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修辞学09级对外汉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语用修辞学09级对外汉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语用修辞学09级对外汉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语用修辞学09级对外汉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语用修辞学09级对外汉语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用学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左思民《汉语语用学》索振羽《语用学教程》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句法平面: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词类、结构、句子成分)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信息结构、句子的行为类型、语境分析)

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

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的由来及发展语用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等级考试,试题如下: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丈夫:看一下有没有足球比赛。妻子:喂,今天是星期天!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甲:下午踢球去吗?

乙:我好久都没踢了。甲:下午踢球去吗?

乙:晚上还有考试。甲:下午踢球去吗?

乙:哎,昨天把腿拉伤了。第一节: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

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p14

1.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1)要理解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使用者与语言的关系,即言语的意图。A:你真是个傻瓜!B:“傻瓜”是什么意思?

C:你说“傻瓜”什么意思?

A:中午咱们吃米饭还是馒头?B: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呀!1.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2)要理解语言,语境很重要。“我看他又喝多了。”“我看他又喝多了,怎么老跑洗手间?”A:what’sontelevision?B1:(一边翻报纸一边说)Nothing.B2:Nothing.AlltheTVstationsareonstrike.(客人来访)客人:你们家客厅真热啊!主人:(餐厅里)客人:我缺一双筷子。服务员:2.语用学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

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日常生活中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句子。有时,违反语言规则的句子恰恰是该语言中最地道最有特色的部分。“GolfplaysTom.”蓝是那么地天,白是那么地云!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合体、得体显得更加重要。语用学PK修辞学相同点:都是语言运用的研究。修辞=语用???形而下形而上语用学PK修辞学修辞学语用学研究目的规范的、实用性的修辞技巧、判断好坏解释的,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理论基础理论基础薄弱,纯经验的。理论基础雄厚研究方法经验归纳理论解释、推理研究兴趣与学科传统辞格、句子、词语的交际特色、语体风格等语境、指示语、言语行为、预设、含义、会话结构、信息结构第二节:语用学的由来及发展1.“语用学”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莫里斯在他于1938年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莫里斯对符号学的这一划分法得到了卡纳普的支持,他认为“如果一项研究明确地涉及语言使用者,我们就把它归入语用学的领域……”※莫里斯的符号学

客观事物

使用者符号符号意义+语境信息=语用意义推理A:要喝杯咖啡吗B:噢,咖啡能提神。

不要喝晚上10点B不喜欢喝咖啡B对咖啡很敏感B有严重的心脏病B经常失眠要喝上午十点B喜欢喝咖啡B对咖啡不敏感B身体很好B睡眠很好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语用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A、1954年,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B、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论言有所为》的系列演讲,提出“言语行为理论”。C、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继承、修正、发展了由奥斯汀提出的这一理论。D、60、70年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含的四条准则。2.语用学研究的重大进展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兴学科”最终得到认可。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如1983年出版了语用学的两本优秀教材:列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3.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学科语用学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语言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语用学发展的迅猛原因:1.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兴趣由描写转向解释。2.撇开语言使用、语境,无法研究语言。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生活的特定的受话人的语言交际能力。3.科学研究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目的、动力、方式等感兴趣。多学科交叉导致了语用学的研究极为广泛。

语用学的研究流派英美学派——微观语用学

范围划分得较为严格,多与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有关。欧洲大陆学派

——宏观语用学

范围则较为广阔,认为凡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的都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微观语用学微观语用学——对语言的动态描写将语言意义的研究分为:语义学——对语言意义作静态描写语用学——对语言意义作动态描写A:你过生日想要什么呀?B1:我想要一台新的自行车。B2:我的自行车坏了。语义学揭示的是一种二元关系,而语用学揭示的是一种三元关系。p8宏观语用学——语言跨面研究中的语用学1.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它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十分注重言语的间接性,同时还注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表达间接言语行为时的差异。

A:不要买那个!B: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买那个。C:我上星期买了一个那样的,一下儿就坏了。跨文化语用学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受文化影响的社交语用现象。社交语用学是研究在某一特定的社交场合人们的语用行为。由于人们的语用行为受制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语用行为。“Nosmoking,please.”

跨文化语用学3)对比语用研究:将不同语言的语用内容相比较。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语际语用学语际语用学:中介语的语际研究,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4)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言语交际重的语用效果。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社会语用学社会语用学:与社会有关的跨面研究。国家的语言计划、语言政策、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教育、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政治,语言与外交等等都要求语用学同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文化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语用学一系列与社会有关的跨面研究。XX是我家,卫生靠大家。XX是我家,清洁齐参加。

认知语用学符号意义+语境信息=语用意义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

《越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我看他又喝多了。”

“我看他又喝多了,怎么老跑洗手间?”今天暖和吗?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就目前而言,语用学的系统性仍不够强。但可以归纳的出的研究领域是:指示语:词语乃至句子与其所指外界对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等,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用方式等问题。会话合作原则:涉及到言语交际时对会话原则的遵循或违反的后果,以及由此产生什么样的含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甲:这家公司要找打字员。乙:小李是大学毕业生。预设:话语中的一种特殊含义,即说话者对共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判断,以及对其取一定安排方式所产生的含义。言语行为:涉及到话语的目的、意图、作用方式以及可能有的标记等问题。会话结构:涉及的是语言篇章,即超句子单位的组织规则问题,典型的代表是对话的组织规则。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述语境的定义及研究内容语境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第二章:语境语用意义人是动物

百科全书中指出人属动物这一类(语义学、逻辑学)

