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作业课件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作业课件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作业课件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作业课件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作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2021焦作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知识点1淝水之战答案1.C根据“公元383年”“苻坚”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材料中的“流亡政府”是东晋。故选C。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得人心知识点1淝水之战答案2.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3.[2021北京门头沟区期末改编]如下为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所属的民族

是(

)A.氐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羯族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3.C由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据此可知,示意图中①政权应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故C符合题意。4.[2022平凉崆峒区期末]“由于代表旧势力的贵族特权和旧的部落习惯密切联系着,因此保存或是改革鲜卑的旧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派兵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C.下令释放奴婢 D.实施汉化政策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4.D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巩固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形势进行改革,决定实施汉化政策。故选D。5.[2022茂名高州月考]“他(皇帝)又特地为五个弟弟与汉族大姓联姻……通过这种两族大姓的频繁政治联姻,两族大姓之间的矛盾逐渐淡化了,政治利益日趋相同。”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

)A.创立皇帝制度 B.实行盐铁官营C.释放大量奴婢 D.迁都于洛阳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5.D分析材料“与汉族大姓联姻”“政治联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与汉族通婚的相关史实。再由“皇帝”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因此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D符合题意。创立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实行盐铁官营的是汉武帝,释放奴婢的是汉高祖等,故排除A、B、C。强化训练5.1[2021沈阳一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B.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5.1.D据题干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宜改姓元氏”可知,孝文帝认为北魏的先祖“出于黄帝”,因此北魏与汉族是同一个祖先,这说明孝文帝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故选D。6.[2021中山模拟]5世纪后期开始,北魏墓葬形制由鲜卑族的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葬中的壁画装饰也由狩猎、打场等场景变为儒家的“孝悌”“升仙”等内容。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中原与西域交流加强C.鲜卑族风俗的汉化D.国家走向统一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6.C由材料可知,5世纪后期开始,北魏的墓葬带有明显的汉族特色,这说明了鲜卑族风俗的汉化,故C符合题意。A、B在材料中未涉及;D与题干无关。7.北魏孝文帝对鲜卑人与汉人的联姻极为重视,这除了有政治方面的考量外,也因为孝文帝把联姻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从而使鲜卑族的文化取向逐渐与汉族相洽,渐至于文化共享。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北魏孝文帝的联姻政策(

)A.展现了汉文化的包容性B.消除了“夷夏”不平等的观念C.革除了北魏落后的风俗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7.D根据“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可知,通过联姻使得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而北魏统一了北方,故D正确,孝文帝的联姻政策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政策,并不能展现汉文化的包容性,排除A;“消除了”和“革除了”的说法绝对,排除B、C。8.[2022汕尾期末]下图是一件来自北魏时期的彩绘文官俑。该俑深目高鼻,似外族形象,着汉族服饰,宽衣博带,身姿修长,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件文物反映出(

)A.北魏时期佛教盛行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C.文学艺术繁荣发展D.民族隔阂已不存在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答案8.B题干材料“该俑深目高鼻,似外族形象”说明该陶俑是少数民族的形象;“着汉族服饰,宽衣博带”说明其服饰为汉族服饰,因此这件文物反映出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故选B。变式训练8.1[2021重庆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在北方汉人中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答案8.1.C材料体现的是“汉人胡食”成为一种时尚。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在饮食方面的体现。故选C。变式训练8.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清乐在北朝被改编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答案8.2.B根据题干可知,清乐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B正确。A说法错误,中原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在融合中发展,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错误,排除;D不符合史实,中原文化一直是主流,排除。变式训练8.3[2020广东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讲道:“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材料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答案8.3.A

“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说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A。9.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繁荣奠定基础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停滞不前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答案9.A材料中的“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即是说当时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说明唐朝的统一和强盛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基础之上的,这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B、C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且与题意无关,排除。1.[2021北京大兴区期末]以下材料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边疆统治

B.加强了中外交往C.促进了经济发展

D.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1.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改革使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2022佛山顺德区期末]孝文帝曾下令:“图谶(指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书籍)之兴,起于三季。即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一切皆焚之。”这表明孝文帝(

)A.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推崇B.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原文化C.规定官员学习汉族典籍D.立志让鲜卑民族移风易俗答案2.B分析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学习的是中原文化中的“经国之典”,焚毁的是有关“图谶”的书籍,这表明他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原文化,故选B。3.唯物史观元代马端临评价孝文帝改革:“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他的评价(

)A.立足于完整的史实支撑B.指出北魏改革促进民族融合C.不符合科学的评价标准D.克服了历史评价的主观色彩答案3.C分析材料可知,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重文轻武,导致北魏军事力量被削弱,从而使北魏走向衰落。由此可见,马端临只看到了孝文帝改革的消极性。由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马端临的评价并未立足完整的史实,不符合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C正确,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弊端,故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材料可知,马端临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排除D。4.《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中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B.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C.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D.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答案4.C

“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说明鲜卑族改穿汉服,“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说明汉族也在接受胡服,这说明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故选C。5.[2022泉州丰泽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面是北魏时期平城地区、河洛地区经济数据比较表(部分)。

——数据来源:刘继刚《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材料二地区面积农业区域可承载人口平城5100平方千米500万亩139万人河洛28820平方千米2162万亩600余万人迁都之后,孝文帝便立即对随迁都而来的代人实行了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梳理现在已知的墓志,其中自称为“河南洛阳人”的元氏墓志数量甚为可观。——摘编自姚瑜璐《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材料三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的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摘编自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河洛地区相对于平城地区的优越性。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