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2页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页XXXXX有限公司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建/工程师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21.1.9项目建设期限 2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2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31.5研究范围 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62.1项目提出背景 6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2.2.1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的有力举措 92.2.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们幸福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102.2.3充分实现优势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带动周边旅游客源的需要 102.2.4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惠水县精准扶贫事业开展的需要 112.2.5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112.2.6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2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33.1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意义分析 133.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143.3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及机遇分析 153.4惠水县旅游资源优势及旅游业前景分析 223.5分析结论 24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54.1地理位置选择 254.2区域投资环境 254.2.1区域位置概况 25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264.2.3区域气候条件 264.2.4区位交通条件 264.2.5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7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295.1规划原则 295.2规划理念及指导思想 295.3项目规划原则 295.4项目建设目标 305.5项目设计方案 305.6项目工程内容及规模 315.7建筑设计方案 325.7.1建筑设计主要规范及标准 325.7.2指导思路 335.7.3结构设计等级 335.7.4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设计 335.7.5无障碍设计 335.7.6建筑节能设计 345.8公用工程方案 345.8.1设计依据 345.8.2给水设计 345.8.3排水设计 355.8.4供电 355.8.5安防监控 36第六章节约能源方案 376.1设计依据 376.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386.2.1能源消耗种类 386.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386.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386.4节能措施 386.4.1建筑节能措施 396.4.2用电节能设计 396.4.3通风节能设计 406.4.4节水措施 406.5结论 40第七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417.1环保依据及设计原则 417.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417.1.2设计原则 417.2建设地点环境状况 417.3施工期污染物排放及环保措施 427.4运行期污染物排放及环保措施 427.5消防安全 427.5.1设计依据 427.5.2消防概述 437.5.3消防措施 447.5.4抗震措施 447.5.5综合防灾 447.5.6防洪涝措施 457.6安全管理 457.6.1安保系统 457.6.2医疗卫生系统 457.7保险 46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 478.1编制依据 478.2概况 478.3劳动安全 478.3.1工程消防 478.3.2防火防爆设计 488.3.3电力 488.3.4防静电防雷措施 488.4劳动卫生 498.4.1防暑降温 498.4.2照明 498.4.3通风 498.4.4安全教育及防护 49第九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509.1组织机构 509.2劳动定员 509.3人力资源管理 509.4福利待遇 51第十章项目实施规划 5210.1建设工期的规划 5210.2建设工期 5210.3实施进度安排 52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311.1投资估算依据 5311.2建设投资估算 5311.3流动资金估算 5411.4资金筹措 5411.5项目投资总额 5411.6资金使用和管理 57第十二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5812.1总成本费用估算 5812.1.1基本数据的确立 5812.1.2产品成本 5912.1.3平均产品利润 6012.2财务评价 6012.2.1项目投资回收期 6012.2.2项目投资利润率 6112.2.3不确定性分析 6112.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61第十三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6313.1项目风险因素 6313.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6313.1.2市场风险 6313.1.3工程风险 6313.1.4资金管理风险 6413.2风险规避对策 6413.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6413.2.2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6413.2.3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6413.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65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6614.1招标管理 6614.2招标依据 6614.3招标范围 6614.4招标方式 6714.5招标程序 6714.6评标程序 6814.7发放中标通知书 6814.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6814.9合同备案 68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6915.1结论 6915.2建议 69附表 70附表1销售收入预测表 70附表2总成本表 71附表3外购原材料表 72附表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73附表5工资及福利表 74附表6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75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76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77附表9流动资金估算表 78附表10资产负债表 79附表11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80附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81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83附表14借款偿还计划表 85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XXXX资有限公司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XXXXXXX1.1.5项目负责人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总投资为17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5814.00万元(土建工程为13428.44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1870.00万元,其他费用为206.34万元,预备费309.22万元),建设期利息为686.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50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5367.27万元,年均利润总额2674.73万元,年均净利润2006.05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为33.29万元,年均上缴增值税为302.62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5.73%,投资利税率17.71%,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0.59%,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9.01年。