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字词,挖掘深义。2、诵读诗词,体味情感。教学重、难点:赏析字词,体味词人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他是一个传奇,他曾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的最高分,他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曾历经坎坷,生死未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定风波》。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萧瑟料峭向来已而2、读出节奏:诗歌朗诵讲究节奏、语调、重音,你觉得这首词朗诵时哪些地方要作处理,请在朗诵时体现出来。自由练读两遍,小组推荐,课堂展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诵读展示,其他学生点评。三、再读诗词,读出理解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问题:你认为哪些词该重读,说出理由。分析拓展: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②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晋书·谢安传》③偃仰啸歌——《项脊轩志》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小结:重读“莫听”“何妨”。莫听置之不理何妨潇洒从容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问题:你认为哪些词该重读,说出理由。在“谁怕”的后面加上标点,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说出理由。分析拓展:①《狱中寄子由二首》之一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②《答李之仪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③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小结:重读“谁怕”“任”。遇雨徐行:轻之任之,泰然处之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问题:你认为哪些词该重读,说出理由。分析拓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小结:重读“却”。斜照相迎:欣然遇之4、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问题:你认为哪些词该重读,说出理由。在“归去”的后面加上标点,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说出理由。分析拓展:我欲乘风归去。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小结:重读“萧瑟”“归去”。渴望归去:超然视之四、深读诗词,体味情感1、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在这首词的最后,他高吟“归去”,那么,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联系《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来分析。2、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苏轼形象。例如: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3、结束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有一定了解,对于豪放词也能说出基本特点。他们比较富有朝气,大部分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能够做到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作为二类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入口成绩普遍偏低,虽然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也有一定量的积累,但是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甚至部分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那点知识,没有课外的积累,而这与语文学习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比如很多学生知道苏轼被贬一事,但是却不了解被贬原因及被贬后的生活,还有学生简单地认为被贬所以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悲伤的,而没有看出词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其人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习惯方面,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读书时不勾不画,遇到生难字时,不查字典;大多数学生不注重诗词的诵读,更何况有感情的读。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创设美读的情境,培养他们鉴赏诗句的眼光,鼓励他们拥有鉴赏的信心。效果分析授课完毕,看完学生对本课的测评练习及记录的读书笔记,在心中萦绕不去的既有愉快的师生交流,更有对自己教学设计及授课情况的反思。下面具体谈谈:1、教师要营造“趣”味。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课堂教学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这节课的内容是一首词,诗词往往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高不可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设计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的主要突破口,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诗词,在轻重和语调的把握中赏析品味关键词。就课上的表现来说,有四个小组的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展示他们的诵读成果,极大地带动了其他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在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两句的时候让学生分别给“谁怕”“归去”加标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当时处之泰然的心态。2、教师要培养“活”性。“活”表面上是指教学方法的灵活,实质上意味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与精神的感召。这节课我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寻找词作中的一字之美、一词之美,通过不同字词的比较和相同字词的拓展迁移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中的“滴”字与“穿”“打”两字作比较,拓展补充“我欲乘风归去”“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几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归去”一词的含义,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和构造苏轼的内心世界,力求让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课下测试学生的上课成果,48名学生,测试题全对的有25人,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当然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际课堂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学生的互动不是很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教材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评测练习诗词重在朗读,有感情朗读全词。[朗读指导:《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注音:吟啸(

)料峭(

)蓑衣(

)萧瑟(

)遂晴(

)解释含义: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萧瑟料峭向来已而二、深入文本,品读文句。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三、背诵并默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补充阅读:世人激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定风波》中表现得酣畅淋漓。途中遇雨,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苏轼一样等闲视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前虽然风狂雨骤,电闪雷鸣,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人生的插曲。身居庙堂,要上报国家,下为黎民;身处江湖,则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追求难能可贵的心灵宁静。乐观,积极,达观,超脱,笑对人生,这似乎就是苏东坡暗示给我们的画外音。【测试】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词的上阅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词中的抒情形象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课后反思录像课又看了几遍,觉得教态上比较亲切和蔼,能够考虑到诗歌的特点注重朗读,能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分析,下面具体谈一下上课得失: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过程和朗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初步感知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的主要突破口,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诗词,在轻重和语调的把握中赏析品味关键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2、立足文本,注重挖掘,能够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还课堂一种“语文味”。在问题设计上非常用心思,能够做到植根文本,深挖开去,迁移拓展,有一定深度。比如在品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时,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中的“滴”字与“穿”“打”两字作比较,引导学生体味苏轼道中遇雨的情景,在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两句的时候让学生分别给“谁怕”“归去”加标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的体味作者当时泰然处之的心态。拓展补充“我欲乘风归去”“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几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归去”一词的含义。我非常认同程少堂先生“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充满语文的诗意。再谈谈自己所出的问题:这次上课,自己讲的还是有点多,还是多年来自己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作怪。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掌控者,是课堂的灵魂人物。而新课改的方向则是改变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所以,一个真正的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让孩子们跌跌撞撞地成长,这一点很关键。教的再好也不能霸占课堂,学生的“学”一定是首先要关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这次存在的一个问题,从本质来说还是没有掌握好教学节奏。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可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自己的废话还是多了点。要注意修炼基本功。课堂还是不够严谨,随意性比较强,要注意这一点,要继续开掘文本,争取发现寻常处的风景,多问几个问什么,也许能收获另一片春天。课标分析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的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