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压扁的沙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案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

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

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

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

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

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

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

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

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

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

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

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

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

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

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

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

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

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

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

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

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

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

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

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

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

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

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

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

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

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

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

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

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

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

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

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

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

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

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

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四、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

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

懂地解释清楚。

五、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

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

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

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

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

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

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

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

《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

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

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

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

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

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

里不一一分述。

六、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

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

"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

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

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

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

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

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

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L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

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

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

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

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

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

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

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

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

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

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

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

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

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

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L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

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L”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

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

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

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

究得出的结论度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

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

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

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

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

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

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

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

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

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

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

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

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

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

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

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

有很大的说服力。

止匕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

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

一科学论断。

(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

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

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

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

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

现。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

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

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

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

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

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

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发现了稀有金属钺,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

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

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

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

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

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

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

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

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

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

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

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

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

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

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

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

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

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

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一观点产生一科学研究发现一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

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

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

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

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

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

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

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

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

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

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

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

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

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⑶两文都表明: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

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被压扁的沙子》自学评估练习

L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⑵褶皱(3)潮汐

⑷劫难⑸追溯⑹遗骸

2.解释词语。

⑴遗骸:(2)追溯:

(3)劫难:⑷致密:

(5)天衣无缝:

3.(1)两篇短文选自国作家的作品,两篇

文章同为。

⑵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

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

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

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

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

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

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

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

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

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⑷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

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

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

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

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

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

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

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鳏,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

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

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

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

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

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

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

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

“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

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

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

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⑺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

3.第⑵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

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

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l.(l)tun(2)zhe(3)xT(4)jie(5)su(6)hai

2.⑴遗体、遗骨⑵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

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⑷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

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

绽或缺点。

3.(1)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科普作品(2)自贡

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

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能力提高】

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开放探究】

1.C2.赤潮频繁出现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

3.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

潮,这不符合实际。

4.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

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

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钺,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

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