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次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主要以村庄整治为重点,路网建设为辅,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建设内容主要包含道路硬化、亮化、环境整治、危房民居改造、污水系统建设、村民中心建设等,具体为村内道路硬化58694平方米,给水管网13540米,污水管网14760米,危房改造3707平方米,檐口改造149481米,立面美化116333平米,门窗改造19748.67平米,建设公厕4座,农户厕所改造1530座,厨房改造1855户,天然气入户改造1661户,太阳能热水器1200户,村庄街心公园建设12430平方米,道路亮化(路灯)1746个,特色富民产业20项,农村电子商务网点16处,乡村文化建设15024平米,乡村旅游接待中心10000平方米等。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1700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来为项目企业自筹资金300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4000.00万元。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从2017年5月—2019年4月,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贵州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2016-2020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现代财务会计》;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1)充分利用村庄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该村庄现有条件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建筑改造及环境治理技术,以达到项目实施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5)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据和指标一主要指标1总投资资金,其中:万元17000.001.1建筑工程万元13428.441.2设备及安装费用万元1870.001.3土地费用万元0.001.4其他费用万元206.341.5预备费用万元309.221.6建设期利息万元686.001.7铺底流动资金万元500.00二主要数据1正常达产年年产值万元7200.002计算期内年均销售收入万元5367.273年平均利润总额万元2674.734年均净利润万元2006.055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33.296年均增值税万元302.627年均所得税万元668.688项目定员人2009建设期个月24三主要评价指标1项目投资利润率%15.73%2项目投资利税率%17.71%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0.59%4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13.98%5税后财务静现值(ic=8%)万元3,060.126税前财务静现值(ic=8%)万元7,243.527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9.018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年7.739盈亏平衡点%44.71%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项目提出背景一、国家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工程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意见》明确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强调要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加快编制建设活动较多以及需要加强保护村庄的规划,提出加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和监管机制,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三是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建立村庄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二、贵州省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013年以来,贵州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67亿元,建成通村油路5万公里;发展耕地灌溉面积344万亩,解决了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20多万户,建成小康房6.2万户。同时,农村环境与公共服务显著改善,投资157亿元,完成“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185万户,建成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项目123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6万个;建设农村敬老院680多所,农民文化广场等健身设施近9200个、农家书屋等便民设施9400多个。贵州大多数自然村寨没有规划,特色不够鲜明,“千村一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还存在建设标准不够高、覆盖面不够广、产业培育力度不够大、农村监管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贵州将大力实施“33155”工程,即3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3年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年“东南西北”四条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5年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把扫帚扫到底”,5年内金融机构持续提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融资支持。突出村庄规划统筹整治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为重点,注重文化传承,3年内实现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全覆盖,着力解决村庄建设“乱”的问题。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按照“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气化、文化、产业化、网络化”的标准,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绿色村庄建设、道路、供水、信息、供电、供气、农房改造和村庄风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等“10+N”项目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的问题。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选择重点整治村庄,以庭院打造为着力点,启动“东南西北”四条示范带建设,东线:贵阳—双龙—龙里—贵定沿线村庄;南线:贵阳—花溪—青岩—惠水沿线村庄;西线:贵阳—安顺—西秀沿线村庄;北线:贵阳—遵义沿线村庄,其他市(州)各打造一条示范带,力争1年初见成效。争取“十三五”末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着力解决村庄品质“差”的问题。同时,贯彻“以城带乡、城镇打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县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推进城乡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2016年着力开展5个县、10个示范小城镇环卫保洁试点,实施小城镇建设“整县推进”的20个县(市、区),以及“1+N”建设的示范小城镇,同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力争5年内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此外,贵州省住建厅将积极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补助资金、PPP基金,争取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对接农发行省分行、国开行省分行5年内持续融资,结合项目清单管理,做到有的放矢。“贵州要美,农村必须美;贵州要富,农民必须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承载着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要不忘初心,真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成德政工程、发展工程。