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春江花月夜》教案课前板书:春江花月夜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明月是人类永恒的母题。如果让我们想一个中国诗坛上最典型的意象,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明月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所象征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它代表思念,引发乡愁,比如家喻户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代表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宁静、平和,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会引发人们对宇宙本体、人类本源的思考,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唐代的诗坛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它涵盖了有关明月的诸多情思。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静静地躺在红尘中最深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它被人们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诗意的旅行。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我们在预习时把诗分成了四个部分,打出图片,我们给第一幅图起个标题叫:春江夜景第二幅图叫人生感悟,第三幅图叫思妇念远,第四幅图叫游子乡思。四、课文赏析齐读全诗,初步理解诗意。总结过去学过的赏析方法提示重点:意象景物特点情感炼字艺术手法赏析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问:描写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江潮明月示例:你看:江潮浩瀚,仿佛和海连在一起,一轮明月随潮生起。春江万里,浩淼无边,而月光与春江同在,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壮丽澄澈的图景“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看这个“生”字,这轮明月是刚刚升起的,是新的,是充满活泼泼的生命力的。读赏析示例朗读,既然这几句是描绘了一幅壮丽澄澈的图景,要读出气势。个别读,齐读。(二)以下同学们就模仿开篇四句的赏析,来赏析春江夜景、思妇念远、游子乡思几幅图,注意把人生感悟部分空出来,因为它不是从景和情的角度去写的。分组讨论,八人一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赏析要点: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写月了吗?没有。没有写吗?到底写没写?霜飞不觉,白沙不见,是因为有月光的照射,虽然没有直接写月,但我们能感觉到月光的存在,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2、江流——孤月轮这六句,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月下花林像洒满雪珠一样洁白晶莹,月色如霜,江天一色,纤尘不染。情感基调:阴柔之美,朦胧之美,梦幻之美,空灵之美诵读:个别读,齐读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有什么含义?暗喻游子离别之苦: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白云在天上飘是没有根的,游子也是漂泊在外,行踪不定。扁舟是游子乘坐的,明月楼是思妇的居住地,此一句写出了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李清照的一句词也表达了这种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用白云漂浮,引起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这是什么手法?——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朗读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卷不走,拂不掉的月光,恰似斩不断的离愁5、鸿雁、鱼、捣衣砧几个意象的赏析鸿雁传书,李清照词中写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鱼也能传书。人们把这种信放在一个双鱼形的木匣中,请人带捎,到了唐代就有了用厚纸做成的信封,形若鲤鱼,鱼传书就是这样来的。古人早有鱼雁传书的佳话。分析捣衣砧这个意象,为什么月光偏要照在捣衣砧上。因为这个意象与思妇念远、游子思归有关。捣衣服,洗衣服,做衣服,寒衣做好送情郎。捣衣的声音,是一支深情缱绻的思乡曲。很多游子思妇主题的诗都用到这个意象,如: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诗:“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朗读思妇念远部分。情感基调:幽怨、痴情美丽的离愁生读,生评价。朗读不超过两次。6、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意象:落花、残春、残月月已斜,花已落,春已去,而人未归。春去常令人想到青春的消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可是锦瑟华年不能与心上人共度,更添忧愁。7、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潇湘喻指相隔遥远,相隔天涯,天各一方,无限路也无限的加深了游子的离愁。朗读,情感基调,一次五、板书:以上我们对诗歌的景与情部分做了赏析,春江花月之(景)思妇游子之(情)导入哲理分析当月上中天,诗人深情凝望的时候,不仅情思缱绻,也思绪万千,对宇宙人生做了哲理性的探究。出示幻灯片。他想到了宇宙的本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同时又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实这个哲学命题很多人都在思考。苏轼也曾经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的几句诗也是在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这几句你如何理解?的观点与这些人一样吗?不一样,张诗深沉又饱含对人生的希望,饱含欣慰,不是人生苦短的灰色的调子。虽然个体的生命消亡了,但是作为人类这个整体则是生生不息,与明月同在。朗读: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间。这样看来,又是多么令人欣慰。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这正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想。出示史铁生文章,分析:老人、孩子、我。生命与自然一样,都是新旧交替,生生不息。一个个体的生命,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段轨迹,一个歌舞的片段,至于这个个体,他的生命的长短以及他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齐读,“无穷已”应重读。总结看板书,诗人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卷,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美丽相思,并由望月生发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板书:宇宙人生(理),做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板书“完美融合”。