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_第1页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_第2页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_第3页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_第4页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zhēnjiǔ)基础理论之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

第一页,共六十三页。编辑课件

一、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shíèrjīnɡmài)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第二页,共六十三页。2编辑课件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tèdiǎn)

1、走向和分布无规律;2、与五脏六腑无属络关系;3、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4、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biǎolǐ)配合关系。第三页,共六十三页。3编辑课件

三、奇经八脉的共同(gòngtóng)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tiáojié)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第四页,共六十三页。4编辑课件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基本功能概述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xiàzhī)内侧及脊柱前;带脉环行腰腹部;

第五页,共六十三页。5编辑课件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基本功能概述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chōnɡmài)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带脉环行腰腹部;

第六页,共六十三页。6编辑课件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tóumù);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第七页,共六十三页。7编辑课件

督脉(dūmài)—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tóudǐng)、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第八页,共六十三页。8编辑课件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zhōngyāng),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zhōngyāng)。

第九页,共六十三页。9编辑课件

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1)调节阳经气血(qìxuè),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第十页,共六十三页。10编辑课件

任脉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腹部正中(zhèngzhōng)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第十一页,共六十三页。11编辑课件

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意。(1)调节(tiáojié)阴经气血,称“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第十二页,共六十三页。12编辑课件冲脉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shàngxíng),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第十三页,共六十三页。13编辑课件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jìnrù)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第十四页,共六十三页。14编辑课件2.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含义。

(1)调节(tiáojié)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第十五页,共六十三页。15编辑课件带脉

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纵向下行到带脉穴,环身一周,绕行于腰腹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的少腹。基本功能:“带”,有束带之意。(1)约束(yuēshù)纵行的诸经(2)主司妇女带下第十六页,共六十三页。16编辑课件带脉(dàimài)循行图第十七页,共六十三页。17编辑课件

阴跷脉和阳跷脉循行部位:(从略)基本功能:“跷”,有轻健跷捷的含义。(1)主司下肢(xiàzhī)运动(2)司眼睑的开合第十八页,共六十三页。18编辑课件

阴维脉和阳维脉循行部位:(从略)基本功能:“维”,有维系(wéixì)、维络之意。(1)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阴经(2)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阳经第十九页,共六十三页。19编辑课件

经外奇穴概述(ɡàishù)与常用穴第二十页,共六十三页。编辑课件一、概述(一)发展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奇穴的描述。如《灵枢●刺节真邪篇》:尽刺诸阳之奇输。《素问●血气形志篇》:“以折草法取背部之俞穴”。《素问●

刺疟篇》:“刺十指间”、“刺头上(tóushànɡ)及两额两眉间”、“刺舌下两脉”,均是别于一般经穴的特殊取穴法,或者为一些有穴无名的刺法,这些均可看成经外奇穴的滥觞。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三页。21编辑课件《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奇穴187个,但这时还未有“奇穴”这一称法。明代《奇效良方》才专列“奇穴”,收集了26穴。以后历代(lìdài)医著中,如《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集成》等,均有奇穴的载录。奇穴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近几十年数量更是猛增,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及其续集记载,奇穴数目已达千余……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三页。22编辑课件(二)定义(dìngyì)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wúcóng)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三页。23编辑课件奇穴之特点(tèdiǎn)

