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微观和定量分析,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并体会定量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通过了解波义耳等科学家的实验史实,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通过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和生产中化学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以上学习目标2和4为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为教学难点。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学习活动一:温故知新”和“学习活动五:辨析定律要点”中相关问题的思考,评价目标2。2、通过“学习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学习活动三:分组实验得结论”,评价目标1。3、通过“学习活动四:踏寻化学家的足迹”,评价目标3。4、通过课后完成“测评练习”,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5、通过相关课堂评价量表,进一步完善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问题导学设计;测评练习;实验用品(电子秤、气球、塑料矿泉水瓶、细绳、玻璃管、双孔塞、50mL注射器、锥形瓶、试管、烧杯、药匙、胶头滴管、大理石、碳酸钠粉末、二氧化锰、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双氧水、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单元导入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从“定量”上我们就能断定,本单元我们要从“数据”上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个“数据”指的就是“质量的多少”。倾听。强调单元标题中的“定量”,让学生直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明确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并有侧重点的进行阅读。观看;倾听。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投影:“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纸张烧成灰烬”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追问:目测上述两个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如何变化?观看;倾听;回答。回答。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化学变化发生后物质质量如何变化”的探究主题。落实“化学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理念。同时,落实备课三线建设中“问题线”对“问题生活化”的教学要求。讲述:其实早在几百年之前,化学家们也提出相同的问题。倾听;观看;回答。引领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学生将生活中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增加”、“减少”的实例与科学家的“相等”的实验结果造成认识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投影波义耳实验图片;讲述:波义耳的实验过程及结果。投影【提出问题】无论是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还是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提出猜想投影【猜想与假设】追问:你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回答。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过渡:猜想总归不是真理,我们需要收集证据来加以证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分析论证做出推测学习活动一:温故知新在“电解水”实验中我们已经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实质,让我们重新回顾该反应的微观过程。通过观察,注意总结3条规律: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大小是否改变?倾听;明确观察的侧重点点。用“电解水”实验重温“化学变化的实质”,为推测“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结论做好理性认识上的准备。问题: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变?数目有没有变?大小有没有变?播放Flash动画视频。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以驱动性问题和提升性问题为“问题线”,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为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做好微观认识上的准备。同时,有效落实教研室对备课“三线建设”中对“问题线”的具体要求。追问1:大小没变推测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变?追问2:既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而且在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那么你推测:化学变化前后,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元素的质量是否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回答。倾听;思考;回答。史实介绍投影介绍: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锡,反应结束时,他没有再打开容器而是直接进行称量,发现质量不变,他反复实验,结果却是一样的。观看;倾听。通过了化学家解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史实,让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过渡:这是真的吗?大家想不想亲自做实验来探究一下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用两位科学家不同的实验结果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问题驱动学生探究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投影介绍:设计本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要确定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投影:药品反应的组合表格。问题1:结合表格,确定你们组的实验组合了吗?查看药品对照表格确定小组实验的反应物。通过“设计本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中设计的“驱动性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周密而细致的思考习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本节课“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这个难点问题。确定需要哪些仪器;确定怎样才能使反应发生。投影:3套实验装置图片。问题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之间、大理石与稀盐酸之间、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之间、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你们分别选择哪个装置?问题3:如何操作使反应发生?思考。小组讨论确定实验仪器。交流。小组讨论、交流,达成统一意见。考虑怎样测量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问题4:3套装置如何进行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小组讨论、交流,达成统一意见。学习活动三:分组实验得结论巡回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团结协作完成小组实验内容,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组织小组汇报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投影【结论】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如“为什么气球鼓起来的程度不明显?”、“为什么锥形瓶在电子秤上炸裂了?”出问题的小组交流自己分析的原因;其他小组提出可能的原因。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科学品质。史实介绍史实介绍学习活动四:踏寻化学家的足迹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历经罗蒙诺索夫对波义耳实验的改进、拉瓦锡的创新实验,以及后辈科学家更为精密的定量实验等过程才被世人认识和利用的史实。倾听;感受科学发现的历程。用实验史实让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验事实的科学品格,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释疑点拨拓展提升学习活动五:辨析定律要点投影:质量守恒定量的内容。问题:你认为质量守恒定律中有哪几个要点?举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要点。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统一认识。落实概念教学中对要点的认识和理解;用具体事例有效加深学生对定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介绍:学习质量守恒定量的意义。倾听;感受。通过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和生产中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现“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内化深化建构体系引导学生一起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与老师一起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共同构建思维导图。用整合观、联系观、生成观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展现横向整合、立体建构的设计思路。对《课标》中“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主题进行知识补充构建与老师一起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有关“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结构式解读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教学策略,挖掘知识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理清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链条,进行“穿针引线”,通过知识的架构使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布置作业“测评练习”中对应的习题。明确各自的作业内容。落实新授课作业设计“全面”和“精炼”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落实分层次布置作业的要求。