两个小贩打架斗殴,头破血流。人有时也会很残暴。(语用意义)区别两种意义:公式一:X的意思是Y。(字面义或词典义)公式二:通过话语X,说话人S的意思是Y。(语用意义,该意义能否顺利传达,必须依赖听说双方有效正确的合作。)第一节: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文化语境(文化上下文):(1)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1923年,最早提出)

情景语境(情景上下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上下文(由语言因素构成)(2)弗斯语境情景上下文a.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言语行为、(非语言因素构成)非言语行为

b.有关事物

c.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域话语的范围: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等。

话语的风格:指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话语的方式: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

六何说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定义指明:(1)我们研究的是运用自然语言(不是人工语言)进行的言语交际;(2)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即说话人恰当地表达话语意义和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必须依赖言语环境。1.语境的含义“语境”不是语言环境

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时间地点话题场合语境情景语境身份职业交际参与者思想教养心态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2语境的研究内容另一种分法:话语所处的上下文、交际题材、交际者特点、交际方式、交际场合、交际时间、在场人员。其中,交际题材、交际者特点、交际时间、交际方式是必有的。在场人员:指除去听说者之外的其他在交际现场的人员。

言为心声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第三节:语境研究的理论意义

及实用价值1、修辞学;2、语义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3、语用学;4、语言教学。(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指示词语的分类第三章:指示语“狗来了。”1.“狗”指狗这一类属或这一类属的任一个体,而不是指“猫”或其他动物。2.“狗”指说话者甚至听话者都熟悉的某一群或某一只狗。

3.“狗”指说话者亲眼看到的狗。

凤喜笑道:“人家初来,又是个姑娘,别和人家闹,人家怪不好意思的。”刘将军道:“有什么怪不好意思?要不好意思,就别到人家家里来。我瞧你这样子,倒有点儿吃醋。”凤喜见他脸上并没有笑容,就不敢做声。研究内容在语用学的有关指示问题的研究中,有两类词语的使用方法是关注的主体:第一类:一般名词以及名词短语。第二类:“上”、“下”、“你”、“我”、“进”、“出”、“今天”以及“明天”“本星期”“下一年”等词或者短语。这类词的特点是其确切所指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之中,依赖与其发生关系的参照物或所指对象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一节: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deixis”这一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指点或指明”。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1)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一文认定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语”。例如:1、Icefloatsonwater.2、It’sraining.3、Iamfull.4、下周在这里见我。2)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们典型的交际方式是面对面交谈,即由一人对一人或由一人对多人,通过说—听的方式进行交谈。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1)中心人物2)中心时间3)中心地点4)语篇中心5)社交中心我饿了!指示系统(谁饿了?)我饿了!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1)中心人物2)中心时间3)中心地点4)语篇中心5)社交中心在现实社会中,语言的指示信息不明确,或有意无意地在指示信息上含糊其辞,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包装纸上注明的“当日产品,保证新鲜”,使人不可置信,因为上面看不到生产的日期。没有日期的“当日”,岂不是天天是“当日”?这样的产品,又怎么能“保证新鲜”呢?只有注明当日生产日期的“当日产品”才算是名副其实。第二节: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她今天迟到了!有个小姑娘,忘了她叫什么名字来着。菲尔默将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如指示词的使用伴随指示的手势:1)你!对,就是你。你刚刚踩了我脚的!1.指示词语的两种指示用法象征用法: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Iknowyou’llenjoyreadingthisbook.关于语用学的知识,我现在知道的比以前多。1.指示词语的两种指示用法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两种。照应用法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之间存在共指关系。——XX今天逃课了。——XX没逃课,她只是迟到了。我出生在江西,自出生以后一直住在那儿。

还有一些指示语在话语中无须有特定的指称对象,表示的是普遍适用的泛指。这也是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它与照应不同,不与前面的其他词语发生共指关系,我们称之为非照应:你告诉我,我告诉他,没有半天功夫,大家都知道了。

Youcannotlosewhatyouneverhad.

(一个人不会失去他从来没得到的东西。)第三节:指示词语的分类指示词语的传统分类是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这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三种指示词语,七八十年代,又增加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两种指示词语。人称指示:话语中关于人物人称的指示。最典型的是人称代词,又分第一人称指示、第二人称指示、第三人称指示。注意:现代汉语中真正能够清楚地表明人称,充当指示语的是代词。如“我”“你”“他”“她”“它”以及它们的复数形式等。它们在使用中才可能获得所指的对象。而代词“自己”单独使用时往往无法清楚地表明人称。“自己干。”

1.人称指示(persondeixis)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汽车有轮子。名词或名词短语用在称呼时,则不再具有第三人称的性质,这时它是第二人称。孔雀孔雀快开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第一人称的机会几乎没有。张三发誓说:“张三若再赌,便不得好死!”(第三人称)张三我再赌,便不得好死!人称指示的复数形式。“大家坐。”“大家都有这个意思。”咱们(包含式)我们(排除式)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我们明年元旦再聚会。小明乖,小明不哭,我们/咱们是好孩子。小朋友别吵,我们/咱们都是好孩子。

us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称指示直接反映在语法的人称范畴上,但是绝不能把语法上的代词概念跟语用上的人称指示词混同起来。人称指示词是以说话人作基准的,因说话人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张山:老师,张山生病,所以今天不能来上课了。教师:行吧。你是谁?张山:这是我室友。2.时间指示(Timedeixis)时间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要谈论各种事件、活动、动作发生的时间:正在发生,已经发生,将要发生。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就必定有用来表示相应时间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或语法范畴。“时间”是个抽象概念,人们只能人为地选定一些参照点作为计算时间的依据。now,today,yesterday,tomorrow,recently

