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题浮力综合计算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3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4.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漂浮问题五规律、浮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浮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归纳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二知识要点1.浮力的产生: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 当一个正立方体浸在液体中处于某一位置A时,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物体处于位置B,则浮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浮力即是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数学表达式: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几点说明: (1)本定律包含三点内容:①浮力的施力者和受力者;②浮力的方向;③浮力的大小。(2)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密度及物体的形状均无关。 (3)适用范围:本定律对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适用。3.计算浮力的方法: (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 如果上下表面都与水面相平行的规则物体,且知道它的上、下表面在液体内的深度、上、下表面的面积及液体的密度,便可根据深度计算压强,再算出上、下压力差,即浮力来。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 这是计算浮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和已知,或者可以由其他条件求得,即可利用进行计算。 (3)利用平衡条件计算浮力 ①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只受重力和浮力,。如果知道重力或根据其它条件求出重力,即可求出浮力。 ②当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也可以利用三个力的关系求出浮力,例如,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时,(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又如,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下面还挂着另一个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只要知道和由其它条件得到另一物对它的拉力,即可求出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与表达 讨论物体的浮沉问题的前提有二:一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二是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与的关系与的关系现象<<下沉==悬浮>>上浮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力不平衡,合力不等于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下沉的物体下沉到底时,将受到底部的支承力的作用,当三力平衡即时,物体静止于液体底部;上浮的物体上升至液面,部分体积露出时,逐渐减小,直至时,物体将漂浮于液面,处于平衡状态。 (2)漂浮与悬浮的比较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平衡状态。 漂浮与悬浮的不同点:漂浮物体的,,悬浮物体的,。5.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船 船属于漂浮物体,。 轮船的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轮船的排水量,即可求出轮船受到的浮力。 (2)潜水艇、气球、飞艇 潜水艇、气球、飞艇共同一处是可以上浮、下沉、悬浮,不同之处只是控制的方法不同。 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重,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气球和飞艇的升空和下降,主要是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来实现的。巩固练习:见课件总结:学生总结板书设计P=gh作业设计

见导学案教学反思应该多联系生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学情分析潮泉镇初级中学《浮力》是前面已经学习了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已经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九章液体压强的知识也已经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创造了条件,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中也已经掌握,因此,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浮力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一定接触过一些浮力现象,比如,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洗澡的时候会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会把这样的力叫做浮力,看上去对浮力的存在并不陌生。然而,学生虽然认同漂浮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引导下也会认同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但是如何来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还是有一点难度的。特别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猜想,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根据生活经验,密度小的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可能会猜想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甚至猜想与物体重力、体积的关系,而猜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有关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用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猜想。如果说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困难了,那么对于猜想的验证可能就更困难了,虽然他们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变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就验证浮力大小与深度或体积的关系的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当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变化时可能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也同时发生变化,这一点学生可能会忽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另一个变量,这必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进行辨析改进。先让学生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比较简单,化解难点,对下一步探究与进入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扫清了障碍。如果学生猜想与物体的重力、体积、密度有关,那么应将三个因素简化成两个因为这三个量是有一定关系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效果分析教学环节目标指向评测练习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第一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对浮力的复习有一个整体把握。鼓励学生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尝试表述这些问题,描述所发现问题不能用已学物理知识解释的冲突,激发兴趣,自然地引出新的课题,而不是强加于学生第二环节:互动释疑、实验精讲、讨论展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本节的知识。复习压强、浮力的计算公式P=gh加深对公式的理解第三环节:当堂检测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见导学案通过练习,准确把握浮力的相关知识。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抓住重难点,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浮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读一读,记一记,加深印象。第五环节:延伸拓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泰安,35题)如图甲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库中重物的示意图,汽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水下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体重物,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汽车以恒定的速度v=0.1m/s向右运动.图乙是此过程中汽车拉力F跟时间t变化的图象.设t=0时汽车开始提升重物,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g取10N/kg.求:(1)水库水的深度;(2)重物的密度.(3)整个打捞过程中汽车的最小功率.