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_第1页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_第2页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_第3页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_第4页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毒和窒息及案例剖析

2017中毒和窒息一、基本概念

中毒是指在生产条件下,有害化学物大量迅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危机生命的中毒事件。窒息是指在缺氧或大量吸入窒息性气体的条件下,人体产生的单纯性缺氧、血液运输氧的功能受影响,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受损而导致的单纯性窒息、细胞外窒息和细胞内窒息。适用范围根据原劳动部、国家统计局1992年10月15日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的规定:

1、适用于有毒物质经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的急性中毒和窒息事故,也包括在废弃的坑道、竖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氧气缺乏,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

2、不适用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病导致的死亡。中毒和窒息事故的特点常见中毒和窒息事故的形式主要有:

1、维修设备时,盲目下釜或入贮罐进行工作,造成中毒和窒息;

2、在工作中排除设备故障时,措施不当,导致中毒和窒息;

3、设备设施有故障或失灵,造成有毒气体泄漏,致使现场人员中毒;

4、清理污池时,冒险入池,以致中毒;

5、检查设备设施时,未戴防毒面具进入危险场所,造成中毒。造成中毒和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设备设施在腐蚀性气体条件下,造成老化陈旧,引发了有毒气体的泄漏。作业环境差,通风设施不到位,导致作业场所有毒气体浓度大大超标或氧含量低于18%。工艺流程设计错误,防护装置失效,造成有毒气体穿入作业罐内。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对所作业的危害因素认识不足,在防护用品未穿戴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危险作业区域进行作业,或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进入危险区域抢救中毒者。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防范措施不落实,致使发生了中毒和窒息事故时束手无策,盲目营救,从而酿成了惨案。一、煤气外泄酿成惨案企业名称:某煤气厂伤亡情况:死亡4人,中毒13人发生时间:1995年2月6日11时事故经过:2月6日11时左右,该厂动力车间水煤气工段在检修10000m3水煤气柜的¢700mm进气管上Dg80水封排污阀时,拟关闭该阀,但阀门关不动,发生了一氧化碳外泄中毒事故。在随后约1小时内,共造成抢修者和闻讯前来营救人员17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13人中毒的重大伤亡事故。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

1、物的不安全状态。⑴从内部结构上看,旋塞与阀体接触面应为光滑的圆锥面,由于有厚度0.16mm的焦油固化物充塞其间,使其旋塞阻力大大增加;⑵从该阀外表情况来看,阀严重锈蚀,缺退塞螺钉和盘根压盖螺帽,以及焦油在阀内的积聚,致使该阀卡阻,难以调整。因而,阀门是事故的起因物,也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2、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营救阶段,该厂缺乏足够的、有效的防护用品、用具;对一氧化碳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盲目冒险组织人员进入阀并就任,这是导致事故伤亡人数扩大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时”。该厂建设项目未通过安全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验收,以致不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从而在设计、质量、选型、使用规格和有关防护设施上,都存在了隐患,未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2、现场安全管理混乱,缺乏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对设备未认真进行定期检查,水煤气柜进气管水封排污阀长期失修,带“病”运转,无人负责日常维修保养和检查;操作工交接班流于形式、无记录,致使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早发现和不能及时处理整改;厂、车间领导缺乏必要细致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在执行危险作业制度上,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处于混乱,是造成本起事故的管理原因。