时间指示系统时间指示系统可分为绝对时间指示和相对时间指示:利用一个不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为参照系统来指示时间,这种指示是自足的、绝对的,其性质是语义的。称为绝对时间指示。2010/10/2210月22号时间的绝对指示可以用另一种描摹性的面貌出现。辛亥革命爆发那年毛泽东诞生的那一天利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指示时间,这种指示在本质上是不自足的、相对的,其性质是语用的。它们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以及语用规则保证了这些循环的时间指示不致令人困惑。称为相对时间指示。“星期六要上课。”任何相对时间指示,只要处于绝对时间指的统率之下,其性质就变成语义的了。2010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四(2010年10月7号)Thinkaboutit!√/×?人们是怎样把说话活动和话语中的时间指示时间和时间参照系统联系起来的?三种时间联系点:说话时间或称编码时间(codingtime,CT),简称“说时”。收听时间(receivingtime,RT),简称“听时”。所谈论的时间,也就是说话者要指示的时间,简称“指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说时和指时不同的情况。说时和听时不一致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上个星期忙死了。”

说话者在作相对时间指的时候是优先以“说时”为中心来衡量“指时”的。昨天、即日、今天、明天、后天、前天、三天前、上周、本星期、本星期三、本月、下季度、今年、过去、以前、最近、现在一类是相对而言时间界限较为明确的指示语,比如“前天”“本周三”等;另一类指示语则所表时间界限比较模糊,如“过去”“以前”“最近”“现在”等。汉语交际者在作相对时间指示的时候,常用的最大时间单位是年,而且一般只限在“大后年”到“大前年”这以区间之间。大于这个单位就趋向于采用绝对时间了。比如在2013年指2015年可以说后年,但指2018年则常常说2018年。“五年后”的说法较少用。“说时”隐匿以年为一循环,如果某事件在一年中只出现一次,并在每年内差不多的时间出现,那么该事件的名称也能被用来做相对时间指示。“他们在中秋那天离开了武昌。”

“下一个周三”下一个国庆节=明年的国庆节上一次春分=去年的春分下一个星期三=下周的星期三上一个星期三=上周的星期三本周的区间到底是什么?英语中,yesterday、today、tomorrow具有先用权,使用了这些词后就不用Wednesday、Thursday等历法绝对时间指示的词语指同一时间。I’llseeyouonThursday.Thisyear(这一年)英语中,thisyear、thismonth、thisweek可以指一个历法年、月或周,如历法年从每年1月1日开始。也可以指一个非历法年、月、周,比如thisyear(这一年)可以从第一年的9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的8月31日为止,汉语中也可以有这两种用法,但一般只有“年”可以这样用,“月”“周不行。汉语使用者如何使用时间指示:离“说时”较近,使用以“说时”为中心来衡量的“指时”。如“今天、昨天、明天”等。稍近一些则较多地使用“说时”隐匿的指示方式,如“星期四”、“周三”。离“说时”较远,使用绝对时间指或从中截取出来的相对时间指方式,如2010/10/22。相对时间的衡量尺度是绝对时间指。能否顺利交际的前提的,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把相对时间指投射到相同的绝对时间指当中。汉语中,常见一些涉及时间信息的词语或结构,它们所指示的时间信息往往带有一些程度的含糊。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已到而立之年。十年磨一剑。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年龄: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气:惊蛰、春分、谷雨、……;“早上好”“Goodmorning”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体现一定的语用差异。时间指示词语now地点指示:话语中关于处所、方位的指示。地点指示主要有:表示方位和处所的名词、副词、指示代词,具有位移意义的动词如“来”“去”“走”“离开”“到达”等。物体的方位有时可以从物体本身表现出来,但由于说话人或听话人所处位置与物体的方位不同,话语会因此产生歧义,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教学楼的右边。猫在汽车的后面。3.地点指示(Placedeixis)参照点绝对参照点。

经纬度准绝对参照点。

东南西北“东边有一个人”以说话者或其所处地点为方位参照点,即“说点”。

我前面坐的是他。以说话者和所指示事物之外的第三物为方位参照点,即“客点”。

“小屋在教堂的旁边”复合参照点。“小张的东边”“小屋在教堂的西边”“我的东边有一棵树”方位指示语中的“旁边”,其指示是最不明确的,“一棵大树的旁边”。“东边”“南面”“西边”“北面”等准绝对参照点指示最明确。“左边”“右边”和人发生指示联系时,其指示常常是明确的。关于“来、去”的方向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点。

语篇指示:用来指明话语中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指示。由于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展开的,所以语篇指示与时间指示、空间指示有密切关系,有些时间指示、空间指示同时也是语篇指示。4.语篇指示(Discoursedeixis)社交指示:用来指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或发话人跟所谈及的人(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词语。社交指示语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语言活动参与者的社会面目;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3)说话人和所谈及的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5.社交指示(Socialdeixis)敬语与谦语

社交指示语的使用与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汉语文化崇尚礼貌、谦让,这突出地表现在谦语和敬语的选用上。举例:《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提及自己可以说“奴家”、“臣”、“愚兄”、“弟”、“在下”等;提及自己家人可以说“贱荆”、“小女”和“家父”等;提及对方家人可以说“令尊”、“尊夫人”、“令堂”等。称谓语

汉语的称谓语也可表达一定的社交指示信息;

先生、太太、小姐、师傅与姓连用的可以是称号,也可以是一般的职业名称,通常带有尊敬的意思。此外,汉语称谓中人们一般不习惯先说称号,后说人名,除非称号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胡锦涛主席亲属称谓也需要以谈话双方的关系和身份为依据,才能反映出不同的社交指示信息。父母改变称谓语表达不同的态度。

瞧我女儿多乖啊!

