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改变中国 惠及世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改变中国 惠及世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改变中国 惠及世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改变中国 惠及世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改变中国 惠及世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高三二轮复习教学过程【导入】引入新课【师】2018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改变中国,惠及世界的40年。改革的突破口是在农村,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理解改革,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改革的含义。(课件展示改革含义)【生】齐读【师】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心环节是变革生产关系。那生产关系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课件展示生产关系含义)。【生】齐读【师】生产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那么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改变生产关系的。(课件展示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的时间轴)【生】(小组讨论)分别说明四次调整内容和影响。【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生产关系的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调整了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由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由平均主义分配到按劳分配。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师】结合农村经济体制调整的史实,我们一起进入探究一,何为好的生产关系?(展示材料,要求小组讨论,完成问题,3分钟)【生】受苏联赶超美国的影响,与苏联展开竞争;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师】从背景看我们调整生产关系过多的受到了国际形势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也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评价:反映了人民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脱离了我国国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倒退。【师】由此我们看到脱离国情的生产关系,即使有好的初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生】(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乡镇企业、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减免农业税。政治:废除人民公社,重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改革。【师】此处我们看到,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一系列调整。其出发点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以上材料,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什么原则呢?【生】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水平;政策制定要反映人民利益;主观动机有时与客观效果背离等。【PPT】展示1978年后农村发展的表现。【师】概括农业、农村发展的表现,思考农业发展的方向。【生】农村生产力和农业迅速发展,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向着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师】当前农村发展又遇到什么问题呢?【PPT】展示城乡收入路径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图。【生】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师】农村发展慢,农民不富裕不符合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村当前的问题恰恰反映了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论述,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发展的难题呢,进入探究二,农村改革,路在何方?【PPT】展示当前农村三权分置探索的材料。【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包产到户”的个体经营模式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三权分置的认识(略)【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三权分置”政策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生】不同历史阶段适应不同的土地政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等。【师】提到土地集中流转,很多人会拿当前农村“三权分置”与圈地运动作比较,他们的异同点是什么呢?【生】(小组讨论)相同:都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不同点:①过程:圈地运动历经时间长;中国历时短,且带有阶段性。②方式:圈地运动通过强迫手段(暴力手段)实现;中国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农民自愿推进。③影响: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利益;中国保障了农民利益。④实质: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手段,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以公有制为前提,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师】我们的改革终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以农民利益为转移的。【小结】展示农村四次调整的时间轴。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体现了两条线索:线索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线索二: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强国之路的历史抉择。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历史的抉择,是人民的期待,更是时代的召唤。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本节课是高三二轮复习课,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有了初步的梳理,但对生产关系调整的环节还不清晰,尤其是对当前农村“三权分置”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班学生是高三年级普通文科班,当前学生高考压力较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比较习惯学案教学,笔记整理比较好。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点:本节课涉及当前农村“三权分置”的内容,此内容为当前农村改革的新探索,比较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此比较感兴趣。效果分析通过课堂表现和评测练习,分析如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调整的过程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对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比较熟练的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初步具备了唯物使馆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形成了历史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学生存在问题:课堂上个别学生思维调动不够,不能紧跟老师的讲解。教学组织可以更紧凑,教学环节可以更连贯。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高三二轮复习课,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结合热点和当前农村改革现状组织教学。内容特点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三、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当前农村“三权分置”的探索。四、教学重点:农村改革的史实、对生产关系调整的理论认识五、教学难点

:当前农村“三权分置”与英国“圈地运动”的比较评测练习(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2015·海南高考·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2015·广东高考·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4、根据下列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加以阐述。中国的农民绝非天生的“保守与落后”,只要外部环境释放出机会与空间,中国农民的创造性,也会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姜义华《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生产关系”两个核心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解释历史现象。不足之处:教学过程应更连贯,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可以更耐心。课标分析【考纲要求】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