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_第1页
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_第2页
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_第3页
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_第4页
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书屋第2页共234页第1页共234页目录TOC\o"1-3"\h\z第一章绪论 1一、蝎的种类与分布 1二、我国主要蝎种及其分布 2(一)药用 2(二)食用 3(三)开发利用 4四、人工养蝎的前景 4(一)全蝎供需矛盾的原因 5(二)人工养蝎的有利条件 6(三)人工养蝎的经济效益高 6第二章蝎的形态特征 7一、蝎的外部形态 7(一)头胸部 8(二)前腹部 9(四)性特征 10二、蝎的内部构造 11(一)消化系统 12(二)呼吸系统 12(三)循环系统 13(四)排泄系统 14(五)生殖系统 15(六)神经系统 15(七)感觉器官 16(八)内分泌腺 17第三章蝎的生物学特性 17一、生活史 17二、生活习性 20(一)食性 20(二)繁殖习性 21(三)生长发育 27第四章蝎场规划 29一、场址选择 29二、蝎场布局 30三、蝎子的养殖方式 30(一)房养 30(二)池养 31(三)缸养 32(四)箱养 33(五)坑养 33(六)架养 34(七)地窖式养殖 35(八)瓶养 37(九)盆养 37四、加温圈养室的建造 37(一)火炕养法 37(二)厢式炕养法 38(三)小棚养殖法 38(四)温室养殖法 39第五章蝎的饲养与管理 40一、选种和引种 41二、放养密度 43三、饲料 43(一)动物性饲料 44(二)植物性饲料 46五、饲料的投喂 48(一)投喂的时间 48(二)投喂的数量 48(三)投喂的次数 48(四)投喂的方法 49(五)投喂的营养搭配 49六、幼仔蝎的饲养管理 49(一)温度 50(二)湿度 50(三)饲养 51(四)卫生 51(五)防病 52(六)密度 52(七)蜕皮 52(八)越冬 53七、成蝎的饲养管理 54八、孕蝎的饲养管理 54(一)孕蝎的确认 54(二)孕蝎的环境 55(三)孕蝎的饲喂 56(四)孕蝎的分娩 56九、种蝎的饲养管理 57(一)食物 57(二)温度 58(三)湿度 58(四)密度 58(五)冬眠 59(六)寿命 60十、蝎的四季管理 61(一)春季 61(二)夏季 61(三)秋季 62(四)冬季 62十一、蝎饲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62(一)场地 63(二)环境 63(三)引种 63(四)营养 63(五)蜕皮 64(六)温度 64(七)湿度 65(八)密度 65(九)有机农业生产 66第六章无冬眠养蝎技术 67一、无冬眠养蝎的养殖条件 67(一)养殖设施 67(二)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71(三)生态条件 72二、无冬眠养蝎新技术 76(一)饲养密度 76(二)温室温度 76(三)温室湿度 78(四)温室光照和通气 80(五)食物营养 81(六)蝎子的蜕皮 82(七)蝎子的交配 83(八)蝎子的产仔 85(九)饲养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 89第七章蝎子的病害、敌害及防治 91一、蝎子的病害及防治 91(一)常见蝎病 91(二)蝎病防治的途径 101二、蝎子的敌害及防治 102(一)蚂蚁 103(二)老鼠 105(三)壁虎 106(四)鸡 107(五)螳螂 107(六)蜘蛛 107(七)其他敌害 107第八章蝎子的采收、加工及保存 108一、蝎子的采收方法 108(一)活捕 108(二)采收方法 110(一)原料的选择 113(二)咸全蝎加工方法 114(三)淡全蝎加工方法 115(四)成品蝎的保存 116第九章蝎毒的提取 117一、蝎毒的提取方法 118(一)杀蝎取毒法 118(二)人工刺激法 118(三)电刺激法 118二、蝎毒的提取时机 119三、蝎毒的贮存 120四、蝎子蜇伤救护 121第十章饲料虫的饲养 122一、黄粉虫的饲养 123(一)黄粉虫的形态特征 123(二)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 124(三)黄粉虫的饲养技术和管理 126(四)蝎子的喂养 132二、黑粉虫的饲养 133(一)黑粉虫的形态特征 133(二)黑粉虫生活习性 134(三)黑粉虫的饲养技术 134(四)喂养蝎子 135三、地鳖虫的饲养 135(一)中华地鳖虫 135(二)金边地鳖虫 