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经典常谈》新题速递
一'选择题
1.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
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
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
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
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
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
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造字辨析。
“休”由“人”和“木”两个字构成,指的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符合会意字的造字规则。
故选C,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
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读能力。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
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
年体等多种体裁。《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故选D。
3.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属于“春秋三传”之一,重叙事。B.诗的源头是歌谣。
C.《史记》创了“记言体”。D.三礼分别是《仪礼》《礼记》《周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牛.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
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C《史记》创了“纪传体”,《尚书》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告诉我们,《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
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B.《昆虫记》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
百科全书,它同时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C.朱德是一位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
领。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朱、毛联合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竞争。
D.四年阳光下的苦干换来一个月黑暗中的享受,蝉是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和阳光下的苦工;
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
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这里只要对题
目中提到的这几本书有所了解,就能很好答题。
D.原著为“四年的地下苦干,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四年阳光下
的苦干换来一个月黑暗中的享受"表述错误。
5.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
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
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
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
益求精的态度。
答案:C
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
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C项说法有误。故选C。
6.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
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
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
二'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1)《经典常谈》是作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答案:
(1)朱自清杨振声
(2)经史子集说文解字
(3)经集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结合平时积累答题即可。
三'图表题
1.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
务。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
(节选自《离骚》)3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o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的深层含义。
【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
(唐)柳宗元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
千山鸟飞绝,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
万径人踪灭。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一该是因为
孤舟蓑笠翁,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
独钓寒江雪。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1)《江雪》的体裁是()
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
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
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答案:
1.(1)屈原(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
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II无多,只希
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2.(1)A(2)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
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解析:
1.(1)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分析可知“他”是屈原。(2)“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
王步入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
此分析作答即可。
2.(1)根据对《江雪》这首诗的理解,可知其是一首五言绝句。(2)结合知识卡片内容
及《江雪》的诗歌内容作答即可。
2.《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三个观
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
《左传》
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③______________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
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
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答案:①B②C③A
解析•:A项,从“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怀王”可知,A项是对《离骚》的观点;
B项,从“记言的史书”可知是对《尚书》的观点,因为《汉书》主要是记人;C项,从“文
字趋向骈体”可知是对《汉书》的观点。
3.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
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小飞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
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趣的内容。
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C.《周易》第二D.辞赋第十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
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
爱国之情。故选D项。
四、改错题
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
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
秋》而作。
(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
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3)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
都是实学。
(4)《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
年。
答案:(1)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3)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这就需要对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五、简答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答案: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首先是适合引导学生读古书的书;其次,这本书还是适
合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最后,这本书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读《经典
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
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干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
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把它当做一只
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六'阅读题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
《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
得很熟的。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
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
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颖、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
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
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
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
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
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
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
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
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
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
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
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
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
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
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
《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
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
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
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
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
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
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
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
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
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
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
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
《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
(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答案:l.B2.D3.A
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四书”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解答】B项,“抑扬不明”错,原文是“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故
选B.
2.【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解答】D项,“朱子认为”“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错误。结合“这是,垂世立教的
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
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
里的心法”分析,程子举《大学》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解答】A项,“建功立业”错,结合“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
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分析,“建功立业”不是研读“四书”
的目的。故选A。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
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
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
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
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
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
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
大进步。
②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
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
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志演义》中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
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
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
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
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
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示例:章回体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答案:1.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2.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
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①段”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可知,本部分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
源;根据第①段“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
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第②段"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
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发展,故综合两段
内容,选文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题2】本题考查下定义。
下定义的语言组织形式是:XX是XX。题干“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可知,对象是:
近代长篇小说;
根据第②段“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故事虽然
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组织才更严密了”“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
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白话小说是由
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故事是联贯的,故事能“一以贯之”,是一种章回小说。
所以综合两部分内容可下定义为:近代长篇小说是一种由文人撰写的、组织严密的、一以贯
之的章回体小说。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
《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
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颖、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
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
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
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
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
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
《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
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
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
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案: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
《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
顺序,形成通行本。
2.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
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
《中庸》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错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
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由第①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
《唐》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
《论语》《孟子》单行;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颍、程颐兄弟。他们说:
'《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
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
作用;由第②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
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贾串“四书”;由第③段“至于顺序变为《学》《唐》
《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
定俗成了"可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小题2】本题考查息筛选与概括。由第②段“《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
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
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可知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
的程序,而目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由第③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
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
《中庸》里的心法”可知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
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小题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由第③段“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
来人却重在错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可知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
养,而非措取功名;由第③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
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迦,也便能领会《中椅》里的心法。……所以,朱子
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可
知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由第③段“不领会《中席》里的心法,
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可知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
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
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
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
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
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
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
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
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
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
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
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
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
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
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II);③唱和竞胜。2.①歌谣最初
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3.①节奏要
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
靠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名著信息筛选。根据原文第一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
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抒
发情感(消愁解闷)”;
根据原文第一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
"酬神作乐(庆祝节日)根据原文第一段“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出原始歌谣
可“唱和竞胜”。
【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句中“一个人的机锋”,联系上文“上古时候,没有文字,
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
可分析出"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多人的智慧”,联系上文"碰到节日,大家聚在
一起酬神作乐,唱欧的机会更多““欧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分
析出“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联系上文“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分析
出"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所以"--人的机缝,多人的智慧"可理解为:歌谣从最初的
反映个人心情,慢慢发展成为了众人聚唱,乃至成本成册。
【小题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原文第二段“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
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可概括出
“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根据原文第二
段“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徒歌是随口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
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概括出“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
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
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
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
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
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
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
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
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
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
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
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
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
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
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
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
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
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
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
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
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
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
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
《毂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
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
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
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答案:l.B2,D3.A
解析:【小题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①段“春秋”是
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
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C.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根据②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
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框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
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关于劝
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惩只是
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故选B。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
①段“鲁京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
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③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
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
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故选D。
【小题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
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①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
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
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
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选项“而是由他编纂”
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
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
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
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
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
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
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
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
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
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
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
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
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
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
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
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
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
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
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
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
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
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
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
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
义的多,一字教义,便是这样来的。
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
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
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
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
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
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V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
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
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
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
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
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
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
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
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
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
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
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装
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
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楷书易
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
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
(摘编自张民权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
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
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教学设计-4.3.3 信息交流
- 县农业工作总结
- 202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4年山钢资本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安徽省某国企单位(通信行业)施工类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Unit 1 Back to School Read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英语译林版(2020)必修第一册
- 2024年六安霍邱县金源生态环境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募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 2025年耐侯钢合作协议书
- 四级防火道路施工标准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客服专员+云客服安全知识双11阿里淘宝云客服在线+语音+专项云客服考试试题及答案
- 《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简谱、五线谱)》课件
- 羽毛球教案18课时
- 初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 链家新人成长手册10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关于进一步加强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的通知
- 新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