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创作背景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文题解读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知识链接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表现了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精读探究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精读探究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对比、反复,突出了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精读探究3.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精读探究4.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精读探究5.“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精读探究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尽显凄苦、悲愤之情。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直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精读探究7.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艺术特色1.写作手法《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艺术特色2.构思巧妙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重难点)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这一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到了八月,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文题解读“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知识链接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问题:本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了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被风吹走,终日漏雨,诗人难以入睡的事。细读探究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卷”“三重”写出了秋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以及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表现了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细读探究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倚杖”与“老无力”照应。叹息的内容: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细读探究2.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细读探究细读探究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
诗人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写出了诗人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世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细读探究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合作探究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合作探究
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艺术特色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艺术特色卖炭翁白居易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2.学习《卖炭翁》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整体感知冬天市南门外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南山。点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写雪天运炭、山路遥远埋下伏笔。精读细研2.诗歌是怎样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老迈和常年艰辛劳作的生存状态。3.老翁烧炭的目的是什么?身上衣裳口中食。精读细研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深刻揭示了老翁的悲惨处境。5.诗人如何来突出老翁运炭路途遥远、艰难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精读细研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6.诗歌是怎样刻画宫使的人物形象的?结合文中的内容具体分析一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精读细研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使骄横无理、有恃无恐的强盗行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的样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7.面对宫使的强盗行径,老翁反抗了呢?诗人是如何刻画的?惜不得精读细研写出了老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揭示了像卖炭翁一样的下层劳苦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突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突出了宫市掠夺的残酷。(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合作探究《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以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主题探究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主题探究主题探究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尺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这首叙事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经过。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第1节主要写伐薪烧炭、进城卖炭的艰辛;第2节写宫使抢炭的霸道。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艺术特色艺术特色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艺术特色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24唐诗三首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新课导入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第1课时石壕吏杜甫朗读诗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yúyèshù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yù品读诗歌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层次十分清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一个苦难的家庭: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石壕吏: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石壕吏:___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请人速应役!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这首诗近乎纯用叙述展开,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情句,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呢?诗人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体悟情怀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者感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而又准确的叙述,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再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客观点明事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件的心情;“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石壕吏》是其中一首。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役:呼一何怒凶狠蛮横老妇:啼一何苦痛苦可怜(憎恶)(同情)新课导入第2课时背诵“诗圣”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侍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初读诗歌重点字音:挂罥()沉塘坳(
)俄顷()布衾(
)丧乱(
)庇(
)突兀(
)juànàoqǐnɡqīnsānɡbìwù朗读节奏划分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篇幅、长短句、韵脚来看,这首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①篇幅长(24句);②句式灵活(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③韵脚(连续的韵脚变换,第一节五句用不同的韵脚连续押韵)。默读课文,按照示例,试着用四字词语概述事件。示例:风起茅飞风起茅飞,群童抢茅,云涌雨注,屋漏衾冷,娇儿蹬被,沾湿难眠,思得广厦,大庇寒士。吟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主人公,展开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事件的发展描述诗中的情境。品读诗歌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情感。表现出秋风的猛烈、威力巨大,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屋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写出了群童抱着茅草大摇大摆离去的模样,“唇焦口燥”“自叹息”表现了诗人遭受孩童们欺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无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渲染了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无助,愁绪如此繁杂多变!诗人的生活真的只是这场风雨就能摧毁的吗?文中哪句诗揭示了更深的社会时代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自经丧乱少睡眠。战乱不止,诗人饱受苦难。诗人将多年辛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两句诗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往小的范围上说,是诗人贫苦生活的写照,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上讲,它还有什么意味呢?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的贫苦生活结合诗人的经历、生活状况、家庭责任等深入分析这两句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深切的情感和苦痛?(1)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之痛。(2)生活凄凉:饥寒交迫之苦。(3)愧对家人:无以养家之愧。颠沛流离的诗人,饥寒交迫,茅屋又为秋风所破,可谓是心力交瘁。文中哪个词语能真实反映他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老无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将他这句发自内心的呐喊与他“老无力”的现实进行比较,探究一下诗人的胸襟情怀。“老无力”: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瘁、饥寒交迫。“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安如山”: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有强烈希望。胸襟情怀:超越个人苦痛、胸怀天下苍生、胸襟博大。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穷苦百姓,他甚至还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种理想?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次深情地朗读一遍诗人那撼人心魄的呐喊,感受“诗圣”博大的胸怀!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事风大屋破茅飞四野群童抢茅愤懑无奈天雨屋漏彻夜难眠抒情:忧国忧民博大胸怀新课导入第3课时炭是怎么制作而成的?木材经过诸多工序烧制而成。卖炭翁白居易初读诗歌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bìnniǎnzhé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hìchìjiānɡlínɡj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桌听。故事示例:一个卖炭的老翁,一年到头都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脸色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