三、本次建设项目的提出鉴于国家及贵州省大力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政策背景,为使XXXX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现拟建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以新农村改造、路网建设、河道治理美丽村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项目拟用两年时间完成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着力打造惠水县美丽乡村示范小镇,助推全镇民众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2.1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的有力举措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顺应和深化了对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扩大投资和农村内需的战略之举。本项目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XXXX美丽乡村,提升XXXX人居环境,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有力举措,将有力推动惠水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助推惠水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2.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们幸福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的全面小康,不仅包括农民收入的全面提高,还包括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造提升农村面貌,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过上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是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完善的公共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出行条件、高标准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强烈的追求。农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它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使老百姓的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美了,人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改善。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其意义非常重大。2.2.3充分实现优势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带动周边旅游客源的需要XXXX山奇水秀,民风淳朴,风情浓郁,以燕子洞为主体,集山、水、洞、谷于一区,融雄浑奇险、秀美清幽于一图,显现出险峻雄奇、秀美清幽的自然景观,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地方。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十里山水画廊”、“中国绿色村庄”之称的羡塘山水田园风光,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小木井风光,羡塘燕子洞集山、水、洞、谷于一体,先后被命名为“天下第一高大洞穴”、“中华100大生态美景奇观”、“国际爱燕总部基地”、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康体运动的好地方。项目建设项目思路新颖,理念创新。项目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项目方综合考虑市场融合机制、产业融合机制、金融管理融合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在旅游方面,将抓好三点,即塑造旅游形象,把握乡村旅游功能,构建旅游机制。努力打造形成美丽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一个美丽乡村旅游业聚集区,还将注重加强游客参与的普及性。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当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将有力地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镇品位,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战略升级。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就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周边客源,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2.2.4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惠水县精准扶贫事业开展的需要开展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修文农村环境的有力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对外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树立竞争意识的重点突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帮助那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对我国旅游界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本项目以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大力推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振兴惠水县农村经济。2.2.5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有助于调整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的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将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能促农增收,而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带动众多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它可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相渗透融合,有助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发展的催化产业。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新增大量就业机会,吸收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对拉动区域产业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将为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及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项目可为当地经济、税收带来可观的收入,对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成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2.6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5367.27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2674.73万元,年均可上缴所得税668.68万元,年均上缴增值税为302.62万元,年均上缴城建费及附加33.29万元。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增加1004.60万元税金,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程。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XXXX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85页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3.1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意义分析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扩大投资和农村内需的战略之举。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放在“决胜十三五”、打好翻身仗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就要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新水平。美丽乡村建设,上新水平就要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大胆解放思想,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上新水平就要突出乡愁文化特色,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在规划设计、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体现美丽乡村特色,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上新水平就要做强产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一批特色种养专业村、旅游专业村、家庭手工业专业村、电商专业村。