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廊坊市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廊坊市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廊坊市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廊坊市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廊坊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哪一种主要的耕作方式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并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至汉代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所以铁犁牛耕是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刀耕火种和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耕作方式,而题目所问为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石器锄耕主要是夏、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B错误。材料显示的是一种耕作方式,男耕女织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形态,不符合题意,D错误。【点睛】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的推广,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大大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故B正确。A是出现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夜市开始出现在唐朝,C错误。D出现在明代,D错误。3.城镇化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提升内需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清朝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策支持B.接轨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发展D.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四大名镇兴起的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为C。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国家政策支持不正确,排除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接轨世界市场不正确,排除B。自然经济解体在鸦片战争以后,四大名镇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出现,D错误。4.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C.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D.清商帮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明清的商人以“捐帑”、“报效”的方式寻求保护,未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仍是封建性质的商人,故C项正确。徽商崛起的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官商勾结,故A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商人期望得到政客的保护,未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故B项排除。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5.“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C、D的意思与材料不符。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C.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说明外国的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其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需要,还有走私活动也用到,故答案为B。中央集权加强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关系不大,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的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与题干的“银币的兴起”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说法没有依据,D错误。7.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幅创作于元朝的黄道婆的真人画像。面带慈祥笑容的黄道婆手持一根花枝,腰扎一条黄布腰带。下列有关黄道婆的说法正确的是A.她所织的起绒锦层次分明B.她所织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C.她对棉纺织工艺进行了重要革新D.她担任过指导蚕桑生产的官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元代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提高了纺线的效率,故选C。AB项错误,黄道婆主要是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而不是锦;D项错误,黄道婆传授了棉纺织技术。考点:黄道婆与古达的棉纺织技术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纺织业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黄道婆推广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8.《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是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没有固定工场主的自由劳动力等待被雇用的场景,故选A。B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是鸦片战争后;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考点:古代中国静静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雇佣关系9.“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盐铁官营’政策属于垄断式经营,‘盐铁官营’在本质上其实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是不准私人经营的,在作用上也就起到了抑制商业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另外,‘盐铁官营’政策并不能催生富商大贾的出现,因为它是官府经营的,根本就不可能让私人成为富商大贾。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盐铁官营’政策10.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美国货在中国并不畅销,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经济的抵制,所以答案选B。由材料不能得出美国商品盲目输出,排除A;1850年中国已经被迫门户开放了,所以C不符合史实;D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名师点睛】一般来说,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等这类型的题的思考角度都要从经济角度入手。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会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展变化。同时在做这一类型题还要主意到选项中是否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来说,范围广就有可能是答案。12.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又说,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C.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可以看出,傅兰雅所述的现象符合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洋务派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题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洋务运动,并没有涉及到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洋务运动虽然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但主要推动因素不是洋务运动,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的社会制度改变,选项说法本身有误,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3.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市场,使得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涌入,“织”与“耕”分离,这样,封建农业逐步和手工业分离。欧美各国在倾销商品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选D。14.阅读下表: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时期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1850—1879721549该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A.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宗法社会遭到破坏C.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850-1879年”“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表明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其他或别的行业,联系所学表明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或原料的出口,未能体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被破坏,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出现,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考点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中国自然经済解体;(③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新的经济成分的产生15.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因素不包括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的推动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在一战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16.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张謇的大生纱厂取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儒家名言,即“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说明张謇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以满足民生需要为主要目的,应该以轻工业为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力发展重工业,故B排除;“自强”“求富”为洋务运动的口号,但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17.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D.政府鼓励发展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反映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增长率高于同期的日本,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故D项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要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而不是放松,A错误。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应排除B。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化学工业等并没有大量建立,应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済迅速增长的原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可题的能力和对国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18.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指的就是1937年——1942年,而1937年——1942年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的目的只可能是保障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而并不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意义1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在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反而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49-1956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到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20.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再现的能力。材料中针对的是50年代末的“缺点和错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针对这些错误探索,党政府在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以纠正,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21.