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_第1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_第2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_第3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_第4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让小学语文回归儿童的世界——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张康桥

一、研究的背景

1.问题的提出。无论是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还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其实一直努力改变“师生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大家围绕教室转”的现状,但就是收效共微。个人以为,只有让儿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学习语文,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中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研究的缘起。1997年,我申报了一项课题,名为“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后来,该课题获得了常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而且颁奖会现场就放在我当时工作的溧阳市和平街小学。自然,我得上一堂汇报课,课文是人教版的《丰碑》,采用的是质疑解疑的模式。因为我对儿童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无法合理地面对每个孩子的真实的问题,课自然不怎么样。这促使我真正转向对儿童本身的研究。

3.儿童为本的理论与经验。

(1)在儿童为本的课程领域,杜威是一位儿童为本的课程集大成者。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他立足于儿童、知识、社会的统一没计课程,主张课程的组织必须围绕儿童的需要与经验,系统知识与活动同构是杜威课程观的核心所在。在国内,陶行知先生除了主张从儿童生活人手、为了儿童生活之外,还一再告诫我们要“懂得儿童”,要以儿童的心灵、大脑、情感等去思考、看待、体验等。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主持的情境课程则以知识、儿童、情境的完美建构为己任,以情境教学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2)在以儿童为本的教学领域,除活动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之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源于西方学科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有效教学理念。其重要观点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确立“对象意识”。就小语界内部有关研究而言,浙江的周一贯先生在《人民教育》撰文指出“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批判r小学语文课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诸多现象。江苏的成尚荣先生提出了“儿童立场”等思考,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有儿童立场等。

(3)在生本教育研究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的理沦与实践的研究”,其重要观点有: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即精简地教,大量地活动;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教,以学定教;评价观,因儿童学习需要评价,变评价为研究、服务等。

这些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元的:一是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要以儿童的需求、体验与经验为基础;二是语文教师要有科学的对象意识,要能准确理解儿童的语言与行为;三是在文本、儿童、教师与资源等诸多要素中,儿童最重要,因为好的教育必须通过儿童内在的力量发挥作用;四是情境、活动、体验、服务构成了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基本策略。尽管有如此丰富的经验,但理论上研究的多,实践样例少;分别立足情境、体验等“特色”研究的多,整体研究与实践的少;西方研究的多,中国研究的少等等。因此,真正解决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二、概念的解读

“儿童为本”,首先是“儿童”这个概念,这里是相对于“成人”和“集体”而言,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立场”和“每一个儿童”;其次是这个“本”字,不是“本原”而是“根本”的意思,是哲学价值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与知识、成人等相比,儿童最重要;第三儿童为本是指以每个儿童的内在需要与精神丰满为本,基本内容是依靠每一个儿童,通过每一个儿童,发展每一个儿童。

主张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文本、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师等,因为有效、规范本身是教育价值追求之一,也是“人性得到肯定”的应有之义,但这不能成为教学压迫儿童的理由,我们不能唯知识、唯文本是重,而是强调基于儿童、通过儿童,从而提高每个儿童的语文素养。

如果说一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教”而建构的,那么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就是说把教育建立在倾听与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呼应儿童的召唤,满足儿童的需要,与儿童天性合作,唤醒儿童的内在动力,为儿童提供帮助。

三、儿童的理解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建筑于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语文教育。因此怎样理解儿童,这显得十分重要!

理解儿童,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谈:一是哲学层面的追问,也就是探讨“儿童是什么”的问题;二是现象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对具体的儿童学习内在力量的解读;三是语文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理解与表达背后的具体需求、体验与精神活动特征的分析。

1.哲学的追问。儿童是什么?每一种教学流派,都基于对儿童的理解与发现,基于某种儿童观。除了把儿童理解为自然人、生活人、探究者、社会人之外,人们还把儿童理解为艺术之子、天然的诗人、历史的孩子等等。

几乎每一种理解都是一把钥匙,都能打开神秘的儿童世界;但每一种理解也只提供了一种视角,尽管都能放眼儿童世界,但总有看不清楚以及看不到的地方。实践每一种理解意味着一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实践每一种理解也似乎降低着儿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很自然的,苏霍姆林斯基呼吁要“培养完整的人”。尤其是儿童教育,我们应该既把儿童理解为自然人,也把儿童理解为社会人;既把儿童理解为天生的探究者,也把儿童理解为天然的诗人。总之要把儿童理解为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

哲学家说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基于现实性而不囿于现实性才能迈向丰富的可能性。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这是抽象的观念,它必须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