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暨答题模式归类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暨答题模式归类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暨答题模式归类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暨答题模式归类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暨答题模式归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

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一一还要做到“四看一品”,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春夜喜雨》一一表达欢愉

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一一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一一表达

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2.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

把握。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

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

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

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

字。

5.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

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

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

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

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

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

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

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

萧条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

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

分)

游月陂宋•程颍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

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

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

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

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

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

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眉,碧草

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

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

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

“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

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

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

情,心境)。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

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

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

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

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

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

弟。

问: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

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

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

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

“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1、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

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

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

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

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

“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

“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

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

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

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

怆之情(步骤三)。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

果。

【参考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

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

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

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

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

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示例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演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醒。

[注]①频:一种水草。②醒:Chd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d):戏耍,玩弄。

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

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

“口主”

通。

小结:语言分析法一一

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

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

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

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1.提问方式:探究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

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

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

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2.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

结合评论答题

3.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

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

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

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

一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

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

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

“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

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

说人情”。

L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

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

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

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

3.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

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

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

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

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

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

“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步骤二)

示例:

点绛唇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问:①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

分)

②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参考答案】①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

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

②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

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

情。(2分)

202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模拟试题评价探究

一、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分析

(一)真题重现

(2021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渝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

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

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

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

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

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

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命题分析

1.从文本内容看,《寄江州白司马》写出作者杨巨源对被贬

江州的友人白居易十分关切,委婉劝告友人不要因被贬谪而消

沉,应该豁达乐观,鼓励他要坚信今后一定会青云直上。所选文

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有机关联,构建了真实、具

体的学科认知情境,这个情境中蕴含的关爱友人、鼓励友人的思

想感情有利于激发考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联系相关的文学作

品、社会生活情境解答试题。总之,《寄江州白司马》体现了

《课程标准》中“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要

求。

2.从题目任务来看,《寄江州白司马》以文本为情境的载

体,考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内

容。客观题注重综合考查,既有对创作背景、诗句内容的理解,

也有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观题注重对诗歌整体的理

解与赏析,设问时常限定诗句范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

具体分析。

3.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来看,

《寄江州白司马》蕴含的重视友情、鼓励友人上进的思想感情,

紧扣”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二级指

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命题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

及合理的区分度,体现了“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寄江州白

司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的有机关联彰显了“引

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三)答题分析

下面就《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四层”(核心价值、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

应用性、创新性)对该题的选项进行具体分析。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

行》比较接近。

此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联系教材中

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从“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可知,《琵琶行》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寄江

州白司马》标题中的“江州司马”与之对应。此外,诗歌颔联中

“溢浦曾闻似衣带”与《琵琶行》中“住近溢江地低湿”中描述

的地点一致,皆为溢江,据此可推测本诗的写作时间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比较接近,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

识主要为对经典背诵篇目写作背景和文本内容的准确识记;关键

能力主要为能够做到将课内知识运用于课外的迁移能力;学科素

养主要体现为对“江州司马”“溢浦”“溢江地低湿”等语言的

建构与运用以及联想思维等。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

若比邻”之意。

此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迷惑

性。因为第三句中“似衣带”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衣带水”的典

故,而且作者与友人江州司马的确是有天涯之隔,如果不细读诗

歌,容易产生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感。那么,“似衣带”该

如何理解?此处是否运用了“一衣带水”的典故呢?这里关键是

要理解什么是“似衣带”,一定要结合诗句来解读。根据律诗第

二联对仗的特点,“溢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中“溢

浦”与“庐峰”一样是地名,从偏旁R”来推断,“渝浦”应

该是“河流”或“湖泊”;“曾闻”也可以与“见说”结合起

来,理解为“曾经听说”;“似衣带”也可以与“胜香炉”结合

起来,理解为“像衣带一样”。于是不难理解诗人将“溢浦”比

作“衣带”了,这是对朋友所处之地景物的描绘,以表现对美景

的赞美,并以此宽慰朋友。所以该句中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

典故来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选项分析错误。从

“四层”来看,必备知识主要有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上下句对

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短语结构一致和用典手法相关知识;关

键能力主要有运用对仗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形声字的形旁

表意特点、句子成分分析法等推断关键词的词性、词义的能力;

学科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

造。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

望京城的宫阙。

此项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颈联描绘了白居易如

今的处境:岁末题诗想送给友人以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

雁;孤身在江州,隔着重重山水遥望长安宫阙。作者以“病鹤”

代指白居易,描写其对长安城的怀念,既突出了友人当下的艰难

处境,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选项分析正确。从“四

层”来看,必备知识是对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

孤”中相关词语如“岁晏”“离鸿断”“望阙”的理解;关键能

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境来解读颈联的内容,从而

理解到“病鹤”这个意象代指的就是白居易,“望阙”就是遥望

京城的宫阙;核心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

美鉴赏与创造。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

途依然很远大。

此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

者在尾联借助“青云”“前途”等词语,劝诫友人虽然眼下因为

贬谪而处境艰难,但不要受眼前境遇的拘束而沉溺于求佛问道,

心中仍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最终定会仕途通达,作者以此再

次安慰和勉励友人。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

是对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中“拘牵”“青

云”等词语的理解;关键能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

境解读尾联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对友人的规劝与勉励;核心素

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

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

干中“第二句”指出考查范围,“怎样理解”指出考查内容,

“委婉劝告”暗示答题的两个要点一一劝告什么?如何体现委

婉?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整首

诗分析该句所表现的委婉劝告之意及其作用。本诗写作目的是劝

慰仕途失意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及劝慰之情。尾

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不要沉迷于佛道

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

旨;首联写“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

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可见“惠远东林住得无”

设问中饱含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深切关爱。表面问的是白居易到江

州之后是否住过高僧慧远的东林寺,实际传达的思想是不希望朋

友去那里,因为去过的话便意味着白居易有可能厌倦仕途、向往

归隐。东林寺的雨花社是佛教讲经集会之地,所以结合尾联可知

第二句暗含作者对友人的规劝和鼓励,希望白居易即使身处困厄

也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厄就放弃

初心,忘却了曾经的远大抱负。

从“四翼”来看,这两道试题涉及的内容如下:

基础性: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文言相关字词,《琵琶行》课文

相关内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进取精神,诗歌文体基础知识,

对仗、用典手法等。

综合性:对诗歌意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观

点等考点的综合考查。

应用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科方法来解决问题。

创新性:16题“委婉劝告”因文设题,融语句赏析、内容理

解、情感把握于一体,设问巧妙、指向明确、不落窠臼。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拟题评价分析

根据以上对2021年新高考I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分析,试

着对下面的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进行评价分析。

(一)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冬夜即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