上新水平就要撬动社会资本,建立投融资平台、用好信贷资金,坚持市场化运作、多方引进工商资本。上新水平就要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奖补竞争机制、政策打捆使用机制、专业化建设机制、成本控制机制、村集体资金筹措机制、长效管护机制、土地专项支持机制和资金监管机制等。上新水平就要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强宣传引导,坚持示范引领,注重奖补激励,搞好教育培训。上新水平就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上新水平就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组织落实、奖惩落实,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层层传导下去。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的全面小康,不仅包括农民收入的全面提高,还包括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造提升农村面貌,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过上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是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完善的公共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出行条件、高标准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强烈的追求。农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它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使老百姓的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美了,人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改善。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其意义非常重大。3.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分析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将加速释放,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入境游客规模均有望达到1亿人次,届时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另外,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居民平均出游率2次/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消费结构升级,高端旅游消费需求的比重将有所提升,但由于存在旅游消费的城乡和地区差异,旅游业收入增长的价格驱动和规模驱动仍将并行旅游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和度假游三个阶段。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处于1,000-2,000美元时,旅游业处于观光旅游阶段,人均GDP处于2,000-3,000美元时,旅游业处于休闲旅游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旅游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旅游人次的增长,规模驱动较为明显;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度假游阶段,旅游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均旅游消费的增长,价格驱动较为明显。据旅游行业分析报告了解到,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中国旅游、汽车、通讯等多种消费品产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通过旅游行业现状分析了解到,中国是高规格国内旅游发展最旺的国家,过去十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其发展速度惊人。这些大富豪要求的不仅仅是购买漂亮的物品;他们还越来越想看看本国的美丽风景区。有报道称,中国中产阶级已走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社会群体的道路上。他们如何花钱、如何穿戴、住在何处、吃些什么、怎样教育孩子以及作出的众多其他选择将定义这个时代。报道称,每年大量的中国人在国内各地游玩,国内游正带来许多中国人过去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共同体验。3.3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及机遇分析 一、基本情况“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旅游业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以立体交通格局形成为契机,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加快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建设步伐,全省旅游业呈现出环境优化、实力增强、转型加快、带动有力的良好局面。一是产业规模呈现投资提速、主体壮大、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2013年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以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累计签约建设项目477个,签约金额2063.09亿元,到位资金622.95亿元,完成投资689.71亿元,建成旅游项目2018个。“十二五”以来,全省5A级景区从2家增至4家,4A级以上景区从18家增至61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旅行社从260家增至356家,星级酒店增至349家,旅游客运车辆增至1500余辆,持证导游突破1.2万人。“十二五”前4年,我省旅游业主要指标实现了年均23%左右的增长,预计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可实现3.6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可达3500亿元左右,分别是2010年的2.79倍和3.3倍,旅游业主要指标综合排位列全国15位,实现了旅游大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二是发展环境形成合力凝聚、优势彰显、环境优化的良好氛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作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的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总结旅游发展的“贵州模式”,我省组建省长担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39家省直部门和各市(州)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贵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把旅游业作为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和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把旅游景区建设纳入“5个100工程”重大平台统筹推进,把智慧旅游云作为全省首批“7朵云”之一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全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资金增加到4亿,凝聚起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显著改善和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三是带动效应彰显拉动强劲、支撑有力、贡献突出的产业特征。2014年全省共实现旅游增加值78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8.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至18%左右,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10.5%左右,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对服务业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在全省1630个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17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20个,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全省同步小康进程。80个景区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互融互连互通,产业联动和集群效应进一步强化。三、旅游接待市场情况随着入黔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客源结构显著优化,入黔游客量增长迅速,2015年接待省外游客1.66亿人次,旅游收入1850.51亿元。其中,75%以上的外省入黔游客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度假及避暑为主。