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D.宜选用50x5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2.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用蝗虫卵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B.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进化的方向4.无胸腺裸鼠(简称裸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胸腺缺陷突变小鼠,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的形成与成熟均需要抗原的刺激B.裸鼠通常死于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C.裸鼠丧失了细胞免疫但保留了体液免疫D.正常情况下裸鼠对器官移植的排斥作用会增强5.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芽生长B.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D.雄株甲和雄株丁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6.发热是生物体受到病原体感染、产生损伤或炎症后的复杂生理应激反应,在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1~4℃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发热能增强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热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B.发热能通过血管舒张促进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运输C.发热可提高浆细胞识别病原体并通过抗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D.在一定条件下人体可维持一段时间的发热,以保留清除感染的有效机制7.科学家研究发现野生型大肠杆菌种群中出现了两种X酶失活的突变体甲、乙。正常X酶的第38号位置为甘氨酸,突变体甲、乙的X酶该位置的氨基酸分别是精氨酸和色氨酸,且前后位置的氨基酸均不变,但研究发现,在乙的后代中又出现了野生型大肠杆菌。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的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应该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B.大肠杆菌的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C.细胞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不一定使大肠杆菌的性状发生改变D.野生型大肠杆菌中X酶基因的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8.(10分)人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下图是导致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或移位均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若图示的三个过程发生在体细胞中,则癌症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C.图示三个过程都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无限增殖D.原癌基因需要在致癌因子的诱发下才能进行表达二、非选择题9.(10分)某农场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甲~戊5个生物种群(不含分解者),每个种群的生物都只占有一个营养级,且这5个种群共有4个营养级,其能量值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3kJ·m-2)4050023512(1)根据以上信息,绘出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由这5个种群生物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________。(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若人类大量捕杀丙,则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能量部分来自生产者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_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该农场生态系统容易遭遇病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0.(14分)Ⅰ.转基因草莓中有能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由此可获得用来预防乙肝的一种新型疫苗,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①至④代表过程,A至C代表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过程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B叫做_____________。(2)②过程常用__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使之成为____________细胞,利于完成转化过程。(3)图中③过程需要用到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Ⅱ.黄瓜花叶病毒(CMV)是能侵染多种植物的RNA病毒,可危害番茄的正常生长并造成减产,研究人员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该病毒外壳蛋白的cDNA导入番茄植株中,成功获得抗CMV的番茄植株。(1)获得CMV的RNA后,需在_____________的催化下才能合成CMV外壳蛋白的cDNA。(2)获得cDNA后,需先通过一定方法将其插入到农杆菌的________________片段中,然后将番茄子叶切段与该农杆菌共同培养,以实现对番茄细胞的转化。(3)将经共同培养后的番茄外植体接种于含有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只有部分外植体生出愈伤组织。研究人员据此确定这些生出愈伤组织的外植体都已成功导入了cDNA,你认为他们做出以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想确定转基因番茄已经成功表达出CMV外壳蛋白,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5)若要验证转基因番茄具有较好的抗CMV能力,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基因番茄自交,子代中抗性植株与敏感植株数量之比接近3: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11.(14分)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控制。现让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全为红花植株,F1自交得F2,F2中红花:白花=9: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理论上,在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假若亲本白花植株与F1杂交理论上,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3)现让F2中红花植株与隐性纯合白花植株杂交,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次杂交实验将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全部区分开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4)若另选两种基因型的植株作亲本杂交,F1和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与题干结果完全相同,可推断这两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12.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在较高的血糖浓度下分泌胰岛素的部分调节机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在细胞内代谢生成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2)葡萄糖GLUT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中,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_______的转运数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_______需要。(3)ATP含量增加会关闭KATP,引起去极化,即Ca2+通道开放,此时该细胞膜内表面是_____电位。(4)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的GLUT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致使血糖浓度居高不下。试推测:饭后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

1、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2、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错误;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D、宜选用20×2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错误。故选C。2、B【解析】

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详解】A、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故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但最好选用雄性个体),A正确;B、洋葱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故不会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

D、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能统计到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多,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少。故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B【解析】

1、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体,与染色体组数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四倍体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B、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基因中”插入一段DNA,改变的是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产生新的性状,基因重组使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但只是控制原有的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不会产生新的性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B。4、B【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缺少胸腺的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T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但少部分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因此缺少T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详解】A、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先进入胸腺,在此分化增殖,发育成熟,T细胞的形成与成熟不需要抗原刺激,A错误;B、裸鼠先天胸腺缺陷,不能形成T细胞,由于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裸鼠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通常死于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B正确;C、由于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所以裸鼠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也降低,C错误;D、由于对器官移植的排斥作用靠的是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而裸鼠不能形成T细胞,所以正常情况下,裸鼠对移植的器官几乎没有排斥作用,D错误。故选B。5、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所遵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流程是: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也叫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长出丛芽,最终形成植物体。【详解】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错误;幼苗甲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这些过程所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X、YY,C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丁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选C,因为易受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分别是XX、XY的思维定势影响。6、C【解析】

