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大学物理教学设计高校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专业学问目标:

1、驾驭刚体的定义;

2、驾驭刚体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思政育人目标:

1、借助已学习的质点模型,引出刚体概念,培育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从刚体模型深化挖掘爱国元素,融入专业学问讲授中,利用物理之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育人目的。

二、教学策略

1、导入新知,剖析新知

从前面已学习的质点模型谈起,辩证的引出刚体的概念。同一个物体,当形态和大小可以忽视时,可以看作质点模型;当形态和大小不能忽视,且形态和大小都不发生变更时,就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模型—刚体。

刚体定义:在任何状况下形态和大小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板书)

刚体是实际物体(固体)的一种抽象,是一种志向的力学模型。由于物体都是大量质点组成质点系,因此刚体就是各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质点系

通过刚体概念的学习,培育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分析实例,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思索我国作为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哪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作刚体?通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在领先世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095型攻击核潜艇、“复兴号”高铁、东风-41战略导弹、“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器、“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嫦娥月球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这些实物都可以看成刚体模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刚体模型理解。同时利用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宏大成就来增加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感,培育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总结拓展

结合当前困难的国际局势,我国强大的科技保障了我国的和平和旺盛,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气,但同时也使那些图谋世界霸权的国家起先打压我国的科技发展。而我们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2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视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索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状况吗?(老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索并举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干脆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老师对此进行说明: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肯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辨别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激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动身,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惊慌,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视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接着探究的爱好: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试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视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状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探讨: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缘由: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老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变更,由学生的试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变更物体的形态

3、质疑探讨:

(学生试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改变,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探讨,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学问,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风光 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干脆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干脆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学问

说明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变更物体的形态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老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奇妙!关于力还有更奇妙奇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假如发觉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学问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3

学问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想象、类比、推理实力,搜集信息实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探讨的常用方法.

2、培育学生学科学问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识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须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索.

学生在思索后得不出结论的状况下,须要老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缘由”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缘由”;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缘由”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缘由”;用“流淌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淌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凹凸、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简单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试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缘由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纳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试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缘由,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淌.要让水持续流淌,就须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试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淌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供应电压的装置.

留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凹凸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凹凸),在做下面的试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变更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仔细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实力.

(5)探讨“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学问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须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须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供应电压须要电源.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4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探讨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高校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相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试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所探讨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相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实力,抽象思维实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驾驭基本物理试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试验在物理学探讨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相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加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学问,驾驭工程技术以及今后学问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依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育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留意增加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留意学问连接,避开简洁重复。

3。本课程应支配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起先。应留意训练学生运用已驾驭的高等数学学问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实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化理解,娴熟驾驭(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化理解或娴熟驾驭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精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试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娴熟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驾驭(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驾驭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洁的分析,推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试验仪器,能应用处理试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安排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26学时

第九章磁场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10学时

总复习8学时

四、高校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四周的世界

四周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探讨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学问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电容器

1。深化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化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驾驭简洁状况下依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驾驭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驾驭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驾驭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四周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驾驭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称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驾驭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化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娴熟驾驭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高校物理专题讲座

高校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高校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探讨,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校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特别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仔细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分,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力目标

通过光的偏振现象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的试验对比,理解光波是横波的实质.

情感目标

培育良好的物理试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试验来验证理论.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试验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在复习前两节内容干涉、衍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波的偏振现象,然后演示光的偏振现象试验,最好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视察偏振光.引导学生分析横波的偏振特性,区分纵波的无偏振特性,再让学生区分偏振光与自然光.并分析讲解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这一部分学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最终进行总结。

1、光的偏振可以用激光演示仪和偏振器进行演示.方法:使激光束的行进方向正对着学生的视察方向,使激光束通过偏振器.转动偏振器的某一个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过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

2、本试验也可以将偏振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用两个偏振片对着光线来视察光的偏振现象.

教学设计

光的偏振

(一)引入新课

问题: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波有横波和纵波,那么,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呢?让学生思索、揣测.老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试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分.我们已经知道绳波是横波,假如在它的传播方向上放上带有狭缝的木板,只要狭缝的方向跟绳的振动方向相同,绳上的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假如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绳上的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叫偏振.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行能有偏振.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2、演示光的偏振现象:自然光:从一般光源干脆发生的自然光是多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干脆视察时不能发觉光强偏于肯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一般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视察,可以看到它是透亮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生改变.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视察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觉,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对方向有关.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2时,从P2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大,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几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现象跟机械波的偏振现象比较,表明光通过偏振片时产生偏振现象,由此确定光波是横波.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说明上面的试验现象?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其次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视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光的偏振现象并不是罕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干脆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假如用偏振片去视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觉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改变,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3、光的偏振的应用:光的偏振现象在技术中有许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设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设品看不清晰,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晰.假如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楚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退车灯眩光等等.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视察光的偏振现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开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老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问水平和接受实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索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索、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学问、巩固学问、学习方法、片杨实力.