板书:春江花月(景)完美融合宇宙人生(理)思妇游子(情)八、作业:1、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前十句的诗情画意;2、总结古典诗歌中“月”“白云”“捣衣砧”“鸿雁”“鱼龙”“落花”“流水”的特定含义;背诵《春江花月夜》。结语:能够诗意栖居的人生是充盈的,幸福的。感谢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希望这一轮皎洁的月亮能够照彻你的一生,把这春江的花树栽种在你的心灵,让它芬芳你的灵魂!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一学生有了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联想和想象不够,使得鉴赏活动流于形式。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尽力为学生营造诗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学生难以体会诗篇用字用词的妙处。这是炼字的问题,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教师及时点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字词运用得精彩之处。审美是诗歌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有一种说法,他说,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和知识。我高度认同这一点。我认为,美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尤其是诗歌教学。语文课应该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这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阅读,特别是诗歌作品。语文课还要能够说服人,让人信服,这主要是指实用文体阅读,比如科学说明文、评论文章等。但不管什么文体,都要体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认识,就是审美,就是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生命的思考。所以,语文课应该是美的,诗歌教学更应该是美的。这里的美,不单单是指课要上得多么热闹,多么富有激情,更主要是指课要上得有思想深度、有情感熏陶、有文化韵味。我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孤篇横绝全唐”的诗篇,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自然有其道理。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个“美”字上,就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出春江花月夜的美,读出哲思的美,读出游子思乡、思妇怀人的美,一整节课,始终让学生徜徉在一种美的氛围中,徜徉在一种诗人构筑的美丽意境中。所以课堂伊始,为了营造这种美的意境,我给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氛围中。整个课堂主要围绕赏析诗歌,贯穿美读展开。由于高一学生对诗歌接触不是很多,所以在赏析诗歌的时候难免会抓不住重点,只是觉得诗歌很美,但是说不出到底是美在哪里。所以开始赏析前我带领学生首先复习了一下诗歌赏析的方法,包括意象意境的赏析,包括精美字词的赏析,对于手法的赏析,让学生对诗歌赏析角度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我又带着学生对诗歌前四句进行了示范赏析,之后学生自主赏析。在分享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抓住关键点,比如修辞手法及其效果,比如一些典型意象,但是很多学生赏析的时候只是泛泛地翻译诗句,而抓不住诗歌的关键要素。这样就为我以后的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带领学生有效地赏析诗歌是重中之重。总而言之,这堂课我设置的基调是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所以整堂课一直处于比较和缓比较安宁的状态。但是学生对于诗歌还是有点陌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稍微有所欠缺,导致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不是很理想。这也是我以后的语文课堂需要改观的地方。《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等,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培养学生在鉴赏时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情感。必修二第二单元,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等,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注意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必修三唐诗单元,我们学习了《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等,培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必修四宋词单元: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培养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在欣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的时候,反复吟诵,把握意象,进入意境,体会感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进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人抒发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阅读课内文字,完成1~2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阅读以下诗段,完成3~4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5~6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5.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教学反思《春江花月夜》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歌。不管从情感角度,还是艺术角度,它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在选择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是基于我刚刚结束的课题组的公开课《思念之中国意象》,其中我讲到了诸多关于思念的意象,比如明月、鸿雁、鱼龙、捣衣砧,这些在《春江花月夜》恰好出现,所以学生对于意象的赏析应该是轻车熟路。另一个是我们的课程进度是必修三的诗歌单元,学生对于诗歌比较陌生,有距离感,至于赏析诗歌更是难上加难,《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以我想借这首诗歌让大家真正学生去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品味精致的语言,感悟美好的情感,让同学们喜欢朗读诗歌,咀嚼诗歌,做一个有诗意爱生活的人。《春江花月夜》很美,美在画面,美在情感,美在哲理。