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D【解析】材料“奖励军功”“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体现的是当时各国变法均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吴起变法中并未有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伦理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与变革社会性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史记》载: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表明()A.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统帅百官B.相权不断增强,君权逐渐削弱C.利益冲突使君主与丞相矛盾尖锐D.丞相职责辅佐皇帝,位高权重【答案】D【解析】太后与皇帝作决策时请丞相参与,汉武帝请丞相坐下议事并接纳其建议等,表明汉初丞相辅佐皇帝,位高权重,D项正确;丞相参与国家决策与统帅百官,掌行政权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表明君权逐渐削弱,B项错误;皇帝决策时听取丞相建议不能说明君主与丞相矛盾尖锐,C项错误。3.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而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祀,改为圆丘祭天方泽祭地和以祖宗配天,把君临中原的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郁律奉为太祖,位列太庙。这些举措旨在A.革除鲜卑族落后习俗 B.承继华夏文化正统地位C.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D.消解旧贵族的政治阻挠【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学习中原王朝祭祀礼制的内容、程序,祭祀天地祖宗,尊奉君临中原的拓跋郁律为太祖,使其享受太庙供奉,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融入中原文化,承继华夏文化正统地位,巩固其对各族人民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革除鲜卑族落后习俗”是做法和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革新祭祀礼制与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不符,排除C项;“消解旧贵族的政治阻挠”不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祭祀礼制等汉化措施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5.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答案】D【解析】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故选D。6.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题干中涉及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唐代大量文书,由公文书内容可知当时唐朝政府对这个地方管辖有效,由私文书可知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是吐鲁番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说明当时该地文化有了一定发展;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属于以偏概全,没法反映题干的全部内容,故排除。7.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神宗时期张居正要求改变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规定,严格考核生员,选拔有用人才。结合所学,明朝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张居正改革应运而生,力求匡扶统治。因此这一举措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B项正确;“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控制士人,排除D项。故选B项。8.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专业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中可以分析出,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BC项排除;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故D项排除。9.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这说明科举制在考生中是首选,科举制妨碍了新式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10.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B项;帝王纪年不会自我更新成中华民国纪年,排除C项;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实现了民族主义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11.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考试监察是监察委员的职责,与强化权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新的低层机构”建立的标志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C.苏区中央局D.广州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1931年中共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政权对峙局面形成,故选B;A项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虽然也称红色政权,但不是中央政府,与国民党政权不相对应,排除;中央局是党组机构,不是中央政府,排除C;D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政府机构,不是毛泽东建立的,排除。13.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1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党外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做出成绩来”。由此可知,各民主党派在当时A.已成为执政党B.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参政议政C.性质发生了变化D.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大事【答案】D【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党外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做出成绩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各民主党派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大事。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不是各民主党派,排除;B项,说法错误,各民主党派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而不是通过“全国人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没有讨论民主党派的性质,排除。15.1972年前九个月。来自世界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多个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国还特邀了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高级官员及政府代表三十多批。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日内瓦会议召开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C【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因此中国还特邀了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高级官员及政府代表三十多批,C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排除B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在《十二铜表法》中,第8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这说明了《十二铜表法》(

)A.彻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B.体现了司法公平公正的原则C.未能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中伤害自由人和奴隶的判罚是不一样的,贵族和平民也不能通婚,反映了比较强的等级性,说明了《十二铜表法》未能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是否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司法中的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7.英国埃尔顿庄园的法庭案卷载有公元1300年19个茅舍农(农奴)涉讼的记录。他们因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被领主告上法庭。这些茅舍农坚称:他们没有装草的义务,除非他们出于自愿,主动这样做。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农奴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必须在草地上或领主庭院里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A.完全站在领主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B.尊重惯例、司法程序,以法律途径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C.基本上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但作出了让步D.是为维护庄园经济秩序而服务的,无法体现公平【答案】B【解析】材料中领主状告农奴一案,庄园法庭没有直接裁判,而是先查阅相关惯例,然后依法判决,反映出庄园法庭尊重惯例、按照司法程序,用法律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B项正确;庄园法庭的判决引用了惯例,与农奴主张一致,没有遵循领主的要求,不是“完全”维护领主的利益,排除A项;“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庄园法庭的判决体现了公平,排除D项。18.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所以答案选A;垄断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为15、16世纪,此时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排除C;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打击进口贸易、高筑贸易壁垒,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19.“政党分肥制”是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一种政治现象,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导致新上任官员拼命捞钱。据此可推知,该现象A.易造成国家政府腐败 B.迟滞了欧美社会转型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促使多数人掌握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党分肥制”。