瞧你儿子干的好事!interestingissue名词及名词性词语的指示功能※补充专有名词的指示用法——语义指示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帝保佑吾民。这是上帝的旨意。

在一般情况下,专有名词的指示作用和它们在话语中的位置无关。是一种语义指示。它们指示内容往往比较清晰。

专名如果作为比喻词运用也能起指示作用,不过这时的指示对象已经转移成为被喻的对象即变为语用指示了。

“活雷锋”在话语中,通过上下文的说明,专名所指对象所存在的世界可以被明确标出。神话中有一个西王母。这两年中文系来了个董爷爷。“张三”“李四”专名无论出现在哪里,其所指对象存在于哪个世界中往往是自明的。使用专名指示往往会连带提出与该专名所指对象相关的一连串限制性因素。1985年的上海,黄浦江上已经建成了大桥。1985年的上海,黄浦江上已经建成了南浦大桥。一般名词的指示用法——语用指示一般名词单独作指示时有三种情况:类属义——语义指示特定的——语用指示类属中的一部分——语用指示这辆汽车跑得真快。一辆汽车开过来了。所有的汽车都有轮子。汽车是代步工具。语用指示类属义,语义指示一般名词的语用指示这/那+一般名词=强硬的语用指示这只狗是他的。——不是那只狗他买了这只狗。——不是那只狗数量短语+一般名词=较弱的提示性语用指示一只狗来了。他买了一只狗。有+一般性名词(有)人来了。

定指不定指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得体原则第四章:会话含义第一节: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甲:晚上看电影去吗?乙:我妈从北京回来了。年轻女子:你爸爸知道你抽烟吗?男孩立刻回答:你在半路上和陌生男子说话,你丈夫知道吗?鲁四凤:哼,妈是本分人,念过书的,舍不得吧自己的女儿叫人使唤。鲁贵:什么脸不脸?又使你妈的那一套!你是谁家的小姐?——妈的,底下人的女儿,帮了人就失了身份啦。鲁四凤:(气得直看父亲,忽然厌恶地)爸,您看您那一脸油……很多交际信息不是直接表述的,而是隐含的、间接的。类似隐含信息就是语用学关注的语用含意。什么是含意?含意是一种受制于语境的、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隐含信息,因而是语用的,也称语用含意。在特定语境中,句子本身的字面意义(即编码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该句子(即话语)传递的实际意义很多时候是不等同的。小王:下午去老张家吗?小刘:他家买了条狼狗。李瑞环同志一次访问香港时,一记者问:您刚才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

李瑞环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甲:我的新帽子好看吗?乙:好粉哦!语用含意的重要价值:交际中,只有明白了词义、指称意义和结构意义,派出了其中的语义模糊或歧义以后,我们才能进入语境意义或话语意义的层面,也即获取语境中说话人所传递的真正意义。很多情况下,误解的产生并非听话人不了解单词词义或语法结构,而是由于没能了解说话人的语用含意。1.语用含意揭示的不是说话人讲了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该话语可能意味着什么。老师:怎么迟到了?学生:百货大楼前抓了一个小偷。2.语用含意不是揭示同一词语、结构或话语可以表示多少种语义信息,而是指它们在语境中可能传递什么样的“说话人意义”。

灯!

快,火!3.语用含意的推导有助于组成广义的同义结构群,丰富词语的释义。

我希望你把门关上。请把门关上。能把门关上吗?感觉风大了点儿。豆豆,进屋以后应该做什么?现在正开着空调呢。格赖斯四准则: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相关准则;4.方式准则。1.合作原则A:你的狗不咬人吧?B:不咬人。A:唉哟!……喂,你说过你的狗不咬人!B:是呀,我的狗不要人。咬你的那条狗不是我的。1.量的准则(信息适量)1)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量的信息。2)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A:你们什么时候开学?B:9月3号。2.质的准则(力求真实)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A:上海申花和武汉光谷的足球比赛结果如何?B:0比0,该死的倾盆大雨!3.相关准则(说话相关)

A:请问该到哪里去坐591?B:往前走第一个路口。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1)避免晦涩的表达;2)避免歧义;3)简洁、简练;4)有条理。

A:怎么回事你这么晚才来?

B:不好意思路上出了点事撞人了。(二)不遵守“量”、“质”、“关系”、“方式”四准则的可能:1.说话人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以及有关准则,例如:“我不能说更多的话了”;“无可奉告”。2.说话人可以悄悄地、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这样,在有些情况下他就会把听话人引入歧途。结果使听话人产生误解或受骗上当,例如“说谎”。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的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例如他可能满足了“量”的第一条次准则,就违反了“质”的第二条次准则。A:他住在哪儿?B:法国南部的某个地方。A:这东西怎么吃啊?B:用嘴吃。

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语和夸张、讽刺等手法都涉及违反质准则,以避免直接地讲述某事。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一条准则,即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一条准则,同时还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准则,但目的不是中断交谈,而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会话含义。(一)格赖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例如:昨天他走进一幢房子,在前门内发现了一只乌龟。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例如:A:烤牛肉究竟怎样了?