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相应政策是人均产量中国(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钢产量4kg发电量2.76kwh2949kwhA.没收官僚资本B.优先发展重工业C.进行三大改造D.兴起“大跃进”运动【答案】B【解析】从图表数据看,中国钢产量、发电量远远低于美国,低于印度,说明建国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于是中国一五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正确。22.据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年中国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D.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中国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是指大跃进运动,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AB与大跃进的作用不符,D是在1953——1956年,因此选C.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点评: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结果大跃进运动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23.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表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答案】A【解析】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1958年开始增长迅速,而农业则逐年下降;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远远大于轻工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D首先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不符;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C不符合该图表的时间范围。故选A。【考点定位】必修二※现代中国50、60年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4.下图《来自家乡的喜讯》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20世纪80年代”、“农村有了自己的地种”两条信息,可知当时农村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A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C中共十四大、D十五大分别召开于1992、1997年,都和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均可排除。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点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25.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指令性计划减少、计划管理减少,而指令性计划减少、计划管理减少意味着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85年到1987年我国尚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尚未建立,只是指令性计划减少而已,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6.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1997381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挤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选C。A项错误,进入21世纪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D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材料未体现。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摸着石头过河,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27.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可知应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21世纪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沿江领域的开发和开放,并没有强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故C项错误;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8.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1979年11月26日”可知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AB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再从“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可知A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D项符合题意。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29.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明显不符事实;C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D是在21世纪初;从材料信息““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可知经济经济体制已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30.《春天的故事》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C.把海南省设为经济特区D.提出“一国两制”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并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把中国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发展的又一个宣言书,故答案为B。A是1980年,C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材料强调的是改革开放,没有反映国家统一,故D排除。3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是1980年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是1985年,C是1984年,D是对外开放的最后一步。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对外开放3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社会生活风俗的改革。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习俗风尚的变革33.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刊文发表“大众可座、稳快价廉”等字样,以资号召,并且说明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大众传媒推动出行方式变化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C.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D.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行,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说明广告业的发展推动了民众的出行方式,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抛弃”;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最早”,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3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选D。A项说的娱乐,BC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考点:近代报刊的发展点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报刊,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新闻观念的出现、通讯领域的发展等也需要掌握。35.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C【解析】《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项所说的“通俗性”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普及的效果;B项国人办报的先例是《昭文新报》;D项与史实不符,文化没有普及,大部分国人还不识字,更别说读懂文言文了。故选C。【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选修一:戊戌变法。36.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答案】D【解析】材料现象反映西方近代文明受到封封建观念阻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与慈禧生活俭朴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道路交通不适合汽车通行,而是强调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汽车依赖进口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影响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而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的分析理解。37.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文绣是溥仪妃子,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与溥仪解除婚约”说明了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AC与史实不符,1912年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D项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38.“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打破旧有小农社会下的一些习俗,向近代社会转化,A正确,但与设问不符。近代教育的发展,传授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有助于人们培养新式的恋爱婚姻观念,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在中国青年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助于打破旧式婚姻观念,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此时封建制度尚未结束,D错误,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39.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到:“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以后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民国建立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是指辛亥革命后建立民主共和的政体,并进行了移风易俗的改革,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考点:辛亥革命40.“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从国内来看,需要尽快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而不是物资匮乏的原因,排除A项;新中国刚成立时,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确立,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二.材料解析题卷Ⅱ(综合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材料二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材料三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卞宝地《卞制军政书》(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灭亡。(2)积极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消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大量垦荒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从材料中的“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来看,由于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导致政权灭亡。(2)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辩证分析。(3)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千元;比重:%)年代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国人办厂数资本比重厂数资本比重厂数资本比重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1895—1913463908014186292691313610315346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中国境内发展最快的是哪类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材料二(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答案】(1)发展最快的企业:商办企业(或近代工业)。原因: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列强侵略加深);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