3、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危险作业检修人员不办手续,不落实监护措施,抢救者不佩戴防护器具即进入阀井抢救,反映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不够,职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对危险作业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未能建立应急预案,致使在事故发生后,不知如何就任,如何自防,是造成本起事故的失控原因。血的教训1、煤气厂管道多、阀门多、压力容器多,易燃、易爆、易发生火灾和中毒,是危险性大的工厂。因此搞好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必须健全,安全措施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到位,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真正做到层层把关,扎根班组,落实到人。2、凡是进入危险场所作业,必须正确穿戴防护用品、用具,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危险作业申请表》,杜绝“三违”,确保安全。3、切实抓好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工作。对职工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防护用具。发生中毒事故,应实施正确的、安全的营救方法,宜制定预防预测和反事故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方案。4、进一步搞好设备的定期检修和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严禁设备带“病”和超负荷运行。5、安全欠债多,隐患危险大,遇到触发条件,事故接连不断,这时规律,也是教训。所有安全生产必须舍得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所谓产出就是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健康,避免伤亡事故,安全文明生产。6、该厂由于曾在全国同行煤气厂中技术经济指标领先,安全上没有出过大事,领导思想上有些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使之上就是有些骄傲自满,而“二·六”事故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所以还是要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思考:▲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多少mg/m3?▲一氧化碳的防护要点是什么?▲一氧化碳中毒现场急救应注意哪些事项?二、操作不当引发中毒企业名称:某化工厂伤亡情况:死亡2人,受伤5人发生时间:2001年2月24日20时30分事故经过:2月24日20时左右,该厂甲酯车间3名操作工在氰乙酸甲酯工段投料岗位当班。工作到20时30分时,1名操作工发现高位槽贮存液体已满,浴室采用1-氯乙酸甲酯进料口抽真空将高位槽内物质重新抽至反应釜内,在此过程中不慎发生原料(氰化钠、甲醇、1-氯乙酸甲酯等)泄漏、喷出,3人当即中毒昏倒。此时在车间外4名职工发现情况后,立即冲进车间营救,由于4人都未佩戴防毒面具,亦相继中毒昏倒。后经工厂和医院全力抢救,5人脱险,而2人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氰化氢中毒)。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

1、物的不安全状态。当温度过高超过64.5℃(甲醇的沸点)时,甲醇大量挥发,使副反应中产生的1-氯乙酸遇氰化钠产生氰化氢,氰化氢随爆沸的液体通过冷凝器,一部分进入高位槽。因此高位槽(吸收装置为塑料桶)内变为剧毒混合液体;工艺管线材质为塑料软管。上述的分析可以说明,物的危险状态是本起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其塑料软管脱落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人的不安全行为。经询问和核实,⑴事故发生前,职工发现高位槽贮存液体已满的情况下,未能按作业要求对反应釜内的温度、压力和所使用的塑料软管进行分析及检查,就贸然采用1-氯乙酸甲酯进料口抽真空将高位槽内物质重新抽至反应釜内,结果使与反应釜详解的软管在压力的作用下造成脱落,引起泄漏事故;⑵事故营救中,职工安全意识、防范能力较差,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盲目冒险进入事故现场进行营救,致使事故扩大,造成了多人中毒伤亡事故。因而,人的违章和冒险行为是造成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二、间接原因

1、冷凝回流过程的设施未经有资质单位设计和安装设备,从而造成工艺流程布局不合理,作业过程的气密性条件较差,工艺管道材质不符合输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中规定的毒害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的管道。这是酿成本起事故的违规原因。

2、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作业程序处置的方法、事故应急与救援的措施和防护用品配备上,缺乏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使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碰到故障时,冒险蛮干,遇到应急情况时束手无策,致使处置不力变成了灾难。这是本起事故的技术管理原因。血的教训教训之一,化工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满足安全生产条件。⑴要认真做好预评价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产品的理化特性和预防措施;⑵合理布置工艺流程,对重点和危险部位要符合设计规范标准,选择安全可靠的设备、设施并成环闭;⑶要制定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应急救援处置预案;⑷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熟知本岗位上的应知应会。教训之二,化工管道设计必须要符合技术规范。事实证明,本起事故发生的危险源(点)就是工艺管线材质(塑料软管)不符合《化工管道设计规范》(HG-T20695-1987)的规定,从而引发了外泄中毒事故。这就警示看企业,在设计选用管道材料时,务必要考虑解除毒物危害的程度及温度和压力,并按分级的规定合理敷设工艺管线。切忌采用非金属材料或塑料软管代用。教训之三,事故应急救援时,决不能采用“抱薪救火”的方法去救灾。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本起事故就是一个例证,由于职工没有佩戴防毒面具,冒险进入现场救援,致使灾害扩大。这就提示了人们,在任何地方,一旦发生中毒事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应急程序救援:⑴判明情况,立即报告或打求救电话;⑵分析事态、研究方案、组织到位、各负其责;⑶正确穿戴防护用具,并做到统一指挥、准确无误、处置有力;⑷争分夺秒、掌握方法、就地抢救;⑸观察伤势、掌握情况、急送医院。思考:▲化工管道设计应符合哪些技术规定?▲化工产品的生产必须满足哪些安全生产条件?▲你所在的岗位上主要接触哪些危险品,你对它的危害性是否了解?三、盲目下釜造成中毒企业名称:某合成材料厂伤亡情况:死亡2人发生时间:2001年7月10日8时30分事故经过:7月10日8时左右,由该厂3名维修工和1名外来修釜技工,到某车间对溶解釜进行修补。当时先由1名维修工进入溶解釜内进行搪瓷修补前的准备工作(该溶剂人釜为2.78m深),在场的其他3人用绳系住该维修工将其放入釜内。在放至约2m左右时,只听到釜内的维修工喊叫“不行了,快拉我上去”,上面的3人立即将其往上拉,但只拉到一半,此人就掉到釜底。上面3人立即将其往上拉,但只拉到一半,此人就掉到釜底。上面3人慌忙喊“救命”,车间负责人听到喊叫声急忙跑过来,仍用同样方法(未戴防毒面具)下釜就任,刚下到釜颈时就叫喊“不行”,随即被拉了上来。车间负责人上来后立即叫人打开反应釜的底阀,并叫2位职工搬来2只氧气瓶,同时和另一职工去寻找防毒面具。这时在场的1名职工一边喊着釜内人员的名字,一边自己系着绳子,戴了防毒口罩再次下釜就任,但下到1m左右时,大声叫喊“不行”,上面的人员立即将其拉上来,已处于昏迷状态。后经采取有效措施,将吊入釜底的人员救出。2人即被送医院抢救,因中毒太深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