入黔旅游统计情况报告显示了四大特点:入黔游客增长迅速。2012年接待省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2015年接待省外游客1.66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总人数的44.2%,实现了年均23.6%的增长。入黔消费带动强劲。据抽样调查统计,75%以上的外省入黔游客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度假及避暑为主。人均停留时间由2010年的1.11天增加到2015年的1.52天,人均花费由821.8元增加到933.5元。2015年实现入黔旅游收入1850.51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2.7%。入黔市场半径扩大。2015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占入黔游客的三分之一,成为我省稳定的客源市场。其中,入黔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的5个地方,依次是重庆、四川、云南、广东、湖南。入黔接待能力提升显著。十二五以来,过夜游客接待能力稳步提高,贵州省旅游住宿设施床位数由2010年的29.6万张增加到2015年的74.5万张,床位数以每年平均10万张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五星级标准的15家、四星级65家、三星级150家。贵州省过夜旅游者接待量由2010年的4385.83万人增加到2015年12069.58万人,占全省游客接待人次的32.1%。四、市场目标及机遇“十三五”时期,贵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全域旅游、全民参与的基本方针,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山地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主要指标保持18%左右的增长,建成山地旅游大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它省份的旅游发展新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把山地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的基本定位和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立足贵州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国际经验和世界眼光抓紧编制实施贵州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全省红色旅游三期规划,并抓好项目化落实。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建设全国山地旅游发展示范区,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武陵山扶贫攻坚、长江经济带、珠江旅游经济带重大战略机遇,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我省更多重点景区列入中国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三是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一批国际旅游目的地、县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景城产互动、多业态融合、全方位支撑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二)进一步强化平台推动作用。一是着力打造山地旅游发展平台。把办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作为发展山地旅游的基本平台,推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机制化、常态化,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积极争取将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落户贵州,推动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形成大会平台与产业促进互动互促机制。二是着力升级全省旅发大会平台。深入提炼和总结旅发大会的经验和规律,进一步创新旅发大会办会机制和模式,丰富旅发大会内容,让平台效应向纵深拓展,把旅发大会与承办地旅游目的地建设相结合,通过旅发大会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和国际品牌。三是着力创新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平台。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增强带动辐射效应,推动“三规合一”,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城市旅游休憩带、特色旅游商业街以及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力争2020年全省4A级旅游景区达到100个左右,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与品牌化的产品体系。(三)进一步增强旅游发展活力。一方面推动山地旅游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全域旅游试点县和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大景区管委会体制,加快完善山地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设立贵州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的PPP模式,通过公司上市、发行债券、资产置换等方式筹集景区发展资金,增加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参与贵州山地旅游开发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推动大数据与旅游深度融合,抓住“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和国家旅游数据(灾备)中心落户我省的机遇,积极支持行业主体融入互联网市场,强力推进我省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建设,建立旅游与涉旅部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扶贫村等重点涉旅场所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探索和深入挖掘大数据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的公共性能和商业应用,建立涵盖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产品预售结算、实时信息查询、旅游车辆调度、讲解导览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形成旅游发展新的动力源,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战略、理念和技术层面提升旅游业现代化水平。(四)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是深挖成熟市场,巩固新兴市场,开拓空白市场,实施《贵州省入境旅游奖励试行办法》,以日、韩、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港澳台为重点,积极开通旅游国际直航、包机航线,在境外重点客源地建立贵州营销推广中心,依托贵阳综保税区、贵安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等平台,争取在旅游购物免税、旅游落地签证等方面取得突破,拉动入境游市场。二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扎实抓好山地旅游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强化省直部门在山地旅游发展中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发挥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统筹协调、产业促进、市场监管和服务保障作用,加快“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布局建设足量的旅游客运服务网、交通节点服务区、主题度假村、精品客栈群、汽车露营地、旅游电子商务、游客购物中心,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设综合性服务中心100个以上,汽车露营地80个以上,精品客栈2000个左右。三是提升山地旅游治理水平。贯彻落实《旅游法》、《贵州省旅游条例》,推广应用一批旅游餐饮、特色酒店、购物场所等行业和产业标准,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督办督查、综合评价和警示退出制度,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舆情监测、评价分析和游客意见收集反馈机制。编制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中长期人才规划,打造中国—东盟旅游人才交流基地,建立旅游人才流转中心和数据库,为建设山地旅游大省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和人才基础。(五)进一步丰富山地旅游业态。一是做好空间和业态布局,全力打造以民族和山地生态为核心价值的贵州山地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与世界接轨的山地旅游新业态,推出覆盖全省、带动全域、延伸周边的休闲度假精品线路,形成以山地休闲观光、户外运动、文化体验、旅游商品交易展示为功能支撑的复合型山地旅游产业结构。