B: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2.会话含义(二)会话含义的推导(1)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2)利用“质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3)利用“相关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4)利用“方式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1)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量的信息。我认识XX同学已有三年时间,在我所讲授的课程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平时作业也很认真。此外,该同学足球踢得不错,是校足球队前锋队员。2)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父亲:儿子,历史考得怎么样?儿子:考得一般,因为题目中出现了一些在我出生之前发生的事件。(1)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2)利用“质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刘小军跑起来跟兔子似的。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甲:纽约是美国的首都,对吗?乙:我说,青岛在青海哟。(3)利用“相关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陈女士:知道吗?张总最近经常带个女的到办公室。肖女士:最近天气不错,下午逛街去。儿子:妈,我到楼下去踢会儿球?母亲:钢琴练了没有?(4)利用“方式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1)避免晦涩的表达;2)避免歧义;3)简洁、简练;4)有条理。丈夫:给儿子买点什么东西吃吧!妻子:记住别买candy。公司经理:你曾担任过什么职务吗?面试人员:车间副主任兼领班。老张:唉,最近家里事情很多,小孩要开学了,读初中,学费跟小学比翻了一番,今年果树也不好,没有收成,都不知咋办,上次买农药的钱还是借的。老黄:还钱的是不用急,我家最近没打的开支。(三)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可推导性(4)非规约性(5)不确定性(1)可消除性如果在原初的某一话语上附加上某些前提,某种会话含义就会被取消。例如:老李有三头奶牛。(a)附加上分句,话语的含义被取消;(b)特定的语境使话语的含义被取消。甲:晚会怎么样,见到小陈了吗?乙:见到了,还带了个女朋友。甲:女朋友?怎么样?漂亮吗?乙:漂亮,至少觉得不难看。(2)不可分离性同义词语替换不会使会话含义产生变化。这是因为会话含义依附于所说话的语义内容,不依附于语言形式。在等义或近义的前提下,改变话语的形式,不会改变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例如:“你可真行”

=“你是个笨蛋”甲:觉得讲座怎么样?乙:我发现演示厅很现代化。(3)可推导性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结合说话人是否遵守合作原则,就可以推导出他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列文森会话含义的推导模型:说话人S说的话语P具有“会话含义”Q,当且仅当:S说了P;没有理由认为S不遵守各项会话准则,或者至少S得遵守合作原则;S说P而又遵守会话准则或合作原则,因此,S必定要想表达Q;如果S是合作的,S必定知道被假设的Q是交谈双方的共知;S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听话人作Q的理解;因此,S要听话人作Q的理解,即说P的含义是Q。(4)非规约性即会话含义和字面意义无固定的联系,它必须由推导而获得。这里很热。(5)不确定性在字面意义上看无歧义的话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意义。A:我最喜欢吃肥肉。B1:你比以前胖多了。B2:可不是嘛,你比以前胖多了。

B3:真的,你比以前胖多了。B4:哎呀,你比以前胖多了。B5:注意,你比以前胖多了。B6:不管怎样,你比以前胖多了。会话合作原则的普遍性意义

人类语言交际不论在交际方法还是情感意义的表达上都有不少共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个性。事实证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合作原则及其各条准则的实用性是不同的。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如果仅仅一般地对人类会话行为作某一方面的概括,它反应的可以主要是共性的一面,但要是想利用它来推导出话语中的含义,它肯定是不自足的,必须有其他因素的配合。准则只是人们根据合作原则行事的一些明显方法,而不是人们必须学习的规则,这表明当某一言语行为与合作原则的准则不一致时,才会引起人们注意。第二节: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1.量原则(Q—原则)说话人准则:在你的知识范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说信息量不足的话,除非提供足量的信息违反信息原则。听话人推论:相信说话人提供的已是他所知道的最强的信息。Allofthemarestudents.Someofthemarestudents.列文森会话含义三原则2.信息原则(I—原则)说话人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尽量少说”,即只提供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够了(注意到量原则)。听话人推论:扩展规则。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说话人话语信息的内容,直到断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实质:说话人的表达倾向于最小极限化和听话人的理解力求把话语信息扩大到最大极限化。如果你这次期中考试在班级前无名,我奖励你三百元。列文森的量原则和信息原则是两条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根据量原则,说话人如果未说出语义强度大或信息量充足的话语,那就意味着他要表达跟这句话不同的意思,由此可推导出量含义。与此相反,根据信息原则,说话人如果说出语义强度小或信息量不足的话语,那就是他意欲让听话人按常规关系推导出具体、确切的信息含义。3.方式原则(M—原则)说话人准则:不要无故使用冗长、隐晦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听话人推论:如果说话人使用了一个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就会有跟使用无标记表达形式不同的意思。Johncouldwashhisclothsbyhimself.

Johnhadtheabilitytowashhisclothsbyhimself.

