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_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_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_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_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顺流下矣D.当求之于上流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驴不胜怒,蹄之。(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2)D(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解析】【分析】(1)“阅”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经过,经历”;“去”也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离开”。(2)A项,然:第一个解释为“这样”,第二个是形容词后缀,可解释为“……的样子”。B项,为:第一个是介词,解释为“被”;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当作,作为”。C项,以:第一个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之:两个都是代词。故选D。(3)①句中“颠”意思是“颠倒,错乱”;②句中的“不胜”意思是“禁不住”。(4)《河中石兽》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庙里的和尚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揭示了主旨: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黔之驴》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说明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所以两文所讲道理都有共同点,都启示人们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调查,弄清事物的本质。故答案为:⑴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⑵

D;⑶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⑷【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解释划线的词。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②宜燔________③烹燔半焉________④已而索雁________(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答案】(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拿起;应当;煮食;寻找;⑵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⑶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注释)①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②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③谕德: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①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_______②但以实告________③中使嗟叹而去________④使者具如公对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写出了①________。“真宗笑曰”的“笑”写出了②________,一“叹”一“笑”突出了③________。【答案】(1)才;只;离开;回答(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对”:回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乃”“但”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译为: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真宗笑曰”的“笑”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一“叹”一“笑”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一“叹”一“笑”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故答案为:⑴才;只;离开;回答;⑵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⑶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公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要得罪的。”公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着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真宗问公说:“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公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真宗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4.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著我旧时裳(《木兰诗》)B.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C.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D.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爱莲说》)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答案】(1)A(2)D(3)B(4)C【解析】【分析】(1)“濯”读“zhuò”。A项,“著”读“zhuò”;B项,“躇”读“chú”;C项,“棹”读“zhào”;D项,“杓”读“sháo”;故选A。(2)“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之:代词,它;C项,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D项,之:助词,的;故选D。(3)B项,“物理”古义是“事物的原理”,故选B。(4)C项,《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人格,从而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故选C。故答案为:⑴A;⑵D;⑶B;⑷C【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能力。尤其是古汉语中有些古音异读的字要注意。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之”的用法掌握能力。D项中的“之”作做助词用,与例句用法相同。⑶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B项,“物理”古义是“事物的原理”不是“物理学”故翻译错误。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以及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人格,从而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而不是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附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是非木柿(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A.B.C.D.(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答案】(1)是/非木柿(2)D(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4)B(5)C【解析】【分析】(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这(石兽)不是木片。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是/非木柿。(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D。(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B。(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故选C。故答案为:⑴是/非木柿⑵D;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⑷B;⑸

C。【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6.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竟不可得(________)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________)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且噬己也B.至则无可用

至石之半C.渐沉渐深耳

技止此耳D.蔽林间窥之

然则天下之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答案】(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非常;离开(2)D(3)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4)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阅:经过,经历。去:离开。(2)A.都是“认为”。B.都是“到”。C.都是“罢了”。D.代词,指驴/助词,的。(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这。杮:削下的木片。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岂:怎么。去:离开。然:表转折,然而,但是。视:观察。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4)讲学家知道“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却不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知道驴是“庞然大物也”“虎大骇,远遁”,却不知驴是“无异能者”。得出相同的原理: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故答案为:⑴①经过,经历;②终了,最后;③非常;④离开⑵D⑶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⑷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本题要按照题目所给的句式来进行概括,再从“讲学家”和“老虎”身上发现的认识事物的原理总结出来。【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7.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①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②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④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王欢安贫乐道》)[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哂:讥笑。(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③不营产业(________)④其妻患之(________)(2)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答案】(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解析】【分析】(1)“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意思是“博学的人”。“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形”意思是“使身体劳累”。“不营产业”翻译为“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营”意思是“经营”。“其妻患之”翻译为“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患”意思是“对……感到忧虑”。(2)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斯”意思是“这”,“惟”意思是“只”,“德馨”意思是“品德高尚”。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句中“弥”意思是“更加”,“遂”意思是“最终”,“儒”意思是“读书人”。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3)甲文中虽然开头写到“斯是陋室”,但从文中可知:“惟吾德馨”——主人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优雅。据此作答即可。(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和“入”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5)两文中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虽身居“陋窒”,但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却因为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轻松而感到高兴。乙文中“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守志弥固”等句子表现了王欢的特点,虽然家庭贫困,但依然专心治学。据此作答。故答案为:⑴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⑶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⑷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⑸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⑷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结合语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有关的语句、事件进行分析理解。【翻译】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D.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若孤(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惟吾德馨

________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尔辈不能究物理。(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答案】(1)C(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解析】【分析】(1)A.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学问和事业;B.判断动词,是/代词,这;C.都译为“只”;D.如果/像。故选C。(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馨”: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臆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观地判断”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丝竹”:音乐,乐曲。“案牍”:官府公文。“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类比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出自己品德高尚。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5)一问,可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吗,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故答案为:⑴C;⑵①德行美好;②冲刷;③主观地判断;④随时⑶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⑷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⑸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类比方法的赏析。⑸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参考译文】(一)译文:

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无丝竹之乱耳C.何陋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案】(1)出名,有名;大;调弄(2)C(3)B(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5)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鸿:大。词类活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2)ABD三项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3)B项,“以散句为主”错误,以骈句为主。故选B。(4)本题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5)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故答案为:⑴出名,有名;大;调弄;⑵C;⑶

B;⑷“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⑸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⑸,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答案】(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2)B(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什么古今异义词,如“亦笃学如此”:也是如此认真的地学习。“笃”:认真的。再如“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酌:斟酒,这里指倒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选B项。都是“只,只是”之意。A项,尔:语气词,无意义/你。C项,以: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自己/由。(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噬好”:嗜好。(4)①卖油翁的言行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耳”,看似轻松,其实包涵着大智慧。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钻研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青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②要分析好“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等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学习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故答案为:⑴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⑵

B⑶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⑷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