所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整个课堂的基调设置为“美”,让整个课堂在美中流淌,犹如中国诗词大会那般,让同学们在诗歌中静静地受到美的熏陶与滋养。所以课堂开始之前,我播放《春江花月夜》,优美的乐曲把同学们带进如梦如幻、诗情画意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美好的夜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同学们对于学习诗歌的兴趣。备课的过程中,我本来引入“飞花令”的文字游戏,让大家总结关于“月”的诗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诗词积累。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并不是很理想。要么同学们太紧张,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不到一两分钟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效果;要么提前有准备,过于活跃,导致持续时间过长,影响课程进度,到最后变得枯燥平淡,更是与初衷大相径庭。所以在正式讲课中,我忍痛割爱,将这一环节改成了老师启发式的导入:自古以来,明月是人类永恒的母题。如果让我们想一个中国诗坛上最典型的意象,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明月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所象征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它代表思念,引发乡愁,比如家喻户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代表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宁静、平和,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会引发人们对宇宙本体、人类本源的思考,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唐代的诗坛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它涵盖了有关明月的诸多情思。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静静地躺在红尘中最深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它被人们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诗意的旅行。自认为导入还是目标性比较强,让同学们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涵义是较为丰富的,的《春江花月夜》内涵也是不单一的,从而引起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探究兴趣。学习目标我确定为两个,一个是学会赏析诗歌,体会景、情、理的融合,第二个是美读诗歌。所以这节课主要就是围绕赏析和美读这两个主要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有效地赏析诗歌,我先带着学生复习了一下诗歌赏析的三种方法:意象意境、炼字、手法,并且结合诗歌前四句做了一个示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分析意象“明月”和“潮水”,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来了,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描述画面,但是在概括画面特点的时候,学生有点愣神,所以我只好提示这种美是小桥流水的美吗,学生回答不是。我说作者写到了江潮浩瀚,江海连在一起,并且浩渺万里,这时候有学生小声说“壮观”,我说美吗,然后很容易得出了“壮美”,我说“雄浑开阔”是不是也可以,学生才有所领悟,紧接着我又提示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并且照彻春江,画面还有什么特点,这时候我看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所以只有我自己说出“澄澈”,很多学生点头附和表示同意。之后赏析“生”的时候,我用“东方红,太阳升”的“升”做比较,学生回答还是不错的。通过前四句的分析,我是比较担心的,学生对于意象还是比较理解,但是对于意境特点还是欠缺太多,没有代入画面,或者说词汇量欠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从教师自身来说,引导的还是不够细致,启发的耐心、方式方法不到位,这些都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了八组,让同学们针对“春江夜景”“人生感悟”“思妇念远”“游子思乡”这四幅图进行自由赏析。由于局限于幻灯片播放的不便,担心顺序容易打乱,所以在课前分组的时候,每个组明确了赏析的部分,比如一二组赏析第一幅图。这样就局限了同学们的思考,导致在赏析的时候课堂些许的冷场。但是大部分同学在赏析的时候还是表现俱佳。比如第一部分王鑫同学,选择意象画面角度赏析,语言组织也比较给力,我也是适时的提出表扬。但是在朗读第一部分的时候,老师点拨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同学们朗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赏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尚志杰同学提到了游子和思妇两两相思,在我的引导下,又分别赏析了“白云”和“青枫浦”这两个意象,鉴于这四句话之前我曾经讲过,所以学生在赏析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第三部分的赏析,万欣同学选择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并且提到了晏殊《清平乐》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让我有意外之喜,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之后又针对“鸿雁”鱼龙”“捣衣砧”三个意象的分析,联想到以往学过含有这三个意象的古诗句,学生胸有成竹,回答也是尽善尽美,这也是得益于《思念》课堂的铺垫。所以在朗读第三节的时候需要惆怅、深情、幽怨,我让朗读比较好的亓鲁嘉同学来读,效果还是不错,所以我也没有再加以指导,也没有让其他同学尝试朗读。讲解第四部分的时候,学生思维有些打开,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吕学宇同学朗读也是比较到位的。我把人生哲理部分放在了最后,因为相对于其他三部分来说,这一节还是有些难度。但是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分享观点,理解还是挺出乎我的想象。张锦津同学针对“人生短暂”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赵颖同学又进行了补充,她认为的观点相对来说是欣慰的、积极的。这让我课前对这部分的担忧不安释放了很多,学生的思想深度还是可以的。讲解这部分,我用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和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进行了比较,学生都能认识到古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能看出和张观点的不同,万欣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确实不一样,但是在用词上还是欠缺,我迫不及待地补充张的观点更明朗更积极点,没有耐心地等待学生把关键词说出来,这也是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引导足够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