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它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一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句式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本地比较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六、教学方法:教法:设疑、启发、诱导、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朗读、查资料、讨论、领会、圈点批注、概述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诗句呢?(比如描写桃花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比如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2、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xiè)噫(yī)隐逸(yì)鲜有闻(xiǎn)
3、接下来是同学们自由朗读的时间,要求大家读准字音,读出语调。4、学生示范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大家刚刚读的很有韵味,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合作翻译课文。
请对照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疑难问题标注好,我们共同解决。2、投放下列词语的解释,学生对照翻译课文:甚蕃(多)独(惟独)甚(非常)
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3、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4、检查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A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③香远益清()④亭亭净植()⑤濯清涟而不妖()⑥陶后鲜有闻()⑦同予者何人?()⑧宜乎众矣()B翻译下列句子: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陶后鲜有闻。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五)、自主探究,品味赏析。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花: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为了起衬托作用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惋惜牡丹:富贵者讨厌4、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6、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7、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0、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明确: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小结:本文托物言志,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七)学生齐背课文
(八)作业
1、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仿照《爱莲说》,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2、完成评测练习。(九)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
托物言志学情分析
莲在本地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效果分析在教师指导之下,学生能掌握基本内容,通过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通过合作探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材分析:《爱莲说》是教育部审定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一篇。《爱莲说》是古代散文名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它文字优美,意蕴深远,借托物言志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君子之风。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评测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1、《爱莲说》选自,作者,字
,谥号
。2、“说”是一种
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就是。
二、给加点字注音:
1、可爱者甚蕃(
)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3、濯清涟而不妖
(
)(
)
4、不蔓不枝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7、噫
(
)
8、陶后鲜有闻
(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世人甚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濯清涟而不妖
6、中通外直
7、不蔓不枝
8、香远益清
9、亭亭净植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予谓菊
12、陶后鲜有闻13、宜乎众矣四.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理解填空。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形”“神”兼备,从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准确的表现了他的外部特征,又传神的解释了他的内在气质。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风的鄙弃。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