三原则的使用顺序: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第三节: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2、幽默准则3、克制准则甲:还在吃饭?乙:今天吃得晚点,散步?甲:买菜?乙:嘿,你也买菜?秉宽:而老太太吉祥,七爷吉祥,王总管吉祥!白文氏:宾宽,你跟着老七到这边来了?A:早上好,约翰。B:早上好,玛丽。如何界定礼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礼貌的内涵往往不同。1)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或取悦他人,或被视为人们言语行为的内在动因。2)礼貌就是对他人表示敬意或敬重。3)礼貌是一种语体。4)礼貌是一种话语现象。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多吃点,还有呢。劳驾劳驾,请把盐罐递过来一下,好吗?莱可夫的礼貌观礼貌行为与非礼貌行为的显著区别在于:礼貌行为可让对方感到舒服,而非礼貌行为却会让人感觉难受。莱可夫的三个礼貌规则:1)不要强求于人(地位悬殊)2)给地方留有余地(地位平等)3)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增进交际双方的友情)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礼貌应该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交际中,人们的面子可能会受到某些行为的威胁。礼貌策略:1)正面礼貌策略。2)负面礼貌策略3)直接性策略4)间接性策略5)放弃威胁面子的行为。Youmusthavemorecake.Youshoulehavemorecake.Youmayhavemorecake.礼貌是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具有民族性的。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b)尽量让别人多收益。把我的行李带走!我希望你把我的行李带走。能把我的行李带走吗?不知是否方便把我的行李带走。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②宽宏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我把车借你。你把车借给我。我必须请你吃午饭。你必须请我吃午饭。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③赞誉准则,即多表扬他人,少批评他人。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表现可以!表现真不错!我觉得表现一般。表现不行,没表情。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④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A没给您买什么,只是一个小小的礼物。B送个贵重的生日礼物给您,感谢多年来的帮助。甲:哇,这么漂亮的衣服!乙:谢谢,是我姨妈送的。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⑤同意准则:缩小与他人的分歧,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甲:我买了些快餐,咱们就随便吃点吧。乙:快餐可以,反正时间也很紧。甲:张三和李四为人不错,工作也认真踏实。乙:是啊,李四不错。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⑥同情准则,即减少与他人的感情对立,增加彼此间的感情和谐。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甲:我奶奶把脚给摔骨折了,起码要两个月后才能走路。乙:哟,真不幸。那得小心啊,毕竟年纪这么大了。甲:哎,真倒霉,放在教室的书被人偷了。乙:活该,谁叫你不拿回来。1.1利奇“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中,得体原则最具重要性。每一准则中,次则a比次则b更重要。礼貌原则强调的是对交际对象,即听话人或第三者的礼貌,而非说话人自己,交际时说话人往往都是设法多给别人一点方便或使别人多收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或少受益,从而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反过来对说话人产生好感,因此礼貌是相互的。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礼貌原则可以对人们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进行解释,它在某一程度上,是与合作原则互补的。请考虑下列案例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哪一条原则,而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哪些原则?院系领导:

XXX同学选修了我的课程,课程论文涉及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此外,他还完成了语料收集任务。学习之余,该同学喜欢踢足球,是校足球队队员,参加过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甲:张三和李四为人不错,工作也认真踏实。乙:是啊,李四不错。乙:平时我最讲理了!甲:是啊,是啊,你好讲理啊!甲:王五的艺术创作真还不错。乙:我没有多少审美能力,我觉得。母亲:有人把蛋糕上的巧克力吃了。儿子:不是我。X女士演唱了《家,可爱的家》。X女士发出了一系列声音,接近于《家,可爱的家》的调子。级别性(语言手段和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冲突性(原则中各准则或次准则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发生冲突)适合性(根据语境要求,确定礼貌级别,选择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1.2礼貌准则的特征不谐调性(内容与形式的超常规搭配)情趣性(轻松、愉快、戏谑、嘲弄)适切性(幽默必须适切语境)2.1幽默准则及其特征(1)岔断次准则(衬跌、顿跌、歇后)(2)倒置次准则(主客关系、因果关系、事物逻辑关系、轻重关系)(3)转移次准则(反语、飞白、易色、降用)2.2创造和理解幽默的六条次准则(4)干涉次准则(双关、矛盾、精细)(5)降格次准则(比喻、比拟、夸张、自嘲)(6)升格次准则(歪曲、妙答、归谬)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直言不讳地训斥他人,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3.克制准则预设与蕴涵预设与语法结构以及触发词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第五章:预设第一节:预设与蕴涵

在语用学中,对“预设”这个话题的关注源于哲学上的争议,特别是关于所指和指别词语(referenceandreferringexpressions)的性质的争议。近代第一位探讨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德国人弗雷格(GottlobFrege)。他早在1892年写的《意义和所指》中就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中的逻辑现象。“预设”是语言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弗雷格草创的预设理论包括以下内容:(1)指别短语和时间从句预设它们在实际上指别的结果;(2)一个句子及其相应的否定物共同具有同一组预设;(3)一个断言或者一个句子或真或假,其预设必真或令人满意。1905年,哲学家罗素(BertrandRussell)提出“描写理论”(theoryofdescriptions)跟弗雷格唱对台戏。罗素的理论支配预设研究长达45年未遇到重大挑战。到1950年,斯特劳森(P.F.Strawson)提出预设新理论,批驳罗素,才使预设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趋于完善。1.预设(前提)张三是音乐家。——有一个叫张三的人。小王打开了门。——有一扇门。张三不是音乐家。——有一个叫张三的人。小王没有打开门。——有一扇门甲:桌上的巧克力呢?乙:上午两个孩子在家。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或至少是听到某一话语之后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它所表示的意义不是陈述的字面意义。对陈述的否定不会导致对预设的否定。(肯定句的预设也是对应否定句的预设)广义的蕴涵: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说,如果有甲就必然有乙,就说甲蕴涵乙,或说甲以乙为蕴涵。用公式表达是:甲→乙。如:(1)我看了一场京剧→我看了一场戏(2)他到过天安门→他到过北京(3)牛比猪大→猪比牛小(4)昨晚的木偶戏演得真好→昨晚演了木偶戏2.蕴涵

狭义的蕴含: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来说,有甲就必然有乙,而且两者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局部的关系,就意味着甲蕴涵乙。如:(1)贵客到了→客人到了

(2)白菜心开始烂了→白菜开始烂了

(3)什么戏他都爱看→京剧他爱看(4)他吃完了一只鸡→他吃了鸡腿

相同点:预设和蕴涵都是话语自身表达的意义,都是有甲就有乙,即:甲→乙。本质不同:蕴涵包含在话语的断言范围之内,预设是话语非断言部分表达的背景意义。预设虽是话语非断言部分表达的背景意义,在交际中却不是无足轻重的,个别时候它的作用甚至比断言义更为突出。A1: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A2:他哥哥在北京上学。B1.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B2:他有哥哥。

