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1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2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4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总分:43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2,分数:124.00)1.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数:2.00)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V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解析: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的是()。(分数:2.00)圣西门V傅立叶欧文马克思解析: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表明体育具有()。(分数:2.00)思想性技能性娱乐性V竞技性解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分数:2.00)德育美育与智育体育职业教育V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分数:2.00)国家地方V家长学校解析: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分数:2.00)教育目的V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结构解析: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杜威是()教育家。(分数:2.00)美国V法国捷克德国解析: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是在()。(分数:2.00)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资本主义社会V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初期解析: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分数:2.00)1957年的最高国务院会议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V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解析: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分数:2.00)裴斯泰洛齐卢梭斯宾塞V孔德解析: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分数:2.00)神学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V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分数:2.0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V加强现代人文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加强现代科学教育解析: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分数:2.00)纳托普杜威V孔德凯兴斯泰纳解析: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数:2.00)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V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解析: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分数:2.00)1991年1986年V1996年1999年解析: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杜威V斯宾塞卢梭涂尔干解析: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本位价值取向D.“三个代表”(分数:2.00)A.B.VD.解析: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分数:2.00)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V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实现解析: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分数:2.00)教育大纲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的V解析: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分数:2.00)生产力水平低下新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分工V解析: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目的的是()。(分数:2.00)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V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主张体现了()。(分数:2.00)社会效益论思想教育无目的论思想社会本位论思想个人本位论思想V解析: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分数:2.00)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目的V教育目标解析: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和()。(分数:2.00)监督功能系统功能导向功能V自组织功能解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的是()。(分数:2.00)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针V解析: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是指()。(分数:2.00)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V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解析: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分数:2.00)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案教育目的V解析: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分数:2.00)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涂尔干V解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分数:2.00)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巩固社会制度促进人的身心发展V发展生产力解析:教育目的具有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因为其具有的功能是()。(分数:2.00)教育评价V控制教育方向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端正教育思想解析:把“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做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分数:2.00)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V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的思想是()。社会本位论V个人本位论社会效益论教育无目的论解析: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分数:2.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V《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分数:2.0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V《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分数:2.00)神学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V解析: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分数:2.00)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V解析: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分数:2.00)政治制度V科技水平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解析: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数:2.00)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V解析: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分数:2.00)卢梭和涂尔干卢梭和那托普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卢梭和福禄贝尔V解析:40.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分数:2.00)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V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没者解析:41.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分数:2.00)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V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4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包括()。(分数:2.00)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V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分数:2.00)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家庭发展的需要V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分数:2.00)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V骑士教育教会教育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分数:2.00)卢梭涂尔干V夸美纽斯杜威解析:持“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观点的教育家是()。(分数:2.00)卢梭涂尔干夸美纽斯V杜威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不包含()。(分数:2.00)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V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解析:裴斯泰洛齐曾指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可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表明他作为典型代表的理论是()。(分数:2.00)教育无目的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必效能主义教育目的论解析:以下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分数:2.00)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两者可以相互代替V解析: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性质的是()。(分数:2.00)生产力社会历史条件V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解析: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有误的是()。(分数:2.00)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是可以相互替代的V培养目标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解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只有在()。(分数:2.00)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V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解析:社会本位论主张,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根据()来确定。(分数:2.00)个人需要个人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社会需要社会需要V社会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个人需要解析: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包含()。(分数:2.00)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 V解析:下列观点中,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智育就是教学人的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V解析: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数:2.00)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V解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分数:2.00)教育为谁服务教育的方向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V解析:“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是指()。(分数:2.00)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V解析: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民基础教育”的是()。(分数:2.00)素质教育论V双重任务论就业准备论升学教育论解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分数:2.00)美育体育智育德育V解析:教育家()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分数:2.00)纳托普杜威V赫尔巴特斯宾塞解析: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和总规定是()。(分数:2.00)教育目的V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9,分数:90.00)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两者常常通用。(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方针是阶级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两者在出发点、指向对象、实际功用和隶属范畴等方面有所不同。简述区别: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解析:教育目的的提出无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图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这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特点。教育目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留下广阔的余地。)解析: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分数:10.00)正确答案:(正确。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的需要。[题型转换]——简述一一简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说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参见论述题2。)解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只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就可以了。(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这是正确的,所以教育目的的确立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参见“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之社会依据”。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人的依据。[题型转换]——论述一一论述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即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1) 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如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吏,而对劳动人民则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或阶级的成员),而且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所制约。