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综合提升(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1.gif)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综合提升(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2.gif)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综合提升(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3.gif)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综合提升(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4.gif)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综合提升(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61add1d90bc0a8aafd8e3531d6aca8a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提升(一)第一部分内容导航纵横关联大题攻略纵横关联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治国新思想中儒家与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影响最大。4.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针对训练1
(2023·浙江绿色联盟模拟)史籍记载,周王室曾自称为“夏”。周王室东迁后,《左传》载,狄人伐邢。管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此后在《左传》的叙事里,“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周王权威受到尊崇B.礼乐制度传承光大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百家争鸣局面萌芽√根据“‘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可以看出,在民族交融中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步形成,故选C项。平王东迁,周王权威受到挑战,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礼乐制度、百家争鸣无关,排除B、D两项。二、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权。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针对训练2
(2022·湛江模拟)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地方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地方情况,以便官员考察,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发展同西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北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针对训练3
(2022·杭州模拟)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货币是商业构成的要素之一,西晋和东晋时期,“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表明民间货币流通通畅且需求量很大,这正是商品经济仍然具有充足活力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四、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针对训练4
(2022·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体现量入为出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安史之乱遗留的问题是藩镇割据,“两税三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项;两税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两税三分制改革之后,地方在经济上的自主性得到增强,排除D项。五、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1)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2)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3)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针对训练5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纳“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故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六、历史趋势——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1.“承古”(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2)中国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针对训练6
(2022·济南模拟)明清时期,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这表明该时期A.市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商品经济催生文艺创新D.文艺创作追求神韵意趣√由题意可知,明清时期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题材的愈发丰富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多元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表明该时期文艺的大众化趋势增强,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文艺创新,故选C项。返回大题攻略特点特征类的答题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1)概括时注意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来说,可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2)历史事件、现象特点型: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归纳。典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①宋代以后……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②。——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解题思路主旨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演变及特点细读①说明士绅阶层在乡里出现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②说明乡约、宗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大厦外墙翻新工程合同2025
-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模板
- 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支付四方合作协议
-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协议合同
- 2025年厨艺强化训练合作协议
- 二人合作创业合同书
- 三人共同投资协议合同样本
- 上海市化工产品销售代理合同细则
- 个人房产抵押合同范文
- 专利实施许可合作合同(五)
- 政治单招考试重点知识点
- 专题01 中华传统文化-中考英语时文阅读专项训练
- 阿特拉斯拧紧工具维修培训课件
- 北京四合院介绍课件
- 页眉和页脚基本知识课件
- 《国有企业采购操作规范》【2023修订版】
- 土法吊装施工方案
- BLM战略规划培训与实战
- GB/T 16475-2023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状态代号
- 锁骨远端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
- 教育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师范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