150四、蚯蚓的饲养 153(一)蚯蚓的形态特征 153(二)蚯蚓的生物学特性 156(三)蚯蚓的生活周期 160(四)蚯蚓的繁殖方法 160(五)蚯蚓的饲养和管理 162(六)蝎的喂养 173五、舍蝇的饲养 173(一)形态特点 173(二)生物学习性 174(三)舍蝇的饲养与管理 176(四)蝎的喂养 178第十一章养蝎专家经验谈 179一、养蝎成败在防逃 179(一)室内加温饲养 180(二)改立装玻璃条为平装玻璃条 180(三)用胶卷或无毒农用薄膜代替平装玻璃 180(四)用流动水带来防逃 180二、蝎子的初春管理 181(一)初春成蝎管理 181(二)初春幼蝎管理 181(三)保持温度 182(四)合理喂养 182(五)保持活动区清洁 182三、养蝎成功的七条经验 183(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183(二)种蝎和密度 183(三)饲料搭配多样化 184(四)及时分离各龄蝎 184(五)温湿度的控制 185(六)日常管理及疾病防治 185(七)公蝎的搭配及分窝 185四、家庭养蝎技术 186(一)室内池养法 186(二)室内层架盆养法 187(三)放养密度 187(四)温度 188(五)湿度 189(六)食料与黄粉虫的养殖 189(七)蝎子的饲养管理 190(八)蝎病防治 192(九)蝎毒的提取方法 193(十)药用商品干蝎的加工 193五、提高幼蝎成活率的小经验 194(一)备足产仔房 194(二)孕蝎单居繁育 194(三)分娩母蝎和仔蝎的分离 195六、幼蝎蜕皮期间的综合管理要点 196(一)温度要求 196(二)适宜的湿度 196(三)饲料多样化 197(四)放养密度 197(五)精心管理 197七、花园式养蝎新技术 197(一)花园式养蝎池的结构特征 198(二)花园式养蝎法的优越性 199八、提高人工养蝎的成功率 200(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200(二)育好种蝎,放养密度适宜 201(三)饲料多样化 201(四)各龄分养 202(五)恒温饲养 202(六)做好蝎场管理工作 203九、当前人工养蝎存在的问题 203(一)饲料虫品种单一,蝎体营养严重缺乏 203(二)生态环境不适宜,影响蝎子生长发育 204(三)缺少防御天敌侵袭的有效措施 205(四)缺乏防治蝎疾病的知识 206十、购买种蝎要注意什么 206十一、2龄幼蝎蜕皮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07十二、养蝎小经验 209(一)提高种蝎成活率 209(二)保证蝎子生存的湿度 210(三)养小蝎应注意的问题 210(四)土对蝎子的重要作用 210十三、蝎子生病原因及防治 211(一)拖尾病 211(二)干枯症 211(三)体懈症(麻痹症) 212(四)腹胀病 212(五)蝎螨 212十四、育虫养蝎经验 213(一)锯末育虫 213(二)兔粪育虫 213(三)纸箱育虫 214(四)杂骨育虫 214(五)臭虫育虫 214十五、养蝎要成功,诀窍在温控 215十六、怎样养好新购进的种蝎 216十七、人工养蝎引种应注意的问题 217(一)高额利润的问题 217(二)速生蝎子的问题 218(三)养蝎提毒的问题 218(四)引种的问题 218十八、蝎螨防治经验 219十九、仔母自动分离规模养蝎技术 221(一)塑料大棚的建造 221(二)巢格垛体式蝎房的建造及保温、保湿设施的设置 222(三)饲养管理 224二十、恒温和半恒温养蝎法 228第一章绪论一、蝎的种类与分布蝎子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蛛形网蝎目。全世界的蝎子分6个科,70个属,有1000余种。在1000余种蝎中,钳蝎科约占40%,其余5科约占60%。具有医学意义的近50种,它们几乎都属钳蝎科,因此关于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钳蝎科。在文献中往往把钳蝎科的蝎简称为钳蝎)。蝎子是我国重要的药用动物。过去有人说:“蝎子南不过长江、北不过沈阳”。实际上,江南个别地区及沈阳以北的铁岭、开原一带也有过蝎子,但数量较少。近10年来的调查发现,蝎子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有向南推移的趋势,辽宁省盖县以北的地区几乎没有蝎子了;同时,东亚钳蝎在中国分布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蝎子在地球上出现的较早。古蝎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就已经出现,现代蝎可谓是活化石了。从几年来调查发现,东亚钳蝎的种群结构中,成蝎多,幼蝎少,种群不旺盛。