根据材料“导致新上任官员拼命捞钱”可知,政党分肥制容易导致官员腐败,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欧美国家政治生活状况,B项夸大了其影响,故排除;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会降低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C项;这种瓜分政权只涉及“党内同僚”,未涉及多数人,故排除D项。20.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答案】D【解析】材料“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的信息说明司法权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D项正确;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体制并没有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司法并不会干预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司法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故C项错误。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说明基层社区承担很多政府功能,故选B;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理,未体现加强经济干预,故排除C;根据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而不是增加,故排除D。22.下表为1983-1984年英国税收、福利与家庭收入统计表(单位:英镑),据此可知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1313其他津贴5030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A.儿童利益得到了绝对保障 B.实际收入的变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C.国民保险消除了收入差距 D.福利政策的调整实现了收入的平均分配【答案】B【解析】从表中可知,收入多的人没津贴,交完税后,每月的收入比享受福利津贴的家庭(月收入50英镑)相差不大,说明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故选择B项;“绝对”过于夸大,发放儿童津贴并不代表儿童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排除A;“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国民保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入差距,排除C;“实现了收入的平均分配“表述错误,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23.“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罗哲文《长城》材料二《新唐书•地理志》说:“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营西域的范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应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材料三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整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地区来说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答案】(1)措施: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修筑河西长城。意义: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有利于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唐朝高僧玄奘经过西域到天竺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3)特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解析】(1)措施:根据“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得出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根据“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得出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根据“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得出修筑河西长城。意义:可从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回答。(2)根据所学得出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地位: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结合玄奘西游取经,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来说明。(3)特征:根据“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得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可从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等分析总结。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南宋的吕中说:“引用小人自安石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富,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棺、章停、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周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直到近代,主流思想才开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思想。邓广铭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漆侠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改革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摘自李瑞华《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材料二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而其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现代经济法最相似:青苗法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摘自周小明《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答案】(1)否定的原因:以理财为急务的变法,同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相违背:变法之“急政”或“苛政”及用人不当使其效果大打折扣。肯定的原因: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2)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且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对后世乃至近代经济思想产生了影响。但是王安石变法实质是在维护封建制度上做的修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损害了大地主和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终失败。【解析】(1)从材料一中“引用小人自安石始”“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富,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绾、章惇、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可以看出吕中、王夫之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乃至宋的灭亡;从材料一中“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改革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可以看出,邓广铭、漆侠先生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积累了财富。结合所学可知,分别分析否定、肯定的原因。否定的原因是以理财为急务的变法,同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相违背;变法之“急政”或“苛政”及用人不当使其效果大打折扣。肯定的原因是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2)本小问的看待,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作答即可。积极方强调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得出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思想和做法“与近现代经济思想颇为相似”。消极方面主要从用人方面、变法的本质属性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不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摘编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待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答案】(1)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如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消极:①民族主义带有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如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②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如近代欧洲殖民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谋取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努力:①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②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国主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3)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民族振兴;克服其消极作用,反对借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战争。【解析】(1)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民族国家的建立,结合相关史实举例;消极影响主要包括民族主义狭隘性、排他性和扩张性,可结合近代殖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来举例。(2)“主张”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注意要分点表述,即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谋取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努力”主要包括孙中山的两个革命事件,即辛亥革命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3)要结合当前形势来展开分析,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同时分裂动荡并存,所以既要发挥民族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