VCD等的遥控器面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无须培训即可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从而节省时间来用于学习。在Flash的图库中有一些现成的类似VCD操作的按钮,例如:将图标补充上,必要时也可自己动手设计一个高水平的按钮来。脚本制作文字脚本编写:依据选取的教学内容,按照选择的教学设计要求,把知识内容及表现方式用文字描述出来.一般采用表格形式。制作素材:制作文字脚本中要求用到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等素材。利用Flash的文字工具可方便输入任意文字。图形图像制作,一方面可通过扫描仪等设备将课本中已有的图形图像输入电脑,另一方面也可利用Flash的绘图工具进行制作。如:染色体可用三个大小不等的圆来组装,然后利用Flash的变形工具加以修饰即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动画制作是Flash的绝活。在Flash中,你只须稍微变换一下图形,然后选择Flash提供的动画方式设置,就可获得效果不错的动画来。音频的制作可先利用Windows提供的录音功能录制所需要的声音,然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按前面的要求插入特定的位置即可。程序设计利用Flash进行设计无须太多实际编程知识.第一步,主控面板设计。将准备好的素材放置在设计好的位置,为每一按钮设置动作如播放、停止、暂停、返回等等。第二步,分支结构设计.将每一固定内容分别放置到设计好的位置,并对一些属性进行设置.第三步,试运行。点击菜单栏中播放影片即可。在试运行过程中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布及测试利用Flash的发布功能可将你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发布为可执行文件(*.exe文件格式)或网页(HTML格式)。发布之后即可进行测试.如果发布为可执行文件,只须找到文件双击即可执行.如果发布为网页,也可找到该网页双击就可打开(注意:必须有网页浏览器,如:Explorer)。测试主要是对所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各项检测,以查找错误及完善多媒体课件。测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环境测试:检测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检测需要哪些字体支持。可将文件拷贝至另一台电脑进行试运行。界面测试:检测多媒体课件的界面是否友好,交互性如何,是否简单易学等等。可从两个方面着手:请有电脑操作经验的教师试用,请没有电脑操作经验的教师或学生试用.功能测试:检测多媒体课件中对各按钮定义的功能是否符合要求。可自己试用或请有电脑操作经验的教师试用。教学内容测试:检测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要求等等。可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试用并进行评价。测试完了之后,可用Flash打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原文件来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结束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也是现代化教学的代言词。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只要认真钻研,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什么是课件什么是课件课件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活动用来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系统软件。它是用以存储、传递、交换、解释、处理各类教育信息,并对它们进行选择、评价和控制的教学程序.其中相关领域知识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及信息科学、与媒体科技理论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具体讲,课件包括:①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②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③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学习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④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课件的开发过程,就是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调试成为可以运行的程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一般由课程专家、教学设计人员、心理学家、有经验的学科教师、教育科研人员、美术人员、软件设计人员,有时还需要音乐工作者、摄录像人员等共同参加,组成课件开发小组。从课件的指导思想和制作过程可以看到,由于课件是编制者按某一思路设计制成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软件,是按特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某一学科知识等。如何用好多媒体课件图形、图片、动画在幻灯片上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动画的应用是多媒体课件不同于传统黑板和幻灯演版的重要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用动画来形象地说明。在PowerPoin中也提供了对图片进行裁剪和编辑的工具,当然其功能是比较简单的。如果需要比较多的编辑工作可以采用Windiws图画工具或Photoshop图片处理工具进行编辑。通过把编辑过的图片重叠安放到幻灯片上,然后以自动连续的方式进行播放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动画效果。对于比较复杂的动画效果可以采用Flash等技术制作,然后用控件窗口插入到幻灯片上.采用广泛使用的数码相机对实物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