第二,随着医药界的发展,对中药全蝎的需要量增加,收购价格大大提高,捕蝎量增大了,致使蝎子种群的生长、繁殖受到干扰,数量下降。第三,蝎子生存的自然条件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在有蝎子分布的山丘上栽树、施用化肥和农药、修建梯田、崩山采石、乱伐树木、开山修路等,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蝎子的繁衍。二、我国主要蝎种及其分布我国的蝎种约有15种,分布最广的是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人工养蝎的意义蝎子浑身是宝,既可入药,亦可食用,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近年来,用蝎子制作的药酒、保健饮料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一)药用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据《诗经》等古籍的记载,我国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将蝎子作为防治疾病的药物使用;宋朝《开宝本草》开始使用“蝎子”的名称;明朝《本草纲目》将其列在《虫部》之中,对蝎子的形态、用途、炮制方法及蜇伤防治等,均作了详尽的阐述。全蝎是我国的名贵中药,性平,昧甘辛,有毒。全蝎人药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科学测定:全蝎的有效成分是蝎毒,主治惊痫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淋巴结核、疮疡肿痛等。近年来,医药临床应用表明,蝎毒对脑炎、骨髓炎、麻风病、大骨节病的疗效十分显著。目前,以全蝎为主要成分配伍的汤剂达百余种,配成的中成药有60多种,如中国药典方“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牵正散”、“止痉散”、“人参再造丸”、“镇痛散”、“中风回春丸”等。研究证明,蝎毒的有效成分对癫痫和三叉神经痛有特殊疗效,对各种肿瘤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蝎毒中的毒蛋白不仅含量高,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对性病、癌症等疑难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世界上使用中药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主要从我国进口药用全蝎。(二)食用蝎子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作为滋补品食用。蝎子食用,一是菜肴,二是保健滋补食品。蝎子味道鲜美,可做出多种色泽鲜艳的美味佳肴,成为盛大宴席上的一道风景菜。如油炸全蝎、蝎子滋补汤、蝎酒、凤戏全蝎、钳蝎荷叶鸡、钳蝎竹板鱼等等。以蝎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作为药膳,具有良好的滋补和保健作用。随着蝎子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口味的改变,蝎子食品正在逐渐兴起。(三)开发利用随着养蝎业的蓬勃发展和科研部门对蝎子研究的日渐深入,以蝎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相继开发问世,如“蝎精口服液”、“蝎粉”、“蝎精胶囊”、“中华蝎补膏”、“蝎酒”等等。以蝎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工艺品生动、新颖、奇特,颇受现代人的喜爱。国内有人将其用塑料包装制成观赏品。在美国也有人将其制成圣诞礼品馈赠亲朋好友。随着人们对蝎子作为名贵药材、滋补食品等功效认识的提高,全蝎需求量不断增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蝎供应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20%,仅仅依靠人工捕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四、人工养蝎的前景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蝎子的年需求量为5000吨左右,但产量只有400吨左右,我国有100吨左右,占世界的1/4,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野生蝎子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人工养蝎业。