1、物的不安全状态。经对现场勘查,检修设备时,实现没有把釜与釜之间的管线隔绝(应加网板或拆除一段管道),同时没有清洗置换和测试分析。因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人的不安全行为。经调查,现场作业者未能按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规定进行作业,不缝合进入有腐蚀性、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的设备作业时,必须穿戴核实的防护用品、防毒面具的规定,也未制定有关应急预案,而是凭所谓的“工作经验”冒险作业,以致造成了事故的发生。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二、间接原因

1、技术原因。该车间的改造,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硫化氢废气回收环节的工艺部合理,危险场所的防护设备及检测设施、防护用具的维护和配备方面都存在缺陷。

2、教育原因。教育工作不到位,新职工进厂后,车间班组不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导致职工在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的识别及其安全运行、安全预防等有关急救知识、方法无知,轻视,不理解,使安全教育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

3、管理原因。企业领导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审批手续,知识凭感觉,违规开出人情证,从而酿成了事故的发生。血的教训1、警示了人们,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按章办事,严格执行,决不放松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完成。反之,违反规定办事,我行我素,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2、提示了人们,“安全第一”,不要只挂在嘴上,关键要落实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要形成一个人人知责、人人守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安全知识,增强识别、判断和防范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确保安全生产。3、告诫了人们,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提高本质安全度,控制设备、设施上的不安全隐患。要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办理审查手续,做好预审和预评价工作,让不安全隐患消灭在项目投产之前,减少“胎里毛病”,为保障职工生命安全提供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思考:▲下釜作业应办理哪些手续,注意哪些安全要点?▲硫化氢中毒的现场急救要点是什么?▲接触硫化氢作业者应配备哪些防护用品?四、下罐作业发生中毒企业名称:某制品厂伤亡情况:死亡2人,受伤1人发生时间:2002年12月17日8时20分事故经过:12月17日8时左右,该厂2名工人在油罐外负责抽废油,抽了几分钟后发现有阻塞,其中1名工人就进罐查看,并用钯头边钯边抽油,钯了6~7分钟,就感到气闷吃不消出来,换了另1名工人继续下去钯,又过了6~7分钟,在罐内的工人逐渐支撑不住,上面的工人发觉后,一边呼救,一边就下罐去救人,由于罐内有毒气体浓度较高,2人均倒在罐内。这时1名女工赶到现场,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也进入罐内救人,结果非但没有救出伤者,反而也昏倒在罐内。后经其他人员的全力营救,并急送医院抢救,终因在罐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2死1伤的中毒窒息事故。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

1、物的不安全状态。⑴经对罐内有毒气体的检测,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分别超标39.75、5.02、0.06、7.02倍;⑵油罐呈密闭状,四周孔口未打开,致使罐内氧气含量低于18%,因而为事故的形成提供了危险条件。

