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实用版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1.gif)
![免疫缺陷病实用版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2.gif)
![免疫缺陷病实用版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3.gif)
![免疫缺陷病实用版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4.gif)
![免疫缺陷病实用版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b24a66017fc936fa2152d765261aad1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免疫缺陷病(优选)章免疫缺陷病教学要求掌握免疫缺陷病概念及分类
AIDS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了解主要疾病及治疗原则3概述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4分类
原发性(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获得性(AcquiredImmunodeficiencydisease,AIDD)按病因分为:5主要临床表现所致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胞免疫缺陷所致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菌、原虫等引起。反复、慢性和难以控制的感染感染性质与缺陷类型有关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6易发生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常伴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多数PIDC有遗传倾向7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亦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congenitalimmunodeficiencydisease,CI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
常见于婴幼儿8p24特异性CD8+CTL原发性(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CD4+T细胞和CD8+T细胞计数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HIV诱导靶细胞凋亡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医源性免疫抑制剂、放射等(四)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CD4+T细胞和CD8+T细胞计数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IL-2,-4,-7,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播散性感染是少见的,左图为念珠菌性肺炎,其类似于细菌性支气管肺炎.PIDD分为八大类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失调性疾病
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性缺陷
天然免疫缺陷
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
补体缺陷
9X-linkedSCID,(XSCID)IL-2,-4,-7,-9and-15受体链突变10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1INH缺陷,C2a产生过多11第二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病。12一、常见原因
营养不良1、非感染性因素
恶性肿瘤如:Hodgkin病、骨髓瘤等
医源性免疫抑制剂、放射等2.感染
病毒(HIV、麻疹病毒、EB病毒等)
胞内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
寄生虫13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AIDS是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即艾滋病。14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传染源
HIV携带者
AIDS患者15病毒(HIV、麻疹病毒、EB病毒等)常见于婴幼儿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CD+T细胞持续下降如:Hodgkin病、骨髓瘤等AIDS是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即艾滋病。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其它:B细胞、巨噬细胞、DC、NK细胞等也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囊虫、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隐球菌、鼠弓形体等常见。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囊虫、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隐球菌、鼠弓形体等常见。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感染性质与缺陷类型有关约有1/3的AIDS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表现为记忆衰退、偏瘫、颤抖、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医源性免疫抑制剂、放射等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伴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HIV有两型,分别为HIV1和HIV2。两者的结构和致病性相似。世界范围的AIDS主要由HIV1所致,约占95%。16衣壳蛋白p24p17内膜蛋白核衣壳蛋白p7逆转录酶gp41gp120RNA脂双层包膜
外层:脂双层包膜+
内层:p17内膜蛋白
核心:致密柱状核心
gp120:包膜表面刺突gp41:跨膜蛋白
病毒RNA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核衣壳蛋白p7衣壳蛋白p24
HIV17(二)HIV的致病机制
1.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吸附穿入脱壳复制与合成装配与释放
吸附
HIV主要通过gp120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18CD4抗原辅助受体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CD4+细胞19装配成核衣壳病毒RNARNA:DNA双链DNA双链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形成前病毒RNAmRNA子代病毒的基因组子代病毒蛋白以出芽的方式释放20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感染和致病的主要特点是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引起以CD4+
细胞缺陷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CD4+
细胞主要是Th细胞,也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及肠道粘膜的杯状、柱状上皮细胞等少量表达CD4分子的细胞。21
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直接杀伤靶细胞
HIV间接杀伤靶细胞
HIV诱导靶细胞凋亡
其它:B细胞、巨噬细胞、DC、NK细胞等也可因HIV感染,导致其功能与活性发生不同程度改变。CD4+T细胞:HIV体内感染主要靶细胞22
①子代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被破坏;23被感染的CD4+
细胞gp120阳性未感染的CD4+细胞gp120阴性③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寿命明显缩短;gp120CD4
②
抑制细胞膜磷脂的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24④感染细胞正常代谢⑤HIV感染骨髓CD34+前体细胞25细胞毒性
T细胞2.HIV间接杀伤靶细胞
特异性细胞毒效应26HI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凋亡小体受染CD4+细胞273.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HIV抗原表位序列变异树突状细胞的庇护
HIV潜伏感染28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外层:脂双层包膜+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CD+T细胞持续下降掌握免疫缺陷病概念及分类此时体内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中不易检出HIV抗原,但可以检出HIV抗体。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C1INH缺陷,C2a产生过多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特异性细胞毒效应HIV主要通过gp120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进入细胞。两者的结构和致病性相似。gp120:包膜表面刺突③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寿命明显缩短;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抗p24抗体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二)HIV的致病机制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囊虫、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隐球菌、鼠弓形体等常见。4、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体抗gp120和抗gp41抗体CD8+T细胞应答
CD4+T细胞应答29(四)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临床分期:
急性期潜伏期
症状期AIDS发病期30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传染性。可检测出:抗gp41及gp120抗体
抗p24抗体p24特异性CD8+CTL1.急性期31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此期可以持续6个月至10年以上。此时体内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中不易检出HIV抗原,但可以检出HIV抗体。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32
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此期患者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腹泻、消瘦等。CD+T细胞持续下降3.症状期33
此期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球菌肺炎、结核、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溃疡、乙肝、脑炎,以及继发性肿瘤等。继发性肿瘤主要是卡波西肉瘤、淋巴瘤,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听力、视力减退,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经病),且找不到原因。出现以上症状时,患者因体力衰竭而呈恶液质状态(也称恶病质或恶病体质),即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露,最后导致死亡。4.典型AIDS发病期34典型的AIDS有三大临床表现机会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异常艾滋病卡波氏肉瘤
口腔念球菌病
艾滋病的恶液质35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36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播散性感染是少见的,左图为念珠菌性肺炎,其类似于细菌性支气管肺炎.37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上腭
下腭恶性肿瘤的发生
如kaposi肉瘤和B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3839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CD+T细胞持续下降原发性(PrimaryImmunodeficiencydisease,PIDD)医源性免疫抑制剂、放射等即感染者已出现多种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消失。HIV主要通过gp120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进入细胞。gp120:包膜表面刺突病毒(HIV、麻疹病毒、EB病毒等)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HIV直接杀伤靶细胞(四)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X-linkedSCID,(XSCID)常检测HIV的P24蛋白。胞内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抗p24抗体继发性肿瘤主要是卡波西肉瘤、淋巴瘤,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听力、视力减退,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经病),且找不到原因。掌握免疫缺陷病概念及分类神经系统异常约有1/3的AIDS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表现为记忆衰退、偏瘫、颤抖、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40机会感染是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曲靖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试题汇编:电流的热效应
- 2025年抗血栓药物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合作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遂宁b2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目
- 2025年娄底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拒绝功利的家庭教育
- 2025年核磁共振岩心测试仪合作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课时分层作业23空间直角坐标系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3节生物群落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 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 篮球俱乐部合伙协议
- 中学学校2024-2025学年教学专项发展规划
- 临时道路铺设钢板施工方案
- 屋顶光伏工程施工方案
- 家长会课件:小学三年级家长会 课件
- 电力基建复工安全教育培训
- 劳务经纪人培训
- 欧洲电力回顾2024(英)
- 2024年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人员试题库附答案
- 小学五年级奥数竞赛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