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个一级主题已经从初三上学期的学习中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反应建立起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观念,初步建立起了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已经能从定性的角度对化学变化进行表述,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二、学生的能力状况1、学生经历了实验基本技能的专题培训,小组合作完成了5次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对化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初步具备了实验探究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2、学生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缺乏解释这些化学变化的能力,更意识不到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知识来认识事物,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移,所以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规律→揭示本质→深度反思”这样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帮助他们经历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发展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三、学生的心理状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初三学生对于本课题的实验操作已经在技能和心理上迈过了战战兢兢的阶段。在老师有效的培训指导、心理暗示和期末考试优异成绩的激励下,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产生了浓厚、持久的兴趣。对于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新问题,他们思维活跃,对实验探究活动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四、学生认知过程分析1、认知顺序: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去认识“质量守恒”。从实验证明守恒→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质量守恒”。2、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转换;从宏观→微观→宏观、从物质质量→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效果分析8.4班总人数30,无缺勤。为了使课堂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课时的测评练习部分安排在课后进行。现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基础达标】1、共5道题,都是针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设计的,其中第1题和第2题是选取其他省市的中考题,第5题是截取2013年威海中考题的一部分。2、全对20人。3、错题分析:第1题,全对。这是在第四单元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讲过“药品的选择要求”的一个具体应用。在第四单元练习时已经做过此题,但在此设计的目的与第四单元是不同的,此处是想让学生体会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对药品的选择是有理论依据的,让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2题,有6人选A。原因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毛躁了,审题不清,将“Cl”看成“C”,所以误选A。该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在练习时慌张、毛躁的心理和审题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3题,全对。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掌握的很好,后续的训练对此可蜻蜓点水。第4题,有4人选A。原因一是忘记了该反应中还有氧气参加;二是忽视了生成的氧化镁有一部分要扩散到空气中。第5题,全对。本题答案无差错,只能说明学生对于A、B、C选项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说明所有人对“分子的数目在化学变化中可能改变”有清晰的认识,原因是初三的学生到目前为止接触到的化学反应不多,而且比较熟悉的“水的分解”、“水的合成”和“过氧化氢的分解”模型都是分子数发生改变的实例,所以,他们认为化学变化前后分子数目“改变”不是没有道理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下一节习题课中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可能改变”。【能力提升】1、共4道题,全部选自中考题。2、6人全对。3、错题分析:第1题,全对。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很深刻。第2题,有6人选C。理由是他们虽然能够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排除了A和B,但是却忽视了题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个要点。这说明平时培养学生“读题、找要点”的审题习惯,学生依然没有养成,此处依然是后续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第3题,6人没选B。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对于坐标系中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不明确,导致他们乱选。解决这个问题,不单纯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其他内容的坐标系习题,都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坐标系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有效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着习惯和能力上的问题。第4题,12人出问题。原因是学生不知道酒精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同时也说明学生不会由生活中的白酒或者医疗上的消毒酒精联想到本题中。从教师的角度看,也有教师平时授课没有真正落实“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科理念。【拓展提升】本题也是选自中考试题。没有人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原因是在课堂上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学生能想到利用物质的质量和某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在审题和分析能力上不得不说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看到了题中给出的物质的质量,为什么不会想到“为什么要给质量”、“给出的质量有什么用途”?学生的思维是狭隘的,做不到将前后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新授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不可以理解,学生毕竟是刚刚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做不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和习题来培养和提高的。本题,在课后我做了相关提示,让学生课后按照提示的方向进行计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我也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有将前后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一个重要的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它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一、本课题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呢?质量守恒定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学生从“质”的角度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即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达成两点共识:一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的总和;二是从微观角度完整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即进一步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的科学规律。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不同教材版本对本课题的处理与整合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在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基础上借助“火柴燃烧变成灰烬质量减少”这个情境创设问题导入新课的。同时,后续第3节编排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第3节《质量守恒定律》,承接第2节《水的组成》中“电解水”实验来认识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后续第4节《化学方程式》中内容涵盖了鲁教版中本单元第二、三节内容。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化学变化及其表示》单元2《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单元1《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之后,在单元2中通过解决“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化学变化”这个主题来继续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后续单元3《化学方程式》中内容涵盖了鲁教版中本单元第二、三节内容。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全册第七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是围绕着“化学反应”这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的。后续第二、三节涵盖了鲁教版中本单元第二、三节内容。不同之处是围绕着“化学反应”这个主题增加了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热现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编排设置的知识基础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与鲁教版内容极为相似。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舍弃课本第102页“活动天地5-1”中的问题“2”,增加学生上学期学过的“水电解”实验Flash动画环节,通过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归纳总结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的3个小规律,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为推测化学变化发生后物质质量不改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舍弃课本第103页“实验探究”中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增加无污染且危险系数小的“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受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选择密闭装置;以及“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感受有沉淀生成的化学反应无需要求装置密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体会定量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和生产中化学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重、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电解水”实验的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借助学生分组实验测得的数据、拉瓦锡的具体实验数据帮助学生体会定量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借助生活中铁生锈质量增加多卖钱和工业生产24t镁需要准备95t氯化镁的事实帮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和生产中化学现象进行解释等活动解决难点问题。