1、在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2、题干信息“在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1~4℃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发热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使机体的代谢速率加快,A正确;B、发热后血管舒张,血管中免疫细胞随着血液的流动加快,可促进其向炎症部位运输,B正确;C、浆细胞没有识别病原体的能力,C错误;D、因为在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1~4℃可提高对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因此在身体许可的范围内可维持发热一段时间,保留清除感染的有效机制,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机体温度上升1~4℃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结合免疫的知识进行解答。7、C【解析】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详解】A、甲、乙大肠杆菌突变体的出现是X酶的第38号位置的甘氨酸被替换成精氨酸和色氨酸,其他位置未发生变化,该改变可能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B、大肠杆菌的这种变异为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C、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具有等位基因,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野生型大肠杆菌中X酶基因的改变影响了X酶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原核生物的主要特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8、D【解析】

基因突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图中显示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详解】A、从图中看出无论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或移位导致蛋白质异常活性或正常蛋白质量特别多,造成细胞癌变,A正确;B、原癌基因发生的变化发生在体细胞一般是不遗传给后代的,可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B正确;C、从图看出三个过程都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引起细胞癌变,癌细胞无限增殖,C正确;D、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但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的表达不需要致癌因子的诱发,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16%先减少后维持稳定太阳能CO2农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低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低【解析】

分析题表可知,根据五个种群的能量大小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随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推断,乙为第一营养级,甲和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丙为第四营养级。【详解】(1)由题表可知,乙为第一营养级,甲和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丙为第四营养级,故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2)能量在第二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2/(40+35)×100%=16%;人类大量捕杀种群丙,会使种群戊的天敌减少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戊以种群甲、丁为食,则种群甲、丁的数量减少,但种群戊的数量受环境容纳量影响不会无限增加,之后种群甲、丁的数量会趋于稳定,所以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维持稳定;(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能量部分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该农场生态系统由于种群数量少,生物多样性低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易遭遇病虫害侵袭。【点睛】本题考查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结合能量传递的特点和题表信息首先判断各个种群所处的营养级并判断各个种群之间的关系,再结合题意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生态系统中种群即使不存在天敌,其数量仍受环境容纳量的影响而不会无限制的增加。10、DNA连接酶基因表达载体(或者重组质粒)CaCl2溶液(或者Ca2+)感受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逆转录酶Ti质粒的T-DNA重组表达载体同时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只有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外植体才能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出愈伤组织抗原-抗体杂交用CMV分别感染转基因番茄与未转基因的番茄,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分析两组番茄的抗性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获得的转基因亲本为杂合子【解析】

1、分析题图: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农杆菌转化法);③④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③是脱分化过程、④是再分化过程.图中A是目的基因、B是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等部分构成)、C是愈伤组织。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Ⅰ.(1)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需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B是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等部分构成。(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常用CaCl2(Ca2+)处理微生物细胞(农杆菌),使之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细胞,利于重组质粒进入微生物细胞(农杆菌)。(3)图中③过程为脱分化,需要用到的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Ⅱ.(1)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2)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是: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因此获得cDNA后,需先通过一定方法将其插入到农杆菌Ti质粒的T-DNA片段中,然后将番茄子叶切段与该农杆菌共同培养,以实现对番茄细胞的转化。(3)重组表达载体同时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只有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外植体才能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出愈伤组织,据此可知生出愈伤组织的外植体都已成功导入了cDNA。(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需要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5)若要验证转基因番茄具有较好的抗CMV能力,可用CMV分别感染转基因番茄与未转基因的番茄,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分析两组番茄的抗性。转基因番茄自交,子代中抗性植株与敏感植株数量之比接近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获得的转基因亲本为杂合子。【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YYRR和yyrr3/1红花:白花=1:3不能F2中的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YYRr、YyRR和YyRr,其中基因型为YYRr和基因型为YyRR的红花植株与隐性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后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红花:白花=1:1,不能区分开来YYrr和yyRR【解析】

由题意可知,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Y、y和R、r两对等位基因,F2中分离比为9: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且F1的基因型为YyRr,Y_R_表现为红花,其他基因型都是白花,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2)F1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F2白花植株基因型及其比例为Y_rr:yyR_:yyrr=3:3:1,其中纯合子占3/1;亲本白花(yyrr)与F1(YyRr)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1:1:1:1,表现型及比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