有90﹪以上的同学对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1、成功之处(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开始,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确立了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氛围和关系一直在得到不断的延续、巩固和提高,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的碰撞。所以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纷呈,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充分信任学生,抓住教学机智。教学设计过程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教材是通过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学生自主知识回顾,教师辅导引导,学生练习巩固,循序渐进,这是科学合理的。但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掌握,但又没有养成受力分析的习惯,帮助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对静态浮力的理解(3)课堂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怎样测量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的物体的浮力”“设计实验”环节,任凭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广开言路,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活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4)课堂预设充分,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处理到位。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热情、教师充满激情,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预设。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种测量时会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预设,提前通过讨论并贴出实验步骤帮助其理解性的操作。因此才能抓住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层层递进,逐步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声潜入教学过程中去。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受力分析,教师没有模糊处理,而是师生进行简单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对这个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复习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老知识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设计就将新老知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微调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2、问题与不足(1)情感教育不够充分。本节课限于时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教学原计划是根据被咬掉的苹果,联系苹果标志的创立,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于没有完全放开,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思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方面,确实还可以做的更好。(2)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语言较少。当学生在讨论如何测量上浮的物体完全浸没时所受浮力,当有一位中下等学生提出,刚好完全浸没的关键词时,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后再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在阿基米德实验讨论环节,教师站在复习课的高度要求学生完整描述过程中,也只是对知识进行评价是。本课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也仅限于知识,对情感、过程、价值取向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反思,使我进一步体验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也是反思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云找答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进行深层情感交流,善于发展性评价学生。同时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反思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浮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内容。“浮力的利用”是讨论如何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贯串调节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控制物体的浮沉,使学生理解为实现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二、教材内容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实验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三节给出浮沉条件,并利用它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知识积累总结计算压强、浮力的公式P==基础检测考点一:液体压强的应用1、(2013.泰安,14题)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容器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纯水和盐水(),下面关于液体中a、b、c三点(其中b、c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压强大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B.C.D.考点二:规则固体压强计算2、(2015•泰安,20题)如图所示,a、b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均匀圆柱体,已知底面积Sa=3Sb,高度hb=2ha,对地面的压强pa=pb,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a和ρb,对地面的压力分别Fa和F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ρa=ρb,Fa=FbB.ρa=2ρb,Fa=3FbC.ρa=ρb,Fa=FbD.ρa=ρb,Fa=3Fb考点三: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则3、(2017.泰安,21题)甲、乙两个溢水杯,甲溢水杯盛满酒精,乙溢水杯盛满某种液体.将一不吸水的小球轻轻放入甲溢水杯中,小球下沉到杯底,溢出酒精的质量是40g;将小球从甲溢水杯中取出擦干,轻轻放入乙溢水杯中,小球漂浮且有的体积露出液面,溢出液体的质量是50g,已知ρ酒精=0.8×103kg/m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①小球的质量是40g②小球的体积是50cm3③液体的密度是1.1×103kg/m3④小球的密度是0.9×103kg/m3.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三、能力提升4、(2016.泰安,15题)同一个小球,先后放入四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相等,则容器底面受到液体压强最大的是()A. B. C. D.5、(2015•泰安,18题)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密度和体积都不同的盐水,将同一个小球先后放入杯中,当小球在盐水中静止时两杯中的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则()A.小球在甲杯中受到盐水的浮力大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B.小球在甲杯中受到盐水的浮力小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C.甲杯中盐水的密度大于乙杯中盐水的密度D.图中,盐水对甲杯底的压强小于盐水对乙杯底的压强6、(2016•泰安,21题)如图所示,烧杯的底面积是200cm2,里面装有一定量分水(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未知物体,先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图乙),水位升高到B出,示数是18N;再将物体缓慢提出,使水位下降到AB的中点C处,示数是23N(不计物体带出的水).g取10N/k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①物体的质量是2.8kg;②物体的体积是1×10﹣3m3;③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15N;④从乙到丙,水对烧杯底面的压强减小了260Pa.A.只有①、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四、拓展延伸7、(2016•泰安,35题)如图甲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库中重物的示意图,汽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水下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体重物,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汽车以恒定的速度v=0.1m/s向右运动.图乙是此过程中汽车拉力F跟时间t变化的图象.设t=0时汽车开始提升重物,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g取10N/kg.求:(1)水库水的深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