“否定检验法”鉴别蕴涵与预设3.预设与蕴涵的区别

A蕴涵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B假A必假。如果……则……小张是单身汉。→小张是男人。A预设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法国国王是秃头。→法国有个国王。

“否定检验法”鉴别蕴涵与预设小王娶了个美国模特。→小王娶了个美国人。与小王结婚的是个美国模特。→与小王结婚的是个模特。预设蕴涵第二节:预设与语法结构以及触发词

预设通常由话语的某个局部加以体现。1.主语部分往往体现预设。如:说他坏话的是他的邻居>>有人说他坏话2.宾语部分也可以体现预设。如: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年初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年初看过一部电视剧——《青春期遇上更年期》3.在结构复杂的话语中,预设还多体现在附加部分,包括修饰语部分和从句部分。如:薛莲由于心情紧张,手心冰凉的>>薛莲心情紧张1.预设与语法结构有些词,它直接联系的词语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话语的预设,这些词叫预设触发词(presupposition-trigger)。如:(1)他后悔喝了白干儿>>他喝了白干儿(2)我奇怪他竟没来>>他竟没来(3)我欣赏他的诚实>>他诚实(4)我喜欢他的直率>>他直率(5)我谴责他的欺骗行为>>他有欺骗行为(6)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之前他的心脏在跳动2.预设触发语(7)我忘了他昨天托我办的事了>他昨天托我办事(8)他忘了锁门>他本该锁门的(9)我看见了那个爱吃老鼠肉的人>有个人爱吃老鼠肉(10)咱村这位万元户是靠养鸡发的>咱村有位万元户(11)你又迟到了>你原先迟到过(12)这人比曹操还要奸诈>曹操够奸诈的了(13)五毛一斤了>本来不是五毛一斤(14)他虽然七十多了,食量还不小>七十多的人一般食量不大A.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比如“……的,再/又、唯一/仅有的、像……、尽管、相对地”他又来到这里了。>>他以前来过这里。尽管下雨,我们还是回家了。>>在某个时候下了雨。小牟的爱人在外语学院当老师。>>小牟有爱人。B.各类动词或动词短语1)含义动词(动作或事件发生之前具有某种暗含意义的动词)老朱设法把车停下来。我忘记锁门了。我们碰巧遇见了老朋友。1.预设与语法结构>>老朱试图把车停下来。>>我应该锁门。>>我们没想到会遇见老朋友。2)叙实动词(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为大家做点实事,我感到荣幸。很高兴,你们玩得很开心。3)状态变化动词。(表示状态变化之前的情况。)王五继续打自己的小孩。老马没开始考虑怎么安度晚年。我昨天下午达到广州。4)评价动词。(表示主语对所谈论事情的评论或评价。)经理批评他工作马虎。法官指控这些人违法乱纪。>>你犯了错误。>>我为大家做点实事。>>你们玩得很开心。>>王五一直在打自己的小孩。>>老马以前没有考虑过怎么安度晚年。>>我昨天下午之前不在广州。>>他工作马虎。>>这些人违法乱纪。C.短语或分句在我出生之前,我父母就给取好名字了。(时间状语从句)>>我出生了。张三比李四先上大学。(比较结构)>>李四上了大学。要是没有感冒的话,我就去踢球了。(非真实条件句)>>我感冒了。是小宋请假了。(强调句)>>有人请了假。ItwasTomthatatethecake.(分裂句/强调句)>>Someoneatethecake.谁是翻译学院的院长?(疑问句)>>有人是翻译学院的院长。第三节: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两个句子或命题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它“依附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句子意义得以形成的基础,其根本特征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中,句子本身及其预设应是恒定的。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础之上,和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预设就是言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而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是语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语用前提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中,是语境的一部分,并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交际的进行,语用前提呈不断扩展、不断积聚之势。预设的语义逻辑-分析reign—regime—administration—governmentall—所有1)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语义关系。2)语句的预设不能为假,否则语句就毫无意义。老彭叫小冯把门关上。

>>有人把门开着。他去了广州雕塑公园。

>>广州有个雕塑公园。3)预设不因对语句的否定或提出疑问而改变。A小张已设法按时完成任务。B小张没有设法按时完成任务。C小张已设法按时完成任务吗?D小张试图按时完成任务。4)预设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

a张三打了李四。

b张三打了李四。

c张三打了李四。预设是一种语义上的蕴涵或语用上的设定,它不是通过陈述句的断言、疑问句的提问或祈使句的命令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与某一词语或结构有关的预设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是不会改变或取消的。在语句前后不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下,预设是不能取消的。另外,预设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事件背景,也可以表示非客观的虚拟事实。而语用预设不是词汇或结构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而是语境中话语的语用特征。关于语义预设关于语用预设预设的合适性:(预设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语用预设体现的就是话语及其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娜娜,打扫房间。”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有助于说话人正确地发出言语行为,并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该行为。同一个话语可能因语境不同而隐含不同的预设。“娜娜没有打扫房间。”可见,预设是一种已知信息,而且是一种受语境制约的语用信息,是话语理解的重要依据。预设的共知性:(指说话或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告诉小钟我在办公室。”说话人与听话人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随着交际的深入,双方的共有知识范围在不断扩大。A.预设通常是交际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甲:天下雨了!乙:庄稼可有救了!乙:几年收成可完蛋了。乙:这次旅行可完了。乙:我们回不去了。乙:这下没那么热了。乙:明天要冷了。乙:洪水又要来了。关于语用预设B.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对不起,来晚了。可能是车有点毛病,老歇火。对不起,来晚了。可能是公交车有点毛病,老歇火。C.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表示交际双方的共知事物,如果地第三者不了解前提而只依靠语境,就不能真正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内容,尤其不能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如果说逻辑-语义的前提关系具有普遍性,并适用于分析所有民族的语言,那么语用前提则因民族语言的不同而各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反应思维的语言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第六章:言语行为他用劲深呼吸了好多下,指着马千里说:“我警告你,嘴放干净点儿!”钱,不要问我这一个问题,我请求你,我心底乱极了。觉民带点同情的口气劝道:“剑云,我劝你还是把心胸放开一点,不要只想那些不快活的事情。”背景: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学说的中心信条:“除非一个句子至少在原则上能被证实(即验证其真或假),严格地说,它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人们在长期的,大量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和语言研究中认识到:要想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话语,只靠句子结构分析,只靠逻辑—语义分析,只考察确定句子意义的真假是不够的。一些学者认识到: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言语行为,言中有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言就是行: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他的“言有所为”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语言行为”理论后由塞尔补正、完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言语行为具有重要的语用特征要恰当地实施言语行为,必须考虑该行为的实施条件,包括:说话人、行为动机、意图及社会文化等。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借助一定的动词,也可以不通过动词实现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取决于言语事件的语用环境,在分析言语行为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交际的互动性与社交因素。言语行为可能对听话人产生一定影响或后果。第一节: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施为句和表述句