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索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试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淌?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淌?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淌;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肯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试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详细,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凹凸的相识,要从详细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凹凸有直观的相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视察其亮度的改变.”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变更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干脆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详细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相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相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当能做到.假如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试验加以说明:

如图2,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淌.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淌的缘由.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淌,应当实行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挂图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探讨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探讨.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肯定有电流

b.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肯定无电压

c.电路两端必需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肯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4.5v=______mv.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洁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依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洁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洁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熬炼学生的思维实力,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洁电路设计的思路和详细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试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和沟通生活中采纳简洁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试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浩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日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试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洁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须要哪些电路元件;

其次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三步是推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

第五步是比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相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试验前,应先强调试验中须要留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试验中应刚好发觉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试验的同学去帮助试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试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平安带未系提示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解并描述了平安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平安带未系提示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平安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平安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需运用平安带,平安带未系提示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平安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平安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平安带,指示灯熄灭。请依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学问和学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索题:

车门未关提示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示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8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分.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平均速度计算

自主探究、沟通探讨、自主归纳

学问点一:坐标与坐标的改变量

P15“坐标与坐标的改变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假如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改变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改变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途运动,起先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学问点二:速度

P10其次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全部中国人牢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行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果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建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日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细致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日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假如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学问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肯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快慢程度,称为: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确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始终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假如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学问点三: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又有,是量,速度的叫速率,速率是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常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了解试验室中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质。

(3)驾驭有关硝酸反应的计算

2.实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2)通过有关硝酸的计算,提高计算实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玻尔跟诺贝尔奖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化。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堂课内容]

让学生完成下列各个问题,可以独立完成,若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间进行探讨。

问题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再加热时会产生褪色现象。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会褪色,再加热又会变红色。请分析上述产生这两现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问题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质上有什么特征?

[老师介绍]化学家玻尔奇妙珍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那种剧烈的爱国心和科学才智完备统一。

问题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写出其中各步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转化反应中,找出能用于工业制硝酸一条反应路途。

[学生活动]

学生探讨后,看法渐渐统一到下列两条反应路途上。

反应路途一:N2→NO→NO2→HNO3

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2NO(属于吸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反应路途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探讨]上述两种反应途径,哪种更适合用于工业上制取硝酸

学生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可得出结论。

[老师讲授介绍现代工业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业曾有硝石法、电弧法制硝酸,现代工业上一般都采纳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书]

3.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应原理: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生产步骤和产要设备:

氧化炉: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汲取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用水汲取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馏浓缩:用浓硫酸或硝酸镁作吸水剂进行蒸馏浓缩可得到更浓的硝酸。这种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导]试验室若要制取硝酸,应当选什么作为原料?同学们可以联系试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进行类比。

[板书]

4.硝酸的试验室制法

试验室可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取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留意,一般状况下,该反应不需高温,以使硫酸氢钠跟硝酸钠进一步反应(这一点跟试验室制氯化氢气体有差异)。

[引导]硝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困难,有关硝酸的计算问题也比较困难,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硝酸参与反应的计算问题。

5.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1:某化肥厂用氨制备硝酸铵。已知:由氨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铵。则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

解析:设氨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为xmol,则与硝酸反应的氨为(1-x)mol。依据题意,反应关系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为53.1%。

题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肯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加热,冷却,称重为4g。求参与反应的铝的质量。

[解析]题中所述的反应关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结合溶液中NO3-离子守恒进行整体分析。

由于反应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应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参与反应铝粉的质量为2.7g。

[巩固练习]

1.试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B)强酸性(C)不稳定性(D)挥发性

2.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时,先制成质量分数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质量分数为96%的浓硝酸,一般采纳的方法是()。

(A)加热蒸发浓缩(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过滤

(C)加硝酸镁后再蒸馏浓缩(D)加入浓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积为672mL的烧杯里充溢NO、NO2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缓缓通入280mLO2,反应恰好完全,且水充溢了烧瓶(全部气体体积都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反应为:NO+NO2+O2+H2O=2HNO3

(B)总反应为:4NO+8NO2+5O2+6H2O=12HNO3

(C)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mol·L-1

(D)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4.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金属可能是()。

(A)Cu(B)Ag(C)Al(D)Fe

5.有关物质有如图1-3-4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视察和试验相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加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洁的科学探究安排和试验方案。

3、本节课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加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依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运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试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试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肯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试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起先试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试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运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探讨,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学问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高校物理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改变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学问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