(一)全蝎供需矛盾的原因目前,可提供的自然蝎源十分有限,导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第一,蝎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据记载追溯到4.25亿年以前的志留纪。4亿年前的蝎是水生的,陆生的种类出现在3.2~4.05亿年前的石炭纪。作为一种孓遗动物,本身已处在灭绝的过程中。第二,由于东亚全蝎近年来价格大幅度升涨,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去捕捉野生蝎子。人工大量捕捉幼蝎,使蝎源日趋减少。第三,地球气候的反常变化,使野生蝎遭受灾害。如早春出现意外的寒潮侵袭、秋季的霜冻会影响蝎的消化功能和入蛰前的营养积存;冬季到来之前,野生蝎难以找到适宜的休眠场所,休眠后会被冻死或风干。第四,开山造田,采矿修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蝎的生态环境。大量使用农药,使一部分蝎中毒而死亡。以青全蝎的集中产地青州市为例,20世纪50年代全蝎年收购量为2000公斤,1956年最高达到2796公斤,之后逐年减少。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收购量已下降至600~1000公斤,1985年仅收购了453公斤,目前仍是减少趋势。如果这种情况长此下去,不但无法保证人们药用和食用蝎的需求,蝎源也会处于灭绝的危险。(二)人工养蝎的有利条件为弥补自然蝎源的不足,适应人们药用和食用的需求,人工养蝎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先行者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人工养蝎具有许多便利条件。主要是:投资可大可小,见效快;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小,城乡男女老幼均可养殖;养殖技术不复杂;家庭人工养蝎国家规定长期免征税收;蝎子排粪量小,无臭味,不污染环境;蝎子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繁殖速度快,产仔率高;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三)人工养蝎的经济效益高人工养蝎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由于蝎子繁殖较快,每年1次,每次有20~50条,所以蝎子的出售率可逐年增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假如每立方米空问投养400条,则到第二年就可以繁殖到l万多条,能制成千蝎约10公斤,国家收购价每公斤140~200元,最少也可收入1000多元。利用业余时间养蝎,一个人可以管理20立方米空间内的蝎子,年收入可达万元,如果作为种蝎出售,其收人就更可观了。蝎的销售途径主要有:商品蝎可加工成药用全蝎;食用蝎可售给宾馆饭店;种蝎可出售给养蝎户;提取蝎毒,约500只活蝎提取l克蝎毒,1条健康蝎年可提取12次。,人工养蝎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医疗用药的需求,还能使这一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避免有4亿多年历史的蝎子灭绝。同时,由于蝎子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紧张,人工养蝎会成为一个比养猪、养鸡等其他养殖业更理想、更保险的家庭副业生产,可创造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章蝎的形态特征一、蝎的外部形态在1000余种蝎子中,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蝎子体长仅2~3厘米;大的体长可达25厘米。在石炭纪地层中曾经发现过体长达36厘米的蝎子化石。不论蝎子大小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基本形态和构造是相同的。蝎子雌雄异体,体形似虾,有山虾之称。动物学上把蝎子的身体分成前体(头胸部)和后体(腹部)两部分,其中腹部又分为前腹部(中体)及后腹部(后体)。