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_第4页
1.2齐桓晋文之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了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孟子的论辩之妙。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4.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走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知识链接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要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人的处世准则。孟子一身正气,决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孟子的中心思想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孟子的文章善设机(智)巧(妙),引人入彀(诱引论敌进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处在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中而驳服他)。孟子的散文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孟子散文的特点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孟子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写作背景标题品韵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胡龁(hé)衅钟(xìn)觳觫(húsù)

褊小(biǎn)庖厨(páo)忖度(cǔnduó)

便嬖(piánbì)莅(lì)赴愬(sù)惛(hūn)

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感知课文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边读边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道:名词

①道路有狼当道,人立而啼。②途径,方法此五者,致胜之道也。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思想,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⑤道理,道义、规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道:动词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③说,讲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何可胜道也哉?④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xìn)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ă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3、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恐惧而战栗就:走向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6、不识有诸

识:知道诸:兼词“之乎”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固:本来9、然,诚有百姓者然:是;诚:的确。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恶:何,怎么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恻隐,哀怜13、是诚何心哉

诚:真的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1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伤:伤害1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作动,远离重点实词: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下、释放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5、退避三舍三十里重点实词:与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予3、孰与君少长和4、蹇叔之子与师参与5、与嬴而不助六国也交好

课文探究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无以,则王乎”说法婉转,使齐宣王难以拒绝,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来。由问“霸道”开始,然后避开“霸道”引出“王道”,文势曲折生姿。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原因:①眼见那牛惊恐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②没有见到羊恐惧的样子,故以羊换牛。联系:这足以说明齐宣王有仁慈怜悯之心,这与施行王道有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宽慰齐宣王,为的是坚定其已有的“不忍”之心。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施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3.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进一步宽慰齐宣王,有何用意?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ŭn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qī)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wàng)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yúxīn)。’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1、夫子之谓也

宾语前置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所以:表原因合:符合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末:尖端5、则王许之乎许:相信,认可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究竟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之,提宾)

第二个“见”:被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宾语前置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后两个是“老人”及,推及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型”,做榜样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所以:表原因重点实词:乃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是3、家祭勿忘告乃翁你的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6、屠乃奔倚其下于是重点实词:明

1、举头望明月明亮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3、明以教我明白地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照明重点实词:形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情形2、视之,形若土狗形状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形

孟子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设喻,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见舆薪”为喻,引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4.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则王许之乎”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进一步说明齐宣王能王天下而不去做。5.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有什么用意?

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孟子强调唯有推恩,才能保民;唯有保民,才能保四海;唯有“善推其所为”,使普天下之民均受其泽,才能成为“大过人者”的贤明之君。明确指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从而将王道的概念具体化。6.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这段话有什么用意?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抑:还是/难道兴、危:使动用法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为:因为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了。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辟:开拓朝:使……朝见。莅:临,统治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如此6、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爬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其:难道殆:恐怕,可能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敌:抵抗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集:会集、聚集服:使动,式……降服10、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憎恨诉:诉说12、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假如御:抵挡重点实词:于

1、构怨于诸侯和2、然后快于心与在3、吾何快于是对4、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重点实词:若

①动词,像,好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动词,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若入前为寿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代词,他,他的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天若有情天亦老。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⑧复合词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重点实词:若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了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7.“王笑而不言”中的“笑而不言”四字有何妙处?请赏析。8.孟子以“缘木求鱼”为例说明了什么

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以上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即使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闻风而至,从而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现出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与行“霸道”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富有音乐性。9.赏析“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这几句。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wăng)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惛:糊涂是:代上文提及的这种理想境界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心:一贯(向善)的思想“为能”即“能为”,能做到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及:等到从而:接着就

刑:名作动罔:同“网”,陷害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惟:只是赡:足治:讲求6、无失其时/无夺其时无:通“毋”失,夺:错过,耽误

7、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①“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②“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提升品德修养。10.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他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内容?结构梳理霸道王道不忍心(基础)保民而王(天理)推恩(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主题归纳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自愿受教,从而宣扬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深入探究对话一开始先避开齐宣王提出的“霸道”问题而举起“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其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来,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指出齐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列举“霸道”的种种危害,从而论述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施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1.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①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者,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着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②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③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