(区分“言有所为”和“言有所述”)表述句(真假值)A.我在文华学院教书。B.Theprisonerescapedyesterday.(昨天囚犯逃走了。)施为句(以语境为参照)A.我建议你去买基金。B.“Ido”.(用于结婚仪式过程中)C.InamethischipSanguo.(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D.那件事是我老公不对,我向您表示道歉。E.我敢打赌,中国男子足球队进不了世界1.施为句理论施为句具有陈述、请求、命令、许诺、祝贺、感谢、道歉等施为功能。话语通过一句或若干句话,来实施一个或若干个行为。奥斯汀认为施为句中的动词是施为动词,在此理论基础上,塞尔做了如下分类:断言类:assert、state、affirm承诺类:commit、promise、refuse指令类:demand、order、tell表态类:thank、apologize、congratulate宣布类:declare、appoint、nameIassertthatIwillturnthebookdraftovertoyoubytheendofthismonth.IpromisethatIwillcometoyoutonight.Idemandthatyoubequietforsometime.Icongratulateyouonyourfineacademicperformance.Ideclarethemeetingopen.合适性条件(二)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奥斯汀理论中有关显性施为句的语法标准:A.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B.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C.该动词的主语必须为第一人称单数;D.句子在形式上是主动态陈述句。E.说话过程意味着实施一个非语言的行为。举例:Ibetyoufivedollarsit’llraintomorrow.

Inowbeattheeggstillfluffy.(我现在把鸡蛋打匀)只凭语法标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已经提出的标准必须得到进一步充实,使之趋于完善化。因此,奥斯汀又提出了一个词汇手段来配合语法标准检验施为句。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hereby(这就)”进行鉴别。综合标准(语法——词汇标准):

I+(hereby)VPyou(that)S’举例:Iherebywarnyouthatthebullisdangerous.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Iwillturnthebookdraftovertoyoubytheendofthismonth.Iwillcometoyoutonight.Bequietforsometime.Themeetingisnowopen.“我在文华学院教书。”隐性施为句因为没有施为动词,所以要想准确地理解隐性施为句的意义就必须依靠语境。显性施为句是表明说话人所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的一种特定形式,在语言交际中,实际上人们尽力少使用显性施为句,而大量使用隐性施为句,因为使用显性施为句往往意味着说话人比听话人有更大的权势或更多的权利。(三)“言有所述”实质上也是一种“言有所为”奥斯汀的“施为句理论”在定义或概念上先后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1、起初是将施为句看作专门一类具有特殊的句法特性和语用功能的句子,后来则把它们看作一种一般类型的施为话语,包括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2、起初是施为句(有所为之言)和叙述句(有所述之言)的二分(对立),后来则变为关于各种施为句和叙述句的施事行为的一种一般理论。言语行为三分说话语具有行使言语行为的能力,语力可以在下面三个平面上分析:话语的字面意义行使的是“以言指事”。(言之发)话语的交际意图行使的是“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话语“改变世界”的效果行使的是“以言成事”。(以言成事)你们现在结为夫妻。

奥斯汀述事行为、行事行为和成事行为中,谈得最多的是行事行为。奥斯汀之后的言语行为理论也完全侧重于施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了言语行为的代名词。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以及言语行为的分类问题是奥斯汀关注的重点。(语力:每句话都是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作出的一个“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的作用或者叫言外之意就是一种“语力”。)

(1)评判行为类:对某事或行为做出判决或评价,诸如仲裁、判决、估价等;(2)施权行为类:实施权力、影响等,诸如任命、选举、命令、敦促等;(3)承诺行为类:承担义务、履行允诺,诸如答应、许诺等;(4)表态行为类:表明态度、褒贬等,诸如道歉、赞扬、祝贺、憎恶等;(5)论理行为类:在辩论或会话中作辩白、说理、让步等。第二节: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赛尔认为,话语具有改变听话人知识结构的功能,这是一种词语改变世界的语用关系。即便是听话人表面上没有任何物理反应,但只要听话人只要听懂了话语,便可心领神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说的话“改变了”听话者的知识状态和情绪,话语也达到了“以言成事”的目的。假如教室里很冷,学生A对学生B说:“把门关上!”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由于隐性施为句中没有施为动词出现,对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理解,有时还要参考语境因素方能达意。前面有条狗。我在文华学院教书。电视节目结束了。直接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