由于前体部和中体部较宽,所以,有人将这两种分合起来称为躯干部,而将窄长的后体部称做尾部。这后一种分法较为通俗,但不甚科学,因为真正的尾内是不该有消化道的。后腹部最后一节为螫刺或尾刺器官。成蝎一般体长4~6厘米(雌蝎约长5.2厘米,雄蝎约长4.8厘米),体宽1厘米左右(雌蝎体宽1~1.5厘米,雄蝎体宽0.7~l厘米),体重约1.2克;躯年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呈灭褐色或紫褐色、红褐色,其余部分均为淡黄色。躯体分为三大部分: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头胸部与前腹部组成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也可称尾部。蝎子的后腹部细长超如尾巴状,整个外形像一个琵琶,所以又被称为琵琶虫。蝎子全身表面是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一)头胸部蝎子的头胸部又称前体,较短。头与胸相连,背面有坚硬的背甲,背甲前窄后宽,呈梯形,密布颗粒突起,并有数条纵脊,呈青黑色。整个头胸部由6节组成,分节不明显。在头胸部背面的中央部位有1对中眼,位于眼丘上。背甲的两个前侧角各有3个单眼排成一斜列,皆为感光器官。蝎子虽有中眼、侧眼,但视力很差,只能分辨出光线的强弱和黑暗,10厘米以外的东西基本看不见。头胸部前下有口器,类似蝗虫的咀嚼器。蝎子的头胸部由6节组成,故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4对步足。螯肢亦称口钳,位于头胸部最前方;螯肢很短,由3节组成,可动指内有锯齿状突起,有助食作用,可将捕获物撕裂、捣碎。触肢又称钳肢或肢须,位于螯肢之后,由6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由上钳指和下钳指组成,下钳指可以活动,钳肢上有一排交错的细齿,用来夹紧食物,是蝎子捕食昆虫的主要武器)。胸部两侧有4对步足,内连神经与肌肉,为行动器官。步足由7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附节,末端有2个钩爪,依靠钩爪附着于物体上。步足的第1对最短,约2厘米长,后面依次增长,第4对足最长,约3厘米。步足的基节相互密接,形成了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第1、2对步足的基节、螯肢及触肢的基节包围成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底部。弟3、4对步足的基节间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二)前腹部蝎的前腹部又称中体,较宽,由7节组成。背板中部有3条纵脊。腹面在胸板后面有两片半圆形的生殖厣(生殖口盖),打开后,可见1个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器的后方有横孔,功能不详。生殖器是前腹部第1节的附属物,第2节的腹板呈短把状,两侧各连1个栉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的齿,一般雌蝎有16~20个齿,雄蝎有19~25个齿。栉板上有丰富的感觉器,行走时不断地摆动。交配时雄蝎以此寻找平整的石片,以便排出精荚黏附其上;雌蝎以此来探寻雄蝎排出精荚的位置,并对准生殖厣进行受精。第3~7节腹板较大,在两侧有侧模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以适应身体不同发育期的需要,以及母蝎在产前产后,其腹部可膨大或缩小。第3~6节腹面的左右各有1对气孔,叫书肺孔,共有4对,分别与相应的书肺相通,是外界与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有呼吸作用。蝎的后腹部又称末体或尾部。后腹部细长如尾状,橙黄色,由6节组成,能向上和左右卷曲,值不能向下弯曲,俗名叫“蝎子尾巴”。各节背面有中沟,背面至腹面还有多条齿脊。前4节有10条隆背线;第5节最长,颜色特别深,只有5条隆背线,末端下面正中央有一小孔,系肛门,从肛门排出白色黏液状粪便;第6节为毒钩(针),较前5节小,呈浅黄色,内有1对白色毒腺,末端有锐钩状毒针,毒针尖部两侧各有1个细小的小孔与毒腺相通,以此排出毒液。(四)性特征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长、体宽不同雄蝎体长4~4.5厘米,体宽0.7~1厘米;雌蝎体长5~6厘米,体宽1~1.5厘米。2.触肢的钳不同雄蝎触肢的钳比较粗短,而雌蝎的则比较细长。3.触肢可动指的长度与掌节宽度的比例不同雄蝎为2:1,雌蝎为2.5:l。