定经定位定名主治作用经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局部作用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奇穴无归经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②局部作用阿是穴无归经无固定位置无专用穴名治局部病变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三页。24编辑课件同学(tóngxué)需要尽量学习四神聪,印堂(yìntáng),鱼腰,太阳,上迎香,安眠,定喘,夹脊,腰眼,肩前,腰痛点,落枕穴,八邪,四缝,十宣,鹤顶,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三页。25编辑课件二、常用(chánɡyònɡ)奇穴(一)头颈部穴1、四神聪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diānkuáng)痫。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按:本穴与督脉、膀胱经密切相关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三页。26编辑课件2、当阳定位:正坐位,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主治(zhǔzhì):偏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三页。27编辑课件3、印堂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衄,鼻渊,目赤肿痛,小儿(xiǎoér)惊风。私人方:打嗝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4、鱼腰定位:眉毛的中心。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眉棱骨痛,眼睑下垂。刺灸:平刺0.3~0.5寸,禁灸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三页。28编辑课件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三页。29编辑课件5、太阳定位(dìngwèi):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面瘫。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第三十页,共六十三页。30编辑课件6、耳尖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主治(zhǔzhì):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刺灸: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按:清全身之热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三页。31编辑课件7、球后定位: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主治:目疾。刺灸:轻压眼球向上(xiàngshàng),沿眶下缘向下斜刺0.5~1寸,可灸。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三页。32编辑课件8、上迎香(鼻通)定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鼻唇沟上端尽处。主治:鼻渊,鼻鼽,鼻窒,头痛,迎风流泪(liúlèi)。刺灸:向内上方或下方平刺0.3~0.5寸。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三页。33编辑课件9、金津、玉液定位: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主治:舌强,舌肿,失语,口疮,喉闭,呕吐,消渴(xiāokě)。刺灸:点刺出血。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三页。34编辑课件10、翳明定位(dìngwèi):翳风穴后1寸。主治:目疾,耳鸣,失眠。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三页。35编辑课件11、牵正定位(dìngwèi):耳垂前0.5~1寸处。主治:1、口眼歪斜;2、口疮,口臭,下牙痛。刺灸: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三页。36编辑课件12、安眠定位: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liánxiàn)之中点处。主治:1、失眠,心悸,烦燥,癫痫;2、头痛,眩晕。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三页。37编辑课件13、颈百劳定位:在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主治(zhǔzhì):颈项强痛,咳嗽,气喘,瘰疬。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三页。38编辑课件14、新设定位:在项部,第三四颈椎之间,旁开1.5寸。主治:颈项(jǐngxiàng)强痛,肩背痛,后头痛。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三页。39编辑课件(二)胸腹部(fùbù)穴1、子宫穴定位:中极穴旁开3寸。主治(zhǔzhì):子宫脱垂,痛经,崩漏,阴挺,月经不调,不孕。刺灸:直刺0.8~1.2;可灸。

子宫(zǐgōng)穴----第四十页,共六十三页。40编辑课件(三)背部(bèibù)穴1、定喘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主治;气喘,咳嗽,肩背痛,上肢(shàngzhī)疼痛不举。刺灸:直刺0.5~0.8寸。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三页。41编辑课件2、夹脊(华佗夹脊)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主治:主治范围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yāobù)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刺灸:斜刺0.5~1寸;可灸。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三页。42编辑课件3、胃脘(wèiwǎn)下俞定位: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消渴,咽干,胃痛,腹痛。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三页。43编辑课件4、痞根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主治(zhǔzhì):腹内痞块,腰痛。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三页。44编辑课件5、下极俞定位:第三腰椎棘突(jítū)下主治:腰痛,腹痛,小便不利,虚劳羸瘦,消渴。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三页。45编辑课件6、腰眼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āoxiàn)中。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三页。46编辑课件7、十七椎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月经不调。刺灸:直刺0.5~1寸;可灸。8、腰奇定位:在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主治:便秘(biànmì),头痛,失眠,癫痫。刺灸:向上平刺1~1.5寸;可灸。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三页。47编辑课件(四)上肢(shàngzhī)部穴1、二白定位: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一手两穴。主治(zhǔzhì):痔疮,脱肛。刺灸:直刺0.5~1寸,可灸。二白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三页。48编辑课件2、中泉定位: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主治(zhǔzhì):胸闷,胃痛,吐血。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三页。49编辑课件3、中魁定位:手背,中指近端指节(zhǐjié)的中点。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逆。刺灸:艾炷灸5~7壮。第五十页,共六十三页。50编辑课件4、腰痛点定位:手背,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约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手两穴(指总伸肌腱的两侧)。主治:急性腰扭伤(niǔshānɡ)。刺灸: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三页。51编辑课件5、落枕穴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guānjié)后约0.5寸。主治:落枕,手臂痛。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三页。52编辑课件6、八邪定位:手背各指蹼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zuǒyòu)共8穴。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刺灸:斜刺0.5~0.8寸。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三页。53编辑课件7、四缝定位:第二、三、四、五指(wǔzhǐ)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刺灸: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三页。54编辑课件8、十宣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zhǐjia)0.1寸。主治:急救: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刺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三页。55编辑课件(五)下肢(xiàzhī)部穴1、髋骨(kuānɡǔ)定位:当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共四穴。主治:下肢疾患,如腿痛,下肢瘫痪等。刺灸:直刺0.5~1寸;可灸。2、百虫窝定位:血海穴上1寸。主治:风疹,皮肤瘙痒,蛔虫病。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三页。56编辑课件3、鹤顶(hèdǐnɡ)定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膝痛,瘫痪。刺灸:直刺0.5~1寸,可灸。4、膝眼定位:髌韧带两侧凹陷中。主治:膝痛,脚气。刺灸: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第五十七页,共六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