2、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在有毒气体含量超标和氧含量低于标准的情况下,未佩戴防毒面具,冒险进入油罐内作业。尤其是在发现有毒和窒息的危险状态下,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贸然进罐就任,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这是造成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二、间接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放松了企业安全管理,未能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制和防范措施,致使作业现场无章可循,发生事故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本起事故的失控原因。

2、安排工作不到位。企业管理者,安排任务时,明知油罐内有危险因素,但没有做安全交底,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就让工人进行作业,结果发生了严重的中毒和窒息事故。这是本起事故的管理失职原因。3、教育培训不到位。企业领导放松了日常性的安全教育,致使工人在危险场所作业时,缺乏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碰到问题不知怎样应急处理,只是盲目冒险救人,结果非但没能救起他人,反而使自己也深受其害。这就是由于缺乏防护、应急救援知识所造成的结果,属教育不到位的原因。血的教训1、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重视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款规定: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承担首要责任,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全面负责。这就提示了经营企业主,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必须按法办事,规范运作,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障安全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制,加强安全与健康。反之,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职责,忽视安全生产工作,造成各类伤亡事故,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在危险场所作业,必须按章行事。本起事故的发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能认识废油贮罐内的危险性,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和应急方案,加强现场剑湖,本起事故就可能得到避免。因此,告示了企业管理者和作业人员,在对有毒有害的气体罐进行作业前,⑴必须对设备进行清洗和置换,氧含量必须达到18%以上,有毒气体浓度必须符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规定》;⑵应采取防护措施,保持设备内空气流通。具体方法为:①打开所有的孔或门,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进行机械通风;②在缺氧、有毒的环境下操作,一定要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防止中毒;③落实专人监护,监护人必须有科学监护措施;④如果在操作中发生险情,特别是要进入设备内抢救或排除故障时,救护人员应采取自身防护措施后方能进入,切忌冒险蛮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搞好安全培训教育,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本起事故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但追根寻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日常的安全教育密切相关。据了解,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更没有组织进行任何形式的安全培训,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范意识缺乏,对于在危险作业操作过程中,不知怎样识别危险源(点),如何正确进行规范操作,如何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在出现险情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和救护他人等等,由于缺乏这些基本知识,从而发生中毒和窒息伤亡事故。血的教训有一次警示人们,抓安全教育,必须要联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员工都能很好地了解作业场所的危险源(点),熟知本岗位的规范标准,掌握操作技能和正确地排除故障以及营救他人的方法。总之,抓好前期的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思考:▲进罐作业应具备哪些安全条件?▲在储(贮)罐内作业主要有哪些危害?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认识。▲在职工培训教育方面企业负有哪些责任?请结合法律法规谈谈你的看法。五、冒险蛮干多人中毒企业名称:某染整厂伤亡情况:死亡4人,受伤3人发生时间:1998年12月6日16时20分事故经过:12月6日9时左右,由外来承包负责人临时组织4名民工对该厂的污水处理站污水池进行清淤准备工作。当时12时30分左右,作业人员开始用高压水枪冲翻,并用水泵将污水池污水抽出。大约抽了30分钟,承包负责人在检查排污是否通畅时,发现污水在流至厂围墙外一废窨井处有堵塞现象,便叫1名民工下窨井内查看,刚下井后就发生轻度晕倒(很快苏醒),负责人并未引起警惕,继续工作。工作至16时20分左右,与你即将抽净,负责人又派1名民工下池用高压水枪进行最后冲洗,该民工下池2~3分钟后就中毒而昏倒在池内,另2名民工相继下去就任,也倒在池内。此时,现场负责人感到事态严重,便叫妻子去叫人救援,自己也下池就任,同样中毒昏倒在池内。这时在厂值班的3名保安人员闻讯赶到,先后下池就任,全部中毒昏倒。后经有关人员采取了措施,将7人从池内救出,急送医院。虽经全力抢救,但还是造成了4人死亡,3人受伤的重大伤亡事故。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

1、物的不安全状态。经调查,该池由于长期没有清淤,存积了多种混杂物质,从而产生了大量硫化氢,再加上池四周密闭,通风不良,这些都是造成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