4.触肢可动指基部不同雄蝎该部位的内缘有明显隆起,雌蝎无明显隆起。5.躯干宽度与后腹部宽度的比例不同雄蝎上述之比不到2,雌蝎的则超过2.5。6.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则比较宽。7.生殖厣软硬程度不同雄蝎的较硬,雌蝎的则比较软。8.栉状器的齿数不同雄蝎一般为21个,雌蝎则为19个。二、蝎的内部构造蝎子各体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各节有节间膜相连,能自由伸缩。体腔内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器官、生殖等系统和内分泌腹,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图2—7)。(一)消化系统蝎子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食道下方有团葡萄状的唾液腺,蝎子进食时,唾液腺能分泌消化酶,并将其吐出体外,在体外将食物消化成肉糊状,而后吮吸人前肠。中肠位于前腹部中央,肠壁的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分解。中肠是蝎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后肠位于后腹部中央,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蝎子前腹壁内侧,有一串串褐色葡萄状腺体,这是贮存营养的盲囊。盲囊的大小不固定,它与发育程度有关:蜕皮前蝎子肥胖时,盲囊就肥大;蜕皮后由于营养转化,盲囊就瘦小得多;孕雌蝎在卵子发育阶段,盲囊占去绝大部分空间,而临产前则收缩得很小。(二)呼吸系统蝎子的每1个肺节孔里有一书肺,是蝎子特有的呼吸器官。位于第3~6节前腹节的呼吸孔(书肺孔)内,每节1对,共4对。崧肺具有一个坚韧的囊,它是由腹侧壁内陷形成的。囊壁褶成叶片状,叶片相迭形成书状构造。叶片内有几丁质构成的短棒,是盼片的支持物,使叶片形状较为固定,并且互相分开。未褶部分形成的空间叫做前庭,前庭与叶片问的空隙相连续,前庭经裂缝状的书肺孔与外界相通连。外界空气经书肺孔一前庭一叶片间空隙。血液在叶片内流动,空气在叶片间空隙内,二者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在前庭背侧囊壁上,有肌肉纤维,当肌肉收缩时,前庭的体积增大,空气进入前庭;当肌肉舒张时,前庭体积缩小,空气被压出来。.(三)循环系统蝎子的循环系统由一条管状的心脏及一系列血管、血腔构成。内脏充塞在血腔内,把血腔分成了许多间隙,称为血窦。在蝎子的前腹部,可见到蝎子的背板下面有1条乳白色管子有规律地搏动,这就是蝎子的心脏。蝎子的心脏呈管状,共分7个心室,每室有一对开口叫做心孔,能使血液由围心腔回心。在心孔处有瓣膜,能防止血液倒流。心脏向前分出较大的前动脉,该动脉分板将血液供应给头胸部;心脏向后分出较小的尾动脉,将血液供应给后腹部;心脏向两侧分出9对腹侧动脉、供血给前腹部。心跳相当快,每分钟60~150次。心脏壁由三层组成:最外层为上皮层,内腔面为内皮层,二者之间为肌肉层。肌肉层由两层肌纤维组成。肌肉负责心脏的收缩,悬韧带的拉力能使得心脏扩张。。当心脏舒张时,血液由围心腔经心孔回心。当心脏收缩时,心孔处的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回心脏,血液便由心脏压人各动脉血管,再经动脉分支到组织间隙,然后再人腹静脉窦,由腹静脉窦供应给书肺(有9对静脉管由书肺连接到围心腔)。由腹静脉、窦到围心腔之底部有肌肉纤维,当肌肉收缩时,腹静脉窦扩大,静脉血流人窦内。当肌肉松弛时,血液由腹静脉窦进入书肺,经静脉管回到围心腔。心脏不断跳动,使血液不断循环。(四)排泄系统蝎子的排泄系统由2对马氏管及1对基节腺组成。马氏管呈细长的管状结构,壁薄管细,其直径仅100微米左右,管的末端有小分支。马氏管的游离端为盲端,另一端开口于中肠和后肠连接处,管内皮细胞分泌鸟尿酸至管腔中,将其送至肠腔中,再经后肠混入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基节腺位于头胸部两侧,为一个薄壁的圆形囊,它经过一个弯曲的管,最后开口于第3对步足基节的后方,其开口称为排泄孔。马氏管从血液中吸收各种代谢产物,将其送至腺腔内,经弯曲管,由排泄孔排出体外。(五)生殖系统蝎生殖系统的四周皆被消化腺的音囊所包围。生殖器官的开口:(生殖孔)位于前腹部第1节的腹面,外有生殖厣覆盖。雄蝎生殖系统位于前肠中部和肠腺之问,有精巢1对,呈梯形管状。精巢各连一细长的输精管,管的末端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通人生殖腔。