二是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建设行动计划》,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深度开发森林徒步、河谷漂流等体验性旅游活动,培育采摘篱园、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的景观品质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点燃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三是着力发挥山地旅游综合效应,围绕陈敏尔书记关于产业扶贫“大数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理念,统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对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的517个村寨实行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形成资金整合、政策配套、产业支撑的乡村旅游扶贫格局,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带动12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六)进一步提升“多彩贵州·山地公园”美誉度。一是制定山地旅游品牌推广5年计划和2年行动方案,将文化旅游交流推介活动纳入省领导率团出访等外事活动中统筹谋划,推动航空、铁路、公路、景区、酒店多方联动、打捆销售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有策划、有规划、有计划地对贵州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介。二是围绕我省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将旅游形象纳入对外宣传推广系统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21个驻外办事处和文化部1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支持,争取把贵州精品旅游线路、产品纳入“国际旅游新线路、新产品推广名录”和“一带一路”、“美丽中国”品牌战略体系等对外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重点,推出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山地公园”品牌形象。三是结合我省在央视投放的“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整体形象广告,嵌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元素。在全球四大海外社交媒体设计开发“多彩贵州·山地公园”官方帐户,在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上搭建和运营英、日、韩等多语种贵州旅游网页,向世界展示贵州旅游发展成就、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旅游竞争力、促进开放合作。3.4惠水县旅游资源优势及旅游业前景分析“十二五”期间,惠水以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为抓手,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贵州省著名乡村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全力推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旅游景区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涟江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好花红乡村旅游区基本建成,野梅岭森林公园完成景区公路硬化建设,布依水乡欢乐岛游乐场建成开放;住宿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县有各类住宿单位120家,客房3811间、床位7913个;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店集体发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枫香染、惠水特色食品——牛肉干在县城开设有专卖店,在好花红镇千户布依族建成了特色商品街区;特色餐饮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摆金马肉、黄焖羊肉、全牛火锅、稻香狗肉、格子肉等特色美食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惠水县通过实施旅游发展“十项工程”,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确保实现“井喷式”增长目标。“十项工程”包括谋篇布局工程、项目整合工程、城市形象工程、农旅结合工程、文旅结合工程、旅游产品工程、主题活动工程、提升服务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旅游大数据工程、旅游宣传工程这十项内容,构成了一个覆盖面广、立体性强的全域旅游新体系。通过推进实施“十项工程”,惠水县将大力推进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旅游产业带、旅游城镇和旅游村寨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业与农、林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建设,完善以交通、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为重点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将惠水建设成为集民族风情、生态宜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亲水游乐等于一体的山水田园休闲城市。贵州出台规划明确将把惠水县打造成生态旅游城市,《惠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把惠水县打造成为贵州省南部交通枢纽及生态旅游城市,黔中经济区核心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健康、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山水田园城市。根据《总体规划》,惠水县城市规划区包括惠水县涟江街道办事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含4个社区、18个村)、濛江街道办事处部分行政区划范围(含1个社区、21个村)和好花红镇部分行政区划范围(含22个村),规划区总面积为572平方公里。省政府在批复中原则同意了《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一区一镇两廊”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城”指山水田园生态城,包括老城组团、城北新区组团、高镇组团;“一区”指濛江街道办事处的惠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镇”指位于野梅岭百鸟河生态走廊内的以大数据精准营销云端产业为主导功能的数字小镇;“两廊”一廊为绿色森林生态走廊,另一廊为野梅岭百鸟河生态走廊。《惠水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达到以下工作目标,旅游业成为惠水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创造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约1.3万个。建成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乡村民俗旅游、山地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支柱,其他产品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建成要素完整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产生2-3家具有较强经营管理和投资能力的骨干旅游企业。在空间布局的“一轴、两翼”建设核心景区和重点景区,力争实现5A级景区的突破;通过“多点”布局,在全县各乡镇实现3A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婚内赠与合同范例
- 某民间借贷合同范例
- 借款电子合同范例英文
- 工厂中介服务合同范例
- 外墙施工安全沟通合同
- 拟建项目合同模板
- 月结付款合同范例
- 2024年海口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批发代收代卖合同范例
- 拆旧承揽合同范例
- 大学生数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 2024燕舞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10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湘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2
-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表(修订版)
- 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2023年秋季《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 (店铺管理)火锅店培训资料
- 人体工程学课件
- TB 10012-2019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温湿度计的原理说明 温湿度计工作原理
- 网络食品安全监管
- 设备移机方案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