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巳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巳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2) 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早巳揭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如果不考虑这些特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以此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指导。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如果不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就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人是社会的主体,正视人的主体性需求,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教育目的,才更有利于人的价值的提升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才能对培养人的实际教育赋予根本的活动宗旨或活动追求。)解析: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实质性表现。(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巳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虽有重叠,但是仍有本质区别。)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巳经过时了。(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也是和谐的,不仅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在我国教育目的中体现得很明显,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膨胀,更需要综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解析: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分数:10.00)正确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解析:德、智、体、美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分数:10.00)正确答案:(正确。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说它们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作用,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的发展出现倾斜。说它们不能相互代替,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育都是不可代替的。各育的不可分割和不能相互代替,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解析: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方面可以判断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分数:10.00)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杜威基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改造的过程的主张提出,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推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也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设想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使其具有维持民主主义社会、管理国家的能力,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也就是说杜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就反映了杜威教育目的论的多维性。所以,杜威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目的,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有其独到之处。)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45.00)简述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分数:15.00)正确答案:(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个人本位论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社会本位论者与此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其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⑵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强调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以此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反对传统教育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发展,否认社会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人性的这种充分发展就是目的,此外便没有其他的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外在目的论正好与内在目的论相对,这种理论主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即把外在于个体的社会功利目标作为教育目的,其代表人物有涂尔干、赫尔巴特、黑格尔等。(3)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主张教育应当为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他批判旧教育注重身份、点缀生活的空虚性质,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是主张教育应当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该以现在为目标使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他还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文学、历史、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生活活动,学校应该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他批评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既不能充分、自由地运用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又不能把校内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一种浪费;且把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教给儿童,而忽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与兴趣,会使儿童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第一,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替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第二,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第三,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第四,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解析:试述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分数:15.00)正确答案:(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957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根据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它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以后教育目的的影响很大。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被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还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建国以来,无论我国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无论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什么不同,我国的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却始终没有变。正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具有的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性,才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的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这也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能否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它也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否则,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经济本身也将受到各种因素的严重制约,变得步履艰难。而要促进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更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人才”与以往教育目的中所说的“劳动者”并不是矛盾的。因为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也不应看做是矛盾的。因为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延续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等方面发展需要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总之,我国的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解析: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分数:15.00)正确答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应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功能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应强调以下四方面: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80.00)论述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分数:30.00)正确答案:(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者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的极端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个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解析:试述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分数:30.00)正确答案:(杜威基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改造的过程的主张提出,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推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也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设想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使其具有维持民主主义社会、管理国家的能力,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也就是说杜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就反映了杜威教育目的论的多维性。所以,杜威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目的,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有其独到之处。)解析:什么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分数:30.00)正确答案:(培养目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1)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标准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解析: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分数:30.00)正确答案:(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现在并无统一意见。不过,从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它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新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讲究心理卫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等。智育,是指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其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说它们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作用,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的发展出现倾斜。说它们不能相互代替,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育都是不可代替的。各育的不可分割和不能相互代替,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解析: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分数:30.00)正确答案:(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要特别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问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出来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培养目标还应当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西方所说的“全面发展”,基本上限于人的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而忽视人在物质生活领域,二是西方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涉及极少数人。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时,我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极少数人,更多涉及的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因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从历史发展上.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第三,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提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善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解析:案例分析:要求: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问题的分析可从某一个方面切入,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抓住要点,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