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者以“那个星期天”为线索,记叙了一位母亲答应男孩儿出行,却又一次次让男孩儿失望,最终让男孩儿迎着夕阳落泪的故事。文中孩子的心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开始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直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与委屈。男孩儿的心理变化真实感人,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读完此文,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信守承诺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重要意义,但是换一个角度,也能深深体会母亲的不易。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守信用已经有了比较多的认知,多数孩子已经形成了最初的道德观,所以很容易理解失信对一个热切期盼着大人兑现承诺的孩子的伤害。但是可能更多的孩子认识不到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原因:是为生活所累。可以以此为基础适当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不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生字的写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变化。4.把握“母亲”的形象。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准备史铁生的简介以及著作情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5.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2010),散文家。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出示朗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注意朗读过程中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2)理解词语的意思。(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认读。(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3.出示词语,巩固生字。4.理解难懂的词语。5.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词,并互相检查。6.朗读课文。[设计意图]识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阅读的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采用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学习,重点在理解字义上下功夫指导,使学生既会认字,又会用字。三、了解内容,理清层次1.浏览课文,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2.区分这些词语,哪些是表示回忆中的时间的?3.课文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写的,请再次读文,想一想:与时间变化而一起变化的是什么?预设:男孩儿的心情。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4.根据表示时间的词语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5.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6.明确: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我”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2―7):写“我”第一次盼望落空的过程、心情及感受。7.文章的层次划分清楚之后,我们应该对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感知,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内容复述出来吗?(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2)小组交流,复述课文内容。(3)精简语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以“那个星期天”为线索,记叙了一位母亲答应男孩儿出行,却又一次次让男孩儿失望,最终让男孩儿迎着夕阳落泪的故事。)[设计意图]概括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探索求知的兴趣。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学生观察生字,交流写字方法。2.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指导:媚、蚁、偎。(1)观察“媚、蚁”。“媚”,女字旁最后一笔右侧不出头;“蚁”,“虫”作偏旁时,第五笔横变提,右部的撇要伸至左下方,注意避让。(2)观察“偎”,注意右下部只有一个小撇。3.学生练写生字。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导入:兴奋、焦急、落寞,这些情绪在“我”的那个星期天里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点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倒叙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作者多大?(一个星期天;还是很小的孩子)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已经成年)所以这篇文章是作者的回忆。从文章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呢?2.学生速读课文,找到提示回忆的词句,并回答。(“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我现在还能感觉到”)3.引导:所以先发生的事情被作者写在了后面,后发生的事情被作者写在了前面,这种记叙的顺序就是倒叙。4.引导倒叙的好处:读完文章的第1自然段,大家知不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想不想知道?为什么?5.学生回答,明确倒叙的好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6.“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意义?(从这个时间点可以看出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同时也表现了两重意思:①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②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设计意图]学习记叙文一定要了解记叙的顺序,并且要了解相关记叙顺序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解读文本,更是为写作服务,所以接触某种记叙顺序及作用的时候,一定要讲透彻,让学生弄清楚。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师导入: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画出相关的语句。(一)学习第2自然段1.指生读第2自然段,说说当“我”指导母亲要带“我”出去玩时,“我”是怎样的心情?(1)出示句子: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答应带“我”出去,我一定跟高兴。)(3)对于这次出去玩的机会,“我”是怎样的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预设:“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了“我”满怀期待的心情。(二)学习第3-7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1)在等待母亲的过程中,男孩做了哪些事?(2)他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心情如何?为什么?2.全班交流。(1)预设:①“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兴奋期待。②“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③“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⑤“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失望与委屈。3.课文中有语言描写吗?传递了怎样的心情?(1)找出文中“我”和妈妈的话。(2)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言反映了当时“我”和妈妈怎样的心理。预设:“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这些俨然就是“我”等待时的心理轨迹图。“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思考:(1)这三个句子分别写的是什么时间?(2)谁在看这些景物?(3)那时候心情如何?(4)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这三个句子分别写的是早晨,上午和傍晚。(2)文中的小男孩在看。(3)早晨的时候他准备和妈妈一起出去,满怀希望,心情愉悦;上午的时候被妈妈推脱,心中失望百无聊赖;下午看到再也不能出去,心中绝望痛苦。(4)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烘托人物心情。[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抓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体会情感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三、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四、总结写法,读写结合。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结合,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3.全班交流。(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4.总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设计意图]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基础。板书设计那个星期天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管理措施
- 工作总结报告个人范文(10篇)
- 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方案
- 年度科教工作计划合集五篇
- 电力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 个人原因辞职申请书模板汇编7篇
- 家访教师的个人心得体会
- 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 《史记》读书笔记
- 英语教师实习总结怎么写
- 2024-2034年中国云南白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单位食堂供餐方案(2篇)
- 语文 职业模块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示例(打商务电话)
- 数据安全事件的溯源与责任追究
- 2022课程方案试题
- 中国文化-古今长安(双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欧亚学院
- 苏教译林版五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七单元Unit7《At weekends》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丝氨酸蛋白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