贮精囊能分泌黏液,黏液把精液包起来,形成一个略呈棒状,长约1厘米的精荚。雌蝎生殖系统位于前腹部与中肠腺体之问,为两套梯形的卵巢管,每套管通人一个短的输卵管,每一输卵管膨大形成一小的受精囊,两边的受精囊汇合形成一单个的生殖腔,生殖腔开口于体外,上有生殖厣掩盖着。(六)神经系统蝎子的神经系统与其他蜘蛛类有所不同,蝎子仍然保留有明显的神经索及7个未愈合的神经球。蝎的神经系统主要由脑、咽下神经节和神经索等组成。蝎的脑不发达,呈双叶形,实际上就是咽上神经节,位于食道背面,分支延伸到钳枝和步足。脑与咽下神经节由1对短而粗的神经相连,形成围咽神经和环腹神经,呈索状,分节明显,是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的神经链,具有7个不融合的神经节。交感神经纤维与脑紧密相连,包括1个支配咽的前神经和通至肠的1对后神经。从中枢神经还分出多对分支神经纤维到达眼、附肢、生殖厣、栉状板等处,纵贯全身,直接支配蝎的运动、捕食、交配、产仔、排泄等动作;其内脏神经则支配内脏的各种功能。蝎的脑虽然不发达,但通过视觉神经、触角神经和围咽神经分别对眼、步足、栉状板、唾液腺等发生作用。蝎的眼有侧眼、中眼,能在黑暗无光处行走和捕捉小动物。蝎全身布满触毛,以附肢表面为最多。腹部每个环节相连处的凹陷裂缝上面覆盖有一层薄膜,表皮下有感觉细胞和毛状物突起,这些都是敏锐的感觉器官。因此,蝎对噪声、震动都十分敏感。蝎的栉状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司触觉,能识别异性,兼有与身体保持平衡等功能。(七)感觉器官蝎子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触毛、栉齿突。1.眼蝎子有1对中眼和3对侧眼,但视觉迟钝、畏光,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追捕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但能在黑夜中行走和捕食。2.触毛蝎子全身表面遍布触毛,在附肢表面最多,这种毛基部膨大形成球状,镶入由表皮凹陷而成的凹陷内,其表皮下有感觉细胞和吾状突起,这些都是十分灵敏的感觉器官。其中有一种细长形秘触毛可以预先触知轻微的空气震动和声波,因此,蝎子的生长繁育和噪声、震动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栉齿突蝎子的栉齿突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有化学感受器,有触觉、识瓣异性和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八)内分泌腺由无管腺体组成,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分泌物对蝎子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生理机能起调节或抑制作用。第三章蝎的生物学特性一、生活史蝎子喜欢生活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多栖息在土夹石的缝隙里,多在干燥处休息,在潮湿处活动。蝎子一般有相对固定的蝎窝。细心观察,窝口有相当光滑的行迹,并留有白色粪便。蝎子的捕食能力较弱,具有耐饥耐渴能力,因而蝎子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一定条件下,蝎子缺食半年仍不致饿死。蝎子与黄鳝、鳖、蛙等动物一样是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越低,趋温性表现越明显。蝎子生长活动最适宜的温度是25~39度,蝎子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8~39℃,温度超过42度就会死亡;低于20度蝎子就会减少活动,生长缓慢,不能交配怀孕,已怀孕的母蝎孕期延长;低于15度,蝎子生长更为缓慢,仔蝎不能蜕皮;低于l0度,蝎子开始人蛰;温度在7度以下蝎子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温度低于一5℃时蝎子就会冻死。常温下,蝎子从仔蝎到成蝎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蝎子的繁殖期4~5年,每年产1次,寿命7~8年。蝎子的卵细胞在卵巢内发育期约1年。蝎子交配受精后,受精卵在母体内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出仔蝎。产仔时间一般在7—8月份。仔蝎刚产出后,爬伏于母蝎背上。