2、借助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中的3个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和分组实验突破难点问题。本课题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题课型1课时新授课;1课时习题课。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评测练习亲爱的同学们: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提升。请你仔细审题、认真分析、规范答题,从测评练习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加油!【基础达标】1、(2014泰安)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A、都属于氧化物B、都含氧气C、都含氧分子D、都含氧元素2、(2012•重庆中考)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CO2B.Cl2C.O2D.N23、在化学反应A+B→C中,1.5gA与足量的B充分反应后生成9.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A、3g B、9.5gC、8gD、4g4、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5、(2013威海)在“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的变化中,不变的是A、原子的数目B、元素的种类C、分子的种类D、分子的数目E、元素的化合价【能力提升】1、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质量守恒定律为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D.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2016湖北)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瓶中,AgNO3见光分解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A、SO2B、NH3C、N2D、NO23、镁条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加热(内含空气),能正确表示容器内物质总质量变化情况的是A. B. C. D.4、某同学设计了下面三个实验,借助托盘天平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简单说明另外两个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拓展提升】(2016常德)某纯净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CO2和10.8gH2O,则该纯净物的组成元素是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一定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课后反思3月9日,我校领导邀请教研中心李吉龙主任到校做了《发力教学源头,建构高效课堂》的培训,本节课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学习背景下进行尝试设计的。下面我从“学习目标”、“教学技术”、“基于问题的备课”、“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对“学习目标”的反思“学习目标”的叙写是在我反复阅读《课标》中“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个主题之后组织确定的,是在参照丛老师新教材培训会议记录的基础上修改的,围绕着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科学准确的进行表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与目标达成意识,自己认为做到了李主任提出的“目标精准”这一要求。二、对“教学技术”的反思教学是瓷器活,做到“精细”是基本,做到“精致”是能力,做到“精巧”是智慧。这是听了李主任的讲座之后我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感悟。如何在本次优课比赛中努力做到“精细”、“精致”和“精巧”是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中一直反复琢磨的问题。从知识的层面来看,本节课需要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课本第103页用3幅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模型图让学生进行选择,在与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中“水的分解”实际教学中我选用的Flash动画视频相比,前者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引导学生从化学变化实质的角度对进行思考和分析。所以我舍弃了课本上的这个活动,而改用“水分解”的Flash动画,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化学变化后物质质量如何变化进行推测,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教学活动进行这样的调整之后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即使是班级里的学困生也能非常容易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一个恰当的教学素材轻松的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问题。同时,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如此的调整之后,也便于学生先从理性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然后通过分组实验从感性上验证自己的猜想。教材在第105页“信息冲浪”中倡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以及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思考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鉴于《课标》中对“化学史实”的教学要求,我决定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怎样融入教学效果最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分为四个阶段:波义耳的“失误阶段”、罗蒙诺索夫的“改进阶段”、拉瓦锡的“发现阶段”和定律的“被认可阶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这四个阶段?反复思考之后,我想到了教育理论中的“认知冲突”,于是将学生生活中目测的质量变大的实例与波义耳实验结论中的“变大”作为了“同盟军”,与生活中质量变小的实例形成对比,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刚才想到,如果在目测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之后就引入波义耳的“失误阶段”,让学生初步感觉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教师再引入纸张烧成灰烬质量变小的实例,认知上的冲突或许会更明显些如果下次给学生讲这节新授课我会按照刚才的思路去安排);认知冲突出现之后,学生通过观看水电解实验做出“相等”的推测,然后引入罗蒙诺索夫的“改进阶段”,会让学生的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接着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得出“相等”的结论,再引入“踏寻科学家的足迹”,借助分析波义耳的失误之处教育引导学生要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借助介绍拉瓦锡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定律的“被认可阶段”教育学生要有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样就可以将化学史实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让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认识”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对“基于问题备课”的反思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主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而问题是思维的引爆器。所以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我深入挖掘教材(如对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实”素材的挖掘)、处理教材(如将课本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利用“水电解”实验调整到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之前)、整合资源(如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节课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思维含量和探究意义的问题(如在“推测化学变化后物质质量如何变化”部分采用如下驱动性问题:原子大小没变→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变。又如: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而且在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化学变化前后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元素的质量是否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再如实验方案设计部分:结合表格确定你们组的实验组合了吗→分别选择哪个装置→如何操作使反应发生→3套装置如何进行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从而将学生的“胃口”吊起来,达到驱动思维的目的。同时,为了提高驱动的效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避免“刻舟求剑”式教学,尽可能做到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实施好“系扣”理论,注重问题层级设计。同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再好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感冒”,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与纽带,“有理、有味、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人人参与,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解决就要放到活动当中,借助分组实验、微视频、生活化借喻、图层叠加等多种方式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激发探究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进而增强课堂的实效。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活动设计为课堂教学的贯穿线,即问题探究活动化。本节课我设计的学生活动有如下五个:温故知新(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是否改变)→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步骤,学习“做科学”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