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文选自佛洛姆的哲学随笔《爱的艺术》,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又是译文,学生阅读起来有一点的难度,因此本文教学立足于读懂。而想到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本文思路,从而将解读导向深入。【教学目标】1、以时间和逻辑顺序理清课文结构,探究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运用比较法,区分父爱与母爱的不同,重新审视爱。3、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2、在预习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上课时讨论。二、导入新课于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佛洛姆的一篇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三、感知母爱课前已经要求大家做好预习,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爱是一种能力,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直至成熟的。而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各自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的1-6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请大家放开声音,有感情的去朗读,在诵读中品味母爱)让学生起来读句子,并顺带分析母爱的特点。如:“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体现了母爱的无微不至。“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体现了母爱的无条件。“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爱的包容。请同学们提一提,在刚才读的片段中,找出你感觉写的特别好的句子或者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或者解决一下。找两个写的好的句子,再找出来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母爱的特点:母爱:无条件的包容(板书)播放朗读者片段“倪萍爱子”,加深对母爱的印象。四、研品父爱,思考讨论母爱如此,那么父爱呢?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6-7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找同学起来概括父爱的特点(板书父爱:有条件的努力)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5分钟左右)让学生发表观点看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既同意也不同意。举例子:网上新闻报道,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为贪玩没有写作业,别妈妈训斥了几句,当天下午就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去了火车站,后来被民警发现联系了父母,我想同学们试想一下,当孩子的父母来接孩子时,他的母亲会有怎么的表现?父亲又有什么样的表现?让学生角色设定,谈自己的看法。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深深地爱着我们,只是父爱和母爱的表现方式不同,母爱更温和一些,父爱更深沉、更严厉一些。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对于这篇哲理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具有思辨性。接下来跟学生分享两个文字片段《傅雷家书》,进一步感悟父爱。五、感悟综合,达到成熟父亲是爱我们的,跟母亲一样的爱我们,在生活中父爱与母爱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就像是鸟儿的一对翅膀,谁也离不开。那么我们怎样综合父爱和母爱,从而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呢?怎么才能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呢?请同学朗读课文的9、10两段。(让学生起来找相关句子)“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六、拓展延伸,感悟升华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和“倪萍爱子”视频,《傅雷家书》、《墙角的父亲》,写一写你对父母爱的感悟。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感念父母的爱,继而回报父母的爱;教师自己也分享心得体会。最后通过一首诗歌结束本课。板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无条件包容父爱有条件努力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都侧重于感性方面,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侧重于理性。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西方的思维方式,加上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有很好的阅读体验。效果分析第一环节感悟母爱,我选取《朗读者》中一个片段——倪萍爱子,把学生很快的带入情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母爱的无条件,效果不错。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倪萍爱子”视频、《傅雷家书》、《墙角的父亲》写写对自己父母爱的感悟,有些学生选取生活中的片段,感恩父母,感受到爱,然后学会去爱,感触颇多,感动不已,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译过来的理性思维很强的文章,课前必须得做好充分的预习,课文至少得读三遍才能有所得,文中的一些句子比较艰涩,学生很难读懂;作者的一些观点放在如今是值得商榷的。所有我要求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效果还比较不错,尤其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个难点,学生解决的比较好。关于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联系现实,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不错。最后一个环节写写对父母爱的感悟,一些学生回望与父母在一起的种种,感动不已,甚至激动流泪……能通过学习,达到对父母的感恩,回报父母的爱,我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课堂前半段状态不是很好,课堂有点平淡,对学生的鼓励还需加强。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标摘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