仔蝎不取食,靠其腹内残存的卵黄为营养。仔蝎体长l厘米左右,乳白色,体肥胖,附肢短,活动能力弱,一般头朝外尾朝内呈丘状群集在母蝎背上。仔蝎刚产出为1龄,以后每蜕一次皮增加1龄,蝎子一生共蜕皮6次,7龄即为成蝎。适宜条件下,仔蝎出生后第5天,便在母蝎背上完成第1次蜕皮,进入2龄。蜕皮时,小蝎用尾刺勾住母蝎背部问隙或其他小蝎蜕下的皮,并不断地扭动身躯。蜕皮后有的小蝎会跌落在母蝎周围,但很快又会爬上母蝎背部。2龄幼蝎体色加重,变为淡褐色,体重增加,体形也变得细长。再过5~7天,幼蝎便离开母蝎背部独立生活。这时幼蝎的活动能力增强,尾针可以蜇刺,并能排出少量毒液,有捕食小虫的能力,夜间便四处活动,捕获食物。幼蝎在9月份可蜕第2次皮,戚为3龄蝎,体长可达2厘米以上,体重也有所增加。3龄幼蝎在40天左右吃肥贮积足够的营养准备越冬,10月下旬进入冬眠,翌年清明前后起蛰,5月份以后随气温升高进食又达到一个高峰,6月份蜕第3次皮成4龄蝎,8月底蜕第4次皮成5龄蝎,然后又进入冬眠,第3年6月份和8月份各蜕1次皮成为成蝎,一般到第3年末即达到性成熟,到来年夏天开始繁殖。蝎子每次蜕皮后由于不断进食,体重逐渐增加,体长也呈跳跃式增长。创造恒温(25~39度)条件,可以部分地改变蝎子的生活习性,使其企年生长发育,蜕皮间隔时间缩短,从仔蝎到成蝎只需250天左右(表)。交配过的雌蝎,3~4个月即可繁殖1次,全年可繁殖2~3次。表恒温(25~39度)下各龄蝎子的生长时间(天)二、生活习性人工养蝎必须创造适宜蝎子生存和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因而人们应该对蝎子的生活习性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一)食性蝎子属捕获性、肉食性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常捕获各种节肢动物为食,特别喜食蜘蛛、小蜈蚣、蟋蟀、蛾类和蝗虫的幼虫等。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玉米螟、土鳖虫幼虫和黄粉虫幼虫等。喜食幼嫩多汁、蛋白质丰富、没有特异味的“活食”。蝎子白天躲在窝里,晚上出来觅食、饮水和交配,黄昏到夜里12点是蝎子活动的高峰期,一般在黎明前回蝎窝栖息。蝎子眼睛虽多,但视力很差,捕食能力较低,对饲料虫的感知凭感觉器官的功能,主要趁各种饲料虫在身边活动时用钳捕捉。对个体较大的饲料虫,蝎子先用毒针将其刺蜇麻醉。由于蝎子无口器,消化方式为体外消化,先从体内分泌消化液,将捕得的饲料虫消化为汁液,然后再吸食。蝎子的食量不大,1只蝎子1次能吃1只蝼蛄,1次吃饱可多日不吃,有时食入少量的风化士。蝎子的进食具有周期性规律,这是由蝎体内营养消耗过程所决定的。蝎子在大量进食时,所获得营养的一部分供应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剩余营养则以糖元或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蝎营养过剩,随之进入弱食期,出现食欲降低,食量减少的现象。几天后,正常的代谢消耗使旺食期贮存的营养物质基本耗尽,再次进入旺食期。如此周而复始,旺食期与弱食期交替出现。成蝎的周期性进食规律表现较为突出。此外,蝎子有自相残食的习性,自相残食的主要原因是:①食物不足,蝎子处于饥饿状态;②不同环境生活的蝎子碰到一起时难免有一场恶斗,造成互相残杀;③强行搬迁之初或遇到外界惊动时往往会诱发蝎子之间的恶斗;④蝎群密度过大,大蝎小蝎混养,引起大吃小,强吃弱;⑤正在蜕皮的蝎往往是其他蝎的进攻对象;⑥雌蝎交配后,雌蝎反过来攻击雄蝎,甚至将雄蝎咬死。(二)繁殖习性蝎子为雌雄异体动物,通过雌雄交配,以精卵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1.交配蝎子一般在5—9月份交配,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蝎群随时可以交配。交配一般有两个时期,产前交配是5—6月份,一般在7—8月纷产仔;产后交配是8—9月份,即母蝎产仔后15天,当仔蝎第一次蜕皮并脱离母体自行活动后,母蝎就会发情,进入第二个交配期。蝎的交配一般在晚上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交配适宜温度为22~34度。雌蝎到了交配的时候,体内会释放出一种能招引异性的性外刺激素,雄蝎的性外栉状器受到性外刺激素刺激后,便开始发情,寻找雌蝎进行交配,凡来交配的雄蝎一般不只是1只,雄蝎之间会相互争斗,结果弱蝎被强蝎击败,强蝎与发情的雌蝎趸配。雄蝎到了交配的时候,步足撑地,身体离开地面,不时地前后抖动,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